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刺绣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4-03-22 08:33卫仕
西部皮革 2024年5期
关键词:绣品刺绣传统

卫仕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0 引言

刺绣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各个地区、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刺绣特色。在我国,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名绣之外,还有京绣、鲁绣、闽绣、西秦刺绣等。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刺绣之一,陕西的西秦刺绣不仅丰富和美化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与当地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以及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1 西秦刺绣的发展历程

宝鸡亦称“西秦”,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民间手工艺历史传承悠久,并广泛流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1974 年12 月,在宝鸡的西周井姬墓中发现了带有红色、黄色、褐色以及棕色四种颜色的刺绣遗迹[1],这表明早在西周以前,西秦刺绣就作为一种相对完善的工艺而存在了。

在中国,刺绣文化传承上千年,刺绣技艺主要靠“母传女,婆传媳”的方式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并广泛应用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西秦刺绣经过不断发展和传承,在表现技法、表现材质、表现内容以及应用范围等均得到了发展和提高,逐渐产生了平绣、悬绣、刺绣拼贴等多种技巧,表现内容更是涵盖了山水风光、龙凤狮虎、花鸟虫鱼、戏曲故事、人文典故等诸多方面,且于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绣品也逐渐从自用到逐步商业化成为了商品。由于宝鸡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较缓,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从而避免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宝鸡地区独有的刺绣文化得以保存,成为陕西独有的绣品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西秦刺绣这一民间手工艺受到巨大影响,当妇女逐渐都从“深闺”走向社会,“母传女,婆传媳”这种传承方式就导致西秦刺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民间工艺的大力支持,西秦刺绣开始复苏。2008 年6 月,西秦刺绣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西秦刺绣独特的艺术魅力

2.1 色彩的魅力

宝鸡地区因地理位置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保存着自己特有的刺绣文化,并从刺绣图案的色彩表达上体现出来。绣品用色大胆,多采用纯色和对比色进行搭配,颜色鲜明饱满,对比强烈。大多选取中国传统色彩,常见的颜色主要有红、黄、蓝、绿、紫、黑等高饱和度的颜色,如图1。这些传统颜色的运用以及对比色的搭配不仅能赋予色彩表现力,还能加强色彩对比,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且浓郁的民间色彩搭配风格,与陕西人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朴实率真的性格相吻合。

图1 虎头枕(图片来源:作者手绘)

2.2 造型的魅力

受独特的“原生态”和豪放热情的艺术风格影响,西秦刺绣的想象变形多于自然写实,甚至有些抽象。因此西秦刺绣的造型丰富且别致,形态夸张、稚拙随和,在形体细节处理上松紧有度,抓住其特征的同时加以强调和夸张,使其特点更突出、性格更鲜明,对称性的处理使整体比较匀称、严谨。不仅展现出了陕西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地域文化特色,也体现出了宝鸡地区妇女对刺绣技法、造型的创作与传承发展[2]。

2.3 图案纹饰的魅力

西秦刺绣的图案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并加以个人的主观感受进行创新和设计的,既不重刻画和比例,也不重写实。常见图案有传统吉祥图案、龙凤狮虎为主的瑞兽、梅兰竹菊为主的花草、鱼和蛙为主的鸟虫、桃和石榴等为主的蔬果、神话人物、戏曲人物等,有时还会出现驱邪题材的八卦图。这些图案纹样不但具有装饰的功能和独特的文化意蕴,更表达了当地居民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情感、对社会和谐的祈愿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如图2,采用传统图案中的五福捧寿纹样设计的刺绣挂饰,寓意福寿绵长,吉祥安康。

图2 五福刺绣挂饰(图片来源:千阳旅游公众号)

3 西秦刺绣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西秦刺绣产品作为一种具有地域文化的旅游纪念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受到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潮流不断碰撞的影响,西秦刺绣的工艺传承及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3.1 传播力度不够,缺乏市场前景

说起刺绣,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四大名绣”,事实上,中国刺绣的精华并不只有“四大名绣”,还有一些优秀刺绣鲜为人知,比如“秦绣”。但很遗憾的是,当下西秦刺绣的知名度还没有完全打开,缺乏一个合适的宣传推广渠道和一个经典的对外展示产品形象。近年来低成本、高速率的现代化机绣对手工刺绣的冲击也较大,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手工刺绣的市场,影响着西秦刺绣的市场前景[3]。

3.2 传承人才短缺,技艺水平下降

西秦刺绣技艺主要受母亲或祖母的口传身教传承下来,较少有师徒传承。西秦刺绣精美的图案、复杂的针法、特色的表现手法决定了刺绣传承人需要日积月累的积淀,再加上绣品的制作非常耗时耗力,因此当代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不愿意花时间下功夫去学习并从事西秦刺绣这一手工业,从而导致了传承人数量严重短缺。

