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思政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4-03-28 06:33陈勇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思高中历史思政

摘 要:随着历史新《课标》与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师在大思政理念下进行历史教学,可以使历史的育人功能在历史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掌握,创新教学方式,运用新的媒介,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融入思政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 大思政理念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1.051

在大思政理念下加强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历史学科教育,不仅能够实现对学生思想意识的有效引导,让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地看待世界,分辨周围信息的真伪,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负责,还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情感的进一步丰富,让学生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进行自我提升,这对学生当下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历史学科教育中,教师要贯彻大思政理念,在历史学习情境中育人,实现历史教育“大思政”的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此,本文就大思政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一、大思政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一)教师对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无法有效开展工作

在现阶段教育条件下,人们虽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在教育体系人才选拔的过程中,仍然以各种各样的考试为主要考查方式。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成绩,却普遍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没有落实思政教育精神,学生的思想教学工作往往浅尝辄止。

(二)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情感体验不足

历史是一门需要记忆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以口头的方式来授课,过度重视灌输式教学,没有对学生的思维予以积极引导、启发,与学生互动较少,很难提高教学水平。尽管他们也会使用一些多媒体的工具来展现相关的影像、图片等,但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并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去。这就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较差,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另外,教师的教学创新不足,既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难帮助学生构建辩证思维,不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实行新的教学方式。

(三)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不具备大思政理念的知识结构

在把德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累广博的知识。思想教育内容如果只是浮于浅表,即使教师采用其他的辅助手段进行授课,也无法将思政内容与历史课程进行融合。除了德育素材之外,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教师对教材内容解读得不够深刻,大思政理念知识不完备,不能融入思政教育,就会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继而影响思政教育的推广。

二、大思政理念的内涵和特征

(一)大思政理念的内涵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但是在许多学校,思政理论课完全是由任课教师讲解完成的,其他学科没有体现思政教育功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将思政课程融入各个学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学科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样一来,各个学科都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融合。由不同的学科承担相应的教育职能,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大思政理念的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属性不同,思政教育理念在每个学科中的体现也是不一样的,所达成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教师将大思政理念融入历史教学中,是以历史教学为主,将思政知识渗透其中,从而加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建设,这也是当前思政教育背景下历史科目的教学现状。除此之外,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正确的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大思政理念的必要性

(一)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应满足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需求,通过将思政内容与历史课程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道德素养。因此,在课堂設计时,教师应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和学科属性合理设置教学环节,以此将思政教育融入高中历史课本教育。

(二)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学生步入高中阶段后,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活跃性,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开展德育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进入高中后,学生对周围的环境因素非常敏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拓宽他们的眼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四、大思政理念下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利用历史教科书

1.教科书深度挖掘

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广泛,涉及爱国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等多个层面。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应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在对历史教材进行科学分析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确定核心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作用。

在教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一课时,工农武装割据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毛泽东的诗词直接反映了中国革命史的重大历史事件,所以为了突出本课教学重点,教师可在教学时将其有机融入。

2.探寻思政要素

教材合理使用教材,可以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和时间概念,突破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界线,使学生能够从宏观的角度了解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例如,《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将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制度和政策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体制和人民的生活,而不是以“国家体制高不可攀,与我无瓜葛”的观念来度过自己的人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全面讲解,并将大思政理念与历史课程相结合,运用教材来提升教学效果。

另外,家国情怀也是大思政理念的要素之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人们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肯定,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教授《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教师要让同学们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让同学们对“一国两制”的伟大思想产生的历程进行剖析,让同学们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根源所在,让他们对历史与现实问题产生更多的认识,从而鼓励他们为国家的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形成思政意识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中学阶段,教学重点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单向思维,这就需要通过创造一种教学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多样化思维。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创造教学条件。对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一些重要内容,教学可以采取学生表演的形式开展教学,学生们可以更多地参与学习并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此同时,学生的参与还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传统”教育思想的“思政”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学要与时俱进。在课前的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对课本和课后的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历史学者进行交流,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教师要教好学生,必须充分了解历史资料和教材,把大思政理念与教学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学到知识,并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改变教育理念,不能只讲课本,把“背诵”作为重点。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在上课之前,教师要从学生的基本知识层次出发,多考虑问题导向,并将素质教育与大思政理念相结合。

(四)学习杰出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逐步地将其渗透到各个行业当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新的问题也随之显露出来,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和多样化的发展让尚处于思想和意识构建阶段的高中学生产生了一定的错误认识,进而导致学生在无法准确地分辨这些信息真伪的情况下做出了不当的行为,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以及其周围的人都带来了负面影响。面对这一现象,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及时地进行教学调整,紧跟思政理念,积极地构建历史主题教育新模式,依据学生当下的理解能力和心理状态,设计趣味教学环节,带领学生了解杰出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使学生能够在其影响下逐渐实现对自身的行为举止、习惯、思想、品质等的优化,为学生当下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提升大思政理念视域下的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有效性。

(五)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对学生民族自信心的激发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的培养是大思政理念视域下的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影响着学生当下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对学生未来步入社会、融入社会生活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地引入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内容,为学生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使学生能够逐步地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与此同时,为了保障思政教育带给学生的启发,教师还需重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代入感,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历史学科知识,实现思想和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例如,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课时,教师在为学生详细地讲解新中国成立之前和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发展情况、经济建设以及人们的生活之后,可以通过整合学校资源,联系社会资源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观察当代社会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当代社会的经济水平与新中国成立之前或改革开放前的经济水平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性?”“当代人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自觉地走进对比的情景当中,结合客观现实,对历史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认识到我国的发展,并且认识到祖国的伟大,从而促进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最后,教师可以将当代较为热门的优秀传统文化产业或优秀的影视节目作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能够在爱国主义的带动下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解的兴趣,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持力量,提升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有效性。

(六)培养国际意识

历史与政治密不可分,历史知识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政治,了解不同的政策对国家的影响力以及意义,与我国当下所倡导的思政教育高度契合。因此,在大思政理念视域下的高中历史主题教学中,教师应当依据历史教材内容设置针对性的政治主题,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政治观,并且让学生逐步学会从国际的角度看待问题,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融入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絲绸之路”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融入政治观点,通过将我国秦汉时期的中外交流和当代的中外交流进行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国际的视角看世界,带给学生启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同时实现对学生国际意识的有效培养,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当下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念

高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对于未来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责任意识不强,但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能否正确地指导大学生对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做出正确的判断与理解,是大思政理念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历史课程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生活文化四个层面对中国进行了全面阐述,是“思政”教育的源泉。

同时,历史教育的实践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吸取历史教训,从而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爱国英雄、仁人志士。他们的英雄事迹、人生智慧、道德品格,都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解与剖析,学生对历史与现实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使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塑造健全的个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引导学生在面对选择时,身临其境地感受先贤在面对选择时的位置与抉择,让他们从中得到经验与启发,进而逐步理解做人、做事的真谛。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客观全面地、辩证地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全面发展愈发看重,除了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之外,对其思想品质、道德水平等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保持自身思想的先进性,高度重视大思政理念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积极地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在优质的环境中成长为社会所需的高品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丹《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家国情怀素养提升研究》2021年第5期。

[2] 黄金霞《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以课程思政为视角》,《中国校外教育》2020年第22期。

[3] 周云华、薛冰洁《“大思政”视域下构建政史协同教学实践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22年第5期。

(陈勇,1985年生,男,汉族,湖北黄冈人,大学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历史学)

猜你喜欢
大思高中历史思政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