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人物报道的媒介呈现与多维建构
——以《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为例

2024-01-19 14:58蔡金利
新闻传播 2023年23期
关键词:极目小丫楚天

蔡金利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武汉 430062)

典型人物报道的“媒介形象”具有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作用[1]。因其独特优势,党的二十大以来,典型人物报道在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占比不断增加。

宣传典型人物,树立精神上的榜样,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是主流媒体做好舆论宣传的重要工作。《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先后推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等功臣“老英雄”张富清、为割肝救子而暴走减肥的“暴走妈妈”陈玉蓉、替逝世兄长发放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孙东林、疫情后驱车到汶川回礼的“武汉志愿者”、在武泰闸蔬菜大市场直播的“卖菜小丫”等先进典型人物的系列报道,以春风化雨般的姿态为贯彻党的新时代方略起到了坚实的舆论引导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典型人物报道的媒介呈现特点也随之发生变化。如何在新时代实现典型人物的媒介形象建构与传播是媒体从业者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典型人物报道特点的变迁

典型人物报道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体现特定社会背景的一面镜子[3]。面对当前多元的社会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舆论环境、社会思潮都发生变化,典型人物的形象呈现特点不断变迁,媒体的传播理念也亟待随之更新。典型人物报道在新时代以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传达着主流价值观,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媒体的品牌。

(一)人物平民化

社会普通个体同样具有广泛的典型的社会意义[3]。以往的报道常聚焦于精英群体和社会主流,当前的典型人物报道呈现出新趋势——人物平民化。越来越多的基层典型人物涌现出来,成为媒体以小见大、以一人见全局的反映社会的手段;成为媒体引发社会思考、协调社会发展、表达自身价值观的途径。

对社会普通人的关注是典型人物报道的重要内容。2021年7月14日《楚天都市报》以《90后女孩在汉卖菜直播成网红,菜场摊位成人生秀场,26万粉丝为她加油鼓劲》为题,独家报道了29岁从阳新县来到武汉创业奋斗的黄玲珑在武泰闸蔬菜大市场直播卖菜的故事。

近年来,《楚天都市报》的人物报道的关注焦点早已聚集到“草根英雄”上。2021年推出的“十大新闻人物”中,在武汉红色景点最多、知名度最高的一条街——红巷,义务为游客讲解党史知识的“红巷爷爷”赫然在目,同批还挖掘了武汉地铁的电气技师“地铁医生”丁根等,体现了当前媒体在进行典型人物报道时价值取向上的偏好——尤其关注来自农村的底层民众。记者试图通过报道为读者提供一种更加丰富、更加全面、更加真实的生活,这正符合《楚天都市报》关心市民生活,“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宗旨,展现其“市民情怀、关注草根”的属性,也凸显媒体洞察社会的能力正在增强。

(二)题材多元化

之前的典型人物报道多以个人专访的形式出现,将单个人作为报道对象。当前人物报道的题材呈现多元化趋势,群像式人物报道应运而生。这种将报道内容集中于特殊时段的特定场景,对某一群体进行集中刻画进而反映与之牵连的事件或群体本身的报道[4],在反映市民生活中独树一帜。多元化报道题材的出现体现出媒体关注市民生活的力度在加强。《楚天都市报》推出了一系列群像式典型人物报道,武汉市青山区新沟桥派出所“一所三英模”、与“军运”同行的武汉军运会志愿者……塑造了一批反映社会生活现状的群体形象。

在2020年8月31日《楚天都市报》用两个版面分别以《12位汶川村民疫期送来百吨蔬菜这份恩情始终记挂心头 武汉志愿者驱车千里到汶川回礼》和《为何在武汉最危险的时候冒险驰援?汶川人道出了初心,12年前的关爱让他们感恩至今》为题,报道了在疫情期间,汶川县居民募集100吨蔬菜驱车20多个小时送到武汉,疫情消散后武汉志愿者团队到汶川回礼的事情。报道聚焦于“回礼的武汉志愿者”和“捐菜的汶川村民”这两个典型的群像式人物,讲述疫情背景下互帮互助的温情故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给读者心里打了一剂“强心针”,传递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达到了振奋人心的效果。

