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在《理智与情感》译本中的体现

2024-03-11 13:21曹锡荣
今古文创 2024年8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翻译策略主体性

曹锡荣

【摘要】翻译的发展史上,译者地位是不断变化的,从征服者到仆人,又随着翻译领域文化转向的出现,最后发展成译者主体性地位。简·奥斯汀的作品在中国也十分受欢迎,本文选用译者孙致礼和译者王纪卿两人的译本,通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比较研究;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8-011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8.032

一、译者主体性观点综述

翻译实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始终贯穿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在罗马时代,翻译就是吸收外来文化,还没有注意原文语言特征的意识。那个时代的文人分析文学作品时,大多是希腊作品,相当于直接掠夺希腊文化中的元素,把吸收的元素用来丰富自己的语言。那时的翻译家们不在乎译文有没有曲解原文的含义,只在乎是否为自己的语言注入新的活力。译者注重恰当的内容和探索互动的可能性,需要走向原头,倾向于自己语言的语言学和美学。后来随着忠实和對等标准的出现,原文成了绝对的权威,译者要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负责,不可以有自己的个性。这时候译者就成了仆人,没有权利修改原文的字句,任何内容都不能改动。约翰·德莱顿曾把译者比作种植园中辛苦的仆人,作者拥有种植园的所有权,如果有人指责,那就一定是译者的错。再后来,一些翻译学者提出了“隐形”的概念,译者可以不动声色的改写原文,由于翻译不可能完全摆脱一些内部和外部因素而存在,做到完全隐形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实上,一些伟大的翻译作品,大家可以在无形中看到译者的痕迹,也正是因为各译文主观性的存在,造就了这些伟大的翻译。

过去很长时间里,传统翻译理论的特点就是研究如何翻译,以及如何翻译好,仅仅是聚焦于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过于关注原文,而忽视了译者主体性,译者是次要的。这种评价译者的方式造成了译者想要努力在译作中隐形,译者主体性就被忽视了。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以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研究出现了,很多翻译学者从新的角度看待翻译。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化,而是成了文化交流必不可少的角色。译者作为原文读者和译文生产者,这样的双重身份使得译者角色越发重要,翻译过程中尽量避免成为仆人,这样才能做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联系人。

译者要很好的掌握两种语言,对原文本本质有着深刻理解,忠实传达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译者和原文读者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译者在翻译文章前,必须仔细阅读原文,并且带着一些目的去阅读。只有透彻理解了原文,才能对文本进行更好的翻译。译者要借助于自己的文化意识、语言技巧等等,所以译文的解释也不尽相同。译者需要顺应原文本差异、社会和意识形态的观察差异,他被允许拥有足够的空间、自己的经验、价值判断、个性和翻译策略等。因为这些必然会影响他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神韵,同时在很多方面也必然会表现出他/她的主体性。

简·奥斯汀是首位用英语写出具有历史和文学意义的喜剧小说的女性,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理智与情感》通过对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对爱情追求的不同做法的描写,聚焦于“理智”和“情感”的冲突,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为了娶一个可以保证经济生活质量的女人,便于提高自己经济地位的恶俗。因为这部小说的主题是爱情和婚姻,所以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中国版的《理智与情感》有巨大的人气,本文选用译者孙致礼和译者王纪卿两位的作品,他们经验丰富,对原语言和目的语都熟练掌握。他们的翻译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特色,本文通过译文对比凸显出了译者主体性,两个译本所体现的主体性角度各不相同。

二、词语的主观解释

翻译过程中贯穿着各种各样的选择,翻译就是选择,大多时候大家读的字面意义不可能与原文完全相同,译者翻译文本时,或多或少的会被自己的观点所影响,如他/她的语言水平、审美能力、世界观等,译者还需要根据写作的历史背景来判断,所以翻译出来的结果肯定也是不相同的。译者在翻译文章之前就要决定好翻译的是什么,并且,译者开始翻译文章以后就要决定该怎么翻译,为了谁去翻译这些问题。种种迹象表明翻译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一)关于多义词意义的个体选择

就和中文一样,单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英文单词对应几个不同的汉语意思,译者就要根据上下文和自己的理解,从单词的多个意思里选出最合适的那一个。有时,译文会出现不太忠实和准确的地方,是因为每个译者的知识理解不同。比如下面这句话:

Mrs.Dashwood should live fifteen years we shall be completely taken in.

