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羌族瓦状头帕的设计要素与制作工艺

2024-03-22 08:33刘超焦风
西部皮革 2024年5期
关键词:发辫装饰物羌族

刘超,焦风

(阿坝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四川 阿坝 623002)

0 引言

羌族缠头之俗流传已久,“三里不同羌,五里不同俗”的说法自古流传[1]。在羌族服饰文化中头帕是最常见的配饰,始于保护头部,后续衍生装饰作用,又因地域文化、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各具风格。所以头帕不仅能作为羌族外部形象的显著标志和民族符号,以独特的形式展示着特有的服饰织物配饰文化与技艺,还能区分各地区风格迥异的头帕风格,可谓是羌族服饰与织物文化中的一绝。

羌族头帕形制多样,如表1 所示,可分为绣花头帕和素色头帕,又因支系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三角头帕,主要分布于茂县三龙一带;童帽、虎头帕(猫猫帕),主要分布于茂县黑虎乡;瓦状头帕,主要分布于理县的卡子、木卡、立列等和茂县的维城、雅都、曲谷等及黑水、赤不苏地区一带;长头帕,主要分布于茂县西北方的三龙地区一带;将军帕、万年孝、孝帕式,主要分布于茂县黑虎乡;黑色头帕,主要分布于茂县北部的松坪沟、牛尾寨一带;盘盘帽,主要分布于茂县东北部的永和、渭门和沟口一带[2]。

表1 阿坝州羌族头帕形制图示与特点

文章以羌族瓦状头帕为主要研究对象,瓦状头帕又称为“一匹瓦”,如图1,通常由绣面、底衬、织物辫子、装饰物等四部分构成。整体呈长方形,织物顺序为:最上层是绣面;下层是单色彩色头垫,厚度为2~3 层,称为头垫;再是用以固定的弹力带、发辫或绳子;有时会在发辫之上缀银质八瓣花、银牌、彩穗等装饰物[2]。因佩戴时帕子折叠得到一条凸起中线,形状似于古时民屋屋顶斜坡而得名。这些搭“一匹瓦”头帕的羌人常被叫为“搭帕子的人”[3]。

图1 瓦状头帕结构图

1 瓦状头帕的设计要素

1.1 面料

羌族瓦状头帕整体由绣面、底衬、发辫、装饰物等四部分构成,所以使用的布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头帕绣面布,另一种是头垫底布,如图1。

瓦状头帕的绣面在佩戴时需扎紧受力,所以面料需要具有耐劳和不易磨损的特点。所以在挑选面料时就需要织物本身厚实、布面平整、结实耐用,而羌族土布、棉麻等织物符合以上特性,且传统制作方式大多是使用羌族自制土布。但近年来随着羌族服饰的发展,大家也会选用机器生产的布,因其方便快速且易得[4]。

羌族人民在制作瓦状头帕时往往会在绣面下添加一层或若干层的底布或衬纸,俗称头垫。佩戴时,因头垫贴近皮肤和脑袋,所以面料需透气、吸湿性强,羌族人民常以单色的丝织物和棉居多,在布料之间添加硬衬或织物边角料,使之定型稳固。不仅能加强头帕的硬度使之不塌陷,保证绣面的平整性与美观性,而且能保持佩戴时的舒适性。

头帕发辫,由毛线织物或绳子制作而成,在佩戴时缠绕至脑后固定,多余部分搭至耳后或双肩,主要起固定与装饰作用,与头帕其他部分相互衬托,显得装饰更加精美。

装饰物缀于发辫之上,主要以银质八瓣花、银牌、彩穗等装饰物为主。当风吹起发辫时,缀上的装饰物就成了十分美好的首饰装饰品。但不是每件瓦状头帕都缀以装饰物,根据织物制作与用途的实际情况而定。

1.2 色彩

从瓦状头帕的结构特点出发来进行色彩分析,可将其色彩构成归纳为面料用色、纹样装饰用色等两大部分。各部分之间相互搭配、衬托,构成完整和谐的色彩画面。

瓦状头帕裸露在外的最大部分即面料和色彩,主要分为上层绣面、下层头垫的面料,基本决定了整个头帕的色调。在瓦状头帕的面料配色中,制作者常使用白、黑、红、蓝四种颜色。瓦状头帕以黑、白两色面料作为绣面底料,因裸露在外,呈视觉中心,需耐脏、沉稳,逐渐发展为使用黑色居多;头垫面料面向内侧,在佩戴时紧靠皮肤与脑袋,里料很少外露,因此颜色搭配较少,以红、橙、黄、绿等纯色为主,用色较大胆,对比强烈,达到艳丽明快而又雅致沉稳的艺术效果。

纹样装饰用色分布于绣面纹样与发辫用色。绣面纹样常以植物、物象图案为主,色彩则是在真实题材基础上再创造形成[5]。羌族瓦状头帕绣面常采用纯度较高的彩色棉线绣制,例如红、橙、黄、绿等原色进行搭配,用色大胆不受固定思维束缚,色彩大胆强烈又不失雅致[6]。发辫主要以端庄沉稳的黑色为主,与绣面形成对比,主次分明、富有变化并具有韵律感。

