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婚礼服饰的审美特征解读

2024-03-22 08:33师雅洁
西部皮革 2024年5期
关键词:上衣婚礼服饰

师雅洁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0 引言

喜结良缘、缔结秦晋之好作为人生重大喜事之一,向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与之伴随的婚礼服饰不仅是婚礼的“外形加持”,其背后蕴含的更是厚重的中华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婚礼服饰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这一时期所产生的文化和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热门的唐宋明制的女性婚服,再加上年代久远,古籍文献中的内容晦涩难懂,因此,对于男女婚服的溯源并没有得到学界系统性的关注。文章基于先秦时期的文化背景,以《仪礼·士昏礼》的相关描述为切入点,结合《诗经》《礼记》等历史文献资料,分析探讨先秦时期婚礼服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还原先秦婚礼服饰的面貌有所启示。

1 先秦时期婚礼服概述

《礼记·昏义》中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1]因此,婚嫁礼仪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历程,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遥远的先秦时期,我国古老的先民们选择在阴阳交替的黄昏时分举行那场安静而优美的仪式,“昏礼”一词便由此而来。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婚仪体系已日臻完善[2]。其承袭了上古文明至夏商时期的传统,融于西周礼乐,随后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纳入礼治的范畴,历经千年岁月,在华夏诸族的交融中逐渐稳定,最终在汉代丝绸之路的影响下将中华服饰文化传向世界。在这段时光悠久的历程中,婚仪服饰不仅是一种婚姻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以其独一无二的魅力,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灿烂与深邃,向后人传递着浩瀚而悠久的华夏文明,令人心生敬畏。

在中华远古时代就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传说,唐代学者孔颖达在《左转注疏》中也留下“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的注解,故而,华夏民族素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纵观古今中外,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婚礼服饰更是其中的璀璨明珠。中式婚礼服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之美,更传承和弘扬了中华礼仪。自周代始,中式婚礼服应运而生,独具特色。先秦时期,男服爵弁纁裳、女服纯衣纁袡,追求天人合一的形制特征,端庄大方的玄纁配色以及等级分明的纹样设计值得探究。

2 先秦时期婚礼服的分类及特征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嬴政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在此之前,我国服饰经历了上衣下裳制到深衣制的演变,两种形制的服装交相使用,相容并蓄。其后数千年间,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的深衣制基本成为我国古代的传统服装形制,直至宋代,品官以上的婚礼不论是舆服还是婚仪都严格遵循周制。因此,先秦服饰及礼仪在我国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婚仪服饰元素的传承也成为后世婚礼服的典范之一。

2.1 形制

夏、商、西周时期的服饰形制多采用上衣下裳制,分为常服和礼服,婚礼服便是礼服的一个分支。上衣下裳作为华夏文明服饰礼仪中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即上穿衣下穿裳(下裳即是裙)。其中上衣为前开式,采用幅宽二尺二寸(约50 cm)的布帛裁剪而成。并将衣襟右掩的称为右衽,衣襟左掩为左衽,交领右衽是汉族传统服饰的特征。“交领”即衣服前襟左右相交,交领右衽就是衣襟向右掩,呈y 字形。先贤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在孔子看来,管仲最大的功绩在于让天下人不用当不束发、穿左衽的蛮夷,可见交领右衽是汉族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特点,也是汉族的象征符号。

商朝服饰注重实用性,衣袖相对较短,裳也较窄,这样的服饰方便了劳动,同时也符合当时社会的风尚以及审美观念;而到了西周时期,衣裳的款式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但整体逐渐变宽,袖子也日渐变大,更加注重庄重和礼制。大袖通常被用作礼服,以此来增加婚礼的仪式感和威严感。这样的设计也可以更好地展现主人身份的尊贵以及对仪式的重视。

