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背景下即墨花边的现代价值转化方式初探

2024-03-22 08:33刘晨晖
西部皮革 2024年5期
关键词:跨界融合花边手工

刘晨晖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000)

0 引言

即墨花边是山东即墨地区一项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属于鲁绣技艺之一,融合了欧洲抽纱技术和即墨民间“小扣锁”技艺,具有“抽纱瑰珍”的美誉,曾入选青岛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项拥有百年历史的古老技艺正面临着被现代化机绣生产技术冲击的窘境,笔者通过对即墨花边独特价值的分析,希望以跨界融合的方式,寻找一条适合即墨花边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

1 即墨花边的独特价值

即墨花边是即墨地区特有的民间编织手工技艺,其发展经历了早期的抽纱花边、手拿花边、“小扣锁”等几个时期,在百年的演变历程中凝结了即墨地区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寄托着即墨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笔者经过文献搜集和实地考察将其具有的独特价值归纳为三个方面。

1.1 地域文化价值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地域性是民间艺术的集中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间艺术的风格演变[1]。即墨花边属于鲁绣工艺的范畴。刺绣是民俗情感语言的表达,是传达民间朴素情感的艺术媒介[2],这是其不同于工业化生产技术的价值特殊性。汉代学者王充的《论衡·程材篇》中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的记载,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郡刺绣业已盛行。而如今即墨地区正属齐国,齐文化具有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智慧性的特征[3]。纵观即墨刺绣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即墨花边清隽淡雅的风格正与“朴鲁淳直、崇尚礼仪”的齐鲁民风相得益彰,与即墨地区淳朴厚道的民俗民风息息相关。在创作题材上,即墨花边常用金鱼、石榴、铜钱等反映当地人民日常生活及礼仪风俗习惯的内容,山东地区盛产的棉花也为即墨花边提供了原材料的支持。可以说即墨地区独特的地域特征为即墨花边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养份,同时即墨花边也凝结了即墨地区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即墨花边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值得挖掘和传承。

图1 国华工艺品编织的花边台布(图片来源:“即墨花边”微信公众号)

1.2 艺术美学价值

即墨花边的艺术美学价值可以概括为中西合璧、几何图形、对立统一、虚实融合四个方面。即墨花边由早期欧洲抽纱技艺发展而来,后经创始人“卢忠溪”集烟台、威海花边之大成,创造出锁、编、织、缠为一体的“手拿花边”,又经“小扣锁”“绣花”融合织绣逐渐演变为现今的花边式样,因此即墨花边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及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体现了花边构成多元性。就花边本身来说,工艺上,以单针单线编织,成品厚实紧密,经久耐用,艺术效果平、光、匀、齐、净;纹样上,以几何图形为主,构图讲究疏密结合,形成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色彩上,即墨花边采用未经任何染色加工的本白色棉线织成,这种纯粹原始的色彩与其精致繁复的纹样构成繁简对比,产生对立统一的美感;织物上,花边与绣花融合自然,花边衔接无缝,浑然一体,具有浮雕般的艺术效果。总的来说,花边构成的多元性,花边图案的韵律美和花边质地的古朴感都充分彰显了即墨花边的装饰美和艺术价值。

1.3 经济收藏价值

早期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社会经济结构使得即墨花边这项手工技艺以妇女为主要创作力量,可以说即墨花边为劳动人民尤其是广大女性增加了经济收入,成为农村地区贴补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有助于为即墨地区人民创造就业机会。以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现已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抽纱、家纺产品的重要出口基地,高额的加工费用有效解决了即墨农村地区的就业问题,为即墨地区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同时,针法精湛、图案典雅、别具风格的即墨花边可谓是我国单线花边编织的顶峰,因此具有很高收藏价值。

2 即墨花边的现代价值转化方式

正是即墨花边独特的文化意蕴和东方美学感赋予了其特殊的艺术价值和工业化生产所不可替代的收藏价值。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将非遗技艺与现代市场接轨,借此走入大众视野可谓势在必行。跨界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最终融为一体,进而催生出新业态和新产业过程[4]。近年来,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电竞、非遗+元宇宙等“非遗+”形式的涌现使得非遗逐渐融入现代生产生活中,越来越趋向年轻化,这正是即墨花边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所需要的。因此笔者通过分析借鉴现代技艺类非遗传承的成功案例,找到即墨花边与其他产业或行业融合的契合点,总结出关于即墨花边现代价值转化的方式,实现非遗技艺的融合发展,以此解决传统民间非遗由于产品样式单一、应用局限而导致缺少发展空间不能连续产生经济效益的现状。同时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价值转换”不仅是指以经济效益为非遗手工技艺发展的目标,同时更呼吁一种反思的精神境域,是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与重塑[5]。

