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双线混合式教学实施路径研究

2024-01-25 08:35闻丽莲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模块化

摘要:模块化双线混合式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深度学习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模块化的内容交付,实现学生思维意识、情感价值、多元智能的阶梯式提升,强化了教学主体在模块里的角色效应,是“智能教育”背景下教育创新改革、升级转型的有效途径。本文从表征层、实施层、内核层这三个层面对双线混合式教学的内涵进行解构,阐述了各层内涵所承托的教学意图与体现,同时通过剖析模块化双线混合式教学的要素特征与关联,对课程元素进行设计和整合,构建了模块化双线混合教学实施路径,并提出了有效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双线混合式教学;模块化;教学要素;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2-0093-06

信息与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融合孕育了基于网络的电子学习(E-Learning),该技术在教学中的逐步应用,催生了混合学习(Blending-learning),之后,大型开放慕课(MOOCs)、小型私人在线课程(SPOCs)以及双线混合教学课程(Online-Offline Course)等多种教学模式也随之出现。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是教育改革和转型的趋势,Habib表明这种学习方法有可能改善高阶教育中处理内容、社会互动、反思、高阶思维、问题解决、协作学习和更真实的评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并且在混合环境中的教育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满足感、学习注意力和动机。[1]所以,如何有效设计与整合混合式教学的要素及关系,使其合理协调与有效衔接,最终实现学生思维与能力的高阶延展和教学效能最大化,是当前的一项极具挑战力的任务。

双线混合式教学概念与内涵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也称为双线混合式教学,是在传统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对在线课程与面授课程进行深度整合,从结构并行走向高阶融合[2]的新型教学模式。它通过时空联结、多元交互、资源整合、技术支持、多维质量评价等手段实现教学效能的深度增益,其核心内涵是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线上线下的衔接不是简单地结构拼接,而是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情境主义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元认知理论[3]对学生学习规律与特征进行分析,以“迁移信息—关联情境—解决问题—情境应用—评价创造”为线索对教学内容与环节进行有序整合的过程。下面,笔者从显性维度、中层维度、核心维度三个维度剖析双线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如下页图1)。

1.显性维度——双线模式的表征层

显性维度从直观上可以体现在授课方式的切分上,分为在线课堂和面授课堂。在线课堂以网络平台为依托构建课程资源,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形式,如低阶知识的五环节教学(观、思、学、讲、练)、基于一定认知的抛锚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等;面授课堂依托线下资源,注重师生互动,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形式,如在线上授课的基础上进行传统五步教学(复习、导入、讲授、练习、检验)、翻转课堂教学、示范模仿教学等。线上线下课程模块的分配比例没有具体的限制,应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来进行配置。

2.中层维度——双线模式的实施层

中层维度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切换上。线上课堂往往具备便捷的时空性和丰富高质的多媒体资源,允许学生自主有效地开展资源观看、处理信息、参与讨论、测验练习、巩固训练、课后拓展等活动,尤其是对面授前的预备知识、面授时未能及时开展的拓展性知识、面授后的巩固与提升知识以及一些低阶知识(概念性、事实性)的学习,具有较好的效果。而面授课堂的教学活动更加注重主体之间的交互性与互导性,主要体现在师生交互和同伴互导上,其中教师的临场指导是关键。师生交互,通过教师示范指导、择重讲解、答疑解惑、开展讨论、启发探究,突出教师“教”的作用,帮助学生克服在线学习时被局限的问题;同伴互导,通过学生集中展示、讨论交流、倾听重点难点、实践实训等活动,强化学生互导互助、学以致用的效果,促进学生知、情、意、能的自我构建与强化进阶。

3.核心维度——双线模式的内核层

双线混合式教学的核心维度其实是教学内容交付与转化的过程,即实现学生从低阶认知转化为高阶思维、从低层次情感升华为高价值内涵的过程。双线混合式教学服务的核心对象是教學目标,也就是学生通过该模式的学习能够获得预期的成效。要想实现学生多能智元与情感价值的高阶递进,该模式的知识交付必须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充分考虑知识的维度与其对应的目标层次。根据教学目标、知识特性与学生特征将课程知识体系进行维度切分,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按照内容交付过程实现学生从低阶认知到高阶思维的转换、低情感认同到高价值共鸣的转变、低位素养到高位素养的递进与提升,是双线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模式。

