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4-03-18 13:08黄婷云
学苑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思达文言散文

黄婷云

(福建省云霄县元光中学,福建 云霄 363300)

文言散文是一种重要的古典文学题材,是古代文言文与散文文学体裁结合的产物。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日益重视,文言文的比例不断提高,文言散文成为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考查的重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将文言散文阅读教学摆在突出位置,探讨高效的教学方法策略,提高文言散文的阅读教学效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语文的学习需要经过学习者的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的三个关键步骤,其中“读”为信息输入,“思”为信息加工,“达”为信息输出,只有建立完整的信息渠道,语文学习才找到了关键。“读思达”教学法,强调学习过程中将阅读、思考与表达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互为依托,对语文学科而言这一教学模式尤为适用。在初中文言散文阅读教学中,运用“读思达”教学法进行教学是一种积极且有意义的尝试。

一、初中文言散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文言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古典文化、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随着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文言散文的编排比重得到了提升,课程教学地位不断突出。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文言散文的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以下分别从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读得不当,淡化对文言散文语言的审美

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阅读方法的选择要因文而宜。包括古诗词、文言散文在内的古诗文阅读,应以诵读的方式来感受作品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与情感美。通过诵读,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修养、审美品位。但在初中文言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读存在不足。首先是学多读少,将更多时间放在对作品的翻译、解析上;其次是默读、轻声读,没有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不能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会文言散文之精妙。文言散文阅读,就应该入情入境地高声诵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语言之美。

(二)思得不深,忽视对学生语言思维的培养

学起于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语文学习是一项思维活动,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将读与思、学与思结合起来,以思维为桥梁,深度理解文言散文的语言艺术与思想情感,探究和发现文言散文的文体特征与一般学习规律,才能让学生形成对作品的个性化认识与理解。但是在初中文言散文阅读教学中,针对文本的深层次探究和思考较为不足。教师过度掌控课堂,学生的思维被牵着走,其自主思考和个性化思考不足,很少围绕课文内容提出质疑与思考,导致课堂预设有余而生成不足,不利于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

(三)达得不多,弱化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互动、交流与表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生态。不同方式、不同载体的表达,直观呈现出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交流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个性化审美与创造的基本途径。文言散文阅读教学过程要建立师生交流互动的桥梁,鼓励学生将文言散文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思考、体会、质疑等表达出来,以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探究,从而彰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现实教学中却发现,教师较少创设口语、书面等不同形式的语言表达机会,缺乏语言交流与表达的情境,学生表达的积极性低。一篇作品学习下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本、是否有疑问、思考与理解得是否正确合理都不得而知,不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二、运用“读思达”教学法优化初中文言散文教学对策

“读思达”教学法,是将阅读、思考与表达统一和整合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过这三个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实现对知识的深加工,把知识转化为素养。语文学习更为注重阅读、思考与表达,因而“读思达”教学法在语文课程中尤为适用。将“读思达”教学法应用于初中文言散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有意义的教学尝试。

(一)情感诵“读”,品味优美语言与意境

古诗文阅读,首选有感情地诵读。要读出声,读大声,读出文言散文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基于文学审美的视角读作品,积累丰富的语感,提升学生对古代散文的喜爱之情。利用情感诵读,融入情感与意境,激发内心的审美体验,能更好地让学生走进作品,达到文言散文阅读之目的。

一是在情感诵读中体会散文语言之美。散文的语言追求简洁明快、清新自然,同时又错落有致、朗朗上口,读起来给学生以一种美的享受。八年级下册第9 课《桃花源记》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用四字、五字短句来描绘世外桃源之美景,骈散结合,字字珠玑,朗朗上口,读起来极富音乐感和画面感,将语言文字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反复地高声朗诵,字正腔圆,读出情感,在沉浸式的朗读中品读美的语句。

二是在情感诵读中感受散文意境之美。文言散文工于写景,无论是叙事类文言散文还是写景类文言散文,在景物描写方面都极为精工,在意境的构造方面独树一帜,在情感诵读中感受意境,入情入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和领会文言散文的艺术魅力。如《小石潭记》一文中,对小石潭记周边景物的描写“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画面感十足,意境顿出,学生阅读时在脑海中浮现出文中所描绘的景象,进入了文章的优美意境。

三是在情感诵读中领会散文情感之美。情感是文言散文的灵魂,无论是记叙类、写景类还是说理类的文言散文,都寄寓了丰沛的思想感情,通过情感诵读,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好地加深对文本的学习与理解。如八年级上册第23 课《孟子三章》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以有力的语言进行深刻的说理,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在阅读过程中要读得流畅,读出气势,领会说理的表情达意之精妙。

(二)问题引“思”,探究艺术手法与主旨

文言散文具有形散而神聚的特征,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这些作品的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层次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内涵主旨,深层次地解构文本,真正做到读懂文本,深度学习。教师要设置有效的问题,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在提示、启发下自主思考和探究,具备基本的文本阅读理解能力,形成自己的阅读能力。

