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沂孙篆书风格的形成和影响探究

2024-03-28 13:23刘振煦
艺术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碑学清代篆书

摘要:目的:文章从杨沂孙的生平、学书历程以及书学思想等方面分析,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其篆书风格的形成及其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也为相关学习者学习传统、进行创新,并形成自己的书学思想和书风面貌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道路。方法:通过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搜集概括杨沂孙的家庭背景、交际圈、时代背景以及邓石如书风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杨沂孙篆书风格是由多种因素及其自身所秉承的“简化”的书学思想相结合而成的。结论:碑学兴盛的大时代环境与家庭环境、朋友圈层,给杨沂孙提供了良好的学书条件和环境。同时,在友人的影响下,其开始学习邓石如的篆书,在这一过程中融会贯通,结合自身艺术见解,内化创新,苦心经营,变圆为方,在笔画相接处加入自己的理解,相接处或厚实凝重,或虚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将“简化”的书学思想完美表现出来。静观其字,文雅静谧,字态端正,笔画流畅而透亮,将清代文人风姿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学书之路上,杨沂孙自身的努力和探索精神也對其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且其书风的确立对后世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吴大澂、吴昌硕等书家就受到杨沂孙篆书的影响,从而找到自己的方向和道路。

关键词:清代;杨沂孙;碑学;篆书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5-00-03

杨沂孙为清代著名书法家,精通金石考据和文字学。他的书法最为盛名的是篆书,其在继承前人书风的基础上自出新意,将自己的学识修养和审美理想融入篆书之中,形成典雅纯正、温文尔雅的独特面貌,并产生极大的影响,推动了清代篆书的发展,拓展了篆书的发展道路,也为后世树立了学书典范。

1 杨沂孙生平

1.1 家庭背景

杨沂孙,字子与,号咏春,晚年号濠叟,生于嘉庆十七年(1812),卒于光绪七年(1881),时年69岁,为清代享誉盛名的书法家,精通金石考据、文字学。

《清史稿·邓石如传》中记:“杨沂孙,字泳春,江苏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官安徽凤阳知府。父忧归,遂不出,自号濠叟。少学于李兆洛,治周秦诸子,耽书法,尤致力于篆、籀。著《文字解说问伪》,欲补苴段玉裁、王筠所未备。又考上古逮史籀、李斯,折衷于许慎,作《在昔篇》。篆隶宗石如,而多自得。”[1]

杨沂孙的成功一方面在于自身的努力与积累,另一方面在于其家族影响。《杨氏家乘》中记载:“虞山杨元峰岱,系本南阳叶氏,自宋石林少师以名位显。世居吴兴,十九传至敬桥公,由吴兴迁青浦。叶德贤字孔璋者,嗣于杨,始迁虞山,称田庄杨氏,是为元峰曾祖。”[2]由史料可知,杨氏家族可以追溯到南宋南阳叶氏。

杨沂孙是杨氏第七代族人,此时的家族经过祖祖辈辈的打拼,已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与社会关系,且家族上下也极为推崇恬淡孝义,非常重视学习并招请名士教育后代,设义塾以教育族人子弟,因此家族中文气旺盛,族人取得功名者比比皆是。于是,杨氏家族形成以求学谋仕为主的家族风气,并通过不断发展,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杨沂孙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高雅的审美品位。

由此可以大胆推测杨沂孙这种“阔达朴实而不爱浮名”的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加之其研习庄周之学,学习道家的哲学思想,并与其性格相结合,使其形成纯正清雅的篆书风貌。他在《跋言卓林所藏刘文清公小楷》中提出:“书家唯颜清臣、徐季海、蔡君谟、董思白有一种平平无奇,绝无可动人,而自诩能书者万不能及。益精奇之至而出之于平淡,此其所以圣也。嗣唯刘石庵相国有此境,故能继思翁而为大家。余平日持论如此。”[3]406

1.2 学书经历与朋友圈

杨沂孙早年求学于李兆洛,受其影响,开始关注邓石如篆书,后结识张惠言、邓传密(邓石如之子)、赵宗建、翁同龢等人。又在观得邓石如真迹后,深化对邓石如篆书的理解和感悟,为日后形成自己的书风奠定思想基础。

李兆洛,字绅倚,更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阳湖(今常州)人,魏源称其为“近代通儒”。李兆洛本人极力推崇邓石如的篆书,也经常与杨沂孙等人一起探讨。于是,杨沂孙在其师李兆洛的影响下,也开始关注邓石如。杨沂孙在辞官后,于常州结识众多文人学士,如张惠言、邓传密等人,并在与他们的交游活动中深化对邓石如篆书的理解和感悟。

