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主义”思潮下提升网络空间引导力策略探析

2024-03-19 15:24
现代交际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潮网络空间主义

□ 海 倩 张 哲

(兰州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在网络空间舆论传播广泛多元化的今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导力是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环境的应有之义。在资本和娱乐的异化下,催生了资本裹挟娱乐的产物——“泛娱乐主义”社会思潮。“泛娱乐主义”的最高目标是追求娱乐价值,信奉感官主义和享乐主义,崇尚以各类娱乐媒介为传播载体。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活跃在网络空间的民众思想灵活、追求个性,同时理性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尤其是娱乐的影响甚至受其控制,最终成为“泛娱乐主义”的狂热追捧者,导致其价值观出现偏差,进而出现网络空间言论低俗化、失序化现象。因此,深入透析“泛娱乐主义”思潮的生成机理及表现形式,全面研判网络空间中产生的问题,着力探索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导力对策,有助于实现对“泛娱乐主义”思潮的有效治理,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泛娱乐主义”思潮的生成机理及表现形式

“泛娱乐主义”是21世纪以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化和生活方式,它强调“一切皆可娱乐”,将娱乐视为超越生计的精神追求,涵盖游戏、音乐、电影、动漫、文学等多个领域。在网络技术的助推下,在娱乐化外衣的包装下,娱乐渗透到其他领域,失去原本语境,逐渐沦为集体狂欢的工具。由此,“泛娱乐主义”思潮盛行。“泛娱乐主义”现象在网络不同场景下显现出不同的内容与样态,厘清“泛娱乐主义”社会思潮的表现形式和生成机理、积极查究其消解路径,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引导力的有效途径。

(一)“泛娱乐主义”思潮的生成机理

1.现代媒介技术蓬勃发展

随着新技术的加速推进,互联网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技术进步是个体化娱乐逐渐衍化成社会性泛娱乐的物质基础。媒介技术升级伴随着信息传播的变革,从报纸、电视到手机,从纸质传播载体到电子媒介再到移动网络媒体。拥有线性传播模式特点的传统媒体导致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和接受都是单向的、被动的,是“你讲我听”或“我讲你听”的摆事实、讲道理的精神交互,这个阶段的传播主体掌握绝对的话语权,而受众则处于边缘地位。随着现代媒介的不断发展,传播方式变成一种互动的、个性化的分众传播,“你想看什么就发什么”的迎合机制使广大受众群体可选择性不断增多,拥有了话语权。受众的信息接收从被动灌输变成了主动参与,从获取信息变成共享信息,从个体满足变成群体狂欢。目前,微信、微博、快手、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众多社交软件代替传统的传播媒介深入影响着大众的生活。现如今,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也扑面而来,人们在资本构建的娱乐场域中无法自拔。

2.娱乐市场资本追逐经济利益

马克思指出:“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3]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认为:“一个人只要有了闲暇时间,就不得不接受文化制造商提供给他的产品。”[4]随着资本不断注入娱乐市场,娱乐文化商业化特征日益显著。现代资本逻辑使娱乐产品的生产活动受经济理性的驱动,娱乐资本的首要目标是追逐商业利益,其首先考虑的是生产能满足消费者短暂欲望的娱乐产品,而不是能提升人们精神生活品质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在资本的推动下,娱乐市场生产出众多吸引人注意力的文化娱乐产品,尤其是吸引活跃在网络空间的民众参与其中。捕捉网民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制造多种迎合网民个体消费偏好的娱乐文化产品,在电子游戏、娱乐综艺、网络直播等多元娱乐内容产业渗透其娱乐本质,逐渐形成社会性的泛娱乐。当今算法推荐技术精准结合个人偏好通过大数据分析与计算,继而从海量信息中选择推送个人感兴趣的话题。娱乐市场经济以大众需求为导向便开始大量制造引起人们短暂精神愉悦的海量信息,继而吸引大众持续不断在娱乐市场消费,获得大量由娱乐文化产生的经济效益。

