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协同机制下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2024-01-17 15:24高国俊
关键词:党建引领实践育人共同体

摘    要:校地协同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是高校在实践育人中必须构建的基本架构,是“三全育人”的一种具体形态。在探索这个育人共同体时必须以立德树人作为校地协同育人的初心逻辑;在组织工作方面要建立多主体责任共联、多节点路径共联、多载体渠道共联的机制,以及制度、环境、项目、主体等四个维度的动力机制;而党团教育基地群、课程实践载体群、社会实践特色群、学生团队活动群、志愿服务项目群等五类群的建设和组织活力协同提升、党员教育协同优化、支部规范协同建设、服务资源协同配置、活动品牌协同培育、党建文化协同等内容则成为了校地协同实践育人的具体架构和具体内容体系。

关键词:党建引领;校地协同;实践育人;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1-0035-03

收稿日期:2023-01-03

作者简介:高国俊,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思政专项课题“基于党建共建的‘圈体模型’校地互融性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探索”(135S009)

基于高等学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结合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总要求,强化组织育人和实践育人协同推进,强化实践育人和德育工作同向发力,就必须探索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作为学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元素,这就需要在既有校地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这既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又具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一、以立德树人为校地协同育人的初心逻辑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高校党建的初心使命都离不开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立德树人与人才培养有机构成了实践与德育的基本逻辑关系和结构逻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入学实践教育、专业课程的课程实践或者章节实践、寒暑期社会实践、创业能力培养、学生活动与志愿服务安排等都有机地成为了高校实践育人的主要内容,是高校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的逻辑中心。从矛盾观点来看,实践与德育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育人载体,其有统一性和互补性。这是因为一方面,实践是德育的有效载体,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德育是实践的最终目标,通过实践,大学生在德育成长中充分展示其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1]。

以党建为引领的实践育人共同体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学校党建工作只有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在不断增强育人质量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和价值凝聚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培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层面,十分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特别强调教育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要重视实践育人,让学生在实践育人路径的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2]。这就是实践育人共同体建构的逻辑原点。

实践育人的逻辑架构必然要服务于两个方向,即服务于人才培养方向和服务于社会治理方向。服务于人才培养是实践党的教育方针的必要践行渠道,服务于社会治理既是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实践,又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及人才培养过程输出后的必然选择。服务人才培养为服务社会治理作铺垫,而服務社会治理又为服务人才培养作重要营养补充。

二、以“三联”为校地协同实践育人的组织工作机制

(一)多主体责任共联

以共同体为最终落脚点的实践育人工作体系中党组织的责任主体显得尤为重要,这在党建方向把关和主题内容呈现方面朝着有利于新时代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前进。在组织实践育人共同体的过程中,学校党组织、地方党组织、企业党团组织等组织主体和教师党员、学生党员、机关党员、企业党员等党员主体在目前的党建组织引领中,因地方政府、社会、企业与学校文化认知的差异和党建视角的关注点不同,将导致多方在党建共建中趋于主体协同性不足,上位主体与下位主体之间因党建目标的导向性等问题将会产生校地党建共建主体认知度偏差。由此,探索在党建共建中多维主体在基层党支部层面的组织主体性能动性作用的发挥渠道,在此基础上按照人才培养的互动性原则探索所有个体层面的自主性作用发挥和效能发挥的运行模式与建设内容,并实践组织主体的强目标性实践路径,以此实现在实践育人中的共同认知、权责统一、责任共联。

(二)多节点路径共联

党建引领下的实践育人是一个持续性很强的长线工程,并非一蹴而就,更非阶段活动。从理论上来讲,党建为引领的实践育人实施过程必然是一个育人规律性等很强的多节点、多周期性工作。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课程设置、教工常规工作安排、地方社区及企业功能性需求与资源供给性不确定等因素决定着育人过程的节点断点较多、全程覆盖不足。故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党建育人过程和学生实践过程的周期稳定问题。一方面,以实践育人共同体内容体系建设为架构,探索学生从始业教育到学业教育再到职业教育等生涯教育多节点内容呈现。另一方面,将实践育人贯穿覆盖入党积极分子培育、发展对象考察、预备党员树标、正式党员典型等系列全过程。在此过程中,注重强化政治性、彰显学习性、立足服务性、坚持融入性、突出引领性,真正将党建引领下的实践育人目标主动融入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体系,为实践育人体系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3]。

