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成因及治理举措

2024-01-19 14:58黎秋玲
新闻传播 2023年23期
关键词:舆论信息

黎秋玲

(广东新快报 广州 510620)

一、反转新闻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反转新闻还没有提出权威性、学术性的定义,反转新闻目前还不是一个专业的新闻术语。笔者认为,反转新闻是指同一事件的报道,出现一次或多次显著变化甚至出现反向变化,舆情参与主体观点、态度、情绪随之不断变化甚至与原来相反的现象。

反转新闻并非全是虚假新闻,当传播者报道角度有偏颇、有倾向性,或掌握的事实真相不够全面时,也会引发新闻反转。反转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有常态化趋势,并表现出反转频率增加、聚集更多关注度的特点。

二、反转新闻的成因

(一)制造热点议题群体式贴标签传播

时下,大众每天都刷手机,关注着一个个碎片的主题,制造一个个与民众息息相关的热点话题,让大家发现、讨论和扩散,从而引爆舆论,是反转新闻屡试不爽的一个手段。

2023年4月3日,陈某某将自己“拒绝强制加班怒怼领导”微信截图上传到网络,随着越来越多的自媒体、融媒体加入转发行列,事件迅速冲上热搜。他所上传的怒怼领导聊天记录,被称为职场最佳“嘴替”,他个人甚至被称为国企改革的“先锋”,引起连续几天的热捧,正是契合当下备受关注的加班话题,精准戳中“打工人”的神经,围观即参与、转发即表态,很多人都因此被“蒙蔽”,无形中推动了谣言的传播,造成了惊人逆转。

有研究统计了2014—2019年30例反转新闻案例,发现主要涉及政治事件、文化教育科技事件、社会事件三类。其中,社会事件占比78.4%,从中发现指向个人的社会事件是新闻反转发生的关键因子。网络的发展,部分地突破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局限,回顾这些年的反转新闻,其议题构建大多涉及官民、医患、警匪、富穷、明星平民、师生、男女、城管小贩、老板员工等关系之间,这样的对立构建足以挑动大众的敏感神经,加上切入社会热点问题,公众会将刻板印象、标签化认知和负面集体记忆渗入到情感表达中,根本没有耐心作出理性判断。被极端情绪裹挟下,真相可能会被忽视,相关议题在数量级受众广泛传播下,舆论在演变过程中多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和极端变化性。

(二)传播渠道多样算法技术推波助澜

媒介融合发展趋势中,传播渠道多元化,人人都可成为传播者,社交媒体低门槛的交互属性,网民可即时将获取的碎片化、主观化的信息传播,不同认知、经历、背景、立场的人,在自媒体平台的留言、评论、弹幕等,相互交融碰撞,产生拼接、渲染与裂变,海量信息,众声喧哗,真假难辨,给识别反转新闻带来了难度。新闻事件和真相由静态转向流动,人人可参与、可创造,造成舆论反复、反转。

与此同时,算法推送技术通过用户历史浏览数据,量化、分离、筛选、提取,针对用户进行垂直、精准“送达”,在技术手段之下,通过内容挖掘算法与协同过滤技术,借助形形色色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推送”个人更愿意相信的“事实”和“真相”,影响着公众对相关事件的认知和阐释。

怒怼领导拒绝加班的陈某某,被警方查明聊天记录造假时,人们才恍然大悟。我们也应当看到,互联网技术加持,视频剪辑与图片处理技术日益成熟,给反转新闻的呈现提供了不少新的方式,需我们提高辨别能力。

(三)媒体追求时效 事实真相缺乏调查

媒体行业市场化背景下,各机构、平台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未经严格审查与核准,未获得全面准确信息源,未多方调查验证的情况下,为争夺“注意力”,信息被争先恐后抢发,给新闻反转剧的上演埋下隐患。

在低门槛、交互性的新媒体时代,网络“把关人”角色缺失,个别自媒体、网红、博主缺乏专业素养,在生存压力之下,故意编造虚假信息或歪曲事实,利用猎奇话题博眼球获关注,借此追求流量最大化、利润最大化。