上面这句话发生在约翰·达什伍德夫人和丈夫的谈论中,丈夫履行父亲遗嘱要资助妹妹,约翰·达什伍德夫人却根本不想自己的丈夫资助她们,她觉得那些钱本来可以留给自己的儿子,却白白让别人占了便宜。句中的“taken in”,译者孙致礼译的是“我们岂不是上了大当”,表现出了约翰·达什伍德夫人极其不情愿的心思,想一次性付给她们,而不是一年付一次,如果她们活得久,那就要付的更多。译者王纪卿译的“完完全全地接济她”,语气平淡,没有反映出人物内心想法,似乎这个钱给不给都可以。

(二)带有文化因素的词语的主观解释

从本质上来说,翻译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行为。大部分翻译学者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宗教、历史背景等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就是造成译者误解原文的原因,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时不仅需要根据字面意思来解释单词,还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果不考虑文化背景等因素,任何文本都不能被充分理解。苏珊·巴斯内特曾将译者比作外科医生,“对心脏进行手术时,也不能忽视了围绕心脏的身体。”如果译者足够熟悉原语和目的语的文化,那么肯定可以减少理解上的错误。根据这一结论,可以更清楚地说,在一定程度上,译者的文化意识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文化意识越强,翻译策略越准确。举例来说:

Margaret agreed, and they pursued…their own house.

达什伍德家母女定居在巴顿庄园以后,阴雨天终于结束了,玛丽安带着玛格丽特出来散心。看着久违的阳光,玛丽安的心情好了很多。但是二十分钟以后,突然下起了暴雨,玛丽安在暴雨中扭伤了,这也为后来玛丽安和威洛比的相遇做了铺垫。这几句描写了天气的变化,众所周知,在英国,天气是非常受欢迎的话题。作为一名译者,必须了解原语读者的习惯谈论的话题,需要足够的常识,才能很好地理解原文。

(三)代词的主观渲染

在英语中常使用代词,尤其在一些英文作品中,使用代词可以减少同一个词的重复频率,使句子更简洁。但如果代词指示不清,也许会给读者造成理解障碍。在翻译时,译者必须根据语境弄清每个代词的指称关系。

Of his sense…to engage him in unreserved conversation.

这一对话发生在埃莉诺和玛丽安讨论爱德华时,妹妹玛丽安其实没有特别满意爱德华这个人,因为他缺乏鉴赏力,读书时死气沉沉,但是玛丽安害怕惹姐姐生气,便只与姐姐讨论共同欣赏的点。句中的“who has seen him often enough to engage him in unreserved conversation”,译者孙致礼翻译的him是能同爱德华畅所欲言的人,译者王纪卿翻译的是听过他坦率谈话的人,这里代词him出现了两次,后面的engage him应该是和爱德华一起谈论,所以译者孙致礼翻译的更好理解一些。

三、人物个性的主观转化

叙事语言和会话语言是小说中的两种语言风格。叙事式通常代表作者的写作风格,作者用叙事语言来讲述和描绘故事。而会话式是人物在对话中使用的语言,读者通过人物说话时使用的语言来判断人物个性。

简·奥斯汀运用对话的能力曾被孙志立高度评价,奥斯汀的生动对话充满个性,即使是废话也能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使读者觉得他们能够听到人物的声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对于译者来说,他们应该仔细研究语言的外延是什么,对于选择奥斯汀作品的译者来说,弄清楚每个人物是谁非常重要。

“That is an expression, Sir John,”said Marianne,warmly.

“约翰爵士,”玛丽安气冲冲地说道。(孙致礼译)

“这是我最不爱听的一种措辞,约翰爵士。”玛丽安温和地说。(王纪卿译)

句中“warmly”一词,译者王纪卿直接翻译出了单词的原本含义。但是“温和”并不符合玛丽安这个人物的性格,她当时正在与约翰爵士争论威洛比这个人,玛丽安并不认同约翰爵士对她说的话,想要辩解争论一番,所以明显译者孙致礼用的“气冲冲”更恰当一些。

四、文学风格的主观再现和翻译策略

(一)文学风格的主观再现

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丰曾说过:风格因作家而异。这就意味着并不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写作风格,有天赋的作家一定精通语言,甚至可以形成一种自己的风格,其他人是不能完全掌握的。显而易见,译者试图保持或再现原作家的风格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传统翻译理论指出,理想的翻译就是忠实再现原文风格。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可能的。那么译者想要达到既保持原文风格又散发原文韵味的翻译作品,应该注意什么呢?像林纾、傅雷这样的翻译大家,他们的译作为人称赞,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有了自己的風格,所以他们值得这种承认。而在历史众多翻译中,许多作品只能在这方面达到一个粗略的相似。

1.叙述的主观再现

很难完全定论简·奥斯汀的文学风格。毕竟简·奥斯汀的作品是经典著作,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对他的作品有着自己的理解,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将他作品的美传递给目标读者是非常重要的。举例来说:

“In a few months…but SHE will be happy.”