张惠言,字皋文,武进(今常州)人,清代著名文学家。其与杨沂孙在常州相识,两人经常一起雅集论道,互相交流学书心得,且张惠言的徒弟是邓石如之子邓传密,这便使杨沂孙对完白山人篆书的学习更为深入。

邓传密,字守之,号少白,邓石如之子,与杨沂孙皆为李兆洛之徒,两人关系自然密切,交流也必然频繁。对杨沂孙而言,其与邓守之交流论书的过程,也是真正认识邓氏如书风的过程。他在《完白山民传》中说:“传密字守之,篆隶有家法。从李先生游最久,敦古谊,能诗。”又于《跋完白山民分书楹帖》中说:“丙午秋,山民肖子守之来虞,过从累月,观其作书,悉其旨趣,知宗风之不堕矣。守之见先人遗迹,欲奉以归。余曰:‘此孝思也,能不割爱相奉耶?”[3]408

由此可知,两人关系之密切,邓传密携家父之真迹与杨沂孙一同交流,这也使杨沂孙见到了平时见不到的作品,从而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并深化自己的书学感悟,领悟更多的笔法精髓,为其日后突破陈规,形成自己的风格提供了帮助。

杨沂孙与赵宗建、翁同龢为同乡(江苏常熟人),交流更为方便,也更为频繁。此外,三人皆喜爱金石、碑版,并各有所长。赵宗建藏书巨富,常与友人观摩学习。翁同龢也收藏了许多上品真迹和拓本,且极其乐意拿出与友人分享。而杨沂孙则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与二人相互探讨,并且三人在交流中丰富了知识,进一步加深了三人间的友谊。

2 碑学兴起的时代

2.1 碑学的兴盛

考察杨沂孙篆书书风的形成与发展,就不能回避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碑学潮流对其书学思想及篆书创作的影响。

17世纪40年代中期,满人大举入关,凭借八旗铁骑剿灭了大顺军与大西军,并平定江南,建立了大清王朝,并于北京定都,清朝书法也由此开始发展。同时,受统治者的政策影响,众多学者将焦点放在考据学、金石学的研究上。这使部分书家开始着力于金石学的研究,开始重视学习篆隶,由此出现一种新的书法面貌,成为碑学书法的先导。

随着文人书家对文字学与金石学的不断探索与深化,碑学逐渐成为一个可以与帖学相抗衡的书法派别,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碑学书家,如清朝前期的金农、邓石如、伊秉绶,清朝中后期的何绍基、莫有之、杨沂孙、吴让之、赵之谦等人。

碑学的兴起使杨沂孙对文字学、考据学以及大篆金文的研习更加方便和全面,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书学思想和篆书面貌。

2.2 邓石如篆书的影响

邓石如,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凤水渔长等,安徽怀宁人,以篆书最为负名。邓石如篆书与时人取铁线玉箸不同,他取法秦汉各家,尤精汉碑,并取汉碑碑额婉转灵动之意趣,又参以隶书,方圆并用,线条挺健,最终形成一种“山林野逸”“茂密厚重”的篆书面貌。他是第一位将碑学思想完全用于实践并取得成功的书家,其凭借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篆书风貌,大開清代碑学之风,产生巨大影响。

邓石如是杨沂孙学书之路的引领者。将邓石如与杨沂孙的字作比较不难发现,杨沂孙篆书的线条质感、字形体势、结体构造和完白山人十分相似,但杨沂孙的字体结构多为方形,这是其“学书而不拘于书”的一种表现,且杨沂孙篆字线条粗细多有变化又不失厚重,线条表达丰富,在笔画相接处不同于完白山人那种厚重质感的是“留有余地”,这使篆字显得更为透气、丰富且雅静。

3 杨沂孙篆书风格的形成

3.1 书学思想

杨沂孙从清代乾嘉年间流行婉丽优美的“玉箸篆”书风时开始接触篆书,而随着钟鼎铭文进入人们的视野,杨沂孙便将自己的治学方向放在钟鼎铭文之上。这一关注点的变化是他书学思想成熟的契机。

杨沂孙在其《在昔篇》中表达自己的书学思想,文章以四言诗写成,讨论了文字学与篆书书法的关系,评点了历代重要的古文字学者和篆书书家。此外,文章用篆书写成,以金文入书,字势端正,体势呈方正,字体内在又参以圆作调节,线条沉静厚实,又间以枯墨飞白,精神抖擞,雍正雅静之气跃然纸面,细观其字,便觉“简约自在”,体现了杨沂孙对篆书独到的见解。

他在着重研习钟鼎铭文与碑碣石刻后,将金文结体与笔意参以入篆,并将“简约”的想法加入其中。因此,杨沂孙篆书作品体现出典雅的文人气息。

杨沂孙曾说“文字之美,极于小篆”[3]40,并主张以秦小篆入书。而在当时完白山人取汉碑碑额,以隶入篆,破篆书“匀整单调”之风,拙朴凝重,浑然豁达,自成一家,并且杨沂孙是邓石如的追随者,自然也会遵循邓石如学书方法,寻找一条新的道路,以求创新取法思路。