3.后真相时代心理需求异化

“后真相”反映的是当今的一种典型状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自己的信念及情感做出对一个事件的主要判断,客观事实只是产生相对较小的影响。也就是说,“后真相”时代的一大特点是情绪先行,公众关注的不再是事实本身,而是情绪的宣泄,个人的情感特征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当理性让渡于情绪,真相就难免被僭越。在“后真相”时代,很多新闻传播主体一味迎合受众的心理与情绪,从而实现自身利益,追求情感的感染力和信念的影响力,将客观事实和理性思辨抛诸脑后。在如今社会高负重、快节奏的压力下,大众迫切需要一个缓解压力、宣泄焦虑情绪的出口,这时以短暂精神享受为主的娱乐媒介就成为人们减压的途径,人们对娱乐的心理需求逐渐演变为追崇即时的、重复的精神刺激,偏离理性轨道。长此以往,人们很容易对娱乐产生心理依赖,导致心理需求异化。与此同时,娱乐市场生产出更多迎合大众心理需求的以短视频和娱乐综艺为主的娱乐产品,逐渐导致“享乐主义”盛行。消费者心理需求异化是“泛娱乐主义”思潮盛行的主要内驱动力。

(二)“泛娱乐主义”思潮的表现形式

1.网络“圈层化”,形成娱乐“信息茧房”

大数据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赋权,使信息推荐更加精准,为“泛娱乐主义”的定向传播提供了契机。云计算、算法推荐技术更加智能地投递信息,进而形成网络“圈层化”。网络“圈层化”是指基于共同兴趣偏好、价值取向和审美旨趣的网民自发形成的网络信息聚合体,并在此圈层中形成信息交互的虚拟社群。算法技术通过对大数据精准抓取,长期隐蔽地向活跃在网络空间的网民推送符合个人兴趣偏好的娱乐内容,而负载泛娱乐属性的信息更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受众在娱乐八卦新闻、短视频直播中被挤占的注意力越多,算法推荐技术就会更加精准化地掌握受众的个人喜好,不断推送其热衷的娱乐内容。活跃在网络空间的网民在拟态交往的社会交往活动中,积极寻求情感认同和心理满足,毫无防备地接受同质化的娱乐内容,长此以往,娱乐“信息茧房”悄然形成。网络“圈层化”伴生的“圈内同质、圈外排他”特征使人们长期沉浸在无意识构建的娱乐“信息茧房”中无法自拔。网民在网络空间中隐蔽地形成包含有意识形态属性的价值观念,不断产生对立与冲突,“泛娱乐主义”思潮得以更加广泛而深刻地烙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2.异化娱乐概念,歪曲历史事实

“娱乐”一词在文化语境中是指人类精神发展的内在要求,娱乐的真正本意聚焦精神愉悦和人文关怀。“泛娱乐主义用资本逻辑解读娱乐,使娱乐成为个体非理性情绪表达的工具和窗口,许多看似来自人民内心的诉求和主张,其实是泛娱乐主义逐利本质的体现。”[5]泛娱乐主义主张“娱乐至上”,努力营造“娱乐联系一切、娱乐适配一切”的社会氛围,在现实生活中极力寻找娱乐得以融入的契机,不断拉近娱乐与受众的距离,从而赋予娱乐意识形态意义,使其蔓延至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领域。原本旨在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具有建设性功能的娱乐,被“泛娱乐主义”披上“人文关怀”的外衣,混淆视听,过分夸大娱乐的功能,假意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网络空间中,商品的品位、审美和个性化等价值符号被毫无底线地放大,导致滋生享乐话语、消费话语。“泛娱乐主义”则利用各种片面性的碎片化信息将网民生活中的焦虑和负面情绪在网络空间中无限放大,人们负面情绪的娱乐化表达在互联网的隐蔽性特征下逐渐公开化,最后通过调侃、戏谑、断章取义等方式在网络空间发表不当言论歪曲历史事实,戏谑经典。

