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全面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2024-01-09 23:51陈丛刊杨远波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强国现代化体育

陈丛刊,杨远波

全面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的题中之义,也是顺应世界体育发展大势、促进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还是更好地发挥体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吹响“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号角,明确了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吸收和创造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伟大实践中,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立足中国国情、根植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条道路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新时代体育界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围绕建设体育强国进行了有益的学术探讨,特别是《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出台后,从多个维度讨论了体育强国的建设问题,提出了诸多符合国情的积极性建议,如对高等体育院校现代化助力体育强国建设[1]、体育强国观的百年演进历程[2]、体育强国建设的百年探索[3]、中国式体育强国的内涵与特征[4]、体育强国建设的人民性[5]、高质量全民健身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石[6]等论题展开研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体育强国建设的关系,在新时代新征程回答好体育强国建设“谁来领导、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了谁、如何做”的时代考卷,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基于此,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背景下,全面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根本方向、核心命题与实践路径,对于增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自信自觉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1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全面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根本方向

1.1 开创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体育强国

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作为超级规模的人口大国,我国拥有14 亿人口,人口数量超过西欧的3 倍和美国的4 倍,占世界人口约22%。已经实现现代化的37 个发达国家的人口合计为10.9 亿人,其中多数国家只有几百万或几千万人口[7]。在14 亿多人口体量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国,意味着这样的强国实践必须面对超十亿级的人口样本,必须被超大数量的人口所共同接受和全面享有。这就从客观上促成了体育强国实践形式的多样性、内涵的丰富性、表现的生动性和覆盖的广泛性,这种特质和效果,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没有现成的经验照搬照抄。纵览其中,人民群众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满意程度是衡量体育强国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尺,建设超大数量人口规模的体育强国,应该从更广的观察视角,从更宽的发展空间和更长的时间跨度中,深入探索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中华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等元素赋予全体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方式和途径,将巨大的人口规模有效转化为体育发展中巨大的需求、巨大的市场、巨大的机遇,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注入强进动力、释放源头活水。加快建设体育强国,重中之重是把全体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在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满足人民健身多元需求、提升人民体质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汇聚体育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让体育强国建设成为覆盖14 亿人口、服务14 亿人口、造福14 亿人口的伟大实践。

1.2 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本质: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育强国

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关于人类共同富裕的理论。它对资本主义背景下产生的两极分化进行了无情批判,指出“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8]。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核心要义和重要特征。这种共同富裕,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富裕,是实现和捍卫人的价值、尊严和追求的富裕。新时代体育发展扮演着为健康中国奠基、为美丽中国助力、为经济发展增效、为社会稳定赋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鲜活精神动力的重要角色。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肩负着创建国民主动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全民健身体系,打造基础扎实和发展均衡的竞技体育体系,优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实现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重大使命。贯穿其中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方式,以分阶段推进和实施为过程,以依靠共同奋斗为来源,是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内在要求、现实承载和坚实支撑。富裕不仅仅是物质水平达到较高层次,必然包含着健康水平的提升、精神层面的充实。当前,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8.2 岁,人民群众更加健康长寿,健康制度更加成熟完善、实现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优质共享等都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指标。依托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健康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更是共同富裕的崇高理想。

1.3 达到高度文明的美好境界: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育强国

社会主义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全新阶段,是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现代文明。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文明是建立在劳动奴役制上的罪恶的文明”[9],“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达到而且真正达到了高度的文明”[10]。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充盈的精神力量。不仅要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而且要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体育本身即是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组成,物质层面来讲,体育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强健人民体魄、丰富群众生活、拉动体育消费,映射了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以体育产业为例,2015—2021 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实现从1.71万亿元至3.12 万亿元的跃升,年均增长率超过10%,正朝着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不断迈进[11]。从精神层面来看,体育能够调节情绪、增进沟通、愉悦身心、振奋精神,为人们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从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认识体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够更好地肩负起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重任。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数千年的赓续传承、繁荣发展中积累了丰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资源,这些资源都是体育强国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世代珍惜、永久传承。