(三)报道背景冲突性

以往报道中的人物形象多在安定祥和的背景下呈现,倾向于展示人物所处社会生活的和谐稳定,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睦。而当前的报道更偏向于在具有矛盾冲突的状态中展现人物形象,疾病、事故以及冲突成为展示人物最有力的环境[5]。报道背景的冲突性一方面展示出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在反差中典型人物形象呈现得更加生动鲜明。

《楚天都市报》典型人物的报道中,患有疾病、经历了一些事故的人物占有较大比例。扎根乡村33年的随州“独臂村医”王文艮、32岁监利“外卖小哥”王静勇救落水老人不幸牺牲……这些报道中都存在经历了事故的人物。关于“卖菜小丫”黄玲珑形象的呈现就处在冲突极强的背景下:一个气质姣好、乐观活泼的女孩,却在武汉的武泰闸蔬菜大市场里以卖菜为生;在抖音上拥有20多万的粉丝的她,直播的地点是一方小小的菜摊;“父亲残疾、老家房屋破旧需要维修”,肩负家庭重担的她卖菜更是为了赡养父母、补贴家用。“卖菜小丫”黄玲珑自带的强烈反差感,备受读者青睐,同时反映了武汉市民多元的生活图景。

(四)人物表达多样性

当前典型人物报道的内容表达方式多样,常选择用“讲故事”的手法呈现人物形象;用质朴的语言描绘生活化的细节;用多侧面的角度在他人视角下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充满生活气息的多样报道表达方式能契合读者在生活经历和个人情感方面的期待视野,引发读者心理共鸣[6]。人物形象呈现的立体化、内容表达的温和化所带来的是内心丰富多彩、外在丰满圆润的人物。《楚天都市报》用温暖细腻的用词,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在书写人物的同时凸显出人文关怀的品质,在湖北监利老乡孙海洋14年终寻子归的报道中,真挚的语言中透露着与人物共情的激动与喜悦。

2021年7月15日极目新闻以《极目新闻记者对话“玲珑小丫”:当网红不是初衷 曾婉拒直播带货》为题,围绕为何卖菜、如何走红、走红后的心态等焦点,描写了黄玲珑的内心世界,“用纸巾擦净手上的泥渍和菜屑,双手接过鲜花,黄玲珑不好意思地笑了,她说,粉丝的热情让她感动。”“菜贩江女士与黄玲珑摊位相隔不远,她曾多次看到丫头给困难老人送菜。”细节的描绘、讲故事的手法、多侧面的视角使“卖菜小丫”的形象饱满立体,跃然纸上。

在对待有争议的人物时,一般也会以多样、包容的视角去看待,即使看起来是“惊世骇俗”的。《“捡”回哑叔当至亲 大爱一施十二年》报道中收留聋哑汉12年并在警察帮助下找到其在河北的亲人的老河口小伙陈小峰,在他人看来不太理解的举动,成了美谈。多样的表达方式,彰显的是媒体多样的价值取向——暗含了社会普世价值观——人本主义。

二、典型人物报道的建构策略

当前报道中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呈现特点发生了较大转变,媒介形象的建构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嬗变与发展。如何在转变中把握报道特点,运用多种维度的表达方式建构人物,实现人物的有效传播,是当下值得深思的问题。《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从1996年起挖掘报道了千余名各行各业的典型人物,运用整版面、大篇幅对人物进行持续跟踪报道。独有的典型人物系列呈现,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一)“讲好故事”:获得读者情感认同

