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4-04-12 23:23谭朝日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3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谭朝日

[收稿日期]2023-07-15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面上项目课题“碳约束下辽宁

省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LJKMR20222138);2023年度教育教指委研究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YJZWGGK-2023B-152);辽宁省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院校活页式教材建设研究——以《信贷业务》课程为例”。

[摘 要]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我国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而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校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此背景下,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出高质量技术型人才是高校和企业当前共同面临的课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高校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等问题较为凸显。因此,高校应从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校企资源共享平台以及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立与产教融合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等方面来采取措施。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校;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03.066

[中图分类号]F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03-0213-04

0     引 言

2017年年末由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发布有关产教融合的专门性文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为实现深化产教融合的具体要求[1]。产教融合理念不仅仅停留在教育层面,现已升级加入到国家教育强国的战略管理之中,不只针对职业教育而是延伸到整个教育领域。高校作为高质量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教育理念应与时代发展保持一致,为社会输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下,高校和企业之间要能够实现良好的合作、有效的沟通以及资源的共享,推动产业和教育的共同发展[2]。长远来看,通过强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产教融合对于高校和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亦是挑战。

1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高校的实践意义

1.1   培育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面对我国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与日俱增。在新时代社会发展背景下,我国高等学校应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应从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培养契合当下时代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确保技能型人才的匹配性与适应性。合格的高质量技术人才不仅要处理好所处岗位的管理与所需的科研等工作,还要能够进入工作岗位进行实践生产。不光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必须具备处理现实問题的实践能力,符合企业工作岗位的标准要求,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1.2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我国教育事业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应为社会输送适应产业升级发展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来进一步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这是高校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其生存发展的意义所在。因此,高校要发挥其主体力量组织成立教育集团,其中应包含信息产业部、物流产业部、机械制造产业部等,加深学校与政府、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时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理事会,建立高校专业跟随产业升级变化的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与产业的紧密联结,定向培养出符合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同时更需要与产业需求匹配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借助产教融合这一举措来实现,我国高校有必要重视人才培养与产业优化升级配套的问题,从产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定向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2     当代高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人才培育与企业所需不匹配

自国家出台有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以来,众多高校积极响应号召并采取相应措施。目前来说,各大高校培养的人才并不完全符合产业的需求,其根源在于学校对产教融合的理解有偏差。即使近年来在实施校企合作相关政策的过程中“企业冷”的问题有所缓解,但大多数高校当前还是仍旧处在一个相对被动的位置上。许多高校没有主动向外寻找好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意识,而是选择在原地等待主动上门寻求合作的企业中挑选较为合适的来进行校企合作,选择空间不大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展。与此同时,许多高校当前的教学模式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不对称。自国家鼓励、倡导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来,逐步演化形成了“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合作办学、协同育人”几种较为成形的培育人才模式,但依旧属于较为浅层的产教模式,未达到预期效果[3]。高校现行的教学模式实践性不强,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在开展有关实训课程时企业并未真正参与进来,没有实现真正的产教合作,培养的人才与产业需求脱节。因此,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不到所需人才、无法匹配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是目前面临的尴尬局面。

2.2   高校实训基地资源设备不充分,实训教学实用性

不高

即使高校的实训教学比例以及实训经费较以前有所增加,但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现有的实训教学基地明显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许多高校存在对实训基地与实训场所的资金投入不充足的问题,限制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的有效实行。尤其对于实操性强的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建设配套设备不到位的话,实训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无法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重视程度不够高,未与足够多的企业和机构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且同时缺乏配套的校外实践场所,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实地实习。目前来说,纵然一些高校有自己的实践教学基地,但存在配套设施不足、师资力量不够、课时量不足等问题使其并未发挥真正的效用。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缺乏沟通平台、合作经验不足以及知识技术不匹配等问题,彼此之间缺乏深厚的合作基础。与此同时,许多高校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认识不到位,在实训教学操作过程中浮于表面、趋于形式化,学生学习到的实训操作内容不能真正应用到企业实践中。甚至有些高校对于实训基地的建设进度仅停留在挂牌仪式上,并未真正对其进行资金投入建设,为了完成任务只做形式上工作应付交差。当下高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实训课时量不够、实训教学浮于表面以及缺乏定期维护等问题,因此培育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学校与企业之间无法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

