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研析

2024-03-28 13:46曾荣
艺术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校

摘要:目的:在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理念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为进一步发挥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必须助力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确保声乐课程教学与现代教育需求以及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相贴合。方法:文章从高校声乐专业发展、学生个体发展、音乐艺术领域改革等方面,深入分析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从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课程配置改进、“第一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创新、多元化教学考核评价模式设计等层面,深入分析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改革转型策略,探寻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结果:围绕时代发展需求、学生成长需求来改革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模式,明确课程育人目标,组织实施多元化课程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发挥声乐课程的育人功能,增强声乐课程教学的全面性、丰富性,实现多维度育人目的,促使学生深入学习声乐知识技能,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满足新时期高素质、高水平艺术人才的培养需求。结论:在社会转型发展背景下,为助力声乐专业与时俱进,需要推进声乐课程教学改革,逐步拓展声乐课程教学范围,丰富声乐课程教学内容,高质量组织设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达成全面育人目的。

关键词: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5-0-03

声乐课程是一门艺术类、实践类课程,也是培育学生音乐艺术素养与人文素质的基础学科。目前,伴随艺术领域改革进程的加快以及高校声乐专业教育的逐步深化,声乐课程教学迎来一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地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逐步丰富课程内容,助力课程教学的现代化开展,全面激活声乐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声乐人才。

1 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近年来,高校声乐专业的整体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逐步增多,这对声乐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组织课程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必要任务。

1.1 促进高校声乐专业发展

改革创新声乐课程教学,可以解决声乐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不明确的问题,让声乐专业的育人目标更加明确,使声乐专业课程的特征以及定位逐步凸显,为声乐专业学生未来的创业就业以及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1]。同时,贴合时代需求深入推进声乐课程教学的创新化开展,能够逐步提升声乐课程教学实践的竞争力,为高校吸引更多优秀的、高水平的声乐人才。

1.2 促进声乐艺术领域发展

不断改革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协调处理市场需求与高校声乐人才培养不同步、不匹配的情况,一方面能够切实落实向公众推广、普及音乐艺术内容,提升公众整体音乐素养的职责,助力声乐专业大众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则可以满足社会转型发展阶段市场对多元化、高素养声乐人才的需求,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支持声乐艺术领域创新发展[2]。

1.3 促进声乐专业学生发展

围绕市场需求与状态,创新改革声乐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声乐知识学习方案和内容,开阔声乐专业学生的学习视野、优化知识积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进一步提高声乐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声乐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率。

2 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2.1 设计声乐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界定是促进声乐教育改革的基础,也是影响改革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声乐艺术领域国际化、大众化发展背景下,需要不断优化声乐课程教学目标,精准界定课程教学计划。一是知识技能目标,增强基础声乐理论知识探索学习的有效性,增强音乐情感感知能力与意识,培养音乐鉴赏和审美能力,为声乐知识深度探究和创新创造奠定基础。二是情感态度,帮助声乐专业学生群体深入感知音乐文化,树立良好的音乐文化意识和服务意识,以服务基层人民群众为目标,进一步了解基层声乐文化与传统声乐文化,提升声乐文化认知能力[3]。三是实践能力,借助多元化音乐文化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声乐专业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和声乐专业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实现综合性发展。同时,还需要结合声乐艺术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多元化培养声乐专业学生的能力,包括沟通交流能力、组织互动能力、音乐鉴赏能力等。此外,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明确音乐专业教学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组织开展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教学。

2.2 优化声乐课程配置,凸显声乐专业办学特色

過去,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只学习艺术,声乐专业也仅单纯地学习声乐技能和知识,存在较强的局限性。对此,在声乐课程改革转型的背景下,需要贴合社会发展需求,整合收集多元化声乐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教学配置,提升课程的个性化、特色化水平[4]。

(1)融合社会文化与声乐课程。声乐与社会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大部分声乐作品侧重反映与展示社会文化。对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以丰富学生认知和经验、拓展声乐教育范围、开阔视野为目的,积极合理地融入社会文化,打造多元化的声乐选修课程。例如,开设爵士乐、民族古典音乐、世界音乐等课程,让学生借助各种声乐课程,广泛、深入地学习声乐知识,感知生活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联性。

(2)融合社会需求与声乐课程。目前,伴随社会快速发展与进步,社会各界与音乐艺术领域相关岗位对声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在声乐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贴合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需求,构建社会类课程体系,贯彻落实高素质、高水平声乐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开设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民族音乐学、嗓音解剖学、动力学、物理学等各种选修课程,让学生的声乐课程学习与社会需求有效接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认识声乐,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3)融合传统文化与声乐课程。为进一步构建完整科学的声乐课程育人体系,必须整合应用我国传统声乐文化资源,及时引入声乐作品,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沉浸式体验、感知各民族优秀的声乐文化,在潜移默化间认同与传承民族声乐文化,树立正向健康的价值观与学习观[5]。

2.3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合理组织开展“第一课堂”教学

第一课堂是学生学习声乐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关键区域,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阵地,需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声乐理论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入线上线下互动式、声乐小组课与声乐大师公开课等课程教学模式,助力课程教学的多维度落实。

