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文献计量分析研究

2024-04-01 07:37孙翠华刘玉魏张楠杨金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建档文化遗产聚类

孙翠华,刘玉魏,张楠,杨金龙

(1.青岛大学商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2.青岛大学人文社科处,山东青岛 266071;3.青岛大学档案馆,山东青岛 266071)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的技艺已经悄悄地远离我们的生活,渐渐消失,加强非遗研究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保护和发扬光大,满足人民生活的多样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2021 年6月,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1],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非常有必要系统剖析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现状,为非遗研究、传承、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本文利用能够追踪科学发展新趋势的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 5.4.R3(64 bit)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关键词及热点展开分析,特别是对关键词共现分析与关键词聚类分析等方面展开计量分析,进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整体梳理,并基于此分析该领域未来进一步发展趋势[2]。周安涛[3]认为需要将新技术应用到非遗保护中,不断完善非遗文化数据库,实现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共享非常重要。

本文以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研究对象,并分别将CNKI 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作为中英文文献检索来源。其中,中文主题关键词设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档案+立档+建档),时间范围设置在2006—2021 年,文献类型选择为 “学术期刊”。去除重复文献后,共收集到842 篇中文文献。英文主体关键词选择为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和“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时间跨度选择为2004—2021,文章类型选择为 “article”,去除重复文献后,共收集到727 篇相关外文文献。

2 文献计量分析

2.1 基本情况概述

从发文趋势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大致经历 “形成期—成长期—快速发展期” 三个阶段。2003年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性得到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可。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在当时流传程度并不广泛,仍然属于新兴领域,人们对其认知程度普遍较低。2010—2015 年为基础研究阶段,在这期间关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续和流程经过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名词开始深入人心,并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相关文献稳步增长,为该领域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2016 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改进和应用研究不断被发掘,许多缔约国家开始申报自己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大量应用实例,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相关问题。

在现有研究中,发文量前三位的国家分别为中国(138 篇)、美国(85 篇)和英国(76 篇)。从中心性来看,中心度排名靠前的三位国家均来自欧洲发达国家,分别为英国(0.41)、法国(0.24) 和西班牙(0.22)。这也侧面证明了欧洲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视,在国际上有重要的影响力。而中国虽然拥有巨大的发文量,但是其中心度仅为0.12,说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虽然投入大、发文量多,但是文章的国际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2.2 关键词及热点分析

学术文献的关键词概述了论文的研究主题,关键词的共现和聚类分析可用于确定某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在本节中,使用CiteSpace 对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框架的发展态势及应用前沿热点进行总结。

2.2.1 国内外研究关键词共现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分别以CNKI 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作为中英文文献来源,在CiteSpace 中选择节点类型为 “keyword”,选择标准设置为前25,得到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网络,如图1 和图2 所示。图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形状越大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也就代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越多。表1 为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点对比,对比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热门关键词的前10 名,并列举了不同关键词的词频强度。

图1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分析

图2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分析

表1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点对比

由图1 和图2 可知,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重点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旅游业、中国和政策制定密切相关,这从侧面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瑰宝,也是推动国家经济产业发展的有效工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政策的指引下,大量国际学者热衷于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项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他们通常以旅游产业为“杠杆”,以大宗实证案例为依托,聚焦当地经济快速增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作用机理。而中国经过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以40 项文化遗产的数量优势遥遥领先其他国家。除此之外,与中国有关的关键词反映出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有了持续提升,目前已经在国际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国内研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档案、档案、档案馆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这也从侧面证明,目前国内已经开始利用档案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并逐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收集、调查研究、申报保护、咨询服务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了更为科学的规范和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和服务性的工作,立档建档可以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资料,也可以方便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一种文化的变迁和发展,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

2.2.2 国内外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文献计量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关键词聚集成不同规模的集合,有助于学者识别研究领域的高支撑研究方向,配合时间可视化图谱,能够更加直观地分析学科研究方向的历史演化路径,从而为预见未来可能研究方向提供更多的帮助。在CiteSpace 中选择 “log-likelihood ratio (LLR) weighting algorithm” 对国内外研究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并按照聚类大小选择排名前10 的聚类进行可视化图谱展示,如图3、图4 所示。在可视化图谱中,上方的时间线代表各个聚类中关键词首次出现的年份;右侧表示不同聚类的名称,排名越高,表示聚类包含的关键词越多,从侧面反映出该研究方向有较好的支撑;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的连线代表关键词的时间演进路径。由CiteSpace 的聚类结果可知,国外研究关键词聚类模块值Q=0.908 4>0.3,聚类平均轮廓值S=0.771 1>0.7;国内研究关键词聚类模块值Q=0.720 1>0.3,聚类平均轮廓值S=0.747 3>0.7,这表明国内外研究关键词聚类结果都是结构显著且令人信服的。

