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视角下基于行为仿真的社区公园适老化研究
——以成都市和美社区公园为例

2024-04-15 12:56徐瑞良
关键词:公园社交群体

徐瑞良, 甘 娜

(四川师范大学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26 402万人、占18.70%,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 064万人、占13.50%[1];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分别上升了5.44%、4.63%,说明我国开始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成都市常住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占17.98%、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62%,抚养比达到19.81%,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了6.21%[2],老龄化趋势较全国而言更为严峻.

针对日趋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国务院于2021年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要求“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3].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积极老龄化的国家战略”[4].国外关于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文献[5]首次探讨了老年人户外空间设计,将关注老年群体需求从社会学领域扩展到规划设计领域;学者们通过主体建筑、社区广场等城市社区户外公共空间[6-8],关注老年群体、残障人士的无障碍使用设施[9-10],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氛围.国内相关研究集中于适老性法规[11]、老年群体身心健康与社区公园使用行为特征[12-15]、疗愈景观适老化设计营造[16]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老年友好的人机交互的数字化与智慧化技术成为新兴热点[17-18].因此,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多从环境设计角度出发,以空间设计学视角研究户外空间适老化问题,相对忽视老年群体行为及其价值需求,缺乏基于老年群体时空行为特征的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研究.

1 社区公园-老年群体行为耦合系统

环境行为学理论是研究人与人的行为、人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与传统的环境单极决定论和环境行为相互作用二元论不同,文献[19-20]归纳了环境-行为相互渗透理论,其理论核心为人及其所在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规避了把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进行孤立研究的局限.学术界常运用相关分析[21-22]、耦合分析[23]、线性回归[24]等方法研究户外公共空间与人群行为的关系.随着积极老龄化的推进,行为仿真对人群行为的模拟研究成为热点[25],而空间句法是解构空间的智能化方法,能有效地将人群行为特征与空间结构有机结合,实现环境-行为相互渗透的微观分析.

在社区环境系统内,户外公共空间是承载社区居民活动的空间基础,环境与行为的相互关系直接表现为户外公共空间的人类活动以及户外公共空间对人群行为的影响.基于环境-行为相互渗透理论,引入行为仿真概念,将老年群体与社区公园置于同一耦合系统进行实证研究(图1).系统性深描老年群体的行为特征,分析时间粒度分异、时间活动分段、时间矛盾分层规律,归纳其空间活动多样性、需求多元性、使用多制约性的空间行为特征.同时,对社区公园进行空间解构,分析老年群体对社区公园的自然环境、交通通达、景观生态、设施配套和开敞空间满意度,结合空间句法对社区公园空间进行智能解析,将老年群体行为特征与社区公园空间结构进行时空拟合,实现老年群体需求的空间可视化表达,使空间环境对老年群体产生积极渗透效应.

图 1 社区公园-老年群体行为耦合系统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城市社区公园是老年群体日常行为活动的高频发生地,位于成华区东三环路附近的和美社区公园(见图2),占地23 856 m2,其15 min生活圈内有常住居民19 841户,80 000余人,住区环绕分布.和美社区作为成都市首个公园城市示范社区,在儿童友好、社区服务、邻里交往方面是成都市的典范,且公园老年群体规模大,园内老年群体活动频次高,能提供充足的样本数量,因此本研究选取和美社区公园作为案例地.

图 2 和美社区公园区位示意图与景点示意图

2.2 研究方法

2.2.1实证研究法 通过行为注记法与PSPL调研法获取老年群体行为活动时空数据,同时进行老年群体基础信息调查、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公园使用满意度调查、相关建议访谈等[26].PSPL调研法是由丹麦城市规划学家扬·盖尔提出的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与公共生活状况的评估方法,其中PS调研通过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现状的评估来讨论人们在此区域具体的需求,PL调研通过对于场地使用者的行为活动规律的记录来分析公共空间如何被高效利用[27].

2.2.2空间句法 空间句法将大尺度空间分割为若干小尺度的可感知的基本单元,把空间的关联关系抽象为连接图,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常用的分割方法主要包括视域法、轴线法、凸多边形法和线段法[28].本研究拟采用轴线法、视域法进行老年群体行为特征分析,利用智能体人流集聚模拟法实现行为仿真.轴线法与视域法分析指标主要包括整合度、连接度等[29],如表1和表2所示.

表 1 轴线分析指标

表2 视域分析指标

整合度计算公式[30]为

(1)

选择度计算公式[30]为

其中,Bt为选择度,N为系统内所有节点的集合,Ry为y点所在的道路(线段),x为节点位置,y、z为端点,W为权重,OD为x、y、z间的最短距离.

可理解度计算公式[30]为

(3)

其中,R2为可理解度,C为连通值,I为整合度.

视域整合度计算公式[30]为

(4)

其中,K为在i点处所及视域面内所有可见事物数量之和(除去已经计算在k中的事物数量),k为在i点处所有可见事物数量之和.

