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子岁时节日着装变化研究

2024-03-22 08:33张梦瑜
西部皮革 2024年5期
关键词:服饰

张梦瑜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 100105)

0 引言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1]。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与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与确立,使得人们农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节奏逐渐跟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催生出了不同的节日与风俗活动,两宋时期的岁时节日体系承袭前代,同时融入了朝代文化气息与地方民俗特色,民俗与器物也日趋繁华多样,女性的服饰自然也产生了变化。文章结合《清明上河图》,如图1~图5,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划分为两个重要阶段,以特色节日作为切入点,探讨女子裙装在特定时日产生的变化。

图1 清明上河图(局部)

1 宋代女子在春夏时节的着装变化

春季时节起止于农历的正月至三月,以立春为起始。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通常会举行“鞭春”等庆祝活动,即鞭打泥塑或纸塑的牛,象征春耕开始。此外宋人还有插戴春幡、春胜等习俗,人们互相赠与春幡、春胜,挂于树梢,或剪金银箔、缯绢、彩纸等成小幡的形状缀于簪首。皇帝会赐予臣下金银幡胜,富贵殷实人家也常用金银等材质制作幡胜,平民或穷苦人家则用绢帛或者彩纸,均以此风俗寓意迎接春天。南宋《锦绣万花谷》载:“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佳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2],辛弃疾也有词云:“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初春至暮春,气候由寒转暖,温差之大使得春季服饰囊括了四时之服,抹胸、裈裤等为四季的基础内衣,贴身服用,单衣与开裆裤在出土实物中所见最多,应是四季使用最频繁的服饰,夹衫、夹袄、夹裤等,是气温寒凉时保暖穿用的服饰。

立春之后,紧接着正月十五日元宵,北宋都城开封府在元宵节前便“绞缚山棚”,位置正对宣德楼。御街两边廊下有“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3],十分精彩,都城内各处张灯结彩。宋人南渡以后,继承了赏灯习俗,以“数千百种,极其新巧”[4]的花灯搭建起鳌山,供百姓观赏。城内的街市上有歌舞队四处竞技演出,“首饰衣装,相矜侈靡,珠翠锦绮,眩耀华丽”[5],甚至在官巷口、苏家巷参与表演的二十四家傀儡,也衣装鲜艳华丽,还有男扮女装的细旦,“戴花朵肩,珠翠冠儿,宛如妇人”[6]。宋时元宵节期间不设宵禁,百姓彻夜不眠,赏玩不舍离去。热烈的赏灯气氛下,佳人仕女的服饰也呈现出节日特色,女子可以凭借赏灯的名目外出游玩,“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辛弃疾《青玉案》),仕女们身着巧制的新衣,头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等饰物,富贵华丽,更加衬托出节日气氛。闹蛾是一种形似夜蛾的饰物,用丝绸织物裁成虫形,再用色彩画上须子、翅纹等装饰,固定在发簪上,取蛾儿戏火的寓意。玉梅与雪柳则是仿照梅花与真实雪柳的样子,用绢帛等织物制作成假花,佩戴在头上。如词人李清照南渡临安后,有“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等词句,忆昔当年汴京元宵的繁盛景象,闺门女儿们戴着铺翠的冠子,装饰着金线捻丝成的雪柳样饰品,个个打扮的俊秀翘楚。除了珠翠、丝绢等常规饰物外,人们还在头上佩戴灯球作为饰品。金盈之的《新编醉翁谈录》载:“妇人又为灯球灯笼,大如枣栗,加珠翠之饰,合城妇女竞戴之。”[7]工匠们将灯球做的如同枣栗般精致小巧,装饰上珠宝羽翠,受到了妇女们的喜爱与追捧。

二月初一,是“中和节”。中和节起源于唐德宗时期,宋时沿袭了唐代中和节,但风俗略有不同,北宋《岁时杂记》记载:“皇朝中和节唯作朝假,不休务。”南宋《武林旧事》记载:“二月一日谓之中和节,唐人最重,今唯作假,乃进单罗御服,百官服单罗公裳而已。”唐时隆重的中和节在宋时被逐渐简化,只体现在休朝会一天,公务还要照常进行,但这一天皇帝与群臣会将冬装改换为单罗春装,女子与百姓也应习俗相同,在中和节当天换上春装。但也有女性不拘礼俗,在早春时节就脱去冬衣,换上轻盈的夹衫,走在追求时尚的前列。中和节次日(二月初二),是“挑菜节”,即在初春时节采摘地里最先长出的野果和野菜,男女青年们相约去踏青、游玩。节日活动范围从之前的宫闱之中,逐渐扩展到民间,甚至南宋的宫廷还设有以“挑菜”为名的宴会,后妃与仕女们必是穿戴整齐,衣裙便利,相约去“挑菜”踏青。史达祖词也有云:“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

