《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对曲牌研究的价值

2024-01-06 00:11李嘉欣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9期

李嘉欣

【摘 要】本文以曲牌集大成者之《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下文简称《九宫大成》)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释名,分析《九宫大成》在前人所著有关曲牌的文献之上,形成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并基于此,探讨《九宫大成》对曲牌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曲牌研究;史料价值;学术影响;创演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9—017—05

南北曲集成之《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是曲牌研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其由和硕庄亲王允禄奉敕主持,周祥钰、邹金生、徐兴华等人合力编纂,成书于[清]乾隆年间,全书共82卷,以宫、商、角、徵、羽分作五函,收南北曲牌单曲共4466首,另有北曲联套以及南北合套,全谱以单曲计共约六千余首。其中,《九宫大成》所载曲牌包含了唐宋至元明时期的诗词、诸宫调、南戏、散曲、杂剧、清宫戏等,承载曲牌之广博,反映了清初及更早时期的唱演风貌,此外,各曲牌明确所属宫调,工尺譜中详注板眼,唱词尾处标有用韵情况,衬字则用小字区分,为后世研究曲牌形态,窥探曲牌格律演变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九宫大成》所载曲牌具有较高的典型性,在中国传统音乐曲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以《九宫大成》为研究对象,对其名称进行阐释,分析其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形成了怎样的革新与变化,并基于此,探讨《九宫大成》对曲牌研究的史料价值、学术影响及创演实践价值。

一、《九宫大成》相关问题思考

(一)《九宫大成》释名

《九宫大成》刊行前,已有诸多南北曲曲谱,如[明]蒋孝所著《旧编南九宫谱》,其中可见最古老的《十三调谱》与《九宫谱》的存目,学界曾有撰文阐释其采用“旧编”为名的原由,其一为,《旧编南九宫谱》是以陈、白二氏的曲谱为底本所纂,乃“旧本”,故用“旧编”,另有说法为《旧编南九宫谱》为与后出曲谱[明]沈璟《增定查补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区分,故冠以“旧编”之名,但无论持何种说法,“旧编”二字均是为别于其他曲谱而得,[明]冯梦龙编纂的《太霞新奏》,是收录明代南曲的总集,其中作品多为名家新制,故以“新奏”为名,[清]康熙年间王正祥所著《新定十二律京腔谱》,是曲学史上唯一一部弋阳腔曲谱,是故,采用“新定”以示不同,《九宫大成》与上述所收南北曲曲谱类型一致,为表区分,亦以“新定”,别于旧谱。

南北曲曲谱以“九宫”为名者众多,除《九宫大成》外,另有《旧编南九宫谱》《九宫正始》《九宫谱定》《寒山堂新定九宫十三摄南曲谱》等,其中,《寒山堂新定九宫十三摄南曲谱·凡例》中,对“九宫”二字曾有说明:“九宫十三摄者。谓仙吕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道宫、羽调、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越调、商调、双调也。本是六宫七调。所以名九宫者。拜调以名宫。又因羽调与仙吕通用。大石、般涉、小石、道宫等四调。存曲无几。名存若亡。故曰九宫也。”[1]但依据《九宫大成》中,南北曲共有二十三宫调之数,与“九宫”之名相差甚远,且冠名“九宫”的南北曲曲谱,其宫调数目亦多过九宫,如:查继佐《九宫谱定》中共有十二宫调,徐于室与钮少雅的《九宫正始》共有二十一宫调。故而,“九宫”或仅指其中常用的九种宫调,于《九宫大成》而言,“九宫”更多为泛称多个宫调之意。

《九宫大成》刊行前,多数与曲牌相关的文献均仅单收南曲或北曲曲牌,如:[明]蒋孝所著《旧编南九宫谱》,及其中所载《十三调谱》与《九宫谱》存目,皆是南曲曲谱集成,[明]朱权编纂的《太和正音谱》及明末清初李玉所纂写的《北词广正谱》,均是北曲曲谱的著作。而《九宫大成》打破了过往将南北曲单独编著的传统,且曲牌数量之多,远胜前出的众多曲谱,故采用“大成”为名,并以“南北词”表示集南北曲牌于一体。

王季烈《螾庐曲谈》卷三《论曲谱》中曾言:“厘正句读,分列正衬,附点板式,示作曲家以准绳者,谓之曲谱。分别四声阴阳,腔格高低,旁注工尺,使度曲家奉为圭臬者,谓之宫谱。”[2]《九宫大成》中的曲牌已标明韵律停顿,衬字以小字区分,旁注工尺板眼,是为曲谱与宫谱相结合的融合谱。

