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超: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呕心沥血

2024-03-08 02:47吴跃农
党史纵览 2024年2期
关键词:廖承志和平统一蒋经国

吴跃农

2024年2月4日,是邓颖超诞辰120周年纪念日。邓颖超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把一生献给中华民族奋起复兴的事业,是20世纪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深受全党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本刊特开设纪念专栏,以示深切怀念。

——本刊编辑部

树高千丈,根深叶茂;泉泻高山,云水相激。

自从国民党政府残余势力1949年逃往台湾后,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便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的状态,两岸亲人隔海相望,音讯断绝,给无数家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实现祖国统一,始终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国家必须统一,中国共产党对此始终坚定不移。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老一辈革命家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在不放弃武力解放台湾,阻止台湾独立的前提下,开辟了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新途径。邓颖超是中共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对台和平统一思想相承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运作推进者,也是开展对台和平统一具体工作的重要领导人,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呕心沥血。

接掌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

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于1954年7月成立,“文化大革命”中虽受到冲击,但工作没有中断。1979年12月27日,改组后的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由邓颖超出任组长,廖承志、罗青长任副组长。

走上对台工作第一线后,邓颖超按照邓小平的意见和党中央的统一部署,继承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台工作的政策方针,根据新的形势变化,作出了一系列新动作。

1980年1月16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讲话,把“实现祖国统一”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紧经济建设,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一道,列为“我们在80年代要做的三件大事”。

邓颖超充分认识到,邓小平的对台方针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对台工作思路是一脉相承的。第一代领导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但他们的对台工作思想为“一国两制”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道路,正如周恩来经常对邓颖超说的:“我们这辈子如看不到解放台湾,下一代或再一下代总会看到的。我们只要播好种,把路开对了就行。”

事实上,“一国两制”的雏形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就孕育在毛泽东、周恩来胸中,他们对“一国两制”问题作了初步设想。毛泽东在会见香港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时表示:台湾如果回归,可以“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军队也“可以保存,我们不压迫他裁兵,不要他简政,让他搞三民主义”。周恩来将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归纳、概括为“一纲四目”:一纲是台湾必须统一于祖国;四目包括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由蒋介石决定;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协商解决;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20世纪80年代叶剑英对台声明“叶九条”中所初步涉及的内容,后邓小平明确提出的“一国两制”,也起源于此。

中央选择邓颖超出任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她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对台工作思想脉络的完整把握能力,并能够继续体现周恩来对海峡对岸的巨大亲和力和感召力。此外,由于邓颖超在长期革命经历中与国民党方面的联系和接触,以及她在统战工作中广泛的人脉和崇高的声望,由她来领导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再合适不过了。

亲自筹划廖承志给蒋经国的公开信

要实现祖国统一,国共两党要交流、要坐下来谈,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第一步。当时,蒋经国对两岸关系实施“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破解之道何在?邓颖超十分敏锐地抓住了推开两岸交往谈判之门的机会,建议并参与决策了廖承志致蒋经国公开信这件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

1982年7月,邓颖超看到了蒋经国在台湾发表的一篇悼念蒋介石的文章,文章提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文中透出浓浓的思乡之情。邓颖超与邓小平商量谋划之后,立即召集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开会研究,决定由副组长廖承志以个人名义给蒋经国写一封呼吁两岸交往、台湾回归的公开信。

廖蒋两家渊源深厚。黄埔军校成立之时,蒋介石任校长,廖承志之父廖仲恺为国民党代表,母亲何香凝为国民党中央委员,而廖承志与蒋经国既是儿时好友又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由廖承志写这封信,无疑具有特殊的分量。

廖承志致蒋经国的公开信虽是以个人名义,但实际上代表的是中共中央,他深感责任重大。在接受写信的任务后,邓颖超与廖承志一起琢磨文句,在信中引用了周恩来当年在張治中给台湾故旧公开信中增加的“寥廓海天,不归待何”的话,还引用了鲁迅的著名诗句“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都出自邓颖超的创意。