模块化双线混合式教学的路径设计

1.模块化双线混合式教学的要素内涵

基于模块化的双线混合教学,其教学要素的特性与内涵因时空性、交互性、参与性、教学行为的变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拓展(如下页图2)。①从教学目标来看,它更注重信息化背景下的综合应用能力、职业技能素养和情感价值观的培育。②从教学环境要素来看,双线混合教学按时空同步性来划分模块,可分为异步空间的线上教学与同时同步的面授教学,按现实与虚拟来区分模块,可分为网络虚拟教学与现场虚实教学。③从教学内容来看,基于情境的模块化内容根据维度进行分层,并通过双线教学活动进行交付,更体现出由易入难的递进性、由理论到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双线融合的高效性。④从主体角度出发,它放大了学生和教师的角色效应,突出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低阶知识,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思维与意识,以及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强化教师作为理实转化、低高进阶的指导地位。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围绕主体的角色作用,线上活动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的自主学习,强调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激发性、探究性与启示性;线下活动注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应用与实践学习,强调教学活动的情境性、参与性、交互性、进阶性。⑥在评价反馈上,其根据模块化的教学目标进行多维度的教学评估与动态反馈。在线课堂提供的大数据以及面授课堂的成果评估都指向知识、技能、情感、素养等教学成效的可量化评测,以模块为单位形成过程性评价,以终期考核形成成果性评价。除了目标完成度的评价外,还关注学生学习投入度、满意度、自我效能、动机与兴趣等心理维度的测评。

2.模块化双线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思路(如下页表)

(1)以线上为主的基础模块(Perception Module)

课程的实施过程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成效的递进性进行设计。基础模块的关键之处在于能够刺激学生快速搭建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产生情境迁移,这是自我构建的基础,是高阶转化的前提。①线上课堂拥有直观具象的多媒体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调动与迁移已有经验,快速形成记忆画面;②学生可反复观看高质量教学视频,并自主调控学习进度;③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和环节可促进学生高效完成基础内容的交付,实现低阶价值的转化。以在线为主的基础模块,必须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并注重过程的表现性、参与性、交互性、趣味性以及认知的重现性。模块的设计要形成行动与反馈的闭环。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可经过人机互动的测验来进行评估和反馈。

(2)以面授为主的运用模块(Application Module)

混合式教学的面授课堂比传统课堂更加注重人与人的交互性与临场性,教师的指导作用是面授课堂的关键。从知识交付的过程来看,面授课堂是基础理论走向实践应用、情感价值进阶转化的必要途径。面授课堂的导入部分必须有效衔接在线基础模块,通过点评自主学习成效、答疑解惑、梳理重难点等环节,巩固在线模块所学内容,同时弥补线上课堂中教师临场性的不足。面授时的课中环节应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式学习,通过团队协作、问题探究、强化训练、答疑解析、示范练习、任务驱动、实践实验实训等方式,促进学生自我构建,实现基于情境应用的教学目标。同时,面授课堂需形成“学—做—检—思”的活动闭环,加强动态反馈,通过集中展示、查阅成果、线上和线下测验等环节,及时评估教学效果与目标的达成情况,并逐步提升情感与意识。

(3)以线上为主的强化模块(Consolidation Module)

面授课堂的时空局限性限制了课堂的个性化延伸,而以线上为主的强化板块可以克服该局限性,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灵活自主地开展面授课堂中未能展开或来不及交付的内容,对课堂进行不同层面的巩固、深化与延展。例如,通过布置基础模块和应用模块的综合练习或者作业,帮助学生巩固;通过建立沉浸式虚拟实训与实验室,允许学生重复操练提升;通过发现式学习、抛锚式学习进行强化、补充或延伸,提升学生情感素养;通过针对性的辅导资料,如相关视频、图片、案例等,进行课堂内容的外延与补充,促进思政内涵与情感价值的提升。