(三)多载体渠道共联

黨建育人与实践育人机制,既是良好机能的有效耦合,又是不可分割又相对独立的两个模块,其分别有呈现的载体平台。在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平台建设和渠道建设是基于不同的需求为基础的个性化人才培养和专题化实践的必然选择与要义支撑。育人目标在一个大的框架之内有多种目标结构和路径选择,基于多目标实现的路径平台和渠道也将以联动和有效互动的方式开展形势教育与专业培育。要坚持党建育人的党性要求、党建工作的时代性要求和育人价值的实效性要求,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程内外相互动、网络媒体建设与智慧建设相统一,构建多方联动的实践育人载体建设。比如,探索新时代基于社区治理的党建引领载体建设和基于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机制建设等方面的载体建设,进而促进多载体的多渠道联动,实现实践育人共同体有效运行的闭环。

三、以“四维”项目为校地协同实践育人的动力机制

(一)制度维动力

制度是一个组织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这个组织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好的制度能够聚沙成塔,形成合力,制度的创新使得社会主义重新焕发出青春和活力,制度的现代化既是改革的成果又是巩固改革成果的根本保证,制度是工作机制的基本动力[4]。在党建引领的过程中,因不同主体的价值属性决定着其价值活动的不同,如何将其进行合理而有效的运行须依靠一定的制度来维系,无制度维系的组织活动将无可持续发展可能。作为科学性的实践育人结构,其稳定性发挥作用和可持续性作用机制的尝试一定是建立在相对成熟且极具时代性的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的,这种制度的建设一方面维系着实践育人的规范性,另一方面牵动着实践育人过程中党建引领的合法性基础和法理性保证。

(二)环境维动力

环境功能性作用发挥根据环境的特征所决定。在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环境的功能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环境是共同体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基础与文化维系。由硬件支持、制度维系、文化场域、思想共识等各种因素共同组成了特定的环境特质,不同特质的环境要素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并影响着各类项目运行的方向。青年学生成长于虚拟与现实、学校与社会等既相互分化又彼此关联的教育场域,这不仅意味着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和全局工程,要增强各教育场域的融合性,还意味着资源整合与协作必须根据实际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各主体之间要通力配合,各环境要素之间形成合力,以实现信息观念价值的有效传递和引导[5]。

(三)项目维动力

项目维动力,实质上是主持并参与实践载体建设的各个主体的需求动力,学校基层组织层面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以什么样的模式使这个需求进行项目化运行。同样在地方、社区及企业组织层面,其动力源泉也在于在社会治理和服务人民群众中的需求表现,这种需求表现将以项目组成的方式让学校层面的基层组织进行对接。而如何维持两种项目动力源并使之产生平衡化和有效力化是在实践育人组织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性问题。项目以动力的方式存在时便会以组织张力的内涵形态存在于各主体的需求之中。作为动力的项目首先要保证党建项目的政治性,这既是党建党性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培养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的本质要求。另外,项目的存在还必须在组织形态上权衡学校组织和外部组织的利益需求,使得在实践载体和内容结构上同时满足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基准价值,如此才能实现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四)主体维动力

实践育人的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通过实践活动对现实状态的习得而关注人的应然指向,进行理性的认识与思考,即如何实现人由现实的人向理想人的转变,在这种超越自我的追求中,驱动着对于理想自我的期愿,这不仅是学生作为实践着的和劳动着的个体趋于理想社会化的过程,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基础[6]。参与项目运行的所有个体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并受一定的价值驱动的主体,不管是个体主体还是群体主体都受一定价值驱动,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价值补偿或价值认同,这就是作为社会价值人的主体维动力。当然,这种动力来源可以是主观内生的,也可以是客观外促的。如何在实践育人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主观内生动力,更有效地将客观外促动力转化为主观内生动力是值得探索和完善的工作内容。

四、以“五群”内容为校地协同实践育人的基本架构

从微观上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是对高校不同目标、内容、形式等具体实践育人活动的一种整体性价值提升,通过建设课程实践教学共同体、社会实践活动共同体、创新教育项目共同体、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共同体等,不断探索高校实践育人理念、内容、形式、方法等创新的有效实现形式[7]。而平台是实践育人共同体得以运行的具体实践载体和内容搭建渠道。在党建引领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探索与建设过程中,平台的体系必然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地方社会党建服务需求为切入点,真正形成内容体系完善、育人特征明显、组织动员有效的平台体系。

一是构建党团教育基地群。探索以“党性修养”为主题和主要内容,在社区、小区、楼宇等多层面、立体性地建立服务于党员培养实践平台群落。通过建立党员培养实践平台群落,开展党员发展体系化培育和教育的资源建设。充分运用各类党团教育基地群,积极挖掘红色资源在教育过程中作用发挥。红色资源不仅是学校党建的重要资源,更是以党建为引领的实践育人载体所必须互融的重要特色核心资源,通过实践育人依托红色资源将发挥组织建设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形态,提升思政工作水平[8]。

二是形成课程实践载体群。探索在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单位建立能够服务于学生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的载体平台,此类平台载体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自行设计、自我完善、自我考量。课程实践载体群的建立既要服务于整体性实践育人价值目标,又要服从于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化标准要求,这是育人科学化和周期性的必然要求。