每一种讲述方式都会在读者身上唤起独特的阅读反应和情感效果,因此如何讲述直接决定着这种效果能否得到实现[7],报道的叙述方式在典型人物形象建构中尤为重要。只有大众文化产品的内涵与大众相亲近的时候,大众才会愿意选择[8]。通过“讲故事”——这一建立在情感积累与日常生活基础上的写作手法表达出的人物形象,符合读者的内心期待。同时,故事化叙事是实现价值观从理论到现实、从抽象到具体的重要转译方式[9],典型人物的形象在故事场域中得以具象化呈现,沉浸在故事场域中、与人物共情的读者对于报道本身所传递的价值观,也更易接受和认同。

在武汉志愿者系列报道中,记者将社会的温情孕育在汶川、武汉两地爱心人士的互动故事中,传达给读者向好向善的价值导向。报道借充满温度的平民化“小”故事抒发蕴含主流价值的“大”情怀,以巧妙的微观叙事映衬蔚为壮观的社会景观,自然而然地完成主流价值观的构建与传播。

(二)复合视角:全方位书写典型人物

叙事视角不仅是艺术、技巧的问题,还是一个建构意义,即意识形态的问题[10]。若要实现典型人物媒介形象与受众现实认知的真正对接,需要媒体调整报道视角。采用多侧面的叙述手法,能契合受众在生活经历和个人情感方面的期待视野,引发受众的心理共鸣[11]。

典型人物的报道不会脱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记者在进行写作时,一般会根据想传达的人物精神和价值导向提前预设好呈现角度而展开报道,最大程度突出人物特点。在“卖菜小丫”系列报道中,记者站在报道外,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了其他主体和“卖菜小丫”的故事。作者借武汉市知名农业企业家的视角,写道“她看到黄玲珑额头布满汗滴,双眼略显疲惫,但卖菜时一直保持微笑。”展示了黄玲珑积极向上、独立自强的魅力女性形象;借武泰闸菜市场负责人之口,叙述“她是我们市场600多位摊主的优秀代表,从她身上我看到很多追梦人的身影。”表现了“卖菜小丫”不怕吃苦、努力生活的态度;借黄玲珑隔壁摊位商贩的介绍“平时黄玲珑卖瓜果的时候也会顺带着向客户推销她的青菜。”黄玲珑成为“网红”却扎实工作不骄不躁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黄玲珑的卖菜摊的隔壁商贩、菜市场的管理人员、听闻“卖菜小丫”故事的女企业家……相比一味平铺直叙“自卖自夸”的报道,经由他人视角所展现出来的人物更真实可信、更生动可感,最大程度还原了人物故事,全方位塑造了多元化的而又具有鲜明时代特点——拒绝躺平,勤勉奋斗的典型人物形象。

(三)持续追踪:与读者跨时空互动

传统媒体版面有限,新闻实效性要求高,很难长期运用大版面对一个人物进行跟踪报道。新媒体平台灵活度高,不受时空限制,报网联动既能拉长典型人物报道的时间线,对人物进行持续追踪,还有效实现报道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典型人物的精神品质得到升华,起到舆论引导的效果。2021年7月,《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以系列报道的形式,持续追踪29岁卖菜姑娘黄玲珑的励志故事,励志的“卖菜小丫”形象在全网蔓延、传播。

7月14日,《楚天都市报》以《90后女孩在汉卖菜直播成网红,菜场摊位成人生秀场,26万粉丝为她加油鼓劲》为题,设置封面导读,独家报道了黄玲珑直播卖菜的故事。跟随纸媒报道节奏的同时,极目新闻在7月15日设置对话专栏,以《极目新闻记者对话“玲珑小丫”:当网红不是初衷 曾婉拒直播带货》为题,围绕她为何卖菜、如何走红、走红后的心态等热议焦点,给予客观回应。为追踪“卖菜小丫”后续社会反响,7月19日极目新闻以《网友点赞“玲珑小丫”好美好励志,女企业家感叹“想起了我年轻时奋斗的经历”》为题,将关注引向了更加广义、更为深刻的层面,聚焦其对当前社会发展的标本意义。

