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促教视野下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实践之路

2024-03-18 13:08
学苑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情境评价

朱 洁

(山东省邹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山东 邹平 2562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要“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式,要让学生在“交流等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生活经验”。“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指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灌输型教学,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将学生看作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动促教视野下建设数学高效课堂强调将以动促教理念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的互动教学方式充分刺激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符合新课标要求的高效课堂建设方向。

一、概念解构:以动促教与高效课堂

以动促教,重点在“动”,本文的“动”指课堂互动。互动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课堂互动则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下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信息、知识交流、思想沟通等活动。按互动主体种类、范围认定的不同,课堂互动可分为狭义的课堂互动和广义的课堂互动。狭义的课堂互动可理解为师生两类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就教学内容进行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群体互动等。将教师和学生作为互动中的两个必要主体时,课堂互动也可分为师个互动(TI)、师组互动(TG)、师班互动(TC)和交叉互动(CR)。广义的课堂互动可理解为教学环境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的教与学的主体与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其他主客体的互动。如师生可与多媒体教学工具互动,实现人机互动;与社区环境互动,通过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产生现实效果的过程,实现互动反馈。

高效课堂即教育教学效率、效果能够实现高目标达成的课堂。初中数学教学中建设高效型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条件下充分利用教学时间、结合有效教学方式,高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以动促教建设高校课堂,要求将互动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发挥互动教学作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教学环境互动等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质量。

二、现状聚焦:以动促教视野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建设问题

基于以动促教视角对初中数学教学现状、高效课堂建设内容进行思考,得出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偏向被动参与程度不足、缺乏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难、课堂互动中管理不到位导致教学效率不升反降三个方面。

(一)教师一言堂,学生参与程度不足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根据互动主体、互动方式等的不同,课堂教学互动种类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教学互动类型,学生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互动主体。在以动促教为基本理念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教师才能有效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水平,进而针对学生表现进行教学措施的优化和调整。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忽略学生实际情况,模式化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缺乏主动表达自我思考的意识和积极性。

(二)轻实践教学,忽视数学应用能力

与实际生活的互动是理论结合实践、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增强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措施。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味追求省事、“效率”,同时过于依赖教材,在教学时利用简单重复、题海训练等方式要学生掌握基础的概念理论和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对数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导致学生只学到表面功夫,解题能力一流,但对稍微抽象、有点难度的延伸性、拓展性数学知识就难以理解,也无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只追求书面成绩而不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容易加深学生对数学枯燥、无聊的刻板印象,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畏难抗拒心理。

(三)缺课堂管理,课堂互动秩序混乱

课堂互动是一种重视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课堂秩序管理,确保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同时乱中有序,使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实现。但目前课堂教学中鼓励教学互动时往往有两种课堂走向:一种是气氛难以调动,互动效果不强,学生仍未积极参与到教师的互动设计中;另一种则是各类有效、无效互动过多过杂,导致课堂秩序过于混乱,教师无法有效控制课堂纪律,导致教学进程受影响,难以有效继续并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策略探究:以动促教视野下搭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模式

(一)以动促教视野下搭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原则

基于以动促教理念搭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应坚持学生本位原则、问题导向原则和反馈及时原则。

1.学生本位原则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本位原则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设计教学互动环节时应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互动环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应关注不同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关注每个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参与度和具体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改善不足、发挥特长。

2.问题导向原则

数学学科是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尤其是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在重视数学思维培养的同时更侧重于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教授,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密切。通过课堂互动建设高效课堂,应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鼓励学生就身边涉及数学知识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路,在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探索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3.反馈及时原则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中的重要类型,反馈及时原则更针对师生互动环节,强调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在关键时刻给予学生方向性的指导,和学生一同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和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反馈及时原则也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表现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表现,通过自己正向的情绪反馈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情绪。

(二)以动促教视野下搭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实践策略

以动促教视野下搭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应基于课堂教学各阶段教学需求和特点,在不同阶段采取符合该阶段要求的教学策略,通过有效教学策略最大程度实现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导入阶段,设计趣味问题,引发学生对实际数学问题的思考,引入学习主题;在课堂主要知识讲解和练习阶段,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将实践要素引入教学过程的方式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数学思维;在反思固化阶段,利用教学评价让教师、学生了解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提升。