模块化双线混合式教学的策略

1.深入剖析教学要素,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教师应深入分析课程特征和双线教学环境,遵循学生认知过程规律与情感内化规律,充分利用双线协同互补的优势,合理调整课程框架并切分模块,设计每个模块的预期成效与教学内容。该预期成效需根据难易程度、交付内容与学习平台的特性细分成可量化、可执行、可评估的递进式模块目标。教学内容需注重情境的构建与应用,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由浅入深逐层迁移,完成核心素养的高阶转化。同时,模块化的内容要连贯、融合,共同服务于课程总预期的实现。在设计活动环节时,应该注意双线之间的衔接和关联,打通模块切割处的关卡。模块内的活动均需形成“学—思—做—评”的行动反馈闭环,以检验学习成效的达成情况。

2.及时评估实施效果,动态调整教学结构

模块化混合式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主动学习和个性化指导。其中,在线模块的设计更关注学生兴趣、动机以及自我效能的“引燃点”,而面授模块的设计更注重针对性的强化与辅导,这就说明该模式下学情分析和及时评估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学情分析不足,基础模块的自主学习会出现学生与内容脱轨的问题;面授模块如果缺乏前期的評估作为学情依据,会使教师无法展开切实有效的个性化指导。面授模块的成效评估是强化模块的学情依据,是决定如何开展巩固、提升、延展等教学环节的前提。三个模块的教学成效相互成为学情分析的依据,以便教师及时跟进学生成效并动态调整下个模块的教学结构。

3.多方联动共建资源,优化数字化应用效能

传统教学媒体的特性包括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4],这些特性让教学主体产生不同的使用体验,从而实现不同的教学效果。而双线教学中的虚拟仿真环境、网络教学环境等新型教学媒体融入了更多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拥有更多元的特性,可以强化教学主体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丰富体验层次。媒体的多元特性,尤其是在受控性、交互性、友好性、动态性等方面,对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需要不断攻克与完善的课题,而推进主体不单单是教育业,还包括政府、信息技术行业、用工行业,四方协同,共同推进。模块化双线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也应由信息技术公司、校方、教师、企业共同建设与支撑。信息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撑,企业提供行业情境,校方提供资金支持,教师团队作为主力有效整合教学要素,共同开发建设课程。

4.迭代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提升数字化能力

数字化教育是传统教育的时代转型。在智能时代下,新型科技冲击着传统教育,产生了“智能+”教育、“数字化”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其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延伸与扩容。我们需要正视数字化、智能化教育背景下这些新型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并理解该模式下学生学习过程和心理过程的变化。在建设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如何设计教学环节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的交付,采用什么样的课程开发模式可以有效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目标,什么样的课程资源可以合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自我效能,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进行精准的信息化培训与系统的理论培训,从数字化教育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学能力、数字化素养与意识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

结束语

模块化双线混合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适应了信息化情境下教育改革转型的需求,是面向深度学习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效能与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基于模块化的双线协同教学注重学生在情境下的自我构建和教学效能的高阶转化,强化了教育主体“教”与“学”的角色效应,充分发挥了线上线下各自优势,规避了传统教学的劣势与不足,在有效提升教学效能的同时深植学生的信息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辨析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Habib H.Effect of Blended Learning on Student Achievement[DB/OL].ResearchGate,2019.

[2]邵志明.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实现“双线融合”的价值意蕴、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基于共建式课堂生态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8):23-31.

[3]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21.

[4]赵建华.混合学习应用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164-165.

作者简介:闻丽莲(1989—),女,汉族,浙江宁波人,上海市商业学校讲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旅游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上海市商业学校校级重点课题“基于SPOC模式下高星级酒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混合教学融合难点与路径的研究”(项目编号:22XJZD KT03)。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模块化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基于模块化控制系统在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模块化住宅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从模块化中得到的二氧化碳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