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纺织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024-03-22 08:33吉强许多赵强徐建国陈春晖
西部皮革 2024年5期
关键词:纺织互联网+化学

吉强,许多,赵强,徐建国,陈春晖

(塔里木大学 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借助现代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平台开放、多元的资源和技术手段,使学习方式更加的灵活,打破了常规课堂时间、空间、内容等限制,摆脱传统授课填鸭式教学的枯燥乏味,同时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情况进行记录和管理,了解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授课的深度和难度,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1]。纺织化学是纺织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逻辑性较强的基础课程,为后续纺织材料学、机织学、纺织品染整工艺学、化学纤维成型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做好理论与技术储备,在纺织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课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知识点零散,一些专业术语概念抽象,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不能有效结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借助“雨课堂”现代信息化教学平台,将OBE 教学理念即成果导向理念应用于纺织化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纺织类相关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纺织化学课程教学分析

1.1 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经验分析

本课程是纺织工程专业大二开设的课程,此课程开设之前未开设任何与化学相关的课程,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仅停留在初高中时期,且部分学生在高中选科时选择是物理和生物,因此部分学生化学基础非常薄弱,未建立化学知识框架。

(2)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往往是校内调剂,大部分学生对纺织工程专业的认知停留在所谓的“夕阳产业”,仅了解到基础层面的服装、家纺等方面,对自己未来要踏入的行业很茫然彷徨,且大部分学生认为化学与纺织工程专业关系不大,学不学无所谓,对化学知识在纺织领域的应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专业存在轻视和抵触等情绪,缺乏对纺织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需要将纺织化学课程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专业自信心及自豪感。

1.2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纺织化学课程教学学时共40 理论学时,选用教材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魏玉娟主编的《纺织化学》,课程内容包括有机化学理论基本知识、羊毛纤维、蚕丝纤维、纤维素纤维及合成纤维的加工化学、表面活性剂及染料共十八章理论知识,内容枯燥繁多、知识点零散、概念抽象,且教学学时有限,使得讲课速度较快,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有限,导致最终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以往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一般采用PPT+板书相结合的单向讲授方式进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气氛沉闷,学习主观能动性缺失,学习效果差,学生缺乏对所学知识的分析、思考和应用能力,不能学以致用。

以往的课程考核过程中,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其中平时表现占30%,期末考试(闭卷)占70%,偏重于期末考试,而课堂表现缺乏过程性评定支撑,多以教师主观评价为主,致使学生上课只为凑考勤,平时作业应付,寄希望于考前突击复习,缺乏全面切实有效的学习效果评价。

2 基于OBE 理念纺织化学教学设计实施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强调以学习成果为中心,并通过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来指导教学和学习过程。其核心观点是使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强调以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移。OBE 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的评价。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结合多种评价方法(如讨论、汇报、实践活动等),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教学深度和难度[2,3]。

纺织化学作为纺织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借助“互联网+”技术,结合OBE 教学理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以“学生为主,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从“内容为本”到“结果为本”的转变[4],为纺织工程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结合专业特点,合理安排专业内容

纺织化学课程内容繁多、知识点零散、概念抽象且教学学时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精讲是绝对无法实现的,所以对于有机的每个理论分支也只能做到蜻蜓点水,泛泛而谈,很难让仅仅具有高中化学知识储备的学生较好地将讲授的知识理解、消化。因此,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彰显纺织工程的专业特点,只有以纺织工程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为导向,重新整合内容,优化课时,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更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如对高分子聚合物、纤维素、氨基酸、蛋白质等内容进行了拓宽与加深,而对一些较深的偏化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删减,这样既节省了学时,又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重点分析纺织与化学的关系:首先,纺织工业离不开纺织材料,常见的纺织材料有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大类,几乎所有的纺织材料都属于有机化合物;其次,纺织加工过程离不开化学,纺织工业能把各种纺织材料经过物理或化学的手段加工成不同用途的产品造福于人类,这包括纤维成纱、织造、练漂、染色、印花、后整理等过程。

针对学生化学基础薄弱、对化学学习没有热情等问题,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要尽量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授烯烃时,可以将其与水果催熟剂相联系;讲解烯烃的聚合反应时,可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塑料袋、腈纶面料的制备相联系;讲解酯的性质与用途时,可将酯的皂化反应与肥皂的制备相联系等。这样的讲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2.3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纺织化学专业性、理论性强,没有实验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积极主动性差,而且目前教学手段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较少,课堂气氛沉闷。因此,运用“互联网+”教学模式,借助“雨课堂”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根据OBE 理念,把“教师为中心”变为“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工作中老师要树立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意识,在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老师要充当指引者的角色,指引着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充分发挥OBE 理念中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5-6]。

纺织化学课程设计思路如图1 所示,借助“互联网+”现代教学技术平台“雨课堂”,在课前通过线上推送的方式告诉学生课程目标,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各类相关文献资料等,做到课前预习;上课时教师采用传统文化、新闻时事、鲜明实例、专业前沿等通过慕课或其他视频引入学习目标,或让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做汇报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知识。授课过程中学生通过“雨课堂”平台以发送弹幕、在线投稿、分组讨论等方式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总结课程重点难点内容,发布随堂练习,掌握学生听课效果;课后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总结回顾所学课程内容,构建课程知识框架体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利用“雨课堂”发布思考题并利用消息功能和讨论模块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和时间,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

图1 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2.4 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和评价体系

以往纺织化学课程考核过程中,考核方式单一,偏重期末考试,缺少学习过程评价,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更好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构建了以学习过程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评价考核方式,考核构成如表1 所示。学生的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数据能够“雨课堂”平台导出,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撑,进而引导学生重视过程学习和能力提升。

表1 纺织化学课程考核构成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①学习资源使用情况;②课前预习情况;③课堂参与度;④课后作业完成情况;⑤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①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源满意度评价;②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情况评价;③课堂教学的规划、管理情况;⑤教学目标完成情况;⑥学生综合成绩。

3 结语

针对目前我校纺织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互联网+”背景下基于OBE 理念的纺织化学课程教学模式,将OBE 教学理念应用于纺织化学教学中,教学过程中以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优化学时分配,采用“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推进课程混合式学习,丰富教学方式,形成多元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进和完善现有教学体系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纺织互联网+化学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