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好习惯,学习好帮手

2024-03-28 00:14张安菊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习惯文本阅读教学

张安菊

摘 要:习惯成自然,习惯成就未来,好的习惯能够促进人的进步和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学段中,大部分学生由于刚进入小学,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知识内容都还不够适应,因此容易形成不良的學习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帮助。基于此,本文针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原则进行解释,同时提出听一听、读一读、品一品三大教学步骤,带领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受阅读的魅力,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关键词:低年级 小学语文 阅读习惯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1.002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高质量阅读的保障,而阅读习惯又包含阅读思维、阅读方式、阅读技巧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但是,在低年级学段中,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不爱读”“读不对”“读不出”,由此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获得提升。

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新《课标》中对于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尝试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以小学低年级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策略进行引导,力图带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阅读、有效阅读,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依据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提出“因材施教、精准施教和学以致用”的阅读培养原则,并提出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策略。

一、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现状

在小学低年级学段中,大部分学生由于刚进入小学,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知识内容还不够适应,有的学生依然沿袭幼儿园内的学习方式,依靠教师指导,不善于自主思考,不喜欢创新创造,因此容易形成不良的阅读习惯,导致“不爱读”“读不对”“读不出”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帮助。

其中,“不爱读”主要表现为学生缺少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有时需要教师和家长督促才能被动阅读,因为学生缺少阅读的主动性,会在阅读时出现直接忽略或者走马观花的问题,难以发挥阅读教学的全部价值。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在学生的意识里,没有将阅读看作重要的部分,在教学中,其自主性和求知欲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导致其阅读习惯的培养也受到影响。

其次,“读不对”指的是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往往是顺着文字顺序默读一遍或者大声朗读,读后并没有留下任何印象,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导致其阅读质量不高。真正有效的阅读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文本内涵,体会语言知识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写作、阅读、表达等多项能力的提升,这正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严重缺失的效果。

另外,“读不出”指的是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完全体会不到文章的内涵,无法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导致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与文章不匹配,没有形成共鸣。这一问题其实和上述两种问题是合并出现的,而且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学生阅读兴趣不足、阅读方法不对,导致学生读不出文章的重点、读不出文章的感情,由此导致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二、低年级学段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原则

为了帮助低年级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对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并在实际的教学中吸取经验。为此,教师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重点突出对学生实际水平的考查,分析学生的兴趣特点,考察学生的特长优势,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综合这些因素,设计科学的、贴合学生年龄段的教学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阅读中,发现阅读的价值。

其次,教师也要对阅读教材做好分析,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文本属性,设计精准的教学目标,从而让阅读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让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以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打好基础。

(二)精准施教

精准施教原则突出阅读教学的精准度,以目标精准、方法精准、评价精准为主要构成要素。在阅读授课中,教师要以学生的情况为基础,综合阅读文本的内容,确立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开展教学。

方法精准则需要教师在满足学生兴趣需求的前提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能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从而获得思想品质以及情感素养等各方面的发展,突出阅读教学的价值。

评价精准则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后,基于学生的实际表现以及阅读课堂的真实进展,对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结果进行评价和指导,以此保证学生获取正确有益的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精准施教,教师能够为提高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原则倡导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基于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阅读的技能,指导学生把自己的阅读经验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如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阅读不同的文本掌握多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锻炼写作能力,提高写作质量,从而让所学的知识得到有效且充分的利用。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能够感受到阅读学习的乐趣以及实践的意义,同时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评价以及创新创造的机会,引导学生将阅读看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低年级学段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听一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听一听,讲究听读的阅读教学方法,这主要是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让他们独立阅读不太现实。借助听读的方法,学生在倾听的时候能够产生阅读兴趣,以此突破瓶颈,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为了实现良好的听读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尝试如下教学方式。

1.在听中导入课程

在听中导入课程,就是在课堂开始前,让学生听一段录音,或者听一首歌曲,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引导学生认识文本内容,产生较大的阅读兴趣,以此让阅读更加有效。

例如,在教学《找春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作为课堂的开场歌曲,营造积极热闹的课堂氛围,同时升华课文主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巨大的兴趣。在听完歌曲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学生纷纷表示这首歌很好听,琅琅上口,甚至有的学生跟着歌曲不自觉地唱起来,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歌词中寻找关于春天的关键元素,如红花、绿草、山林、小黄鹂等,引导学生认识春天的特点;紧接着,教师将课文展示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思考,将文本中关于春天的元素与歌曲中春天的元素进行对比和汇总,最终充分了解春天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特点,让学生对春天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也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有效提升。