2 瓦状头帕的制作工艺

较之其他羌族服饰与配饰织物工艺,大家对瓦状头帕织物这一复杂而精湛的羌族民族民间技艺关注度还不够,偶有研究也大多是以图片形式呈现,缺乏系统而完整的文字描述及深入分析[7]。笔者通过对羌族瓦帕织物头饰的工艺进行调研,对羌族瓦状头帕的制作工艺进行分析与整理,以期较为完整地将这一羌族民间工艺记录下来。

瓦状头帕的制作工艺相对较复杂,需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且工序繁多。在制作时除各绣片、配饰等加工外,还需运用多种女红工艺,例如镶、绣、绘、贴、钉、嵌等[8]。各工艺之间相互配合,制造的瓦状头帕在佩戴时才会不松不紧、软硬适中。

文中以图2 为参考对象进行工艺分析,将羌族瓦状头帕制作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制作阶段、整理阶段[9],具体如图3 所示。

图2 羊角纹瓦状头帕

图3 羌族瓦状头帕制作工艺流程

2.1 准备阶段

羌族瓦状头帕的准备阶段除简单的缝制工具和图案设计外,还需挑选布料、绘制底样、裁剪织物、制作头辫等。

2.1.1 挑选布料

对羌族瓦状头帕的样式、尺寸、绣面图案、装饰方式等设计工作完成后,再对面料进行裁剪,准备工作就算完成[8]。因瓦状头帕的形制结构、固定方式与羌族其他头帕有所不同,在面料选取时除结实耐用、吸湿性强外,还需有弹性,能达到一定的硬度使之不易变形,保持稳定形态。符合以上特征的有羌族传统土布、棉麻布等,如图4。

图4 羌族土布(左)、棉麻布(右)

2.1.2 绘制底样、裁剪织物

本文选取的瓦状头帕绣片纹样为羊角花植物纹样,羌人又称其为“姻缘花”,寄托对爱情和婚姻的美好期许。提取羊角花纹样二次设计,使之适合瓦状头帕的形状,在设计时需注意头帕绣面的留白,因绣面需与发辫接触起固定作用,留白除美观之外,还能防止绣面纹样过度摩擦,起保护绣面的作用。设计之后将纹样绘于织物之上备用。再裁剪织物,织物尺寸为两块绣面22 cm×27 cm、四块底衬布22 cm×27 cm 备用。

2.1.3 制作头辫

发辫是羌族瓦状头帕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固定作用外,还可与头帕中的刺绣工艺搭配,装点织物。大多数发辫是手工编织而成,长度、宽度无固定要求,可视瓦状头帕所需而变化。编织方法类似于女生编辫子,较简单。如图5。

图5 发辫

2.2 制作阶段

羌族瓦状头帕的制作过程主要有绣面刺绣、底衬制作、针线的固定与镶边等。

2.2.1 制作绣面

制作瓦状头帕步骤繁多,但是头帕中的纹样展现才是真正刺绣的开始。绣面采用的纹样为羊角花纹样,因需绣面光洁、平整,并增加装饰性,所以在刺绣过程中需用到多种刺绣方法,如表2 所示,绣面需用到参针绣、平针绣,绣面边缘需用到结边绣。

表2 瓦状头帕绣面针法展示表[10]

2.2.2 制作底衬

底衬是羌族瓦状头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底衬能决定瓦状头帕的厚度与硬度,还有透气、吸湿等作用。

在制作时,多采用单色的织物,按照绣面的长度将其裁剪备用,在缝制时留一小孔,便于塞取硬衬和适量的织物边角料填充,使其达到一定的硬度,最后封口。

2.2.3 针线的固定与镶边

镶边是羌族瓦状头帕中较繁琐的一步,制作方法是根据头帕绣面与底衬边沿的结构和形状,将制作好的织物毛边四边都统一内折1cm,将其固定在一起用丝线进行缝制,起到装饰美化作用。羌族瓦状头帕除绣面之外均无纹样,所以针线的固定方法有所不同。在使用针线固定时需注意刺绣技法,绣面镶边针法需使用结边绣,除能固定之外,还能装饰绣面;底衬镶边时无固定针法,只需固定不散落即可。

2.3 整理阶段

整理阶段包括连片、缀装饰物和熨烫。

2.3.1 连片

绣面与底衬之间常用丝线连接,便于组装与保存,可以增加头帕的观赏性,同时也能进一步加固头帕。将绣面与底衬固定好之后,就可选取适量的弹力带与发辫进行连接固定,其作用是为了在佩戴头帕时能更好的固定在头部,使其不掉落下滑。

2.3.2 缀装饰物

装饰物一般缀于发辫之上,可缀银饰花朵、银牌、彩穗等,起到装饰效果,但传统羌族瓦状头帕一般不缀装饰物。

2.3.3 熨烫

将完工的羌族瓦状头帕熨烫压平,使其更美观。

3 结语

瓦状头帕作为羌族服饰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看似简单的形制中蕴含着无限内容,所以应对其独有的设计要素及制作工艺进行深入贯彻和分析研究。从羌民对款式设计,到面料选择、色彩搭配,再到工艺制作,无一不体现着羌民对自然的热爱与追崇。在寻常织物设计制作的细节中极尽展现实用与装饰的美感,这不仅体现古羌民娴熟高超的服饰与织物的制作工艺,更彰显着古羌民内敛精巧的灵魂,是应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发辫装饰物羌族
简单引导——自然与浪漫之美
塞外的秋雨 从不嫌弃贫瘠
河柳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鸡”到印尼
头发“生”钱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
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