(二)《九宫大成》与前出曲谱的不同之处

《九宫大成》未完成前,数百年来有关南北曲牌的文献均多以宫调统辖曲牌,而《九宫大成》打破了固有的惯性,将十二律附之曲牌,并与十二月令相结合。《九宫大成》中《分配十二月令宫调总论》提到了《宋史·燕乐志》对燕乐二十八调的阐释,并认为五音乃天地自然之声,而南北之曲牌也应当为自然之声,且又将不同宫调的曲牌与月令节气相对应,加之《九宫大成》为官修曲谱的事实,其在宫调方面与前出曲谱形成显著差异。

《九宫大成》不仅在宫调方面做了调整,于曲牌体式方面亦有改变。其中,《九宫大成》将犯调改为集曲。“犯调”本有两重含义,其一有侵犯之意,即从本宫范围内越出,而侵犯到另一宫,亦或在本宫调式音阶不变的情况下,改用其他音作为调式主音。其二可指此宫调曲牌的部分内容临时转入其他宫调,也就是某一曲牌借用了其他曲牌中的文词句式或腔调,由此形成了新的曲牌。《九宫大成》中的集曲之意便与上述犯调的第二层含义雷同,但犯调原本曾仅犯几调,实则保留了主体曲牌的原貌,而后于发展过程中,所犯曲调增多,已无法分辨原有正体的形态模样,为此,《九宫大成》将犯调改为集曲,并于南词凡例中做了如下阐释:“词家标新领异,以各宫牌名汇而成曲,俗称“犯调”,其来旧矣。然于犯字之义,实属何居?因更之曰“集曲”。譬如集腋以成裘,集花而酿蜜,庶几于五色成文,八风从律之旨,良有合也。”[3]集曲之名与在各曲牌中取某些句子合成一体的形式更为贴合,故被后世所接受。除此之外,南曲曾将引与尾声之外的中间曲称为过曲,而《九宫大成》则将过曲均记为正曲,且取消了过曲的体式,又因“旧谱不分正衬,以致平仄句韵不明”,故将《法宫雅奏》《月令承应》《劝善金科》《九九大庆》四类清宫戏中的曲牌奉为正体圭臬,并将与之形态体式统一的曲牌统称为“又一体”,幺篇换头等情况亦从之。此外,《九宫大成》于曲牌各句尾处,均标明“韵”“句”“押”“叶”等用韵情况,另有别名者,则附缀其中。

二、《九宫大成》对曲牌研究的价值

《九宮大成》作为一部浩瀚广博的曲牌集成,由序跋及正文两部分构成,其不仅吸收了历代文学与音乐的精华,更将宫调、板眼、音韵、曲牌体式等相关内容加以考辩。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及创演实践价值。

(一)《九宫大成》为曲牌研究提供史料

1.序跋部分

《九宫大成》的序跋共包含序、总论、凡例三部分。其中可直观看出《九宫大成》成书的相关信息,为曲牌研究提供多重资料。周祥钰于序中表述:“庄亲王既蒙上命纂辑《律吕正义》,因念雅乐燕乐实相为表里,而南北宫调从未有全函,历年既久,鱼鲁亥豕,不无淆讹,乃新定九宫大成而。”[4]由此可说明《九宫大成》成书之原由,但于《九宫大成》前,已有南北曲综合谱《钦定曲谱》,而周祥钰何故认为南北宫调从未有全函。笔者以为,《钦定曲谱》虽亦为官修,然其将朱氏《太和正音谱》与沈氏《南曲谱》综合袭之,且承载的曲牌数量远不属于集大成者,因此,周祥钰并未将其视作南北曲全函。此外,序中另阐释了《九宫大成》成书之目的,以及成书的材料来源等信息,为曲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历史文化史料。《九宫大成》的总论,是一篇单独论述曲牌所用宫调的内容,即《分配十二月令宫调总论》,其中详述了曲牌所用二十三宫调与十二月令的关系,并与四季相结合:“今合南北曲所存燕乐二十三宫调诸牌名,审其声音以配十有二月。”[5]而宫调根据各自特点,又将其归属于四个季节,春、夏、秋各统辖六个宫调,冬季则为五个。除此之外,《九宫大成》总论中还阐述了对燕乐二十八调的释解,并说明《九宫大成》所用二十三宫调之外的五调为何不采用的原由,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南北曲宫调提供线索,亦为曲牌研究添加了有关乐学方面的史料。《九宫大成》的凡例共分为《南词宫谱凡例》与《北词宫谱凡例》两篇,阐明了《九宫大成》的制谱规范、取材对象、用韵情况等内容,具体包含犯调改为集曲、节奏标记的说明、唱词的音韵情况、宫调的调高含义、曲牌的素材来源等,如:《南词宫谱凡例》中表述:“旧谱句段不清,今将韵、句、读详悉注出。又旧谱不分正衬,以致平仄句韵不明。今选《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作程式,旧谱体式不合者删之,新曲所无,仍用旧曲。”[6]《北词宫谱凡例》云:“定谱中曲式,谨以《月令承应》《元人百种》《雍熙乐府》《北词宫纪》及诸谱传奇中选择。各体各式,依次备列。”[7]以此为例,从《九宫大成·凡例》中可获取与曲牌相关的直接信息,为曲牌的译谱工作,曲牌本体研究等提供翔实的资料依据。

