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2016-12-20 16:26叶先进
地理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美学特征实施路径高中地理

叶先进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审美课堂的内涵与评价,地理审美课堂的美育元素与美学特征以及高中地理审美课堂的实施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审美课堂;美学特征;实施路径;高中地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教育要进一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就要求努力构建充满美学意蕴的课堂教学生态。南菁高中是江苏省唯一的美育课程基地,开发美育课程,推进“审美课堂”,构建大美育课程体系活动如火如荼。而地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以美育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和谐发展成为高中地理教师的价值追求,也必将成为今后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一、审美课堂的内涵与评价

何为审美课堂?如何评价审美研究性学习的课堂?目前为止,尚无定论,也未有系统的评价标准。为此,江苏省南菁中学发动全校师生展开讨论,听取专家指导,初步提出审美课堂应做到“三有”。第一,有知性,要求课堂教学紧扣教材主干知识,准确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尝试知识的具体应用,能有效培养学生好奇、质疑、想象、批判等卓越的思维品质。第二,有德行。要求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认同、理解、遵守与维护社会规则,对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有归属感,引导学生关心、参与公共事务,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第三,有灵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自然、接触社会,体验生命,追求生命的幸福。归结起来,通过审美课堂的学习,让学生拥有知性的“真”、德行的“善”和灵性的“美”。

审美课堂的评价除了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还应更多关注学生在审美欣赏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因此,审美课堂评价基于常规课堂评价添加审美教育的内容要求,具体评价细则如表1。

二、地理审美课堂的美育元素与美学特征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强调“地理课程在政治、社会、道德、人道、审美和环境教育上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因为地理学科的美育要素及其美学特征融自然美与人文美于一体,融景观美与理论美于一体,融内容美与形式美于一体,融传统美与现代美与一体,融科学美与教育美与一体。从“美是和谐”的要义审视,地理教育中始终贯穿“和谐”的思想。地理审美课堂的美育元素和美学特征应从地理教学内容本身和地理教学过程两个层面去发掘,具体的美感和美点如表2。

三、例谈高中地理审美课堂的实施路径

由于地理学科美育的实践还处在起步阶段,素材还不够丰富,因而还没有一套较为系统的学科美育方法。这里以全国地理优质课评比特等奖获得者天津汇文中学牛娜老师在我校首届“审美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展示的必修三问题探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一课为例探讨高中地理审美课堂的实施路径。牛老师以“美的体验—美的呼唤—美的创造”为主线有机串联“北大荒”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推进课堂教学,多种方法交互运用,取得令人赞不绝口的效果,被誉为“美的老师、美的学生、美的享受”的审美课堂。

1.美的体验——引导师生在学习中体验地理美,内化师生情感品质

审美过程实际是心理体验过程,实质是审美主体调动自身的各种心理能力观察、感受和评价审美对象,进而产生审美快感的特殊情绪情感状态。为此,牛老师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置身异彩纷呈的三江平原,通过眼、耳、心等多路感官去发现美,体验美,去感受大自然令人愉悦和陶醉的景致。

首先,将三江平原的自然环境特点、“北大荒”人类活动足迹、湿地及湿地保护、江苏“护肾”刻不容缓等材料和设计的问题整理汇编用微信推送到“菁园地理空间”,供学生点击查阅,为后面学习获得一定的理论基础,找到美的原点。

其次,课前播放老师选取反映三江平原春的萌动、夏的奋发、秋的成熟和冬的蛰伏四季变化的优美景观与反映“北大荒”人战天斗地开拓荒原的激情、稻花飘香、麦浪滚滚、农机轰鸣的忙碌而又殷实的社会生活美景的图片精心制作的VCR,渲染氛围,把学生带进美的意境。

再次,上课开始,老师声情并茂地翻唱了著名女歌唱家谭晶演唱的《请到北大荒来》,一下子镇住了听课的老师与学生;接着按照学案设计的问题请学生回答老师邀请大家到“北大荒”的理由;再出示三江平原在“选美中国”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最美沼泽湿地第三名和中国十大新天府第六名的新闻图片;最后郭小川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歌颂劳动创造美的诗句深深地根植到每个人的心田。

2.美的呼唤——从丑和荒诞中唤醒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现更高层次的审美超越

很多时候,人们对美的向往往往侧重于狭义的美—优美,出现了审美局限。从审美的意义看更应侧重整体把握、体悟优美、崇高、悲喜、丑和荒诞等不同性质的审美内涵。其中,荒诞是丑的极端化,是“理性协调的颠倒”。某种程度上讲,丑和荒诞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刺激,从而唤醒人们麻木的人性,增强人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给人以突出的审美震撼。

三江平原由于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湿地的生态效益,人类高强度的开发致使黑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很可能变成第二个黄土高原的荒诞局面。鉴于此,老师设计一连串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寓美于学,寓美于教,实现师生共情美。

首先,让学生读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变化图,湿地面积从1949年的534.5万公顷下降到2000年的134.9万公顷,真实的数据让学生感知湿地锐减的严峻形势。

其次,观看三江平原湿地萎缩引发的灾害频发、沙尘频发、土地荒芜的生态惨象图片;讲述民间描述的“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和苇塘,大烟炮,谁敢当,天地昂,雪飞扬,风巅狂……”顺口溜,给人以难以名状的痛苦、恐慌和厌恶之感,给人心灵深处最强烈的冲击。

再次,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究中有关湿地生态效益的材料,发动学生给三江平原湿地美称征名活动,除了“地球之肾”外,学生又起了“天然水库”、“天然空调机”、“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和“资源的宝库”等美称,加深了对湿地生态价值的理解,催生了对保护湿地责无旁贷、势在必行的决心。

3.美的创造——引导审美生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高品质的生活情趣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人格的全面完善缔造一个真与善统一更加美好的世界,通过社会生活中的美启迪人心,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如何改变三江平原湿地萎缩,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窘境,老师又创设情境让师生不知不觉地参与美的创造。

首先,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官员和农民展开对话,围绕湿地的开发和保护陈述各自的出发点和遇到的实际困难,取得相互谅解,相互支持,建立平等开放的氛围。

其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在三江平原轮廓图上根据该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确定三江平原“十三五”发展蓝图,某小组绘制的规划图,涵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园区、观光旅游区、边境贸易带、水产品加工基地、农技服务中心和湿地科考基地等(图1)。充分展示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创造能力。

再次,结合2016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关乎我们的未来,可持续的生计和江苏“护肾”刻不容缓两则材料,请学生以大学生村官的身份作“保护江南水乡湿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即兴演讲。充分洋溢着人的自由创造精神和自由创造能力,为审美生活的创造提供了特殊手段和支撑条件。

总之,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美育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无疑会使学生留下美的感受和美的回忆。只要注重在地理课堂中发现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培养和提高学生高品味的生活情趣,最终成为人格健全、人性完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培明.当学校课程走向深度建构[J].人民教育,2016(12):46-48.

[2] 黄京鸿主编.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美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3] 杜卫主编.美育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猜你喜欢
美学特征实施路径高中地理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