3.借力社会舆论,制造热点话题

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更是高达75.6%。2018—2022年这五年间,短视频用户规模从6.48亿增长至10.12亿,首次突破十亿,用户使用率从78.2%增长至94.8%。[6]在互联网如此火热的背景下,如何快速抢占网络流量成为各媒体平台愈发紧迫的任务。“数字媒介平台跟同行业竞争时,往往会无视责任与底线,通过炒作娱乐话题、曝光明星热点来吸引网络关注度,以至于互联网场域中出现了把数据流量当作最终追求目标的‘流量拜物教’,曾经蕴含主流价值的话语议题纷纷让位于娱乐世界。”[7]各媒体平台通过爆料娱乐明星的八卦新闻来获取网民的关注,提高流量。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代,占据信息主导权就意味着拥有设置媒介议程的主动权。在“泛娱乐主义”营造的娱乐景观中,一些自媒体更是以“爆料”明星花边绯闻为卖点,博取网民关注及讨论,以迅速实现“流量变现”。“泛娱乐主义”刻意制造或煽动博人眼球的热点话题,通过社会舆论影响媒介议程设置,强化社会影响力,意图扩大谣言传播、恶意诋毁等行为对公众舆论的影响。

二、“泛娱乐主义”思潮下网络空间问题研判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与迭代使网络空间突破了传统媒体时代的大众传播模式,开启了网状传播模式的新时代。网络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使网络空间成为一个相对自由的场域,网民获取信息的方式多元便捷,意识形态传播渠道也更加畅通。“泛娱乐主义”以更加迅速的方式广泛地传播,使得一切公众话语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并且令受众深陷娱乐的异化空间,动摇其理想信念。为了提升网络空间话语的引导力和凝聚力,研判“泛娱乐主义”思潮下网络空间出现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主体失位,娱乐内容资本化

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包括三个阶段:网络空间主体设置议题,发布话语内容;网络空间客体接收信息形成话语认知;网络空间载体提供发表话语场域,形成主客体交互,最终达成话语认同。娱乐本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压力下调节心情的调味剂,而在“泛娱乐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娱乐僭越其工具属性而成为人们全部精神生活的价值旨归。在如今多元化的舆论场域中,全新的网络话语空间逐渐形成,话语空间被分成若干个话语主体。因各个主体的立场、观点和目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与各种不同观点进行博弈,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失去主导地位。“泛娱乐主义”思潮中网络空间主体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为了迎合网民的精神旨趣以收获更多经济效益,不断降低活跃在网络空间中客体的审美标准,导致其审美价值平庸。网络空间舆论传播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导致网络空间主体对话语内容难以进行更细化的规约。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效益,“饭圈文化”“网红文化”等一系列网络亚文化兴起,部分网民被充斥在网络空间中无底线的娱乐信息淹没。各传播主体为了迎合受众的审美,追求高流量变现,逐渐失去其舆论引导的主体权威。

(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内容失准,政治态度戏谑化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主流意识形态正确引导信息生产和传播,建立起对舆论场的正向价值解读,从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然而网络的开放性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随之而来的是信息无序化传播,形成越来越繁杂的大舆论场,导致网民的观念及政治态度受到严峻考验。活跃在网络空间的群体是“泛娱乐主义”思潮的易感人群,思想政治教育难以精准地在网络空间发挥其功能,极易出现不经理性思考、不明事情原委就对社会突发事件妄下论断的现象。“泛娱乐主义”仅凭主观臆造,根据片面信息设置娱乐性议题,通过娱乐性解构政治的严肃性。随着恶搞表情包、短视频等新型网络图像叙事的兴起,引发网民对所接触的信息不加分辨地速食处理并粗暴吸收,形成惰性思维和简化逻辑。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不同用户群体差异性的深度关注,不能有效识别不同群体的思想需求,导致不能为网民提供更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承载着主流意识形态的经典作品、英雄烈士成为被恶搞的对象,且这种不良现象乃至违法行为逐渐成为极少数大学生‘司空见惯’的场景时,一切都可以怀疑、戏说、颠覆的社会心态就会不断滋长,恶搞的负面政治效应就会慢慢显现出来。”[8]在这种情况下,网民的理性思辨能力不断被侵蚀,政治态度转为戏谑。