(1)线上线下互动式教学,提升声乐课程教学质量。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线上线下交互式融合教学成为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趋势。高校声乐教师可以根据声乐理论知识、技能学习需求和重点,将传统线上课堂声乐学习与线上教学有机整合,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表演深度整合,带领学生多维度学习声乐知识[6]。例如,在课前,利用慕课平台为学生提供预习课件、预习微课等服务,让学生课前自主观看视频,预习声乐理论知识;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融合国内外声乐艺术领域精华、融合声乐与其他基础音乐学科,组织开展声乐基础理论指导教育;在课后,指导学生观看名家声乐课程教学视频、著名歌唱家演唱视频等,丰富与充实声乐课程学习资源,拓宽声乐知识和学习视野,实现线上线下学习内容的有效互补。同时,各个高校声乐专业需要立足课程教学需求,积极合理地整合线上教育资源与教师制作的声乐慕课,打造声乐课程线上学习平台,为师生线上学习声乐知识以及整合声乐资源提供助力,进一步拓展声乐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2)构建集体课与小组课协同并进的教学模式。为打破声乐课程教学的局限性,需要积极主动探索全新的授课模式,实现集体课与小组课的有机整合[7]。例如,立足学生学习状态与情况,引入“老带新”“高带低”的教学模式,组成声乐知识技能学习小组,由综合素养较高、有意愿的高年级学生负责引导低年级学生,在集体课学习结束后,互相帮助、互相学习,鼓励小组互动学习,可以让低年级学生掌握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明确超越和前进的方向、目标,也让高年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竞争意识、学习意识。同时,选择时间集中上课并开展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找到差距,制定可行性较强的学习方案和计划。

(3)邀请声乐大师开设公开课,定期定时邀请声乐演唱能力优异、有一定成就的大师,组织开设公开课,讲解声乐演唱的经验和技巧,让学生能够及时接收前沿、新颖的声乐知识和技能。借助声乐大师集中授课的模式,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大师发音技巧,了解自身声乐演出的不足,明确自身练习和学习重点、方向,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

2.4 多元化规划设计“第二课堂”,丰富声乐艺术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学生展示自身能力、内化吸收声乐技能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真正走上舞台的重要举措。在声乐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需要不断优化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多元化的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一是组织开展校园音乐会、校园汇报演出等,鼓励声乐专业学生大胆走上舞台、自主参与活动,表现自己、释放自己。二是与电视台、广播站等合作交流,举办校外社会性演出活动与歌唱活动,组织声乐专业学生前往养老院、贫困山区等开展公益演出、慰问演出等,也可与地方政府协调,联动当地著名景点,定期组织联动演出活动,或者围绕景点编排制作特色节目、声乐作品等,这不仅可以提升地方经济收益,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社会演出经验,借助实战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水平。三是围绕当地声乐传统文化,组织开展特色声乐演出活动,比如尝试与政府联动,举办戏曲文化节、民歌节、曲艺鉴赏节等各种文艺演出活动,还可邀请当地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人、民间艺人等参与到演出活动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协调学生校外实践与校内知识学习的关系,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保证学生可以全面展示自我。

2.5 创新声乐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教学考核模式

(1)丰富声乐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现有的考核评价指标、内容和形式,将理论课程学习、选修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参与、小组合作表现等融入课程评价指标中,有机整合线上学习、线下学习评价,将教学过程评价与考核评价等结合,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融合,多维度展开声乐课程教学评价,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全面呈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为学生学习计划设计与改善提供方向,也为声乐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2)优化考核评价模式,设计教学效果展示平台。为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效果提供展示的平台,每学期组织开展声乐课程教学汇报演出,借助汇报演出检验学生的声乐课程学习成果。学生必须全程跟进汇报演出,并自主选择表演歌曲,全面展示自身实力。同时,组织构建汇报演出评价小组,由专业教师组成,从专业视角认真观察学生表演专业状态和情况,及时记录每一个学生的表演情况,并进行针对性打分。在汇报演出结束后,鼓励学生先自主展开评价,发表自己参与汇报演出的心得体会,再与同学互相评价。之后,由教师展开针对性评价,使学生明晰自身不足和优势。为提升评价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还可以邀请学生现场组织展开示范演唱,教师结合演唱情况,从专业视角进行点评和指导,并鼓励班级学生主动参与点评,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感想。

3 结语

声乐课程是高校声乐专业基础与核心課程,也是学生深度、系统化学习音乐知识的基础,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关注,结合新时代音乐艺术领域的转型发展需求,改革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和举措,优化声乐课程教学体系,助力声乐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开展,不断增强声乐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与全面性,为声乐人才培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能量,培养更多全能型声乐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帆.普通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评《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J].高教探索,2018(12):137.

[2] 张富林.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研究[J].中外交流,2019,26(37):6.

[3] 魏晨晨.数字化背景下高校音乐表演本科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J].艺术科技,2023,36(12):49-51.

[4] 方园.专业声乐课程教学的分析与研究:评《高校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9(6):16.

[5] 金蕾.构建地方高校声乐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以白城师范学院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9(9):84-87.

[6] 熊琦,曹德维.高校音乐教育理论课程改革的思考:评《高校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6):22.

[7] 刘洋.新课程背景下的声乐课程教学改革:评《高校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1):12.

作者简介:曾荣(1983—),男,广东汕头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声乐、流行演唱、录音制作。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专题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思政模式改革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