在邓颖超一字一句的亲力推敲下,廖承志在信中回顾了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历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从国家、民族、个人的角度,力劝蒋经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以便对历史作出交代。“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纭。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吾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言真意切、感人肺腑,可谓句句良言、扣人心弦。公开信在1982年7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后,7月26日至31日,大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界知名人士及港澳同胞、华侨纷纷召开座谈会,发表讲话,切盼蒋经国捐弃前嫌、依时顺势、择善而从,共图振兴中华之伟业。同时,公开信也引起了海内外的极大震动,触动了民族深情,中华和统,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昭然明示天下,激起了台湾各界人士思乡、归乡的千层浪,对国民党僵化的“三不”政策形成强大冲击。

对廖承志的公开信,蒋经国不能沉默。经他授意,台湾当局搬出时为国民党中常委的宋美龄,请她以长辈的名义给廖承志回一封公开信。尽管宋美龄在回信中表示绝不松动,但实际上台湾当局已经开始在“三不”政策的冰面下,考虑与大陆的往来沟通了。实际上,蒋经国的密使沈诚在这一时期曾多次赴北京,与中共中央领导人会谈。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下全力推进对台工作

根据邓小平、党中央的方针政策部署,邓颖超全力推进对台工作。她高屋建瓴,思虑缜密,多次指出:统一祖国大业维艰,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立足于长期的埋头苦干,要“细水长流”“见缝插针”,对台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策略性、时间性都很强,每项工作都要扎扎实实地去做。

1980年元旦,邓颖超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讲话说:“《告台湾同胞书》所明确宣告的大政方针……不是权宜之计,更非所谓的‘统战攻势,完全是以中华民族的大义和整个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希望台湾当局审时度势,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朝着祖国统一的伟大目标前进。同时,我们相信富于爱国传统的台湾人民一定会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积极贡献。”

当日,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南海西花厅召开会议。邓颖超在会上强调,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20世纪80年代以至90年代全党的重大任务,要动员全党实现这一重大任务。对台工作要有时间性、紧迫性;领导小组的任务是调查研究对台湾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事件,向中央建议,是中央的参谋、助手,必须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地做好工作。会议根据她的建议,决定由全国政协发出《致台湾同胞春节慰问信》,首先落实台湾同胞和去台人员家属政策的问题,并将领导小组办公室搬进中南海。

1980年11月,浙江省在全国创建了第一个台湾同胞联谊会。邓颖超、廖承志等中央对台领导小组的领导都对这一新生的群众团体十分重视,认为它能成为沟通长期处于隔绝状态的两岸同胞的桥梁。邓颖超对台湾同胞的情感心声非常理解,提议中央也成立台联组织。1981年初,邓颖超特意调在河北廊坊挂职地委副书记的全国妇联副主席、台籍人士林丽韫返京,负责筹组中华全国台胞联谊会。邓颖超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从大政方针到具体事务,都给予关心和指导,还曾多次对林丽韫说,由于30多年的隔阂,台湾同胞对我们很不了解,全国台联应努力同台胞沟通,增进海峡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她特别指出,中华全国台胞联谊会要做好生活在祖国大陆的台胞的工作,首先要协助党政有关部门落实好台胞政策,彻底平反冤假错案,团结他们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贡献。

1981年12月27日,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林丽韫任会长。当时台联面临的头等大事便是落实台胞政策,邓颖超对此非常关心,常常询问林丽韫政策落实情况,说:“对台湾同胞落实政策的工作十分重要,你们要仔细检查。落实一个、影响一家,落实一家、影响一片,务必要善始善终,不要有遗漏。”在邓颖超和领导小组的努力推动之下,台湾同胞和去台人员家属落实政策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对台工作的开展。

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阎锡山旧部、港台知名人士、香港《中报》《中报月刊》创办人傅朝枢时,首次公开提出解决台湾、香港问题的“一国两制”构想。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提出“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即著名的“叶九条”,内容包括:1.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党可以对等谈判;2.双方在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方面达成协议;3.统一后的台湾可保留军队,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特别自治权;4.台湾的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与同其他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5.台湾政界领袖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领导,参与国家管理;6.台湾地方财政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予补助;7.台湾人民愿回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来去自如、不受歧视;8.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到大陆投资,保证合法权益与利润;9.欢迎台湾各界人士与团体提供统一的建议,共商国是。

“叶九条”是邓颖超领导的对台工作小组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针对海峡两岸的经济、贸易、文化、商务、交通、民航、邮电等方面情况而制定的和平统一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在其出台的过程中,邓颖超付出了很多心血。她多次参加中央书记处会议的讨论,详细研究定稿,报中共中央审核。“叶九条”发表后,引起海内外的震动,受到普遍的欢迎,其中一些政策通过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变为现实。