1.4 实现全面绿色的亮丽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育强国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原则”,把建设“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绿色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绿色发展不仅仅是解决体育发展开源与节流的问题,更要推动体育发展方式的整体转型与全面升级。体育发展始终与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和谐发展同向同行,坚持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在满足人民群众对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的需求中,实现体育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不论是蓬勃开展群众体育、打好生态体育基础,树立特色体育品牌、促进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还是创新“体育+”模式、提升生态体育品牌厚度,体育发展的本质就是走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北京冬奥会的盛大举办带动了冰雪经济的快速发展。2020—2021 年雪季,全国冰雪旅游人数达2.3 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3 900 亿元,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已达3.46 亿人,“白雪换白银”和“人同自然和解”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12]。我们要建设的体育强国,是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体育强国,是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体育强国,也是充满鸟语花香、尽显田园风光的体育强国,人、体育与自然的和睦共处将成为这幅壮美画卷中最为亮眼的色彩。

1.5 彰显命运与共的深厚情怀: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体育强国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一系列彰显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发展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实现了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和超越。现代体育发展是全球化的结果,也是全球化的一项重要实践。体育对外交往一直是中国特色外交实践的重要领域,从1971 年“乒乓外交”打破中美关系坚冰,到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再到中国“冬奥外交”势如破竹、先声夺人,9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 000 名运动员相聚在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中国体育通过元首体育外交、体育人文交流、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国际体育援助等多种形式,始终与世界体育频繁互动,积极参与全球体育治理,为全球化的未来提供双赢、多赢、共赢的价值引领,为重塑全球交往格局贡献中国体育的智慧和力量。“中国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将永远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以前不走、现在不走、以后也绝不走‘国强必霸'的路子”[13]。面对大国竞争加剧,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国际背景,中国人民秉承“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的文化精神,为始终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大国外交注入了“强心剂”[14]。随着开放的国门越开越大,中国特色体育实践肩负着参与全球体育治理、传播中华体育文化、共享体育发展成果、促进世界民心相通、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历史重任。在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观中,与世界各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体育关系,为实现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实践注入体育的强大动力。

2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全面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命题

2.1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全面领导

党的二十大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前进道路上应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时,需要牢牢把握的五项重大原则之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历经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道路,走出了一条超越西方国家现代化既定模式的新道路。这条新道路最重要、最可贵的经验启示就是: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这条道路上的全面领导和关键作用[15]。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红色体育和军事体育,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探索体育救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育实践的核心任务;立足增强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体育为生产建设和国防服务,实现体育兴国,达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体育发展的中心目标;积极满足人民物质和精神需求,推广和普及体育运动,建设体育大国,践行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体育奋进的重要使命。进入新时代,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体育需要,引导体育高质量发展从愿景走向实景,向体育强国迈出豪迈步伐,奏响了体育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激昂乐章。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体育事业的辉煌过去,就没有体育强国的光明未来。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体育强国建设的全面领导、绝对领导,是保障体育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的“定海神针”。

2.2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体育强国事业的引领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取代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不可避免的”[16]。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用无比博大的胸怀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不断得到彰显。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在于同世界各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在于不断从中国实际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照亮了现代化强国道路,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定盘星”“指南针”,也为体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航向、开创了远大前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体育事业发展,围绕加快推动体育强国建设、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高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为新征程上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3 坚持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之道路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17]。现代化从来就没有固定的模式,更没有统一的标准。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社情民情、资源禀赋都存在差异,任何国家都无法垄断通向现代化的一切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彰显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的沧桑正道,是一个东方大国带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彰显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的光辉大道。这条道路既来之不易又雄奇伟大,汇聚了一切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统筹和协调并举的结构优势、与时俱进开新局的动能优势,为建设体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文明大国,中国样本诞生在人类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环境中:超大人口规模、超大国土面积、超长历史纵深、超复杂民族结构、精深文化传统,这些都是西方学说无法解释也难以应对的中国国情。立足这样的国情建设体育强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读懂中国体育样本、创造中国体育奇迹的正确道路。矢志不渝沿着这条道路勇毅前行,是新时代体育领域各项事业迅猛发展,体育的生命力、亲和力、贡献力、影响力持续彰显的“制胜法宝”,更是实现体育强国梦的根本力量。