2.在听中布置任务

听是耳朵的动作,在听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听、带着任务去听,提高听读的质量,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态度,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例如,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的时候,文章用质朴的语言抒发了山村孩子对北京的向往。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朗读录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完成任务:寻找文本中关键的地点信息,体会这篇文章的角色特点是怎样的。通过听读任务,学生在听朗读录音的过程中更加专注,在听读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听后的感受。通过发言,学生能够了解其中关键的地点信息是北京和太南门;角色是大山里的孩子,贫困地区的孩子,交通不便地区的孩子,以此让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共鸣,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之一。

3.在听中开展互动

听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大脑,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输出更多内容。因此,教师以听读为基础,在学生听的过程或者听之后开展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对文章展开深度剖析,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朱德的扁担》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感情朗读课文,每个学生读一个自然段,在学生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听到的内容,展开探究活动,如:文章中出现了几个“藏”字,分别是什么样的故事情节,体现了文章人物的哪些精神特质和品德素养。这时候,学生开始在文章中寻找“藏”,并且基于刚才听到的内容,确定两个“藏”字,第一个“藏”体现的是战士们之间的友爱信任,第二个“藏”则衬托出朱德同志顽强抗战的决心和革命精神,也充分体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仰和钦佩。通过在听中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让阅读教学更加完整,改变以往学生“读完不思考”的问题,并且在探究中对文章内容进行再次深挖,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素养的发展。

(二)读一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好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如何帮助学生在阅读时汲取养分就成为教师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教师的引领需要具备针对性和实践性,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品德、学习、审美等各类素养的综合发展。基于此,教师可以展開如下尝试。

1.“学生”读

学生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步骤,主要是让学生体验阅读的过程,通过默读、朗读、分角色读、阅读表演等,体会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阅读,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不同的角色语言掌握不同角色的特点,让学生在分角色阅读中充分体会阅读带来的快乐。而且,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的阅读语气提供指导,让学生深入文本角色,体会正确的阅读方式,以此引导学生从角色的特点中认识到文本的内涵,进而实现高质量的阅读教学。

2.“多法”读

阅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有效的方法都能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在语文阅读授课中,教师就要注重阅读方法的多样性,如在绘画中阅读、在劳动中阅读、在表演中阅读,从而让学生爱上阅读,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理解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基于课文内容,想象青蛙坐在井底与井边小鸟的对话情景,自主绘制一幅“坐井观天”的漫画,并且将文本中的对话内容抄写在漫画中,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认识到阅读不仅仅是大声朗读,我们还可以将阅读和绘画巧妙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指导”读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还需要从阅读方法入手。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的阅读文本,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质量。

例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阅读习惯,在读课文的时候,将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圈起来,并且在纸上抄写一遍。同时,在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或者词语的时候,学生可以在下面画横线,和其他同学讨论或者寻求教师的帮助,养成手、脑、眼并用的阅读习惯。同时,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在一个笔记本上,积累语言素材,随时翻看,记忆于心,把阅读作为学习和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形成阅读习惯。

(三)品一品,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1.品“字”

品“字”重点突出对文本“字”的品读,围绕一个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字的拼音、组词、含义以及用法,并且鼓励学生从一个字出发进行造句,从而体会该字的表达效果,以此对文本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读出作者在用字方面的精妙之处。

2.品“话”

品“话”重点突出对文本“一句话”的品读,可能是文章人物的一句话,也可能是作者表达感情的一句话,教师依据这句话展开讲解,分析话中表达的含义或者哲理,并且联系上下文鼓励学生探讨,从而体会这句话的表达效果,丰富学生的文本认知。

3.品“情”

品“情”重点突出对文本“情感”的品读,这就要求教师立足文本内容,深挖其中的语言表达形式,引导学生认识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境,实现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同时,教师可以依据此情感,鼓励学生说一说、论一论,交流彼此的想法和观点,以此推动文本情感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深挖文本,体会情感”的阅读习惯。

综上所述,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阅读教学的现状,认识到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不爱读、读不对以及读不出”,并且明确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原则,从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因材施教、精准教学,以此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并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让语文阅读教学发挥更大的价值。只有教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时刻关注学生的现状,并且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放下心理防备,相信教师、热爱阅读,从而改变以往对阅读学习的态度,积极且热情地投入阅读学习中,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供保障,进而促进语文教育高品质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月芳《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良好语文阅读习惯的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年第9期。

[2] 王梅兰《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探思》,《课外语文》2021年第31期。

[3] 赵滨《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初探》,《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年第7期。

猜你喜欢
习惯文本阅读教学
上课好习惯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