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协同视角下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2024-01-15 15:22陈艳施泽进邓晓宇徐岚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5期
关键词:专业型保障体系专业学位

陈艳 施泽进 邓晓宇 徐岚

[摘           要]  在明晰有关基本概念内涵、剖析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主体面临困境的基础上,基于协同理论,顶层设计了响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提出了其有效运行策略为:以“质量持续提升”共同目标驱动下形成的质量文化为内生动力、以多元主体共建共治下形成的多维体系为必然路径、以“以内为主—内外协同”下的双环协同模式为运行机制。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加快推进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关    键   词]  协同论;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5-0145-04

在硕士专业学位的不断扩大和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成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据教育部“教育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显示,2021年我国专硕招生比例已超60%、专博招生比例已达14.4%,专硕授位人数占比已从2012年的35%增至2021年的58%、专博授位人数占比从5.8%增至9%。但同时,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比,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没有实现随规模扩大而同步提升,究其原因,根本在于该类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完善、运行还难以形成合力。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相应转入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全面优化的新发展阶段,质量保障的理念、机制和实践受到新的挑战,“以外促内”为特征的质量保障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因此,构建与高质量教育体系相适应的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本文尝试在明晰有关基本概念内涵,剖析当前该类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主体面临困境的基础上,从协同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构建与有效运作对策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一、基本概念与内涵

(一)协同论

20世纪70年代,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首次提出了协同论。它指的是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经过相互协作,自发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并在共同作用下使整个系统呈现出单个子系统不具备的新的结构和新的功能。其实质是,系统的行为并不是简单的子系统行为的叠加,而是所有子系统机理性的集体行动,它们对整个系统的贡献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自组织行为。系统是否具有开放性、各子系统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以及系统是否处于不稳定的非平衡状态,是能否引入协同理论的三个重要判断因素。

(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含保障主体,以及各主体通过质量监测、评价等活动,推动质量不断提升过程中建立起的体制与机制。其实质是:组成质量保障体系的子系统,其实就是各保障主体。在多数情况下,这些子系统被划分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教育改革理论权威迈克尔·富兰(Michael Fulland)指出,教育系统实为一个具有开放性、不稳定性和无序性的非线性复杂系统。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构建与健全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既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教育活动,又是一项永恒的实践活动。在具体实施中,由于不同主体参与水平的差异,质量保障体系往往呈现为一个临界于稳定与不稳定之间的反馈系统,充满开放性、非线性与非平衡性。因此,引入协同理论,对我国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發,保障主体包括能够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产生作用的各类群体,如政府、行业、社会等外部质量保障主体,对教育质量具有监管、调控和提升功能,其中,政府主体是教育改革的启动者、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推进落实中的直接关心者、实施成效的有力监管者,包括教育部、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的学位委员会、学位办等;行业主体是教育改革的指导者和受益者,也应是改革成效的重要反馈者,包括行业协会和用人单位;社会主体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参与者,更是改革成效的重要评价者,如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三方社会评价机构等。内部质量保障主体即举办单位,是教育改革的执行者,是实现期望成效的至关重要主体,当然也应是改革成效的自我监测者。

二、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主体面临的困境

(一)各主体间关系主要受制于政府组织权力结构的制约

政府主体拥有多重权力,不得不处于强势地位。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一直体现为政府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政府掌握着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命脉和教育资源分配权。面对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质量形势,政府引入了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并主动承担起评估推动工作,如专项合格评估、周期性合格评估、整体水平评估等,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起了“以评促建”为特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其中,行业专家、用人单位虽有参与部分环节,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虽有承担合格评估抽检工作,各培养单位按要求开展自评,但实施中,各行业主体、社会主体、培养单位主体均明显处于服从、执行、配合政府主体的地位。这种“以外促内”的主体间关系也不能适应新时代从“有质量”到“高质量”转变的需要。

(二)举办单位主体动力不足致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

举办单位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终端承办者,理应自主构建本单位的质量保障体系,发挥主渠道作用。但由于受权力结构的制约、被动执行角色定位等影响,举办单位办学自主性并没有实现与办学自主权的同步增长。这就导致举办单位在构建自我质量保障机制时,往往表现为最为被动的执行者,呈现出动力不足状态,要么照搬学术型研究生质量保障举措,要么以参与外部评价代替自身构建。因此,专业学位领域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仍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这势必造成举办单位淡忘甚至背离国家对该类型研究生的教育定位,使当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无法为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可持续保障。