《仪礼·士昏礼》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儒学文献,详细记录了周代士人举行婚仪时的全部内容。“亲迎礼”中对新婚夫妇的服饰都有较为全面的记载,其中对新婿的服饰作如下描述:“主人爵弁,纁裳,缁袘。”[3]爵弁是一种古代礼冠,长一尺六寸、宽八寸,用布三十升。与冕相比,爵弁在形制上基本相同,只是比冕少了旒,佩戴时前后高度一致,并且颜色有所不同。由于只有大夫及以上级别的官员有资格戴冕,所以爵弁是士人级别所能穿戴的最高级冠。在古代,冕、弁、冠实际包括与之相配的衣、裳、带等,是整套服饰的简称,爵弁服是古代士人在助君祭祀和亲迎等重要场合所穿的礼服,属于士人的最高礼服。古人将爵弁服作为婚服,可见周人对待婚姻的重视程度。因此,关于上衣的形制,士昏礼中虽没有明说,但《仪礼·士冠礼》对此有详细的记载:“爵弁服:纁裳,纯衣,缁带,韎韐。”[3]郑玄注:“纯衣,丝衣也。”由于此可见,新婿所穿的上衣当为纯衣,即一种玄色丝衣。由于制作玄衣用夏布十五升,幅宽二尺二寸,每幅布都是正方形,象征端直方正,故为“端”,又因为该玄衣无章彩纹饰,也暗含了正直端方的内涵,故得名“玄端”。新婿所穿的下裳分为前后两片,前片三幅,后片四幅,前后通过腰部连接围合,有缘边。总之,西周时期的新婿所穿的服饰为上衣下裳制的爵弁服,不同之处在于婚服的上衣处多了纁色缘边,下裳边缘处多了黑色。

《仪礼》对于新妇的描写则为:“女次,纯衣纁袡,立于房中,南面”[3]。篇中对于新妇的描写,无不彰显了先秦社会对于婚姻仪式的重视程度。中国古代妇女在婚礼、祭祀等重要场合都会佩戴假髻来梳理发型。按照造型方法与等级的不同,周代的假发被称为副、编、次。其中,“次”特指将真发和假发编织在一起的髻。这种对于发饰的精心设计,同样凸显了古代妇女在婚仪场合中的庄重仪态。“纯衣”是一种玄色丝衣,袡表示衣缘。文中还记载“妇乘以几,姆加景。乃驱”[3]。汉代郑玄注:“景之制盖如明衣,加之以为行道御尘令衣鲜明也。”这便指出新妇在出嫁时头戴假髻,穿着纁色边缘的玄色丝衣,因为新妇身着盛装,为了防止衣服弄脏,因此在离开娘家前特地用景衣罩盖。出现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同样对婚嫁场景有不少的描述,《卫风·硕人》中生动的描绘了卫庄公夫人庄姜的婚礼服饰“硕人其颀,衣锦褧衣”[4]。《郑风·丰》也描绘了主人公幻想自己穿上婚礼服出嫁的场景:“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4]。锦衣锦裳指的是绘有花纹的丝衣,是大夫以上的贵族所穿之衣,和前面提到的纯衣主要是等级的区别。由此可以推断《诗经》中主人公所穿的便是绘绣的丝衣裙裳。褧同“絅”。郑玄注:“絅,有衣裳而无里”。褧衣便是罩在锦衣之上的单衣,与《士昏礼》中提到的“景衣”相同[5]。

西周时期新婿婚礼服的主要形制为上衣下裳制,新妇则为上下相连的袍制丝衣,春秋战国之交,上下相连的服饰开始普遍流行,名为深衣。《玉藻》云:‘朝玄端,夕深衣。’庶人吉服,亦深衣”[1]。郑玄也写过“庶人吉服深衣而已”。由此可见,自春秋战国时期深衣出现后,它不仅是诸侯、士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深衣这种服饰更是可以作为他们的婚礼服。《礼记》第三十九篇也对深衣的形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6]大意是指深衣上下分裁后将上衣下裳相连,长度要既能包裹身体还不能到地;衣袖宽大下垂至袖口呈弧线;腰带系在肋骨和髋骨之间没有骨头的地方;服饰下摆为腰围一倍,下裳由12 幅裁片连接而成,且前后各6 幅。深衣还有一个特点,即“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深衣的前襟接长后在右衽内附上“钩边”掩于身后。深衣的独特设计和穿着方式改变了过去服装的裁制方法,与以往的装束相比,其下摆没有开衩,加长后的衣襟呈三角形,现代人习惯将这段绕于身后固定的加长衣襟称为曲裾,而直裾则是指衣襟呈方直形状。曲裾和直裾是先秦到汉代服装史上出现相当频繁的词,曲裾多出现于先秦时期,到了汉中期起,直裾样式的深衣发展为袍服并逐渐成为主流。进入东汉后,袍服越发精美并成为一种礼服,公主、贵人、妃以上的女子婚嫁时,甚至穿着“十二色重缘袍”。