1.问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导入是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引入学生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距离的有效课堂导入方法。在课堂导入阶段的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例、生活应用场景有效结合,提出与学生学习、生活、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数学应用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对解决相关问题所需的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同时,也可以将数学发展历史、趣味数学故事等带入问题描述中,使问题本身更为有料、有趣。在利用趣闻提问导入课堂学习的背景下,学生更能切身感受数学知识的作用和实际意义,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学习数学,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对知识的实际运用更加熟练。例如,在《分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中“阅读与思考”部分的“容器中的水能倒完吗”内容。在正式进入该单元知识内容讲解之前,利用“容器中的水能倒完吗”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对分式计算的思考。水杯是学习生活中的常用品,利用水杯盛水、喝水是生活中常见的操作,用盛水的水杯进行倒水游戏,而倒水游戏中蕴含着数学知识,通过倒水游戏,学生从最初的游戏娱乐心态逐渐开始意识到问题,并转变为问题解决思维,引导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思考如何利用分式的知识解决倒水的问题。

2.创设情境,深化学习体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要“强化情境设计”,“注重发挥情境设计”“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时可以从社会生活、科学和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围绕教材内容,选择贴合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素材,搭建基于数学思维的学习探究情境。利用生活中可接触的实例进行情境创设,如在讲解《对称》知识时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树叶、课本、三角尺和半圆尺等教学器材、学校建筑照片、家居装饰花纹照片等作为对称素材,和学生一起探讨不同素材中体现的对称类型,并鼓励学生思考身边可见的其他对称图案,引导学生发现对称之美。利用数学实验活动进行情境创设,如在讲解《圆》相关的知识内容时,可利用剪纸材料和学生进行“正多边形和圆”的实验活动。利用剪纸手法制作最接近圆形的正多边形,在制作的过程中思考圆周率的发现过程;同时还可利用剪纸所得的圆形素材探究弧长和扇形面积、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利用趣味游戏进行情境创设,如在讲解《概率初步》部分内容时,在班内开展摸球游戏,利用纸箱、不同颜色同等大小的小球作为游戏道具,事先说明箱内小球的数量和颜色分布情况,鼓励学生在同学进行摸球时对摸出球的颜色进行有奖竞猜等。通过这类趣味游戏,学生熟悉了随机事件、概率的相关概念。实验、鉴赏、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情境创设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快速进入知识领悟状态,有助于学生在经历数学观察、数学思考、数学表达过程后提升数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3.结合实践,培养数学思维

专题实践活动是拓展课堂形式、鼓励师生合作互动的有效教学方法。具有深度的专题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实现课堂高效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社区情况,充分挖掘和开发学校、地域教学资源,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专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例如,在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部分知识时,可以以学校为专题时间活动场所,设计以学习为大主题的专题调研实践活动。在调研活动正式开展前,将班内学生按学习小组划分调研小组,并给出“校内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校内学生的晚自习时间分配情况”“关于七年级数学下册各章节难易度的认知情况”等调研子主题,让各学习小组认领或自发提出调研主题。在调研开展过程中,各调研小组通过问卷、访谈等调研方式对一定范围内的同学进行调查,收集、整理相关调查数据,并结合所学内容将调查数据通过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调研总结阶段,各小组在班内展示调研结果,并对调研结果进行描述和思考。经过以上环节,学生不仅实践了统计调查过程,并对同学的学习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在掌握数学知识、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还获得了学习认知的提升。

4.教评互促,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发挥教评互促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和提高学习效果。教学评价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堂教学的巩固反思阶段,也可以发生在初期导入和中期讲解阶段;不仅可以对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掌握水平做出评价,也可对学生的互动参与表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评价,是互动型课堂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充分发挥教评互促作用,要鼓励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师和学生两个评价主体可以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表现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发展的短板和长处,并和学生一同制定针对性地提升措施;学生评价教师,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具体教学行为进行评价,通过与教师及时、到位的沟通交流确定最合适教、学双方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还体现在评价方式上,评价方式不单单拘泥于简单的作业批改和考试,还可以通过课堂表现反馈、小组讨论等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评,让学生对自我发展有清晰、全面和正确的认识,进而在评价过程中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动促教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互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建设高效课堂的有效教学理念。在以动促教视野下搭建高效课堂,应坚持学生本位原则、问题导向原则和反馈及时原则,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的导入、知识讲解、反思固化等各阶段入手,引入巧设趣问、创设情境、开展实践活动、完善评价机制等策略,全面提升课堂互动质量,提高教学成效。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情境评价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