2.3   师资力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对于高校来说,无论进行学生管理工作还是教育教学工作都需要高校拥有经验丰富、实力足够雄厚的师资队伍。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更加有必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因其不仅是高校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保障,也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落实产教深度融合机制的必备条件。但从现实来看,许多高校现有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一方面,教师队伍人数短缺。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师生配置比例愈发不达标,教师教学任务压力倍增。另一方面,教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许多高校教师从读书毕业院校直接转到教学工作岗位上进行教学,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在企业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实践教学能力不足,难以完成相关的实训教学任务。与此同时,部分高校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始终专心致力于理论科研研究、不想花费过多精力在实训教学任务上,对企业行业的需求与工作内容都不够深入了解,无法将产业企业的实用知识与技术教给学生[4]。

3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发展路径

3.1   制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荒的问题日益严峻,高校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输出,针对此种局面,高校应将产业企业需求放在第一位来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同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对政府、企业进行对接与合作。首先,高校在保证原本的教学、教育工作能够有条不紊进行的前提下,对外应积极向相关部门争取资源扶持与政策倾斜为自身开展下一步工作赢得更多便利。其次,高校应改变自身的“高冷”状态,主动走出校外与更多龙头企业主动沟通并进行合作,利用其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拉近与企业的距离,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融合到一起,制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解决学生就业难这一难题,实现高效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具体来说,高校可考虑将合作企业中的技术工作人员聘请为学校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在授课方法上将实践案例与理论知识融合一体,使学生了解到企业生产一线是如何运行的,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实现企业用工与学生就业成功对接。与此同时,为了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缩短学生上岗适应期,高校可派教师到企业进行进修,了解行业企业中最新技术与工艺、企业管理模式,实现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经济、产业大环境发展日新月异,市场对人才需求结构随时在变,因此高校就应时刻瞄准产业需求的动态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需求变化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真正能够为行业企业所用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3.2   建設校企资源共享平台以及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学校与企业共同搭建校企间的资源共享平台不仅是为了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更重要的是为了使校企双方有效对接资源。通过搭建的共享平台,双方可以实时分享理论知识、实践案例、管理制度以及科研成果等,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同培养高质量技术人才,地方高校应拓宽实践教学通道,整合学校与企业资源,建设与产业企业相适应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校能够开展高质量实践教学的基础是学校拥有完善的实训基地,同时能够更好地与企业实践生产相结合,培养出与企业工作岗位更加匹配的人才。搭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不仅为了学校教学工作展开,也是为了企业生产服务,是联结企业与学校的桥梁。企业可帮助学校学生解决生产技术遇到的问题,学校帮助企业解决学生教学问题,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培育应用型人才,实现校企双赢、深度产教融合。

3.3   建立与产教融合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高质量的教师团队在学校实施教学、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主要作用。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想要实施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少不了教学实践能力较强、理论知识丰富、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但显而易见,当前许多高校都存在教师实践能力不强、高素质教师队伍人数不足的共性问题。因此,结合当下产业升级优化对高质量技术型人才提出的要求,整合校内外现有资源,建立一支与产教融合相适应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要保证其专业素质过硬、综合实力较强、实践经验丰富。首先,着重提升校内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激励教师通过定期参加企业实践,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来让校内教师的实践技术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高校应考虑建设针对产教融合型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将其作为岗位聘任的必备条件之一。学校也可组织实践教学能力大赛并将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职称评审加分奖励以及现金奖励,鼓励专任教师花费更多精力投入到产教合作方面[5]。其次,高校也可建立一支“混合型”教学团队,

负责学生不同方面的教学实施。具体来说,组建“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实践教师”的教学队伍,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按照课程内容来进行分工,共同制定课程标准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校企师资资源的整合,在合作过程中企业教师在校内专任教师的帮助下丰富了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校内教师在企业教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掌握了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技能,提升了实践技术能力。建设产教融合师资队伍不仅会使教学效果有实质提升,还实现了产业与教学的有机融合。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19](2020-10-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刘思宇.高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探讨[J].产业创新研究,2023(2):193-195.

[3]宋耀辉,杨锦秀.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优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2022,21(3):7-13.

[4]黄关山.“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职教论坛,2021(9):134-138.

[5]沈洁,徐守坤,谢雯.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逻辑理路、实施困境与路径突破[J].高教探索,2021(7):11-18.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