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医派络病理论在肾性骨营养不良症中的应用探析*

2024-04-08 12:40郭建红
中医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肾络络病络脉

郭建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9)

肾性骨营养不良症(renal osteodystrophy,ROD)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病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正常的50%时,约50%患者会出现ROD;当进入终末期肾衰竭时,ROD发病率高达100%[1]。ROD临床表现以矿物质代谢及骨转化、骨矿化、骨量异常为主,引发骨痛、骨软等症状。ROD的症状与“骨痹”“骨痿”较吻合。吴门医派代表医家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论述,完善了络病理论的证治体系[2]。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恰与ROD的病理特征相合。吴以岭教授建立了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提出络以通为用治疗原则[3]。金伟民主任是吴门医派传承人,根据临床经验从络病理论出发,归纳总结了培本补虚通络、祛风搜邪通络、活血化瘀通络、除湿涤痰通络4种通络法。笔者尝试从吴门医派络病理论分析金主任治疗ROD的思想及方法,总结如下。

1 络病理论概述

络脉是人体经络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概念源自《黄帝内经》[4]。《灵枢·经脉》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5]络脉以经脉为纲,由经脉分出,犹如网状、树枝状遍布全身各个部位,纵横交错,贯穿上下,沟通表里,包括别络、浮络、孙络。络脉具有布散、渗灌气血津液到脏腑四肢百骸及经络自身的作用。《灵枢·痈疽》曰:“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吴以岭院士经过潜心研究认为,络脉是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6],按照外(体表之络,浮络、阳络)-中(肌肉之间,经脉)-内(脏腑之络,阴络)规律分布发挥其生理功能。

2 肾性骨营养不良症络病病理基础

络脉与西医学中的小血管、微血管及微循环具有同样的生理功能。肾脏的肾小球以丰富的毛细血管网为主,属于经脉系统的最末端、最细小的络脉,故根据其特征称之为“肾络”[11]。CKD的发病不外虚实两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导致气血不充,肾络空虚,无以濡养,气机运行不利,血脉壅滞为患;内外之邪侵犯,正气无以御邪,寒、痰、湿等久羁,影响血运,肾络瘀塞不畅为患。此与CKD中、末期代谢产物堆积及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等特点吻合。

ROD系CKD久治不愈、病情进展而出现的矿物质、骨代谢紊乱并发症,除上述肾络病变外,尚有骨、筋、肉等处络脉损伤,见骨痛、肌肉痿软等。中医学典籍中对ROD无相应记载,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骨痹”“骨痿”范畴。盖患病日久,脏腑虚损愈发深重,络脉失养难复,再者邪气渐入血络,络脉失和难调,合“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机,呈现治疗棘手、病情反复的特点[12]。诸多古籍中均有相关论述。《素问·痿论篇》曰:“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又曰:“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减,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各种原因导致肾阴耗损、肾精不足,进而使骨髓不满,络脉不充,则见肢体痿软无力、痿废不用[13]。《素问·痹论篇》曰:“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随着患病时间延长,营卫之中的气血运行越发艰涩,瘀阻络脉,不通则痛而成痹。《素问·举痛论篇》曰:“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当受到寒邪侵袭,血脉易收缩、拘急,引起络脉凝滞、拘挛而痛,发为痹[10]。《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金匮要略》曰:“湿盛生热,生痰,渐有痿痹之状。”《临证指南医案·吴案》曰:“风湿化热,蒸于经络,周身痹痛,舌干咽燥,津液不得升降,营卫不肯宣通,怕延中痿。”[14]风、寒、痰、火(热)等邪均可与湿相结,如胶得漆,渗透、阻滞络脉,难以宣通,周身筋骨关节肌肉受累,发为痿痹。综上所述,肾、脾等脏虚是发病内在基础,风、寒、湿、痰等邪实诱发络脉瘀阻是发病必备条件。

3 肾性骨营养不良症治法

基于络病理论,叶天士在治疗络病的方药上注重宣通,“邪入经隧,虽汗不解,贵乎宣通”。久病之下定无完气,虚则不荣,不荣则发骨痿;“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邪易犯,外有风、寒、湿等,内有痰浊、瘀毒等,泛溢各部,络脉滞涩,发为骨痹[15]。《临证指南医案》曰:“此卫阳单薄,三气易袭,先用阳明流畅气血方。”提出通络治法具体有益气活络、养血通络、理气活络、化瘀活络等[16]。金伟民主任医师是吴门医派传承人之一,灵活运用络病理论治疗ROD,其治疗ROD的通络法主要有培本补虚通络、祛风搜邪通络、活血化瘀通络、除湿涤痰通络4种。