(三)行业社会主体参与不够致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当前,由“专业学位类别准入制、学位论文抽检制和各类评估”形成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体现出政府主体的强力推动特征,而行业和社会主体稍显被动,作用发挥不够。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显示,行业需求方对毕业生的评价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高评价,由此可见,在教育质量话语权方面,产业才是主导者,因此,行业类主体理应承担起对人才培养与市场和社会需要符合度的评价与反馈责任,但在实际评估中,行业类主体仅在合格评估自评中被邀请参与、在水平评估问卷调查中有参与。在社会主体方面,由于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是在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目前尚缺乏得到公认的第三方社会机构。

(四)体系内部与外部质量保障主体间协同机制尚未建立

在高质量发展新形势下,“以外促内”质量保障模式必将转向“以内为主—内外协同”模式,因此,亟须建立内外部主体基于共同目标的分工协作机制、共同行动机制以及民主协商机制。当前,因各类主体对目标定位存在认知差异,甚至缺乏质量策略的一致性,造成内外部主体活动不是基于共同目标追求上的分工合作;因内外部主体关系更多呈现为片断事件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运作过程,造成内外部保障主体行动的系统性不够、多主体质量监控标准与整个系统的衔接性较弱等;因主体间沟通与交流不够,即使是没有物理距离的高校内校长、管理者、导师(教师)、研究生的民主参与协商也不够,国家自上而下的变革与高校自下而上的改革互不协调,造成从一种控制到另一种控制来回摆动,内部的消耗增大,各子系统间难以协同。

三、新时代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健全与有效运行思路

(一)引入协同论的实践意义

为了使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各类主体及各子系统通过相互协作来提升整个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效应,产生1+1>2的效果,可以说,引入赫尔曼·哈肯的协同论,为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保证有效运行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1.协同主体

在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实施过程中,通过系统协同效应建构起使政府、行业、社会、培养单位各类主体间既明确分工、又共同行动的一种系统性主体关系时,各类主体即为协同主体。显然,健全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框架、增强系统性是形成多元协同主体关系的基础。

2.序参量

在复杂系统形成协同效应的过程中,“把一切事物有条不紊组织起来的无形之手”即为“序参量”。它实质上是各子系统在无序中通过竞争和合作创造出来的有序,具有“能够描述子系统的整体行为特征、可以产生和强化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和主宰子系统的整体演化方向及其进程”等特征。显然,寻找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各子系统的“序参量”,可以说是整合整个保障系统、形成运行合力的前提。

3.支配原理

也称伺服原理,其认为对系统的整体特征及其发展变化通常由数个子系统“序参量”决定,即系统能否进入更高层次的有序,取决于各子系统“序参量”间较量中能否角逐出那个起支配作用的最大“序参量”。显然,支配原理揭示了系统自觉趋向有序协同的内生动力是“占据支配地位的共同愿景”,寻找、强化和突出最大的“序参量”,是实现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协同的核心。

4.自组织原理

“自组织”是指在共同愿景动力驱动下,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自主协调地自动形成的有序的组织系统。显然,自组织的动力源于共同目标愿景,自组织过程中建立起的规则,即运行机制,能有效转化与消弭子系统间的差异进而完成系统的协同。自组织功能愈强,就愈能发挥主体间的协同效应,持续产生促使系统发展变革的内在动力。这意味着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协同的关键,就是各子系统间要达成充分協同,必然要经过一个建立有效运行机制的自组织过程。

(二)保障体系框架健全建议

专业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生命线,深化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已经迈入了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是一个永不停歇、不断超越的过程。要实现专业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就需要对质量保障的理念进行创新,对质量保障的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并建立起一套与高质量教育体系相匹配的运行机制,使体系的有序性和整体效应得到全面的提高。

课题针对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内部为主,内外协同”质量保障理念,并以协同理论为指导,专门设计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图1)及“双环协同”运行模式(图2)。从协同理论中可以看出,“占据支配地位的共同愿景”是系统自觉趋向于有序协同的内生动力,而系统要实现自组织,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图1显示,整个体系框架紧扣“质量持续提升”这一共同目标设计,并以聚焦目标驱动下形成的质量文化为内生动力、以多元主体共建共治下形成的多维体系为必然路径、以“以内为主—内外协同”下形成的相互分工协同为运行机制;图2显示,整个体系紧扣内、外部有效运行设计为双环协同运行模式。