三、反转新闻的危害

虽说真相拥有不同的样貌,新闻反转的过程,某种意义是探寻、靠近真相的一个路径,但不少反转新闻本质就是虚假新闻,愚弄大众,损害媒体公信力,冲击社会信任体系,有的甚至还会给新闻当事人带来伤害。

(一)摧毁媒体公信力消磨公众情感

在新闻反转的过程中,公众会有感情被愚弄、热情被消磨的感觉。进而对主流媒体权威性产生怀疑,甚至对媒体信息产生排斥、反感心态,主流媒体流失受众,舆论引导力势必受到挑战。另外,反转新闻由于往往社会关注度极高,短时间聚集公众热情,会覆盖其他重大新闻事件、公共话题,消耗与浪费社会资源。

(二)加剧社会矛盾 冲击信任体系

“庆安枪击案”在警方公布调查结果和监控视频后,舆情发生逆转,警民关系其间遭到了一定破坏;“西安手术台自拍”的反转,加剧了医患紧张程度;“罗一笑事件”的反转,透支了人们的善意,消费了对重症患儿的爱心;“山东产妇腹中遗留纱布”电视报道中,开始只报道产妇一方言论,引发公众对医生和医院的误解、质疑,加剧医患矛盾。之后院方的澄清才慢慢平息舆论……这一个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反转剧,破坏着社会道德体系,谣言击破,真相呈现,信任却慢慢被蚕食。例如胡某宇的尸体历经艰难总算找到,最终死因也查明公布,但却引发了巨大的信任危机,对政府和媒体的最终结论“阴谋论者”一段时间内仍喧嚣至上。正是等待真相的过程中,不断有自媒体、博主炮制谣言,发布虚假新闻,真相公布后,微博站方就清理传播相关谣言的违规内容3500余条,并对138个违规账号予以禁言7天直至关闭账号处置。

(三)产生网络暴力伤害涉事当事人

反转新闻中的涉事当事人,往往处于风口浪尖,情况未明、真相未现时,要承受匿名网友、键盘侠的言论压力甚或现实威胁,名誉和心理均可能遭受打击。

在反转新闻现象中,网民如墙头草,随时“倒戈”,甚至还会“人肉”当事人信息,泄露其隐私,匿名进行侮辱、抹黑,损害当事人名誉、肖像、隐私权。例如,在“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中,无辜的小轿车司机受到了人身攻击,即便后面真相大白,但当事人受到的伤害,如何能弥补回来?又如,2020年关注度最高的热点新闻之一“广州教师涉嫌体罚学生”事件,公众持续关注3个月之久,在事实未明、真相被歪曲的一段时间内,网友通过人肉搜索、语言暴力等手段对老师予以谴责和攻击,使其承受极大的舆论压力。在反转新闻事件中,公众的情绪更加激烈,舆论意见更加统一,参与群体十分庞大,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

四、反转新闻中各方应对策略

(一)加强立法,强化信息公开制度

长期以来,制造反转新闻违法成本很小甚至不被认为是违法,一定程度上造成反转新闻频发。因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树立新闻的发布传播秩序。因炮制、传播“怒怼领导辞职”信息的陈某某最后被拘留,相信会是一个警示案例。现实中,新闻事件从调查到结果的公布往往需要时间,有些甚至需要较长的时间,谣言制造者就会利用这个时间段提供多种“新闻”,比如围绕胡某宇事件中的系列造谣者。所以在具体的防范对策上,政府、涉事单位、新闻机构都应当掌握信息发布权,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网民舆论。此前舆论广泛关注的“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历经多次反转,虽然事发后当地政府和媒体公开通报“不存在拐卖行为”,但公开的力度、及时性、全面性不够,导致舆情反复,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参与报道的媒体公信力也面临广泛质疑。因此,对于群众密切关注的信息,一定要及时、透明、系统、全面地进行公开,才能避免新闻事件的不断反转和虚假、错误信息的传播。

另外,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媒体应当发挥新技术的优势,不断创新内容生产,提升优质内容生产力,充分利用图文、动画、数据分析、短视频等多种新媒体形式,提升新闻产品的现场感、独特性、可视化,树立媒体公信力。