2.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国

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写道:“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生产决定其他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在党的发展历程中,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这样一种“普照的光”,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满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鲜明品格,也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必然抉择。纵观我国体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一条鲜明主线贯穿始终[18]。体育发展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中获得了伟大成就。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致力于实现为国争光为民谋福;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立足于满足群众多元消费需求;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服务于丰富人民体育文化生活;深化体育对外交流合作,体现于增强国民自信心自豪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厚内涵在体育发展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中布局谋篇,体育事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暖心工程。体育是人民创造、人民实践、人民推动、人民享有的事业,毫不动摇地把联结万千民心、关乎百姓幸福的体育事业推向前进,需要在对“人民至上”的坚守中,把人民最美好、最珍贵的体育情感表达出来,为体育强国建设汇聚人民伟力。

2.5 坚持改革开放为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提供磅礴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注重坚守内在特质,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条道路经过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奋斗,经历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探索,在改革开放时期得以确立,在新时代迎来了发展成熟的新阶段[19]。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沐浴潮涌东方的改革春风,1984年《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首次明确了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1995 年《体育法》的颁布结束了长期以来体育领域无法可依的漫长历史;2002 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在新世纪之初为体育发展绘就了蓝图;2009 年《全民健身条例》照亮了通过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的前行道路。进入新时代,体育改革步伐持续加大,体育管理体制机制发生深刻变革,《全民健身计划》滚动实施,《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有效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建成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把体育建设成为民族复兴的标志性事业明确了时间表、下达了任务书。新修订的《体育法》正式施行。跟随不断加快的开放脚步,体育对外交往日趋活跃。我国已与180 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体育友好关系,与100 余个国家签署了双边体育合作协议[20]。利用多边平台开展体育合作,组织举办多项品牌赛事交流活动。不遗余力地实施更大力度的改革,实行更高水平的开放,将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3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全面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

3.1 “做大蛋糕”:统筹推进体育事业各领域全面协调发展

全面建成体育强国,凝聚着人民领袖的殷殷嘱托,展现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需要我们在体育事业发展新征程上不断奋斗、接续奋斗。第一,要把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大力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致力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科学健身指导的水平,实现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着力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中群众参与不够、供给不足等问题,力争2025 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 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第二,坚持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竞技体育发展的新型举国体制之道。以成功举办北京2022 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推动冬奥遗产综合利用;以备战巴黎奥运会、米兰冬奥会为导向,优化竞技体育发展布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竞赛和训练体系,打造体教融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发挥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的示范引领作用,北京冬奥会带动3.46 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居民参与率达24.56%,为群众冰雪运动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广泛基础[21]。第三,着眼供需两端发力,强化要素驱动创新能力,培育壮大体育市场主体,扩大体育产品和供给,提升体育消费能力,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做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措施,积极应对体育产业发展消费受创、市场受挫、产业受阻、政策受限等带来的困境,推动体育产业“线下线上”融合发展。第四,加强体育领域思想引领,丰富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内涵,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筑牢体育强国建设的精神根基。第五,提升中国特色大国体育外交的层次和水平。深化体育对外交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广阔舞台,寻求世界共享体育魅力的最大公约数。通过完善依法治体的制度和方略,加大体育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体育行业作风建设等,推动体育各领域协同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3.2 “做实蛋糕”:促进体育发展顶层设计落小落细落到位