3.1 培本补虚通络

骨髓的充养依赖肾精充盈,故脏腑内伤、络脉空虚是ROD的发病基础,气血生化乏源,筋脉、骨骼失濡,久则血运乏力而生络瘀之变致病,治当通补最宜。临床多选用党参、黄芪、熟地黄、当归、杜仲、川续断等益气养血、强筋健骨之药。气为血之帅,元气充沛推动血行,血行则络脉通畅,络通则骨安病消。郑新教授治疗ROD经验丰富,将其经验方取名为培元消癥方(由熟地黄、白芍、白术、黄芪、党参、当归、鸡血藤、水蛭等组成)[17],主要通过滋肝阴、健脾气以培益肾元,化瘀血、解毒结以消癥通络。刘洪等[18]观察维生素D3、磷结合剂等药物联合培元消癥方口服治疗CKD 5期进入血液透析合并ROD,结果试验组临床症状、矿物质及骨代谢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

3.2 祛风搜邪通络

风为百病之长,外风伤肾引发慢性肾脏病,肝、脾、肾功能失调,引动内风袭络[19],久延累及筋脉、骨髓,气血受阻,凝滞不行,络脉闭塞而致ROD。叶天士提出络以辛为泄,创立辛味通络之法,利用辛味药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疏散外风,疏通痹阻。但久病伤络者,病邪深潜络脉,草木之药不能彻底宣通,而需配合选用其性走窜、善入细微之处的虫类药,以求搜剔内风,攻聚散结[20]。清代吴鞠通提出“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21]。叶天士亦指出“飞者行,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搜剔经隧之瘀,莫如虫类”,临床遣方时常用蝉蜕、僵蚕、全蝎、地龙、蜈蚣、水蛭等。ROD因钙磷代谢紊乱、毒素潴留,常见皮肤干燥、瘙痒、脱屑及关节疼痛、僵硬、变形等症状,于俊生教授每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蝉蜕、乌梢蛇等虫类药物疏风通络,祛除深蕴络脉隐曲处之邪[22]。

3.3 活血化瘀通络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明确提出“痹有瘀血”的论点,他用水凝结成冰做比喻,表明血络壅滞成瘀,不可继续单纯给予滋阴、益气等补虚之法或逐风寒、祛湿热等泻实之法,而应活血化瘀,通络治痹[23]。久痛必入络,气血不行,瘀血不去,新血难生,气血津液不能循络渗灌、濡养筋骨关节,日久发痿,上述治则亦可治痿。宿邪宜缓攻,选用“柔剂通药”,常配药如桃仁、红花、川芎、丹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周锦教授将络病理论和癥瘕理论相结合,提出肾络癥瘕理论,并用活血消癥药物治疗慢性肾脏病各个阶段,常用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等方剂,均有明显疗效[24]。

3.4 除湿涤痰通络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吴地一带气候温暖湿润,病程中多兼夹湿邪,除了外感还可内生,其性黏滞、重着,流连于CKD各阶段,三焦气化不利,妨碍血行,积滞生瘀,浊瘀结聚,痹阻不通。痰为湿之渐,更加黏稠。《赤水玄珠》曰:“若血浊气滞,则凝聚而为痰。痰乃津液之变,遍身上下,无处不到。”痰浊伏着筋脉、流注关节、阻塞经络,使气血涩滞不畅,出现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临床可加用三仁汤、温胆汤、导痰汤等方,或酌加威灵仙、土茯苓、六月雪、昆布、海藻等[25]。董晓坤[26]师从孙云松,收集80例CKD4~5期ROD证属脾肾亏虚、湿瘀互结的患者,其中40例采用和肾络颗粒(由当归、川芎、白芍、白术、制大黄、六月雪、土茯苓、海藻、葫芦巴组成)治疗12周,结果钙磷代谢紊乱得到纠正,肾功能得到改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较常规西医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小 结

CKD是一种进展性疾病,久病迁延,脾肾两脏虚损深重,髓减骨消,水湿内停,伏着筋脉,流注关节,阻塞经络,使气血涩滞不畅,湿瘀结聚,络脉痹阻,不通则痛,故中后期出现ROD的并发症。临床治疗ROD应以络病理论为指导,以通络为基本治则,同时根据疾病不同阶段虚、实主要矛盾的变化精准辨证,选择培本补虚、祛风搜邪、活血化瘀、除湿涤痰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定法、拟方、施药。

猜你喜欢
肾络络病络脉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曹式丽教授应用辛通畅络法论治慢性肾脏病概述*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络病学说从瘀论治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
基于“络病理论”从瘀论治中风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治未病中的应用初探
脂蛋白肾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基于肾络理论浅析慢性肾脏病的辨证施治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与肾络瘀阻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