(三)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策略

1.以“质量持续提升”共同目标驱动下形成的质量文化为内生动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基准由其历史使命和培养目标共同决定,当前,该类型研究生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快速响应,是其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根本动力,这也使其成为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因此,它的质量保障主体也必然是多元化、多类型的。由协同论知,各类主体深刻理解与科学认知目标愿景是系统有效运行的最大“序参量”。因此,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否协调有序,取决于各类主体对“质量持续提升”这一占据支配地位的目标愿景的深刻理解与科学认知,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各类主体在聚焦目标实现过程中通过参与、协商、竞争和合作,形成的支持利益相关者组织“共同追求、愿景和承诺”的质量文化,即政府重视—学术追求—社会崇尚—人人关心的质量氛围,将是高质量发展形势下促使质量保障体系更好发挥作用的内生动力。

2.增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体系的系统性是有效运行的必然路径

根据专业学位特点,应推进质量保障主体多元化,并厘清职责,使各类主体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不断增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体系的系统性。图1显示,整个体系由内部、外部两个质量保障子体系组成,内部的举办单位是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的核心。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在自主构建符合自身特色发展需要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同时,还应该积极与外部质量保障进行对接。外部的政府主体应着重发挥宏观监管与调控性治理权责,并重点负责专业学位类别准入审核和学位论文抽检,同时应由当前的政策主导转向依法治理,由“强势”推动转为“引导”监督;社会主体之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应着重发挥质量保底标准设计与定期诊断权责,并基于专业学位类别全国诊断结果,分类持续改进质量保底标准;行业主体应着重发挥对人才输出与市场和社会需求对接度进行评价与反馈的权责;社会主体之第三方机构急需引入和培育,其着重发挥评估与促建权责,促进举办单位找准位置、立足自身特色谋长远发展。

3.构建“以内为主—内外协同”模式是实现自组织的有效运行机制

在一个运行有效的系统中,内部和外部的质量保障子系统一定是在共同目标驱动下而形成的互动,在不同评价方式作用下,共同持续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图2显示,内部质量保障运行环、外部质量监督与评价运行环均以“使命目标”为出发点,又共同以“标准”的设计和改进(以下简称“标准”优化)推进质量持续提升。每一次“标准”的优化,都是一次体系自组织过程。“标准”的优化,需要“以内为主”,即举办单位要及时做出反应、主动完善内部闭环质量保障系统,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终端保障功能。“标准”的完善,需要“内外协作”,一是建立多元主体民主参与和充分协商机制,确保各类主体在质量保障目标一致的同时,又能分工各有侧重,实现由严格管理向系统治理的转变。二是动态地看待变化着的各主体间关系,并灵活调试机制,积极推动建立主体间平等交流、协商的平台,基于“质量持续提升”总目标追求,主动防范与化解主体利益间的冲突,达到更高一级的协同。三是加快大数据、网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质量保障中的深度应用,以推动质量保障全过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保障高效协同。四是各协同主体都有责任营造支持和压力并存的和谐的外部环境与条件。

四、结束语

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为一个充满开放性、非线性与非平衡性的系统,其由多个子系统构成。针对该类型研究生,本文借鉴协同论原理,尝试设计了一套适应由“有质量”到“高质量”转变的质量保障体系框架,并基于保障主体的多类型与多元化,给出了其有效运行策略为:以“质量持续提升”共同目标驱动下形成的质量文化为内生动力、以多元主体共建共治下形成的多维体系为必然路径、以“以内为主—内外协作”下的双环协同模式为运行机制。同时,指出内外协作的关键为:基于共同使命目标的民主协商、分工协作、灵活调试等机制以及信息化保障等。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Z].(2020-09-30)[2023-11-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 492590.html.

[2]2021年我国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达58%[EB/OL].(2022-06-14)[2023-11-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5579221824136833&wfr=spider&for=pc.20220614.

[3]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60%,正大力推进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EB/OL].(2022-09-27)[2023-11-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5098356729377235&wfr=spider&for=pc.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EB/OL].(2023-03-10)[2023-11-13].http://www.zqdh.gov.cn/zqdhzrj/gkmlpt/con-tent/2/2820/post_2820859.html#5270.

[5][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239.

[6]白洁,于泽元.学校课程实施协同主体建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5):76-81.

[7]肖军飞,刘大伟.协同学视阈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探讨[J].教育探索,2012(2):29-31.

[8]吴岩,周爱军,李亚东.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體系新视野[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0.

猜你喜欢
专业型保障体系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分析创新专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DSK—1500CT专业型直喷烟机
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