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引导幼儿“生活中学习,发现中成长”

2024-01-25 08:58仇倩南
教育界·A 2023年34期
关键词:自然资源幼儿教育

【摘要】自然资源是自然存在的资源,是幼儿身边的、熟悉的资源。自然万物,是儿童的发现之本、学习之源。作为教师,要带领幼儿挖掘、加工、利用自然资源,从而打造幼儿学习的“活环境”、建构幼儿学习的“活方法”、彰显幼儿学习的“活素养”。在自然资源的挖掘、加工和利用过程中,幼儿是一个打开资源世界的“发现者”“探秘者”。对于幼儿来说,自然资源可以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发现中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自然资源;生活学习;成长发现

作者简介:仇倩南(1990—),女,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实验幼儿园。

生活世界是一个大课堂。欧洲现象学之父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一种先在的、预先给予的、活生生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先于科学世界而存在的,是我们寓居其中的世界。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生活世界中的自然资源,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发现中成长。对于幼儿来说,生活即教育,世界即学校。生活世界不仅是幼儿置身其中的寓所,更是幼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动资源、素材源泉。生活世界中的自然资源,对于催生幼儿的发现、促进幼儿的生命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以自然润泽儿童的生命,以探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1]。

一、挖掘自然资源,打造幼儿学习的“活环境”

生活世界是幼儿每天置身其中的世界。对于幼儿来说,生活世界是熟悉的,是具有亲和力、亲近性的,能让幼儿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与此同时,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较少,生活世界有时候对于幼儿来说又是陌生的。作为教师,要引导幼儿用视角转换的想象力,以及“对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的洞察力,去观照生活世界中常见的事物,从而催生幼儿新的发现,引导幼儿进行新的建构、新的创造。为了让生活世界中的自然资源具有教育性,教师有必要对这些资源进行二次加工,以便赋予其更强大的育人功能。通过对生活世界中的自然资源的深度加工、精加工,生活世界中的自然资源所建构的环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具有育人功能的“活环境”[2]。

比如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感受和体验,要为幼儿打造具有生命活力、生活气息的活动天地,要让生活世界中的自然资源对幼儿来说具有召唤性,能吸引幼儿与之接触、交往。这就要求这些资源不仅要具有“自然生态性”,而且要具有“儿童性”特质。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辟“种植园”,如此,种植园中的植物就会“召唤”幼儿为之浇水;引导幼儿开辟“饲养角”,如此,饲养角中的动物就会“召唤”幼儿为之喂食;引导幼儿开辟“建构区”,如此,建构区中的材料就会“召唤”幼儿动手实践。以“种植园”的自然环境建设为例,在引导幼儿种植各种花草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让幼儿认识花草的名称、习性、功效等;另一方面可以让幼儿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的技能,如扦插法、压条法等,让幼儿懂得对花草进行打理。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幼儿能够有所收获,知道不同的植物在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需要浇灌等。在实践活动中,幼儿生活世界中的自然资源、环境就成了一种人化的自然资源、环境。人化的自然资源、环境,可以缩短幼儿与自然的距离,让幼儿对自然资源、环境产生一种亲近感,让自然资源、环境对幼儿产生一种“亲和力”。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地开辟一些区域、边角,将一些自然资源引入其中,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加工。一般来说,生活世界中的自然资源、环境,绝大多数都是低结构材料。正是由于自然资源、环境的低结构性,为幼儿的自主加工提供了可能。作为教师,要激发幼儿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进行加工、改造的兴趣,调动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让幼儿乐于加工、善于加工。

对生活世界中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加工、改造,有利于让这些自然资源、环境成为幼儿“有准备的活动材料”,让幼儿置身其中的环境成为一种“有准备的活动环境”。所谓“有准备的活动材料”“有准备的活动环境”就是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环境,就是教育形态的活动材料、生命形态的活动环境。在幼儿的生活世界中,这些自然资源、环境原本是自然形态的,通过幼儿的加工、完善,就能从自然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生命形态,进而具有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活的资源、活的环境,构建了幼儿活动的体验场。

二、加工自然资源,建构幼儿学习的“活方法”

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加工,是构建幼儿学习的“活方法”。在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加工和改造的过程中,通常有三种取向:一是忠实取向,二是相互适应取向,三是创生取向。所謂“忠实取向”,就是按照教学意图、教师意图等来改造、加工自然资源和环境;“相互适应取向”是指幼儿在改造和加工自然资源、环境的过程中,与教师进行积极的协商,同时教师也尊重幼儿的意见、建议,彼此形成一种共识、默契;如果幼儿在加工、改造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过程中,能按照自己的主见、目的、意图来改造,这样的一种改造就是“创生取向”的加工、改造。

在引导幼儿加工、改造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过程中,教师要秉持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教师可以以“共同体”成员的身份,主动地融入幼儿的资源创生、环境创生之中,及时跟进幼儿的活动,并对幼儿的创生进行组织、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命令幼儿,而是要主动地与幼儿进行对话、协商。只有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资源创生,才能让幼儿有所发现、有所建构、有所创造[3]。