图3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

图4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

从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见图3)可得出以下结论。(1)聚类#1 活态遗产(living heritage) 和聚类#5 遗产法律(heritage law)这两组聚类的关键词均出现于2006 年左右,但其他各聚类的发展时间和速度不尽相同。(2)聚类程度较大的分类为#0 体验质量(experience quality),#1 活态遗产(living heritage)和#2 社区参与(community participation),这三类的共同特点是在研究中期都有一段快速增长时期。但2018 年以后,关于聚类#1 和聚类#2 的研究已经相对不足,而聚类#0 始终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仍然具有较高的研究前景。(3)聚类#3 地中海饮食(mediterranean diet)和哥伦比亚(Colombia)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色,其中包含了一些特有的研究主题,例如膳食模式(dietary pattern)、饮食传统(food traditions)、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地中海地貌(mediterranean landscapes)、波哥大(bogota)和塔吉什(tagish)等,这表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主题越来越细化,从而像聚类#9 遗产(heritage) 之类的概括性研究开始减少。同时,这类研究方向也从侧面反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整个国家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是密不可分的。(4)聚类#8 文化传承(cultural sustainability)重点分析了在文化传承的目标下,国家和政府如何依据自身情形制定合理的遗产可持续性发展指标,进而在投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制定合理的政策。

总体来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外研究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并呈现出各种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其中既包含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的实证研究,又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艺术学研究。从研究主题来看,当前研究重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质量、活态遗产以及文化传承。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并且不可再生这一特殊属性也注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如何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在未来仍然具有相当的研究前景。

从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见图4)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包括许多热点主题,例如:征集档案材料、口述档案、建档路径、数字化处理和申报材料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建档保护” 成为档案管理的新兴形式,影像资料、数字音频和多语种翻译字幕逐渐开始取代传统口传文化。许向群[4]以云南省 “斑铜工艺” 为例,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工作应当与时俱进,注重与当地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有机结合。滕春娥和何春雨[5]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必须遵循其理论内涵和法律依据,且其社会记忆属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播的重要前提。

(2)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知识库构建。知识库能够对获取的元数据进行结构化、系统化、集成化,进而形成一个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存取方便、服务高效的知识库体系,并由知识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维护[6]。李继晓等[7]以青海省73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为数据来源,探析知识库构建的主要技术与系统的开发方法,进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提供技术参考。范青等[8]通过数据获取、知识抽取、知识存储和语义搜索等手段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知识图谱,探讨地域、文化类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隐形关系。

(3)档案馆与档案局。档案局、档案馆、博物馆、展示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继承发展的常见文化机构。在传承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突出地方特色,使这些文化机构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仍然是一项热点研究主题。王玉平[9]指出,档案馆和图书馆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做出配合和支持的同时,也能丰富自身馆藏和文化意蕴。张浩[10]针对档案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从法律法规、分工协作、共享机制、理论实践等方面提出管理建议,并呼吁不同公共文化机构间采用分布式系统实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建共享。

3 结论与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内外研究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并呈现出各种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从国内外建档文献的发表数量、发表期刊、作者合作网络关系、研究国家及机构、文献共被引、关键词及热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得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大致经历“形成期—成长期—快速发展期” 三个阶段,建档文献逐年增多;不同国家及地区的重视程度不一致,欧洲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研究越来越细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所刊载的文章质量较高,并且涵盖了历史学、旅游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地理学、法律学和文化学等多种学科门类;档案建立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资料。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仍需加强,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且人类文明价值极大,如何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在未来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建档文化遗产聚类
记录历史,传承文明
——数字化测绘建档技术助力历史建筑保护
与文化遗产相遇
“红心向党·创新报国”建档10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加强社区入户建档管理的初步探讨
友谊医院通州院区能建档生娃了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