2.1 依托生态环境打造文化引领项目

观念认同和公众自愿参与是非遗文化项目现代价值转换的关键[6]。即墨地区有“千年商都”之称,现如今修建后的即墨古城拥有丰富的民俗活动,浓郁的民俗氛围吸引了大量的民众前来参观游玩。即墨花边等民间技艺类非遗是存在于特殊历史环境文化中的产物,因此可以依托其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深度挖掘即墨花边与即墨古城旅游产业融合所产生的价值。如结合即墨古城地区特色,引入即墨花边文化引领项目。通过即墨古城举办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艺术展览、文创集市等,打造花边主题的非遗文化旅游项目,通过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古城与即墨花边的文化融合。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古城内建设现代时尚花边体验中心,不拘泥于传统博物馆的定点静态展陈,用开放式布局以时间动线串联起花边历史的回顾之旅,使民众在了解、观赏、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民俗历史文化,建立历史沉淀与现代日常生活的连接,获得切身的愉悦感,以此更加有效地实现即墨花边的价值转化。将文创、旅游、科普集合,挖掘整合花边资源,突出文化底蕴,激发市场潜力,借即墨古城地区文化产业的东风提升即墨花边的文旅品牌价值,以此实现古城与花边两者的双赢。

2.2 回归民间群体实现社会价值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打造“社会课堂”“教育基地”,赋予即墨花边社会使命,提升其社会价值。让即墨花边走出即墨地区,就近来说,可以与中小学、职业院校、社区街道等互联互通,通过传承人开展讲座讲堂和论坛的形式挖掘即墨花边的文化历史资源,把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纳入现代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治理体系中;往远来说,让即墨花边迈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目前即墨花边已经在德国法兰克福国际家用纺织品博览会、英国伯明翰等会展中亮相,通过即墨花边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即墨花边的出口,让更多的人熟悉认识即墨花边。在互联网时代,还可以利用自媒体面向公众直播传承非遗技艺,让大众接受并喜爱这项传统手工技艺,提高即墨花边的影响力,打响青岛即墨花边这张百年名片。

2.3 依托产业开发实现阶梯式销售

目前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即墨花边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和保护,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已经研发出制作即墨花边的机械化生产项目,代替大批量的手工订单,不仅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满足大众市场的需求,而且在市场竞争中找到了生存空间。虽然工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与手工绣品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可以在保留即墨花边本身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依托产业市场化开发,打造富有民俗内涵和装饰特色的私人定制,以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实现自下而上阶梯式销售,即工业化生产的花边满足大批量普通消费者的需求,手工定制花边满足小众高端客户艺术收藏的需求,使得非遗技艺传承与市场开发形成良性循环,用产业化生产效益扶持手工技艺,以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形成即墨花边品牌效应,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4 数字化赋能助力非遗技艺传承

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厂房里张贴着这样一句标语:“让科技融入非遗保护,让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当下,对于即墨花边的创新方法不仅仅停留在材料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层面,数字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为即墨花边的高质量传播和价值实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开发的“南京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展示”项目,通过虚拟展示平台“ZHI 艺”,对云锦、绒花、金箔三项传统工艺进行数字化采集和虚拟展览;依文集团历时十五年依托苗族刺绣搭建手工艺者数据库,收录五千余种中国传统纹样,打造“中国手工坊”,守住民族艺术的来时之路;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人段树坤通过和大理市非遗保护管理所合作,将白族扎染的工艺流程以数字化的方式记录下来,建立数字化档案;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跨文化设计”课堂里诞生了许多现代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的非遗数字化作品,其中作品《吾带当风》就是将非遗竹编的空间曲率与敦煌飞天丝带进行融合,以参数化的形式展现竹编的全新演绎;非遗西湖绸伞传承人罗珊将AI 绘画创造性地运用在伞面图案的制作中,并亮相2023 年杭州亚残运会闭幕式。综上所述均为非遗与数字化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即墨花边的数字化传承,也可以借鉴以上案例,如建立即墨花边数字博物馆,打造数字化体验游戏增加非遗传播的趣味性;根据即墨花边的纹样造型自主选择编织针法,设计出个人专属的花样;搭建即墨花边活态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实现花边纹样的专属定制;利用VR 技术实现即墨花边手工技艺的沉浸式体验,使传统文化的体验打破时空限制,用数字化保护振兴传统工艺。

图2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2021 级研究生设计作品《吾带当风》

3 结语

即墨花边与生态环境、公共文化、产业开发、数字化等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协同发展,有助于实现传统技艺的现代解读。对于像即墨花边一类的民间非遗技艺坚持活态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传承思路是需要青年人不断探索和思考的内容。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即墨花边现代价值转化方式的初探,为其他非遗技艺的传承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跨界融合花边手工
棒槌花边:指尖绕出别样韵味
常熟花边的历史及传承发展研究
棒槌花边的传承与发展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IP模式:中国电影产业实践与资本抉择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手工DIY
拉舍尔花边中传统吉祥牡丹纹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