在“卖菜小丫”的系列报道中,《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通过媒体融合持续跟踪和连续报道,报网互动的形式使记者拥有更明确的报道节奏和方向。

(四)媒介形象:建构社会价值认同

典型人物报道应当通过对社会重大矛盾的追踪、解剖,深刻反映社会成员的真实状态,使典型人物的“媒介形象”与社会变迁保持最大程度的“共振”[12]。《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围绕“卖菜小丫”黄玲珑这一形象,着重强调其是当前社会拒绝躺平、勤勉奋斗的样本;是拥有粉丝流量却拒绝直播带货、坚守本心的标杆,完成了对于黄玲珑丰富立体的媒介形象建构。

除此以外,黄玲珑不仅是以个体身份见诸报纸和各类影像作品,还象征着像黄玲珑一样的励志代表,特别是青年群体,默默奋斗,用实际行动回应当前“面对压力习惯躺平”的颓废风潮,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作为拥有几十万粉丝的网红,黄玲珑在网络世界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卖菜小丫”成为基层奋斗者的标杆。

7月19日极目新闻发布的评论员文章《“玲珑小丫”的菜摊,摆出了生活最美的模样》中展现的黄玲珑的形象实质上是一种“他者”的建构。在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宣传场域的媒介形象建构中,“他者”对于该典型人物发表的言论具有客观性,更能说服受众。

(五)融合传播:全媒体平台矩阵联动

伴随着传媒手段的多媒体转向,形象不再用来阐述词语,如今是词语成为结构上依附于图像的信息[13]。在媒体融合语境下,新闻传播也开始转向视觉化呈现,主流媒体通过将文字、图片等多种媒介杂糅在一个新闻文本中,实现了对人物故事和形象的空间还原,吸引受众快速进入文本的叙事空间中[14]。想要壮大典型人物报道的宣传作用,必须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传播环境并运用与其相适应的传播手段。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根据人们获得信息的习惯,多平台、多角度、分内容传播。“卖菜小丫”黄玲珑系列报道在极目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头条号等平台同步发布,还通过极目新闻抖音账号,同步发布了视频新闻。同时,跟踪采访其拍摄制作的三分钟短片,在极目新闻的两微一端强势推出。报纸、客户端、微信推文、抖音短视频等等覆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多种形式的传播媒介集合呈现,人物形象实现了多层面的互动,在增强报道影响力、渗透力、传播力的同时还深化了其精神品质内涵。

结语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将宏观的社会全景蕴含在平民化的微观视角中,细节的描写、故事的再现,多视角的透析、人物的呈现、全媒体的联动,用不同于传统宣传的话语和方式,为读者奉献了一篇篇姿态积极、昂扬向上的典型人物报道。

对传媒产业而言,当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得以在新媒体中参与到新闻产制价值链的上游,而不再只是单纯的阅听大众时,也就意味着媒体生态的深刻改变正在酝酿之中[15]。只有典型的“媒介形象”能契合受众的期待视野,典型人物形象传播的有效性才能突显,而这又必须通过典型人物形象传播的策略创新来实现[16]。

新媒体环境下,典型人物报道应把握当下的媒介呈现特点,从受众的期待出发,讲好人物故事,传播人物精神。典型人物报道的多维建构,有助于构建立体化的宣传格局,增强典型人物报道的互动性和引导性,发挥典型人物报道凝心聚力、成风化人的作用。

猜你喜欢
极目小丫楚天
极目黄河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让短视频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全新切入点——以楚天都市报为例
山房春事(其二)
好大一棵苹果树
Share with us
豌豆漫画
精粹
都市新闻眼 《楚天都市报》2013摄影作品评析 紧跟时代 走在前沿
乌兹别克斯坦客户二度牵手楚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