三是发展社会实践特色群。探索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尤其是“家国情怀”养成为主要内容的“十百千”社会实践计划。引导千名学生走进目标地域所属重点十几个社区、服务上百个小区治理,培育十个社会实践标杆党支部,形成百个典型社会实践项目,辐射千名社会实践积极分子。

四是促进学生团队活动群。探索以学生团队凝聚和团队战斗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建设平台,引领学生党团组织和群众社团组织走近社区,走向社会,服务民生。学生组织是学校发展过程中不断呈现出的以固态和非固态存在的权利组织,充分运用这些学生组织的团队合力和团队组织效能,使之发挥实践育人的主体调整效能,进而促进实践育人的效能循环。

五是创新志愿服务项目群。探索建立服务于社区治理、助老扶幼等为内容的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项目既可以在某个社区成立若干子项目,也可以以一个志愿服务项目辐射多个社区,形成点面共培、纵横交融的服务项目群。

五、以“六协同”建设为校地协同实践育人的内容体系

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打造,是一种地方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特色形态,体现着高等教育育人的社会参与性,是“三全育人”教育目标与组织形式的一种外部张力。实践育人共同体必须保证参与各方都能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共享人力资本、管理服务、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成果,协同发展与成长,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9]。

一要组织活力协同提升。通过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努力探索实现学院各基层党支部,尤其是学生党支部的组织活力,真正发挥学生党支部在党员培养与学生素质养成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探索增强外部社会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活力,以学生力量入驻的方式协同优化社会、企业等组织服务社会治理的内容活力、组织活力和效力活力。

二要党员教育协同优化。党员教育是承担校地共建共融的基层党支部永恒的话题和探索的方向,通过建设实践育人共同体项目,探索建立校地共赢和互促的教育模式,既相互吸纳先进的典型做法,又相互引进协同提升的措施。一方面要实现党员教育内容的精细化,既要根据学校和社会组织不同的组织形态建立的内容结构,又要挖掘共同教育要素,以精细的内容引导党员开展党性教育。另一方面要探索协同的机制,建立固定交流和阶段响应的沟通机制,实现教育协同的功能性補充。

三要支部规范协同建设。党建共建的基础是支部共建,支部共建的关键是共建的支部在运行机制、运行模式、运行内容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规范性和内容可操作性。根据《中国共产党支部条例》,新时代对支部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规范性建设过程中既能实现合理的渠道共同建设,又能相互补充和借鉴基础建设的优点,实现学校党建组织育人性和社会组织党建服务性的协同发展。

四要服务资源协同配置。党建共建引领下的实践育人要成功且有效地运行,必要的环境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项目资源等是必不可少的。服务资源中人力资源的配合是带动作用的关键,环境资源的建设重在人文环境的优化,项目资源重在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培育。

五要活动品牌协同培育。品牌是项目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同时也是凝聚各类资源和组织活力的有效保障,对于项目本身的持续运行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品牌的形成既需要项目运行的有效有序,又需要双方力量的协同付出,同时品牌的建立既要对标新时代党建的基本建设要求和高标准,还要对标实践育人的目标价值规范。

六要党建文化协同发展。一切活动组织缺少了文化的引领将失去生命力,党建文化尤其是共建的党建文化如何在实践育人共同体内部产生精神凝聚对于工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在实践育人共同体中提炼出以党建育人为主要形态,以机制建设为支撑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内涵是实践育人共同体长期建设的价值追求。

在校地协同为机制下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当中,立德树人是价值原点,以“三联”为组织形态的工作机制是逻辑形态,以“四维”为动力体系的工作机制是学理基础,以“五群”为平台体系的资源支持和以“六协同”为建设项目的工作支持则是最终价值归宿和落脚

点。以上各项目相互支撑,互为补充。

参考文献:

[1]  陈建.大德育格局下高校实践育人运行机制的构建[J].学

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

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

〔2017〕62号)[EB/OL].(2017-12-05)[2022-10-20].http:

//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

_320698.html

[3]  高艳青.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5).

[4]  桁林.推动新时代中国发展和制度现代化的根本动力[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

[5]  蒋广学,王志杰,张勇.论全环境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时代感与吸引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3).

[6]  陈步云.论高校实践育人动力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

思想教育,2018(6).

[7]  刘宏达,许亨洪.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内涵、

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6(5).

[8]  苑晓杰,易丹丹.红色资源视域下高校党建的四个维度[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

[9]  董广芝,夏艳霞.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研究[J].黑龙

江高教研究,2018(12).

猜你喜欢
党建引领实践育人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豫园街道党建引领下非公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
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引领强村惠民工作的研究
党建引领 社会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