(二)媒体应坚持党性原则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舆论阵地,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必须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积极主动宣传党的理论及路线方针政策。而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事实的不断、连续报道,也是接近真相的“有机运动”过程,所以,对于非主观出现的事实瑕疵,不必苛责,但新闻事实的补充、解释、更正都应当第一时间呈现。无论是主流媒体机构还是自媒体从业者,都应当摈弃片面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轰动性与故意混淆视听的做法。始终坚持客观、真实、公正、平衡的原则,让事件多方有平等发声机会,同时应当及时、正确地引导舆论,多角度再现事件的过程。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之下,应当坚守新闻产品品质,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力度,建立公信力,走出“流量焦虑”,提供经得起考验、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全面研究、掌握新媒体形势下的受众信息接收习惯,不断增强舆论引导力。

(三)各平台完善自媒体管理机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介平台更加多元、丰富,社会化媒介、自媒体影响力日益增大,甚至成为不可或缺的传媒主力,也是新闻各方发声的重要平台。当事各方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和资源,有理、有据地驳斥网络不实言论。这也要求新闻事件主角、社会大众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通过各平台引领舆论,使社会公众清楚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明晰事件的真相,防止错误言论、虚假信息的无限扩大。

自媒体也应传承社会公益精神,不能局限于抢时间、拼速度,应提高媒介素养,在挖掘新闻事实,探索事实细节,倡导社会公平正义上下功夫,更不能炮制、传播虚假信息。

2023年3月30日,一名自称25岁的博主发布视频“为什么癌症一发现就是晚期”,冲上热搜,视频中称自己好想活下去,父母仍不知情……当很多网友被带入到该博主故事中,万万没想到,视频内容纯属虚构。大家纷纷指责这明显是利用大家恐癌心态赚流量博眼球,消费别人的病痛,骗取大众的同情。而这位博主的操作方式,与2019年炮制虚假火爆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如出一辙。对于这种自媒体发布传播谣言消息、有害消息和虚假消息的行为,仅仅是“撤回、更正、道歉、二次报道”远远是不够的,建议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该封杀的坚决封杀,并建立起有效的审核、证实和辟谣机制,对网络信息源多方核实与求证。中央网信办、各级网信办也针对自媒体造谣传谣、假冒仿冒、违规营利等突出问题,出台一系列整治措施,各部门、各平台应当负起责任,坚决打击不负责任搞事情,不择手段赚流量的恶劣行为。

(四)网民需不断提升媒介素养。

网上热点不时上演“反转剧情”,网友关注“感情错付”,真相大白后只能自嘲一句:“下次且让新闻飞一会儿……”但面对下一次的新闻反转时,能否保持独立思考和质疑能力,不做谣言的助推者?互联网时代,一个个网友,也是信息传播主体,网友们对网络信息的质疑、思考、批判能力,决定着舆论的走向,媒介素养教育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帮助人们建立批判思维,即理性地识别信息的真伪、价值,不盲从跟风站队,当接触到颠覆我们认知的、负面性较强的信息时,应保持理性,多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发戾气,泄私愤。

所谓“谣言止于智者”,公众是切断虚假新闻的关键一环,可能既是反转新闻的受众,也是反转新闻的参与者,因此,公众也应当提高信息辨别能力,提高对新闻事件的正确认知水平,不要轻易被虚假信息所蒙蔽。在没有了解事件全貌、不能确定事件真实性的前提下,不要当“键盘侠”,不轻易转发和评论,更不要充当反转新闻产生和演变的参与者。网络时代,每个个体都有可能是信息的传播者、生产者,因此需要在网络世界约束自己的行为,谨慎发言和转发,做好网络时代新闻信息“把关人”,不断提高自身媒体素养,从而免受虚假信息的侵害,减少反转新闻的产生。

结语

在社交媒体技术赋权下,新闻生产主体日益多样和平民化,民众拥有更多知情权和表达权、参与权,也带来了更多反转新闻。一部分反转新闻是虚假新闻,一部分反转新闻究其本质可以视作是新闻媒体和广大网民一同在探求客观真实之路上迈进的过程。但在后真相的语境下,当公众的情绪先于真相得以传播,它的产生会加重公众对真相的质疑,对此,我们积极探究其传播机制,把握其传播特征,认识其危害,多方协力避免反转新闻的发生。

猜你喜欢
舆论信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订阅信息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展会信息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