尽管春秋时期的婚服常以深衣制作为主流,但也有使用冕服作为婚礼服饰的现象。为此,还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礼仪制度矛盾的思考。根据《礼记·哀公问》所载,鲁哀公对冕服在昏礼中的应用提出了疑问,认为其可能与正统的礼仪规范相抵触。然而孔子却以:“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昏,万事之嗣也,君何谓已重乎?”[1]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婚姻的重视。他没有直接否定穿着冕服,而是从重婚姻的角度给出了回答,他认为婚姻是人类生生不息之本,不仅体现了古代婚礼服饰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赋予了其尊重未来的文化意蕴。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古人对婚礼的重视体现在婚礼服上就是所谓的“摄盛”,即超越日常等级规定而使用高一级的服制用物,更加表明了古代先民们对婚礼的重视,这也解释了为何古人在大婚之日可穿级别相当之高的爵弁服甚至冕服了。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婚礼作为人生四大礼之一,新婚夫妇必然盛装打扮,身着礼服。男子上衣下裳,取意上法先王古制;新妇衣连裳,寓意德贵专一。由此说来,古人对婚礼服饰的重视程度使得中国传统婚礼服饰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成就了它们的完美和华贵。

2.2 配饰

新婚夫妇除了穿着上述爵弁纁裳、纯衣纁袡外,还有其他配饰与婚礼仪式息息相关。《士冠礼》记载:“爵弁服:纁裳,纯衣,缁带,韎韐。”可见新婿不仅要头戴爵弁身着玄衣纁裳,还有缁带,韎韐等物搭配。缁带是指缁色腰带,这是士阶所能使用的唯一腰带,所以婚礼服所搭配的也是如此。韎韐为系于带下的红色蔽膝,也被称为缊韨,专指用茜草染成的赤黄色韠。韎韐虽然颜色、名称有所区别,但形制是一样的,都是用熟皮制成的长三尺,下广二尺的蔽膝,同时搭配黑色的玉衡。《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爵弁纁履,黑絇繶纯,纯博寸。”因此新婿的鞋子要选用与下裳同色的纁履,用黑色的絇、繶、纯来装饰。《释名·释衣服》曾记载:“履,礼也,饰足以为礼也。”我国古代鞋履形象资料虽然反映得不太具体,但履是鞋子的总称,凡是用作礼服的鞋子,都可以称为“履”。《士昏礼》对新婚夫妇所乘的车也有详细记载:“主人爵弁,纁裳缁袘,从者毕玄端,乘墨车……妇车亦如之,有裧……婿御妇车”[3]。墨车为不加文饰的黑色车乘。裧,同“幨”,指黑色的帷幕。可见在遥远的先秦时期,新婿身着爵弁服,脚穿纁履,新妇穿上下同色的纯衣并搭配玄色丝履,一同乘带有黑色帷幕的墨车远去,如图1。

图1 根据《仪礼·士昏礼》绘制的爵弁玄端、纯衣纁袡礼服

2.3 色彩

在中国的悠久历史长河中,不同朝代对于颜色的喜好和运用都有其独特之处。根据《明史·舆服制》的记载,每个朝代都有其偏好的服色。夏朝偏爱黑色,商代尚白,周崇尚赤色,秦代追求黑色,汉青睐赤色,唐朝服饰偏向黄色。明朝借鉴周、汉、唐、宋的衣着服色,倾向于与赤色搭配。在周代礼乐制度建立后,不同的审美偏好被赋予了区分不同等级和身份的重要功能。《士昏礼》中多次提到新妇新婿的服饰为玄纁二色。《考工记》曾记载了古代染布帛的技术和方法:“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6]郑玄注:纁者三入而成。又再染以黑则为緅,凡玄色者在緅缁之间。其六入者与。可见玄色是黑中扬红的颜色,纁为落日余晖的那种黄中泛赤的颜色。这种精湛的染色技术对于古代服饰制作和婚仪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婚礼文化中,关于婚礼服色的选择还承载着更为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意义。《周礼·染人》中记载:“玄纁者,天地之色,以为祭服,天地之色玄黄,而玄纁者,天之正色苍而玄,地之正色黄而纁,法天地也。故礼服之重者莫不上玄纁下也”[1]。玄纁二色是中国古代婚礼服饰的重要颜色,玄色代表了天,而纁色则被视为大地的象征。这两种颜色的应用象征着天地之色和阴阳对立与平衡的五行思想。在大婚之日使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神圣高贵的色彩,恰恰证明了古人对于自然的崇敬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先秦时期,新婿着上玄下纁的衣裳,代表了阳气下施,与阴气相交;而新妇的礼服则上下均为玄色,代表了女子德行专一;纁色属阴,以纁色为衣缘,则寓意阴气上行,上交于阳。加上在阳往而阴来的黄昏中开始的仪式,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而后携手入洞房。简朴干净的布置,整体氛围隆重而安静,无不体现了古人对婚姻的尊重和敬畏。