与此同时,邓颖超还开展了一系列具体工作来推动两岸人民的友好交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积蓄力量。

1981年10月8日,邓颖超接见并宴请了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孙穗芬,黄兴的女儿黄德华和蔡锷将军的亲属等,对辛亥革命表示了诚挚的缅怀之情。

10月9日下午,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邓颖超主持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人士共一万多人参加了大会。大会盛况空前,中国共产党主张实现两党和谈与合作的呼声和舆论达到了高潮。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会上发表讲话。在谈到台湾问题时,胡耀邦呼吁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并以共产党负责人的身份,邀请蒋经国和台湾其他各界人士来大陆看一看。他说,我们如果能够互相谅解、互相尊重、长期合作、风雨同舟,使我数千年文明古国真正昂首阔步于世界,中山先生必当含笑于九泉。

10月10日上午,鄧颖超又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茶话会。会上,参加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国内外来宾,对叶剑英委员长的九条建议和胡耀邦的大会讲话纷纷发表感想,邓颖超则勉励大家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而共同努力。

邓颖超很善于团结民主党派成员,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一起来做祖国统一的工作。1979年底,朱学范当选为民革中央副主席,邓颖超嘱咐他要为祖国统一大业多出力。朱学范遵照邓颖超的嘱咐,于1981年2月发起并主持召开了对台通邮座谈会,并向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递交了《关于成立对台通邮研究小组的请示报告》,还递交了具体的工作建议,得到了邓颖超的嘉许。朱学范在1988年底当选为民革中央主席后,邓颖超专门写来贺信,信中说:“关于祖国统一实行一国两制,你和贵党的同志们一定能取得新的发展和新的成绩。”

邓颖超工作繁忙,但只要台湾同胞访问团到访,她都要会见。1983年至1984年,她接见了旅美台胞医生团、“台湾之将来”研讨会的海内外学者、菲律宾台胞团、“亚洲文化研究会”代表团、旅美台胞工商考察团、第一届海内外青年台胞夏令营全体营员等。会见中,她总是认真听取台胞们对祖国统一的意见建议,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阐述我对台方针政策,并以亲身经历讲述国共两党合作历史。她还先后接见过台湾学者杨基振夫妇、陈鼓应教授、晏阳初博士、胡秋原先生等人,向他们宣传中共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期待他们为两岸和平统一发挥特殊作用。

1990年10月27日是张治中将军百年诞辰,张治中的几位后代从台湾来到阔别42年的祖国大陆参加纪念活动。邓颖超知道后,便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高度赞扬张治中为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和祖国和平统一而作出的突出贡献。

在张学良90岁生日之时,邓颖超给他发去贺电,电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去台之后,虽遭长期不公正之待遇,然淡于荣利,为国筹思,赢得人们敬佩。”1991年,张学良的旧部吕正操去美国看望张学良时,也向张学良递交了邓颖超的信,并转达了党中央领导对他的问候。在信中,邓颖超受邓小平委托,诚恳欢迎张学良在方便的时候回家乡看一看。张学良看到信纸末尾邓颖超的签名时,说:“周恩来我熟悉,这个人很好,请替我问候邓女士。”不久,他给邓颖超亲笔复信,其中写道:“遐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国土。”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邓颖超曾有一个愿望:“希望祖国统一大业在两岸老一代健在时打下一个基础,为下一代人开辟出一条道路。”为此,她殚精竭智,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打开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新局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显然,邓颖超的一系列言行和特定身份赢得了海峡对岸的积极响应,台湾一份有影响的杂志曾刊登文章说:台湾不可无大陆,大陆不可无台湾,老百姓之间,观点是可以交流的,中国人要团结起来。

今天,回顾邓颖超为推动祖国和平统一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对于更好地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推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题图为邓颖超1985年在北京)

(责任编辑:徐嘉)

猜你喜欢
廖承志和平统一蒋经国
长征中廖承志给人画像“混饭吃”
尹楚平:和平统一是“中国梦·侨胞梦”的根基
蒋经国不用日货
长征中廖承志给人画像“混饭吃”
蒋经国曾贫困潦倒舀地沟油做饭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
俞正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
廖承志的自我批评
蒋经国统驭台湾情报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