三月,正值清明。清明时节有祭祀祖先的习俗,宋人们提前备好香烛纸马,纷纷出城祭扫,祭扫过后便在郊外游春踏青。“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3],此时女子出行也不受限制,三两结伴而行,宴饮赏花,乘舟行乐,还会进行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玩蹴鞠、斗百草等游乐项目。婉约派词人柳永曾有词描述这种活泼且富有青春气息的画面,春日桐花烂漫,雨后澄澈清明,少女们斗草踏青,歌女们招呼逢迎,纷至沓来间以至于路旁“遗簪堕珥,珠翠纵横”。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也绘有许多女子出行的景象,如图1 中的女子身份应为侍女,头绾发髻,有布帛包裹,身穿窄袖对襟短褙子和长裙,站立在一顶小轿前,双手捧碗倾身微俯,似在询问轿中之人是否饮水。图2 中描绘的是头戴帷帽骑驴出行的女子,身穿窄袖上衣与旋裙,前后各有两仆人,一人牵马,一人挑担。图3 中的女子正在街边与小贩商谈,一位头梳环髻,身穿窄袖对襟长褙与长裙,一位挽髻怀抱一女童,身穿衫子与裆裤,两位女子均伸手向前,似在购买商品。图4 中的女子身份也应为一侍女,头梳两个垂髻,上穿窄袖袍(或衫子),下穿裆裤,正在跟随轿子行进。图5 中的轿子内有一妇人正向外张望,露出上衣的交领部分,轿旁有一侍女,着对襟上衣与长裙,双臂展开,似与轿内人讲述所见景象。所绘七名女子,均是正在出游的情形,正与清明祭祀踏青的习俗相符合。

图2 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3 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4 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5 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6 紫灰色绉纱镶花边褙子(上)南宋黄昇墓深烟色牡丹花罗背心(下)南宋黄昇墓

每年清明前,各酒库都会煮酒,以便在中秋节前售卖新酒。卖新酒前要向官府呈报,并举行盛大的迎引样酒仪式。这样的场合下,会请社队鼓乐与官私妓女等来表演,其服饰也很有特色。来表演的官私妓女一般分三等,最前的妓女为第三等,服饰为“顶冠花衫子裆裤”;其次挑选容貌秀丽小有名气的妓女,“带珠翠朵玉冠儿,销金衫儿、裙儿”,手执花斗鼓儿、龙阮或琴瑟,为第二等;其后跟着十数人,“着红大衣,带皂时髻”,是一等妓女,称之为“行首”,骑在银鞍闹妆的马匹上。为仪式装点门面,热闹非凡。

农历四月至六月,是夏季时节。白昼越来越长,天气越来越和暖,官员百姓们开始着单衫。“仲夏一日,禁中赐宰执以下公服罗衫”[3]。

五月初五,为端午,端午的节物有百索、艾花、粽子、白团、紫苏、菖蒲等各种花样。人们将五彩丝线编成索状饰物,称为“百索”,系在手腕、脖子等地方,以辟邪祟与病疫。也会将艾叶、菖蒲等植物制作成饰物佩戴,《岁时广记》曾载“端午,京都士女簪戴,皆剪缯楮之类为艾。或以真艾,其上装以蜈蚣、蛇蝎、蚰蜒、草虫之类,及天师形象,并造石榴、萱草、踯躅假花。”[8]仕女们除了簪戴艾花,也会戴假花,以应节日之景。

到了六月,天气逐渐炎热起来,所以纳凉避暑成为宋人季夏时节最紧要之事。此时女子日常穿着的服饰也变得极其轻薄宽松,追求凉爽舒适。上衣一般为抹胸外罩一单衫或褙子,下身贴身着裈裤,外穿一条长裙或一外裤,质料也常以纱、罗、麻等吸湿、透气性强的面料为主。同时为了降低室内温度,宫廷与富裕之家常置冰块于室内,让侍女驱动风轮来输送冷气。人们也常在亭台水榭、楼宇高处等地通风纳凉,饮冰以避暑气。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都城街头巷尾的大小店铺均有售卖六月的时令吃食,如大小水米饭、干脯、甜瓜、白桃、金桃、水鹅梨、冰雪凉水或荔枝膏等,也有很多冷饮与凉食,如沙糖菉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鸡头穰冰雪、细索凉粉等,种类丰富,平民百姓或贫苦之家无银钱买冰,也常饮此以消暑。

图7 为《宫沼纳凉图》,图中描绘了南宋宫廷中后妃女性在莲池边纳凉的场景。画面正中一女子倚着桌案,闲坐于树荫下的凉塌之上,妆容素雅,发髻精致,身着白色短衫与绿色半臂,衫子质料应为纱罗,清爽透气,隐约可见手臂肌肤与所带臂钏,下着长裙束于衣外,肩部还搭有披帛,左腿交放于右腿之上,双臂抱膝,姿态悠闲安逸。女子身后站立侍女与执扇宦官,左侧矮几上置冰盘,冰镇有酒水与时令水果,是夏季纳凉的标配。此外,仕女们也会在此时泛舟游湖,簪花执扇,好不惬意,正如李清照词述“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图7 宫沼纳凉图(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2 宋代女子在秋冬时节的着装变化