体育改革发展取得的耀眼成就,是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尤其是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构建了集供给方式、保障体系、支撑平台等为一体的运行机制,凸显了国家顶层设计的效能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顶层设计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进行战略思维能力明确了路线图。在努力达成2035 年建成体育强国远景目标的同时,需要注重把握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关系,稳中求进推动体育领域各项事业改革提质增效。“‘摸石头'”绝不是无章法地乱摸,“‘过河'”需要心里有数[22]。通过构建科学完备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科技支撑”体系,确保体育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落实落地。第一,要加强党对体育强国建设的全面领导。通过加强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以及运动队党建、运动员教练员思想政治工作等,将党建的政治优势转化成为体育治理效能。第二,健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联动机制。提升中央、省级和基层政府纵向协同能力,体育部门与同级地方的经济、文化、教育等部门的横向协同能力以及体育行政部门与社会组织、各类企业的交叉协同能力。健全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组织网络,以政府调控为保证,促进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第三,鼓励人民群众、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等社会力量为体育强国建设献智出力。综合利用“报、刊、屏、网、端、微”等全媒体平台,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通过“三社联动”凝聚更加多元的体育力量,达成更为广泛的发展共识。第四,发挥体育法治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保驾护航”作用。着力解决我国体育法制体系不完善,体育执法机制不顺畅,体育法治人才培养不健全等问题,优化体育各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巩固法治建设成果,构建高水平的体育法律服务体系。第五,以体育信息化建设为抓手,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实现体育数据共享、互联互通,推动科技赋能体育的全新探索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开花结果”。

3.3 “做优蛋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正确关乎发展成效乃至成败。深刻把握“三新一高”发展要求,新征程上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关键问题。新发展理念是党在新发展阶段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方式的集中体现,具有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本质特征,必须一以贯之地深入贯彻。第一,把创新发展作为引领体育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定不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借鉴国外有益做法,加快体育行政部门“放管服”改革;促进理论创新,完善中国特色体育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实现制度创新,推动体育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加强文化创新,让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蔚然成风。第二,把协调发展作为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法和内在要求。注重体育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平衡性,牢牢把握体育各项事业发展总体布局,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补齐短板、挖掘潜力、增强后劲,均衡配置体育资源。尤其要注意把握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方面,城乡间、区域间、人群间、项目间以及体育与社会其他领域的协调发展。第三,把绿色发展作为优化体育事业发展的普遍形态。坚持体育的“绿色”品质,建立以国家体育公园为主题的自然保护体系,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发展体育,走生态良好的体育发展之路。例如,将“绿色”作为举办北京冬奥会理念之首,“冬奥绿”助力“北京蓝”卓有成效。第四,把开放发展作为增强体育事业内外联动的必由之路,不断提升体育开放的水平和层次,扩大体育发展的“朋友圈”。通过体育助推国之交、民相亲,加强中外体育人文交流,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传播中国体育声音。第五,把实现共享发展作为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将体育事业全面融入“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之中,更加深入发挥体育的综合价值,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书写体育共享发展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生动写照的新答卷。

3.4 “分好蛋糕”:让体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2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所指向的是全民的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体育强国建设正是着眼于这样的宏伟蓝图而不断显现生机活力。有学者从历史视角探寻中国道路的基本特征,认为履行公共职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惠及百姓的普遍利益,一直以来的都是这条道路具有可延续性的重要因由[24]。在自强自信、守正创新中全面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第一,坚持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人群差距等为主攻方向,花大气力解决东中西东北部、老少边穷岛等地区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迫切现实问题。2021 年底我国体育场地面积达34.11亿m2,村委会体育场地面积为6.78 亿m2,仅占总面积的19.88%[25]。“十四五”时期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 亿,占总人口20%,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方兴未艾。要以促进体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实现城乡、人群体育均衡发展、一体发展、融合发展,构建城乡体育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新格局。第二,坚持以缩小收入差距为发力基点。通过大力发展体育服务行业,发挥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拓宽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群众体育的创收渠道,为扩大城镇体育消费,实现体育协调发展提效增收。第三,坚持将体育政策、体育资源、体育供给等向农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作为突破路径。切实提高体育发展的平衡性、协同性、包容性,做好体育援藏、援疆工作,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实现14 亿人共同受益。要打破体育发展的多重壁垒,通过赋权于民、赋能于民、赋利于民,最大限度地集中民智、汇聚力量、形成合力,使体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呈现鲜明的人民性品格,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更多更切实的体育改革发展福祉。

猜你喜欢
强国现代化体育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