以笔者所在幼儿园西南一角的小土坡的加工、改造为例。在有意识地加工、改造之前,小土坡仅仅是幼儿用来玩捉迷藏的场所。为了充分发挥小土坡的育人功能,笔者发动幼儿用自己的双手,根据自己的活动意图等,对土坡进行加工、改造。如有的幼儿在土坡的一面用铁锹构筑了层次性的、坡度不等的地形,这样就可以在坡面上爬、滚或探索;有的幼儿在土坡边上投放了一些铁环,课间围绕着土坡开展推铁环的游戏;有的幼儿在土坡上挖掘了一个个小洞,便于玩藏身游戏;有的幼儿在土坡坡面上开辟了一个滑道,用来滑滑梯。实践证明,幼儿们面对一个小小的土坡,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创生出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在这样一种建构性、创造性的资源改造和环境打造过程中,幼儿们成为一个个“创客”,感受、体验到在生活中成长的快乐。

自主创生是幼儿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进行加工、改造的重要方式,它能让自然资源、环境具有“儿童味”,并催生幼儿的生活化发现,引导幼儿进行生活化创造。作为教师,应当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展开对话,倾听幼儿的心语,帮助与引导幼儿。在幼儿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是一个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而应该是和幼儿一起行动的“同行者”与伙伴。当幼儿们在加工资源、改造环境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而无法解决的时候,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及时的指导,充分发挥隐性指导的功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资源加工、环境改造的过程是一种无痕的教育[4]。

三、利用自然资源,彰显幼儿学习的“活素养”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想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创造,就必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对于幼儿来说,自然资源中处处有教育、处处有创造。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与资源互动、对话、交往。只有当资源与幼儿充分地接触,并为幼儿所用的时候,资源才是一种“活”的资源。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培育幼儿发现的眼睛、思考的大脑。对于自然资源,教师既可以引导幼儿直观感知,也可以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还可以引导幼儿实践操作。此外,教师要引导幼儿将看似废弃的自然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如此,方能彰显幼儿学习的“活素养”。

自然资源不仅具有物的特性,而且具有工具性,幼儿能借助它进行有效的活動。同时,自然资源还具有科学性、人文性、艺术性等。也就是说,幼儿能凭借自身的生活素养、活动素养等赋予物多层意义,让物的多重属性充分体现。比如生活世界中的鸡蛋壳、小石子、贝壳等自然资源,看起来仅仅是一种自然物。但实际上,教师在引导幼儿开展各项活动的时候,可以对它们的多种功能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彰显其多重属性[5]。比如在美术造型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利用泥巴进行塑造,利用小石子、贝壳、鸡蛋壳等对泥巴进行装饰。小石子可以是动物的眼睛,鸡蛋壳、贝壳等可以是某些动物的鳞片。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鸡蛋壳与白醋的化学反应等;在舞蹈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将贝壳串接起来,挂在身上,跟随着音乐的旋律作声势律动,让贝壳展现出一种动态感。教师通过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让幼儿不断发掘生活中的自然资源的不同功能、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发现、学会创造,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形成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创造性想法,甚至对于一些看似废弃的自然资源能够变废为宝。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彰显着幼儿学习的“活素养”。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将相关的自然资源呈现出来,引导幼儿思考,让幼儿利用自然资源想出法子、写出点子。只有引导幼儿基于自身的经验、视角、想象去观察自然资源、考量自然资源,才能让熟悉的自然资源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将同一个自然资源应用到不同的情境、场域中,善于将自身的教学目标、要求、意图等融入对幼儿的引导之中。同时,教师要激发幼儿对材料的兴趣,调动幼儿与材料互动、对话、交往的积极性。如此,就能让同一自然资源在不同场景中彰显出不同的意义。

自然资源,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在自然的生活中学习、在生命的成长中发现。在幼儿的生活世界中,自然资源是一个十分庞大、丰富多彩的资源库,它分散在幼儿的生活中。作为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将幼儿生活世界中的相关自然资源搜集、整理、利用起来,并积极组建幼儿生活世界自然资源库。在日常的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打破幼儿园与社会之间的“墙壁”,让幼儿的学习能达到亲物、“亲民”的境界。在幼儿自然资源的开发、加工、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学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要自觉地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自然资源的开发、加工和应用更自然、更高效、更有意义。

结语

自然资源是自然存在的资源,是幼儿身边的、熟悉的资源。教师应致力于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成长。作为教师,要充分引导幼儿挖掘资源、加工资源、利用资源,让资源的“秘密”不断地显现出来,进而被幼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是幼儿生命成长的“营养基”,是幼儿创新发现的“素材源”,还是幼儿活动开展的“动力泵”。引导幼儿与自然资源对话、交往,能活化幼儿的思维,深化幼儿的认知,进而提升幼儿的创新力、创造力,提高幼儿的生活实践素养。

【参考文献】

[1]边霞.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2]印小青,李娟.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蕴、误区与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6(2):64-66.

[3]张丽莉.对教师“幼儿园课程生活化”观念的调查研究[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3(4):4-7.

[4]杨洁.关于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实施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5]孙立明.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文化性与生活性[J].学前教育研究,2015(1):70-72.

猜你喜欢
自然资源幼儿教育
乐于探索 美在其中
论中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方法
法律未界定之自然资源
浅析越南经济发展展望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