原文中埃莉诺和爱德华似乎互相有好感,玛丽安和达什伍德夫人都认为她可能很快就会结婚了,这句话是达什伍德夫人对玛丽安说的。句中“be settled for life”,看起来译者孙致礼的“十有八九要定下终身大事了”要比译者王纪卿的“对生活感到满足”更贴切,让读者明白到底是什么事情。还有“miss”一词,两人猜测埃莉诺要结婚,结婚以后埃莉诺会离开她们,所以用“惦记”更为合适,而不是“失去”,结婚以后埃莉诺也可以来看望她们。

2.修辞效果的主观解读

“修辞”在传统理论上讲,即“说服他人做某事的方法”,今天更经常被定义为“一个广泛、有用的术语,包括写作和口语的所有要素——结构、风格、措辞、节奏、作品的语气”。修辞手段被认为是意义和功能的一个独立部分。

简·奥斯汀作品的写作风格相对于同时代的人更平实,人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很少发现修辞手法的使用。尽管修辞手法少,遇到时仍需要译者仔细揣摩,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如何表达的符合读者感受。所以,译者主体性必然反作用于翻译过程,这种影响也与译者教育背景有关。

(二)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技巧和方法上的体现

1.译者技巧的主观选择

文学翻译是译者的伟大创造,并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机械转换。事实上,从某种角度来说,文学翻译是一种以原文为基础的审美再现。若原语言和目的语的语意语法相差甚远,就不能再用逐字翻译的方法了。译者要勇于打破原文束缚,通过深入阅读和研究来掌握原文价值,得到尽可能接近原文的译文。举例来说:

Marianne's preserver…make his personal enquiries.

这句“with more elegance than precision”,译者王纪卿采用直译方法,译成漂亮多于精确,读起来有些拗口,中国读者似乎不能很好地理解,放在这里显得有些突兀。而译者孙致礼把这一部分放在括号里面,使用“言过其实的雅称”当作对“救命恩人”这个称谓的解释句,读者易于理解。

2.主观翻译策略

有时候,一个词要根据文章的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来判断它究竟应该被翻译成哪一个意思,译者可以采用直接翻译,也可以将其简述为名词短语。最后的译文,哪一种会更让读者接受呢?

I can hardly tell myself…witnessed in him.

句中“alteration”这个名词,译者王纪卿直接译成“改变”,但是会让人有些捉摸不透,改变可以是好的也有可能是坏的。译者孙致礼译作“反常的样子”,因为埃莉诺是一个谨慎的人,所以她对威洛比的掩掩藏藏的行为感到有所怀疑,她和威洛比以前应该是没有隐瞒的,但是这件事发生后,她就开始质疑他的反常了。

五、总结

译者作为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者,翻译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罗马时代,译者被看作是征服者,因为那时的翻译利用原语言,从而增强自己语言的审美水平。随着以原文为导向的翻译理论发展,译者地位变成了仆人。更多的翻译家认识到译者的重要性,是因为文化转向的出现,包括在此间出现的许多翻译理论,从此译者也成了翻译研究的焦点。译者不再“隐形”,不再是仆人,摆脱了从属地位,成为帮助原文本在目的语中获得再生的人。

本文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理智与情感》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是一部杰作,两位译者的作品也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大家也从中发现译者主体性的不同表现。本文通过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而找到两者之间措辞上的不同进行欣赏。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发现,在翻译原文本时,即使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相同的,但是翻译出来的内容也会不同。这是因为译者的翻译理论知识,翻译技巧,语言水平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当对原文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差异就会更大了,而原文的理解又与译者本身的生活经历、背景知识相关。

由于两位译者对原文本的主观理解不同,他们就会用不同方式对原文进行阐释。比如在翻譯一个词或短语时,因为译者的主观理解和文化因素不同,译者可以采取不一样的方式进行解释。译者孙致礼会直接翻译原文的语言意义,不会解释或者添加任何文化内涵;而译者王纪卿会移植到目的语文化中进行表达,寻找相似文化内涵的对等词。总的来说,所有的译者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对原文采取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译者翻译文本并不是机械地转换,不仅要理解原作者意图和写作特点,还要掌握目的语读者对原文的期待。因为原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译者必然会将个人知识、语言偏好融合到译文中。译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翻译出合理的、令人满意的文本。

参考文献:

[1]刘冰.礼貌原则下《理智与情感》两个汉译本的会话对比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21.

[2]曹蜜,郝晓慧,宋晓晓,祖田田,雷梦非. 《理智与情感》中比较句的应用及其翻译对比[J].文教资料,2020,(02): 55-57.

[3]王琳.《理智与情感》中奥斯丁的叙述技巧与语言风格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0(09):106-108.

[4]贾云春.从《理智与情感》译本探析译者的主体[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5,21(01):66-68.

[5]卢琴花.从《理智与情感》译本比较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赣南师范学院,2013.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翻译策略主体性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