一是通过问题引思赏析文本艺术手法。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形成对作品的表象认知,但是对作品运用的艺术手法的了解还是肤浅的。教师结合文本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言散文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对作品的深层次鉴赏。如八年级下册第22 课《〈礼记〉二则》的《虽有佳肴》和《大道之行也》是两篇经典的议论性文言散文,在说理艺术的运用上有着极高的水准。教师通过核心问题的设计来引发学生对作品说理艺术的思考与理解:“《虽有佳肴》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是怎么用佳肴与学习作比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两篇短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对偶手法?这样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积极、有意义的思考,让学生对文言散文表达方式、表达技巧有了较深的了解,这能促进学生对作品语言艺术的赏析。

二是通过问题引思深入文本思想主旨。文言散文形散神聚,“神聚”,就是说文章的主旨和线索是清晰的,文章的内涵和表达思想不会杂乱无章,主旨鲜明而突出。而只有读懂了文言散文的内涵主旨,才能掌握文本的深意,这也需要教师的问题作支架,促进学生对文本主旨内涵的深层次解构。如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考:“文章一开始就采取举例论证的方式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发际故事,这说明了什么道理?你还能举出古今中外类似的例子来吗?”这样的设问引思,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通过合适的材料来论证,帮助学生更好地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解构,这样比中心思想的讲授与灌输更为有效。

(三)情境促“达”,发展语言能力与思维

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之上,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语言交流与表达,将阅读过程中自己个性化的思考、独特的理解、合情的质疑等在课堂中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初中文言散文的阅读教学,更应该在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之上创设语言表达的情境,引发学生表达的主观意愿,让课堂热烈而灵动。

一是通过思辨表达提高思维表达能力。思维的表达有利于突出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开阔性、发散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满智慧与生成的语文课堂是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志,在初中文言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思辨性表达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交流,以增强课堂的思维活力。如在八年级下册第9 课《桃花源记》这篇游记类文言散文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创设思辨性表达情境:文章为什么会以“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为结局?你认为桃花源是幻想中的境地还是真实存在的境地,为什么?这样的开放性、思辨性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激烈的思维斗争,学生基于课文的认知与个人的思考,能积极思考、大胆交流,课堂的智慧生成果实十分丰盛。尽管时常不会争论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但这正是开放课堂、发散思维的魅力。

二是通过创意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初中文言散文的阅读是一种“文学阅读”,在此基础上的“创意表达”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八年级下册第11 课《核舟记》为例,作品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运用细节描写对舟首、舟头、舟尾进行了描述。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现代白话文的方式来写一篇说明文或者状物记叙文,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文的描写顺序——由重点到局部,先重要到次要;而且学会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对学生的书面写作大有裨益。

(四)“读思达”融合,深入解读文言散文

阅读、思考与表达是课文学习必不可少的三个环节与手段,它们既是独立的,有着各自的作用与价值;又是统一的,有机统一于文本解读过程中。在初中文言散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为更好、更深入地解构文本,可以通过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与创意化表达统一和整合起来,综合运用到课文的阅读、分析与理解中去,这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散文的语文要素、人文主题。

八年级下册第23 课《马说》是一篇经典哲理性文言散文,区区一百字将深奥的道理蕴含其中且阐述清楚,语言文字艺术的运用可谓入木三分。很多学生阅读本文之后认识到本文十分精辟深奥,很好,但是对于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却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能说读到了文本的表面,却没有深入文本的内核,这显然是不符合对经典文言散文的深度学习要求的。教师把阅读、思考、表达整合到文本解读中去,先让学生读三到五遍,做到读懂课文的字面意思,并意识到文字背后有“弦外之音”;接着,教师通过核心问题来引发学生对本文说理与抒情艺术手法的思考:“文章中的‘千里马’和‘伯乐’分别有什么指代?通过本文,作者韩愈要发表什么样的观点,表明什么样的立场?”最后,创设语言表达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将自己的个性化认知和理解在课堂中分享和交流,引发课堂生成:“《马说》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人才观?请说说理解的人才观。”这样以读为桥梁,初步认识;以思为手段,进步深入;以达为载体,深层解构,循序渐进地剖析文本,从语言表达、主题探讨、艺术分析等多个维度深度地学习,实现了对文言文的有效解读。

三、结语

文言散文是古典文学的精粹,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要发挥好文言散文在语言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教育、艺术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以文言文阅读教学为桥梁,引领初中生走进文言文。在文言文诵读中涵养文学气质,陶冶艺术情操,提升审美品位,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文言散文的学习并不难,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读思达”阅读教学为文言散文的阅读教学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让学生在读中欣赏与审美,在思中理解与品位,在达中交流与表达,深层次解构文言散文,发展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思达文言散文
例说“读思达”在中考文化类试题中的应用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想睡樊野没睡到,走红严重影响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