杨沂孙站在时代前面,大胆创新,并勇于实践,将自己的书学思想见之于篆书作品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深刻影响了时人及后世书家,为清代篆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

3.2 杨沂孙篆书风格的形成

篆书是最古老的一种书体,拥有悠长的发展历史,发展至清朝初期,已呈现出颓败之势,时人追求婉转流丽又近乎机器书写的风格。因此,杨沂孙在考据论书之时,敏锐地观察到时人弊病,在邓石如篆书的基础上,融合钟鼎铭文笔意,创造性地强化用笔时的节奏变化,呈现出雄浑、挺健之势。而起笔以藏锋为主,时掺方笔,在收笔处戛然而止,呈现金文刀刻之峻峭。

杨沂孙的篆书虽出于邓石如,但最终表现出不同之处。其用笔追求纯净典雅,呈现古朴圆浑的篆籀之气,笔画装饰性极力弱化,体现出用笔的自然,线条走动建立在小篆气息之上,又参以钟鼎铭文直挺走势与线条中端的厚重,线条提按弱化,在保证线质的同时做到了最大限度的简化。

线条起笔方圆相掺,走势指向明显,多劲挺之势,又不失厚重,收笔处不做过多动作,自然收笔,恰到好处。在线条弧度上,杨沂孙同样做了简化处理,在变曲为直的基础上保有一定的弧度,表现出极强的力量感。

杨沂孙不仅在线条上追求金石气,还力求表达于结构之上。结构上,变长为方,这是参以金文体态又结合自身审美思想得来的。他将字体线条减短,使笔画凝练有力,而本应伸长的笔画处,做了减半处理,从而使字体由长为方,这种处理办法更能够体现金文气象。

此外,在笔画搭接处多采用虚实相应的处理,有的接口虽然连上,但又参以飞白,虚实相合;有的接口如金文一般,凝重结实,有的又会断开,给人一种透亮之感。这是他对金文的独到见解,并结合自身“简化”思想而得出的处理方式。

杨沂孙篆书风格的形成一方面来自其内在的学识修养,另一方面来自其敢为人先的气概和勇于创新、突破时风的精神。其篆书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表达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

3.3 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杨沂孙的篆书无疑影响了众多晚清书家,如吴大澂、吴昌硕等人。

吴大澂,晚清著名的学者、收藏家、艺术家、书法家。顾廷龙先生说:“写字则初作玉筯体,后学杨沂孙,再作金文。”其篆书既有小篆的圆浑瘦劲,又有大篆的浑厚雄强,最终成了清代篆书一代大家。由此可知,杨沂孙对吴大澂的篆书发展的影响还是极大的。

吴昌硕,字苍石,别号缶庐,湖州安吉人。吴昌硕极力推崇杨沂孙,且其对杨沂孙书写过程中的“渴笔”极为赞赏,因此在中年之后极力想要突破杨沂孙书风的“限制”。吴昌硕倔强的性格也使其得以成功,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理念,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书法是文人志士表达自身修养和审美理想的媒介,书家将自己内心的情绪波动和理想借助笔端挥运出来,这本身是不易做到的。杨沂孙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深厚的知识涵养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扎根传统的基础上,开创属于自己的篆书面貌,为清代篆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也为后世书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篆书艺术经过吴大澂、吴昌硕等人的继续探索与努力,仍然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更为丰富。因此,杨沂孙的贡献是值得被铭记的,其精神也值得人们学习。

4 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杨沂孙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学书经历和篆书风格的论述,以全面理解其书风。杨沂孙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当代仍有重要价值。

对于一个书家而言,不仅要关注其书法艺术,还要关注其个人品德。我国古代艺术理论家将艺术作品看作艺术家人格品德的外在表现,正如明代文徵明所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由此,一件好的艺术作品若能长久地流传下来,根本在于作者高尚的品德。邓石如如此,杨沂孙亦如此。杨沂孙之所以能够开创属于自己的书风,就在于其高尚的文人品质与敢为人先,始终坚持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国史馆.清史稿校注:卷五百十·列传二百九十[M]//清史稿校注:第十五册.台北:国史馆出版社,1990:11549.

[2] 乔龙泉.杨沂孙书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4.

[3] 《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会.清代诗文集汇编[M]//杨沂孙.跋言卓林所藏刘文清公小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06,408,40.

作者简介:刘振煦(1999—),男,山东聊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书法与篆刻创作。

猜你喜欢
碑学清代篆书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从学碑到“碑学”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碑学·形学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清代篆书第一人
——钱坫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