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进展与趋势

2024-01-11 05:28双,肖
黑龙江科学 2023年23期
关键词:文化名城发文图谱

陈 双,肖 云

(湖南农业大学 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长沙 410128)

历史文化名城是重要的、真正的历史载体,能承继历史文脉和保存文明基因。1982年至今,我国已公布14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界定是“经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保存了特别丰富的文物,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1]。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6.1 R6软件,对近20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知识图谱,回顾其研究进展,把握其研究发展动态。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在高级检索中将主题词设置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检索时间范围为2002—2022年。对检索结果进行梳理和查重,剔除掉简讯、书评、绘画等无效文献,共筛选出1259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1 发文量及发展趋势

发文量是评估某一领域发展过程的重要指标。绘制2002—2022年相关发文量的折线图可以看出,该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随时间发展有所增加,2005年、2008年、2014年及2020年有波动,2019年发文量显著增加。整体来说,学界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呈波动上升趋势。详见图1。

图1 2002—202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领域发文量Fig.1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field of protection of historic cities from 2002 to 2022

2 发文作者及所在机构情况

基于作者分析功能,得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的作者合作网络及相关信息。目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尚未形成明显的合作网络,整体上表现出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特征。作者仇保兴的共现频次最高,为14次。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中,发文量排名前二十位的作者共发表论文124篇,占总论文量约10%。分析主要发文作者的所在机构发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机构涵盖高校、设计研究院及政府部门,机构类型日趋多样化,但各机构间仍保持相对独立性,不利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详见表1。

表1 2002—202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发文篇数前二十位的作者及其机构Tab.1 Top 20 authors and their institutions on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cities in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from 2002 to 2022

3 关键词知识图谱

3.1 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词共现分析利用文献重点关键词的共同出现情况确定文献主要代表的研究领域中关键词间的联系[2]。将1259篇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 6.1 R6软件中,设置时间跨度为2002—2022年,时间切片为1年,以关键词为网络节点,生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共有332个节点,276条连线,密度为0.005。关键词间具有较明显的结构关系,以几个主要关键词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且各关键词含义明确。提取前20个高频关键词,发现“保护”“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等关键词的出现频率最高,首次出现时间较晚的高频关键词有“整体保护”“历史城区”“保护体系”等。详见图2、表2。

表2 2002—202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前20个高频关键词Tab.2 Top 20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 the conservation research of historic cities from 2002 to 2022

图2 2002—202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Fig.2 Research on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cities from 2002 to 2022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

3.2 关键词发展路径

基于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结果,模块值Q=0.8339,平均轮廓值S=0.9712,均大于0.5,说明聚类结果是有效的,符合科学聚类标准。筛掉较小聚类后,选取排名前四的聚类: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保护及历史名城,梳理出该研究领域的4条发展路径:

1)“历史街区—有机更新—公众参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首要保护历史街区,即保存历史城市的原有肌理。为使历史文化名城免受城市化进程影响,其出路在于贯彻人本主义,实施机制的有机更新,进行动态保护,通过公众参与影响保护的决策[3-5]。

2)“保护规划—保护制度—主管部门”。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保护规划一直是核心内容[6]。城市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而言,保护并非全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需根据其价值与现状,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措施,督促主管部门实施到位,不断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设。

3)“保护—文化线路—全面整体”。文化线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难点,作用主要是连接不同区域的文化环境,由孤岛式的历史街区保护到整体性的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是重点研究内容[7]。

4)“历史名城—名镇名村—遗产保护”。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系日臻完善的情况下,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城镇开发间的矛盾日益突出[8]。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时,需开展价值评估,指导现代城市设计介入。

4 结论与展望

研究发现:①从发文量来看,历史文化名城相关研究总体上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②从发文作者来看,仇保兴、张松、霍晓卫、王景慧等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从合作网络来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呈现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特征,团队间联系较弱,暂未建立明确的合作网络。③从关键词的共现图谱来看,“整体保护”“历史城区”“保护体系”“古城”等是近年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已形成4条主要发展路径,涵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治理规划、旅游开发、文化保护等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

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大力推进,拥有特色地域文化景观的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旅游开发的热门地点,同时面临新的机遇和危机,未来研究可关注以下几方面: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研究的加强与创新。针对4条发展路径,以城乡规划专业为主导、政策导向为辅,从生态、人文和社会等方面切入研究,开展概括评述性研究。

2)科学保护手段应用研究。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开发与推广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的前提条件。以本研究所使用的Citespace 6.1 R6软件为代表,可清晰全面地呈现出指定时期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热点及研究主体等,便于有效总结归纳以往经验。此外,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广泛、数据庞大,可通过GIS技术对其进行定性化、空间化,构建空间数据库。

3)探索名城保护模式与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部分历史文化名城或因完全的静态保护导致常年失修,或因地产开发的影响遭受破坏。近年对相关有机更新理念的研究较多,广泛运用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更新实践中,在传承发展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并利用这些资源促进城市的发展。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分布地域广泛,类型与地域均对其保护模式产生一定影响,有必要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保护模式。

猜你喜欢
文化名城发文图谱
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蔚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异彩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鼎鼎大名“大名府”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