(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认知极端,消解主流意识形态

在如此广阔的网络空间信息聚合平台中,具有“泛娱乐主义”思潮趋势的娱乐话语正隐蔽地渗透到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已经开始蔓延到思想文化领域。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泛娱乐主义通过数字智能化的推荐机制造成主流意识形态的缺场”[9]。“泛娱乐主义”用“泛娱乐”话语代替一般娱乐性话语,大量娱乐泡沫充斥网络空间,不断挤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理性权威,部分网民思想认知极端,从而导致“以理性开始、以娱乐结束”的现象。“泛娱乐主义”以其碎片化、感性化话语形态遮蔽主流价值观隐喻叙事,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权威性。活跃于网络空间的受众群体欣喜于接收个性化的话语信息,热衷于表达个人价值诉求,在价值话语上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长期浸染于网络空间碎片化、感性化、娱乐化的信息中,将使话语受众群体逐渐习惯于简短、轻松的娱乐内容,对有深度的经典文本和理论体系产生畏难心理,进而错失深度学习和思考的学习机会,长此以往,将不断消解受众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在这种情境下,当娱乐符合个体需求并成为唯一价值衡量标准时,娱乐界限就不断被模糊,人们痴迷于娱乐化信息,沉浸在短暂的愉悦之中,这必然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弱化。

三、“泛娱乐主义”思潮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引导力策略

在数字化时代,“泛娱乐主义”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日益加剧。网络空间是各种社会关系基于互联网技术产生聚合而形成的特定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消解、话语空间离散和话语意义流失,都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应创新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方式,科学把握政府与娱乐市场的关系,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场域中的引导力,以确保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地发展,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守正创新的时代要求。

(一)环境依托: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网络空间中虚拟与现实的界限相对模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公众舆论场域。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其多元性和难控性的特点致使意识形态宣传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以法律法规重塑网络空间生态治理环境。第一,构建创新网络治安管理体系,推进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网络空间规则和监管体制。应当对网络空间的发布主体进行严格规约,对重要信息的登载内容进行规范性审查,通过立法、制度、技术等多种手段,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管理和监督,惩治违法违规行为,保护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第二,明确个体法律责任,各网络运营商必须严格检查管理各自网站的发布内容,对自己的网站负法律责任。对于一些恶意炒作的话题和具有煽动性、侮辱性的言论,网站主体要及时进行管制。

其次,正确引导网络民众并动态评测互联网信息。互联网主体要主动输出和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坚决抵制网络空间不良意识形态的渗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势,通过“信息收集—问题研判—风险预警—舆情引导”的舆情检测体系,建立健全娱乐内容筛选机制,严格管控错误思潮。要引导网民正确发表观点,主管部门对在网络平台发表不良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应依法严惩,培育遵循事实、遵从法律、遵守道德、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空间,坚决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最后,坚决遏制资本对媒体的控制。要坚持党对媒体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党的网络话语权,严格规范各媒体平台的传播内容,使各主流媒体聚焦自身专业领域,提供特色服务内容。在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同时,需要与多元文化共存而发展。对于其他社会思潮,应接纳吸收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内容;对于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内容,要正确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精准施教: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话语体系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从网络空间中寻找创新素材,善于从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汲取养分,转变教育者的话语思想观念,探索适合当代学生的话语表达方式,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文本内容。要抢占网络意识形态的制高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转变要探索适合当代学生的话语表达方式,以其在网络空间中所表现出的交往方式、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为素材。话语主体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方向,以避免受众在算法推荐打造的“信息茧房”中迷失正确立场,不断开拓新的传播模式,使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舆论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为此,主流媒体要主动占领网络空间,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形成个体意识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有效互动,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不给“泛娱乐主义”思潮以可乘之机。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下功夫,发挥课堂育人的主场域作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作为国家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所传达的思想、理论、文化、价值等都必须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在如今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教育者必须主动进入网络世界,掌握网络话语,了解学生思想动态”[10],深挖网络空间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立足教学实践、转变教育理念,将学生的思想关切和发展需求有机融入课程设计,真正解决学生在思想认识和价值选择上的各种困惑。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功能范式,引领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善于批驳错误思潮,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使命追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主动参与:强化自我教育,增强自身网络文化辨识力