2.4 纹样

古代贵族之间的婚礼仪式中,婚礼服装的图案和纹饰也承载着人们对新人婚后生活的祝福和祈祷。《诗经·秦风》中提到:“君子至止,锦衣狐裘。君子至止,黻衣绣裳。”展现了大夫以上贵族的华丽着装。周代在服饰方面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上所饰花纹之细致与华美程度直接映射了身份和地位。例如,天子身穿华贵的龙袍,诸侯穿黼服,大夫佩黻,而士着玄衣纁裳。《士昏礼》中记载,锦衣是黑色丝质衣装上绣有精美花纹的华丽服饰,而锦裳则是以红色为底的绘绣裙裳。这一描绘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中权势阶层的华贵形象,从而凸显了服饰在文化表达中的重要地位。

《尚书·益稷》记载了天子在重大礼仪中使用的十二章纹,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前六者绘于玄衣之上,而后六者绣于纁裳之中。由于周代贵族等级不同,婚礼作为礼之根本,即便在等级森严的先秦时期,民间婚礼也可借僭越制度效仿“士昏礼”着士阶婚礼服举行婚礼。因此,士人在大婚之日所穿的爵弁服所表现出的便是上衣为玄色丝衣,纁裳上装饰着“亚”字形黻纹,象征着端严正义,背恶向善,善于决断,不仅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还传达了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先秦儒家将祭礼所用之物分为两类:多大高文与少小下素。前一类华美,后一类质朴,分别彰显了不同的意义。《礼记·礼器》中对以素为贵的礼仪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强调了在古代礼仪生活中,质朴和素雅的重要性。例如祭祀至尊的天神不穿有纹饰的祭服,最尊贵的圭不雕琢,最美的肉羹不调和五味等等,都是为了表现内心的诚敬。可见先秦时期将无纹饰的玄纁之色作为婚礼服饰的主要配色及形式,更加体现出古人对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

2.5 寓意

我国古代服装形制取意天地日月,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的发展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理念,这两种衣裳的形制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外表,更是基于对天地自然、道德伦理的理解和尊重。“上衣下裳”中上衣取象乾,下裳取象坤;下裳前三幅后四幅,前以为阳以象奇,后以为阴以象偶。“深衣”下裳十二幅,与一年十二个月相对应,展现了古代人对天地规律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衣袖成圆弧状、交领成矩表示了“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哲学思想[1];衣带垂至脚踝代表了正直,下襟齐地代表了权衡公平,这一设计无疑将古代的道德观念和礼仪规范注入了服饰之中。服饰上的纹样和装饰也取自于天地万物,表达了古人对正直和公平的重视以及自然之美的追求。不仅如此,婚礼服的设计还蕴含了华夏文化中最质朴、厚重的思想,尤其是在昏礼这样的重大场合中作为吉服出现,其服饰所体现的意义在于表达人们对自然界深深的敬畏和对至善至美境界的追求。在先秦时期,婚礼服的袖长和袖肥都设计得非常宽松,形成了特有的韵味。一举一动无不展现古代汉族对服饰宽松自然、随和飘逸风格的推崇。通过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式传统婚礼服的演变也体现了中国人对服饰随着身体自然流露出的美感,追求的是天然妙和、由内而外的东方之美。这种设计风格充分展现了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含蓄端庄之美,同时反映了古人对服饰和美学的深刻理解和追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3 结语

中国传统服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与审美内涵,中国冠服制度在周朝逐步完善,先秦时期的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成为华夏传统服饰形制的开端,在往后的悠悠岁月里,依然延续着汉民族的精神内涵,先秦时期崇尚的玄纁二色,方方面面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和哲学观念。对先秦时期婚礼服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婚姻观念,也能促进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传承。与此同时还能够使我们从中获取灵感,更好地理解服饰元素与人的关系,从而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实现跨时空的融合与创新,创造出符合当代人价值观和审美需求的作品,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以此来展现属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上衣婚礼服饰
罗马尼亚人的上衣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作品(十六)
小上衣+阔腿裤一穿就时髦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婚礼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紧身上衣阔腿裤
多“彩”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