《九宫大成》序跋中包含了诸多与曲牌相关的信息,通过此类信息的解读,可从侧面了解曲牌发展的历史过程,宏观上,构建曲牌发展脉络及与曲牌相关乐谱的谱系关系,亦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结构、审美价值等重要线索。不仅如此,凡例中对于乐学曲论的分析,创造了对南北曲宫调深入探讨的独特条件,亦促进了古代戏曲音乐理论的探索,且序跋内容,可直面《九宫大成》的重要性,为更好地进行曲牌研究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正文部分

《九宫大成》的正文部分以单曲计,共载录约六千余首曲牌,是曲牌集成的一大宝库。《九宫大成》中的曲牌吸收了历代音乐与诗词的精华,承载了文人、民间、宫廷等多方面审美的追求。通过上表可知,《九宫大成》中曲牌的素材来源路径之广,曲牌类型众多,其在收集宫廷藏曲的基础上,又广纳民间传唱之音,从横向,《九宫大成》曲牌丰富,涉及内容广博,以纵向,其又含括了千百年的典籍资料于其中,曲文清丽隽永,曲乐泛羽流商,不仅是研究南北曲风格特点,词曲形态变化的宝贵史料,更是当今学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探索曲牌音乐发展路径,研究戏曲曲牌存目,建立中国乐学理论体系中乐曲理论的重要资料来源。除此之外,《九宫大成》的曲牌中注明了用韵情况及工尺板眼,工尺谱字的添加,改变了格律谱仅标注平仄,不分上声去声的历史状态,进一步深究了曲牌调值的准确性,直观反映出中国传统音乐历史文化的精妙之处。《九宫大成》词曲结合的形态,不仅涉及音乐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是文学界所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其对于考察词曲关系,探讨历代曲牌之文学内涵等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并且,曲牌中曲词的内容,又可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人民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及审美标准。

《九宫大成》的序跋与正文两部分对于曲牌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承载着的大量曲牌资料是其他文献无法达到的深度,影响了其后近两百余年的曲牌研究工作。

(二)《九宫大成》及其对曲牌研究的学术影响

通过对曲牌研究相关著作及论文成果的整理,《九宫大成》是曲牌研究必不可少的资料来源。其中,部分成果对《九宫大成》的曲牌做了译谱工作,另则对《九宫大成》曲牌存目及所用宫调、板眼等进行详细阐述,或是以个案分析的视角,借力《九宫大成》对其中个体曲牌进行探讨与研究,故而,《九宫大成》促进了曲牌研究的学术发展。下文将选取部分相关的著作与论文成果,具体探讨《九宫大成》对曲牌研究的学术影响。

1.著作成果

表2所示,仅是部分有关《九宫大成》对于曲牌研究的著作,但已可见微知著。其中,童斐的《中乐寻源》[8]不仅对《九宫大成》所用宫调、板眼及曲牌数目做了分析归纳,又特意对《分配十二月令宫调总论》进行了主观上的评述,为后世研究《九宫大成》曲律等相关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分析资料;孙玄龄《元散曲的音乐》[9]不仅对《九宫大成》的历史背景,宫调等曲律问题做了全面的分析与梳理,并推断《九宫大成》中元散曲所代表的年代,又将《九宫大成》的部分曲牌进行译解,该著作对《九宫大成》全面的分析解读,是后世进行曲乐考证,分析曲牌历史、形态等内容的有效保障;刘崇德的《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10]是目前唯一一部采用五线谱完整译解《九宫大成》内所有曲牌的著作,其于前言阐释了对《九宫大成》原谱曲律问题的看法,又于凡例中注明译谱规范,该书的目录中详细标出曲牌出处,对曲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价值。除表中所列著作外,另有《宋元戏文百一录》《元人杂剧钩沉》《全清散曲》《中国音乐史纲》等,皆是见证《九宫大成》对曲牌研究学术价值的重要文献。

2.研究成果

据表3所示,《九宫大成》相關论文的研究视角较著作内容更丰富。其中,吴志武《<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研究》[11]一文,从历史溯源、曲乐考证、曲牌类型、曲律研究等多视角,多维度对《九宫大成》展开了全面系统的解读,是研究《九宫大成》及其曲牌至关重要的参考资料。除对《九宫大成》的整体分析外,张品的《<乐问>第80问之引子问题研究——以<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为例并兼谈“引”和“引子”的相关问题》[12],其择取《九宫大成》引类曲牌,并借此提出“文、乐、腔”之关系,宋词与南北曲引子之关系等问题,并对“引”做了充分的史料考辨,最后就前述所提出的问题,结合分析结论对《乐问》第80问进行解答,论点明确,论证新颖。傅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