农历七月至九月为秋季,十月至腊月为冬季。秋冬时节,天气转寒,叶黄而落,凝冻落雪。春秋时节温差大,秋季服饰应与春相似,囊括四季之服。

秋季以立秋为始,在立秋之时,女子与孩童盛行戴“楸叶”,即楸树之叶,将楸叶剪成花朵的样子戴在鬓边,以求一秋平安。

秋季的第一个重大的节日便是七夕。宋代人过七夕的方式非常隆重,初一便开始置办节日用品,节前三五日街上更是车水马龙,到处都是穿罗绮新衣的路人,各处街市、瓦子中会有很多新奇玩意,如装饰精美的土偶“磨喝乐”、黄蜡制作的“水上浮”、微缩农庄“谷板”、雕刻精美的“花瓜”、各种造型的面食点心“果食”与丝线捆扎的植物苗“种生”,这些物品都会在街心的彩帐中售卖。而到了初七的晚间,女子儿童不论贫富都会换上新衣,还会进行“对月乞巧”等活动。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北宋《乞巧图》中所绘,如图8,七夕当日,宫廷中设宴,亭台楼阁重重叠叠,桌案上摆满节物,女子们身着短衫与长裙(裙束衫外),有信首低眉者、凭栏而望者、对月祈祷者、对望交谈者,服色鲜艳,姿态各异,展现了北宋初期的七夕风俗。

图8 乞巧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藏)

图9 烟色绢丝绵袄(18)(上)南宋黄昇墓缠枝牡丹花纹罗合裆绵裤(8880)(下)高淳花山宋墓

秋季的第二个节日是中秋节。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各家酒楼便开始售卖新酒,都城人争相购买尝鲜,未至中午便销售一空。至中秋夜晚,亭台楼阁张灯结彩,富贵人家登高楼赏月,民间则争占酒楼玩月。少男少女、妇女等还会拜月祈福。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八月”条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所以当时赋词者有‘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嫦娥爱少年’之句;女则澹竚伫妆饰,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7]

九月重阳,宋人有赏菊、登高的雅好,时人还将菊花、茱萸等物浮于酒上饮用,还会互相馈赠“重阳糕”。

“十月一日,宰臣已下受衣着锦袄。”[3]“御前供进夹罗御服、臣僚服锦袄子夹公服。”[5]时至十月,进入冬季,十月初一时皇帝会赐给宰相、大臣们锦袄,民间则开始准备“暖炉会”,围炉饮宴。此时的服饰更值得注重的功效是保暖御寒,有夹衣、夹袄等夹罗服饰穿用,也会在衣物的夹层中絮上丝绵,制成绵袄、绵裤等,在深冬时节服用保暖。有些夹绵服装的面料为平纹绢,质地素朴,没有花纹,所以通常穿在精致的夹衣里面。除了夹绵服装外,还有裘皮、毛毡等材质的服装,保暖性比夹绵服装要好的多,价格自然也非常昂贵,多为中上层阶级女性的冬装。而贫苦之家百姓,一天收入仅供日常开支,并无多余银钱,冬季时只能选择纸制衣装御寒,谓之“纸衣”。“山居者,常纸为衣……然服甚暖,衣者不出十年,面黄而气促,绝嗜欲之虑,且不宜浴,盖外风不入,内气不出也。”[9]纸衣确有保暖的功效,但囿于材质原因,存在不透气的缺点。但纸衣价格低廉,可以帮助贫苦百姓过冬,宋朝政府也会“赐纸衣”作为社会救济物品。

冬天的第一个特殊节令,便是冬至,京城中人非常重视冬至,即使是最贫穷之人,用上一年积攒的钱甚至借钱,也会置办一身新衣,去祭祀先祖。

到了十二月,临近岁末年初,最重要的三个节日便是除夕、元旦与春节。正月初一是元旦,其前一日便是“除夕”,宋代时期便有除夕当晚守岁的习俗,还会燃放爆竹增加节日气氛。第二天初一,一大早便热闹非凡,人们见面会相互拜年,街市上搭起彩棚售卖“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鞋靴、玩好”[3]之类的物品,大街上熙熙攘攘,车马交驰。到了傍晚时分,贵族人家的女子们也会打扮俊俏,穿着新衣外出玩乐,如欣赏关扑赌博游戏或歌乐舞蹈表演,也会在市井店铺中品尝美食,这种现象在当时非常常见,节日气氛轻松愉悦。

3 结语

宋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节日种类繁多,因此有着丰富的社会民俗与社会风气,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在服饰上同样得到了体现。宋代女子服饰作为宋代时尚中最紧密的一环,由春至冬,在重要节气与重大节日上,有着顺应季节风俗的特殊变化,也是服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服饰
数字化服饰还原在越剧角色塑造中的创新传承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唐代参军戏角色服饰的考证与推定
雪人的服饰
金代吏员服饰浅探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冬季服饰
服饰之美——高华村
Wearing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