要抵御“泛娱乐主义”思潮对网民核心价值观塑造的消极影响。强化自我教育,培养公民的网民身份意识,使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网民心中的道德自律,提高修养,形成正确的网络认知,这是网民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对当代青年的希望时讲道:“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11]

抵御“泛娱乐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需要网民提高思想修养,加强多种价值观的鉴别辨析。新时代的网络群众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武装头脑,强化理性思辨能力,保持清醒头脑,厘清各种错误社会思潮。首先,除了接受外在的教育外,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辨别能力。在面对“泛娱乐主义”思潮时,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提高警惕心理,避免被“泛娱乐主义”错误思潮侵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对其有全方位了解的基础上,提高对大量冗杂信息所特有的选择和质疑的能力。对于网络中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不能盲目追随,应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判断,养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其次,互联网受众群体要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文化自信与自觉。要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的发展脉络与方向,不断实现文化创新,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们要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自身文化认可,学会自我管理,形成独立且理性人格,自觉抵制网络空间上的种种诱惑。

(四)多方发力:加强行业自律,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须统合和凝聚各方力量,巩固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科学防范“泛娱乐主义”社会思潮带来的冲击;推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使娱乐化发展与高品质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公众人物在社会舆论中的引导作用,全员参与、多方合力共同强化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首先,各级党政机关、网络信息监管部门以及社会主流媒体须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洞察网络舆情,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应加强主流思想的宣传,促进各媒体平台的互动整合,科学把握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有效防止舆论乱象的传播,及时阻止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入侵。

其次,“泛娱乐主义”在网络空间的良性发展需要与高品质文化相结合。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丰富网络空间的内涵和提升用户体验。可以通过鼓励原创作品的产生和传播、培养优质艺术家和文化创意人才等途径,推动“泛娱乐主义”与高品质文化的融合,充分发挥价值引领和凝聚共识功能,以正确的价值观矫正过度娱乐化,实现“泛娱乐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导力的良性互动。

再次,强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与安全保障。技术手段对于提升网络空间引导力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技术研究和应用,提高网络空间的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减少虚假信息、恶意软件等威胁,不断完善网络空间的发展,保障用户的隐私。

最后,发挥公众人物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作用。网络空间存在大量网络“意见领袖”,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功能。在网络社会思潮的形成过程中,意见领袖的作用不容小觑。必须密切关注他们在网络空间发表的言论,加强教育培训,增强网络意见领袖的守法意识,强化网络意见领袖的责任担当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积极传递正能量。应当用理性的声音去遏制思潮的狂热,理性引导网络舆论的正确传播,利用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影响力引导正确网络舆论风向。

四、结语

“泛娱乐主义”的实质是娱乐异化,致使娱乐失去本真性,这与马克思强调的在休闲中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休闲思想相违背。网络空间为意识形态的生长提供了辽阔的话语空间,成为意识形态发声的新兴场域,也是各类异质话语相互交锋的“战略高地”。网络空间治理已成为党和国家提升虚拟空间治理能力的全新领域。从更为根本上讲,网络虚拟空间关联着社会现实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以现实社会为依据,以积极参与为途径。党和政府要与不同主体共同发力,保证各种制度相互嵌合,各个主体相互作用,创新话语体系,为提升网络空间引导力提出行之有效的行动策略,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功能,提升网络空间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思潮网络空间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新写意主义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近光灯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冬日 新碰撞主义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