3.3 品种数量减少,文化创新不足

西秦刺绣在兴盛时期的产品种类繁多,涉及服装、鞋帽、背包、头巾、香袋、荷包、手帕等。由于制作者都是手工艺人,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审美水平、生活环境和地域习俗,影响了他们的设计和创作方式,生产的绣品只适用于陕西民间,逐步导致西秦刺绣的绣品数量越来越少。再加上手工艺人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无法得到很好地提升,只能对绣品进行简单的调整,导致绣品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没有设计出一些创新的产品。

3.4 时尚性缺乏,实用性较差

西秦刺绣工艺品与当地的日常生活和习俗密切相关,反映了陕西人民的真实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发展,人们的审美也愈发的多元化,但西秦刺绣的民俗性和地域性特征过于鲜明,其图案、色彩、题材等诸多方面都不适应当代的审美要求,因此很难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4 西秦刺绣传承与发展路径

4.1 树立现代化设计理念,增强时尚性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文化融合的阶段,我们应在保留当地特有的手工技艺的前提下,积极顺应大众的文化和艺术,在西秦刺绣中注入新的时代观念,并将当代思想与审美原则相结合,通过对图案、题材、配色、材料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设计创新。比如:在色彩上可以尝试加入当年的流行色,在材料上可以融入蕾丝、网纱、皮革、杜邦纸等。秀萍绣庄的《盛世八骏》《何尊》《虎》等主题的绣品,脱离了原有的配色和样式,做成装饰画的形式,其精细的设计、栩栩如生的绣法和渐变色的丝线,将古老的刺绣变成了现代的艺术品[5]。

4.2 丰富产品种类,增强实用性

西秦刺绣是一种传统的布帛艺术,其不可避免与服装设计、服饰辅料设计和家纺设计等相互融合,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方向。除了常见的服装、鞋帽、背包、头巾、香袋、荷包、手帕等产品,还可以增加一些比如项链、耳环等首饰产品,发饰、腰带等服装配饰产品,四件套等床上用品,书签、书信等学习用品以及汽车用品等。将传统的西秦刺绣与以上的产品进行巧妙结合,既能展现西秦刺绣的特色,又增强绣品的实用性,将传统的西秦刺绣技艺完美的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

4.3 开发旅游项目,感受西秦刺绣魅力

陕西的众多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开展民俗旅游的先天优势。民俗旅游不仅可以让游客认识和了解到西秦刺绣的魅力,还可以通过实践和体验的方式让游客参与其中,深入感受当地的文化和民俗风情。目前,宝鸡当地开放了西秦刺绣工艺品厂以及合作社等供游客参观,还组织了西秦刺绣培训班。笔者认为还可以兴建民俗园供游客游玩及研学,将西秦刺绣简单化,让游客现场参与体验和设计制作,感受西秦刺绣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西秦刺绣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4.4 优化传播方式,提升国内外知名度

传统文化使用新媒体传播,既可以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可以加大新媒体传播内容的深度。我们在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应做到多种方式并举,因地制宜,注重历史传承和价值开发,将古老的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中。比如,我们可以充分借助新媒体的优势,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B 站以及油管网站等多元化平台进行宣传,还可以适当请一些热爱刺绣艺术的网络达人参与,实现线上和线下的结合,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从而提升西秦刺绣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助力推动传统文化优化和发展的同时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6]。

4.5 非遗课程进校园,培养传承人才

近年来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非遗进校园”成为了十分热门的教育活动,我国当前也应积极开展“西秦刺绣进校园”的教育活动。

首先,我国当前对于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我们可以将西秦刺绣与学前美育相结合。教育者通过向幼儿展示优秀刺绣作品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艺术审美意识和习惯,再结合实践课程进行教学,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致,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让儿童在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对西秦刺绣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他们心中播下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种子。其次,我们可以通过编写适合中小学生的西秦刺绣教材,邀请优秀的手艺人到校园授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中小学生零距离接触、感受和体验西秦刺绣的艺术魅力。然后,通过优秀学校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引导更多学校开办西秦刺绣美育教育,从而实现对西秦刺绣这一历史瑰宝的传承和保护。再者,我们可以在大学以及大中专院校开展学术交流和非遗文化传承的讲座,开设全校性的西秦刺绣线上线下课程,普及西秦刺绣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通过将西秦刺绣与绘画、影视、舞蹈、表演等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体会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性思维的新式传承人才,使之在技术传承、元素创新、产业联合、文化交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 结语

西秦刺绣是陕西特有的文化遗产,是陕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观的反映了陕西的风土人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民的生活和审美也在不断地改变,西秦刺绣绣品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小,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是,西秦刺绣的图案纹饰、造型、技法等研究对于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继承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必须通过不断的探索,才能让这一宝贵的艺术财富不被遗失在历史长河中。

猜你喜欢
绣品刺绣传统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Hong'an Embroidery: A Dance of Needles and Threads
清新唯美的刺绣
老传统当传承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