2.3 数据来源2022年国庆节进行预调研,观测老年群体活动时间集中在7:00—21:00.在预发放问卷后进行问卷调整,检验信效度合格后,确定正式调研时间为2023年3月5日—3月8日,其中3月5日为周末,3月6、7日为工作日,3月8日为节假日,调研时间全覆盖工作日与节假日.选择覆盖整个公园的观测点,单日内观测时段为7:00—21:00,每半小时采集一次数据.观测到老年群体男性2 231人次,女性3 203人次.在观测过程中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1 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 150份,有效回收率97.5%.

3 老年人社区公园活动时空行为特征分析

3.1 老年人社区公园活动行为总体特征

3.1.1受访老年群体描述性统计 观测结果中,节假日观测频次数量较工作日更高,其中女性老年群体活动频次是男性的约1.47倍.观测结果包括10种老年群体活动行为,其中老年群体最频繁的活动行为类型是散步,占总数的30.55%,其次是休憩(23.28%)、亲子活动(19.82%)等.将该10种行为归纳为运动类、休憩类、观赏类、社交类四大类型,其中运动类与休憩类是社区公园老年群体最常见的两大活动类型,发生频率总计达到93.56%.不同行为类型及其数量占比见表3.

表 3 不同行为类型数量占比情况

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女性老年群体是男性老年群体的1.13倍,这可能是因为女性老年群体退休年龄较男性早所致.受访老年群体年龄集中分布在71~75岁,大部分为初中学历(49.10%);月收入来源主要为养老金,且在4 001元及以上的占41.70%;老年群体子女数量较均衡,有2个及以上的孙子(女)的占比68.2%.

3.1.2个体差异下行为总体特征 如图3(a)所示,在活动类型上,跑步、打篮球等剧烈运动在男性老年群体中更加频繁,而跳舞等柔性活动在女性老年群体中频次更高,散步、休憩等亲子活动在两性老年群体中均比较频繁.这是因为老年男性体力水平高于女性,活动强度更大;具有社交性质的活动,老年群体都有较大需求.

表 4 样本描述性统计情况

如图3(b)所示,在空间分布上,男性老年群体在运动空间的活动水平高于女性,而女性老年群体在社交空间的活动水平高于男性;同时,两性老年群体在观赏空间、社交空间的活动水平都较低.这是由于女性老年群体有固定的社交组团,而男性以孤立运动行为为主,且和美社区公园开花植物少,种类较单一,老年群体的观赏、社交总体水平较其他活动更低.

图 3 个体差异下行为总体特征分析图

如表5所示,老年群体身心健康各维度均与社区公园自然条件、交通通达、景观生态、设施配套和开敞空间的满意度呈正向相关关系,其中由景观生态因子所反映的观赏空间满意度对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程度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但和美社区公园观赏空间面积较小,观赏性植物、园林小品不足,与老年群体需求错位.

表 5 和美社区公园因子相关分析

3.2 老年人社区公园活动行为时间特征

3.2.1性别差异下行为时间特征 两性老年群体的社区公园活动行为频次呈现出“三峰两谷”的变化特征,但女性老年群体活动频次总体比男性更高,且在高峰时段存在部分差异,女性老年群体活动早高峰、午高峰发生时间比男性更早,男性老年群体则存在2个早高峰,如图4所示.由于女性老年群体户外活动意愿较男性更大,但家务、接送孩子等活动占用其较多的社区公园活动时间,因此其活动高峰更早,波动变化较大;而男性老年群体相对可用自由时间较多,在社区公园逗留时间长,高峰更晚,一日内频次变化较稳定.

图 4 两性老年群体活动行为时间特征分析

3.2.2活动类型差异下行为时间特征 不同活动类型之间存在时间分异规律.运动类活动主要集中在清晨凉爽时段(7:00—10:00)、下午阳光减弱时段(15:00—17:00)、夜晚凉爽时段(19:00—21:00),休憩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午间气温升高光照强烈时段(11:00—15:00)、傍晚餐后时段(17:00—19:00),观赏类活动主要集中在白天光线较好时段(8:00—11:00、14:00—15:00),社交类活动主要集中在早上天气较好时段(7:00—12:00)与午后活动时段(14:00—18:00),见表6.动态类活动主要集中在早上、傍晚和夜晚,静态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午间和傍晚,两者呈互补趋势,如图5所示.由于不同活动类型有不同的气温、光照需求,因此活动类型时间差异由气温高低、光照强弱决定.

图 5 老年群体不同活动类型的各时段占比情况

3.3 老年人社区公园活动行为空间特征

3.3.1性别差异下行为空间特征 基于行为注记法调研结果进行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两性老年群体在社区公园的活动特征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女性老年群体活动总体靠近小游园、入口回廊处等隐私性较高的区域,如图6(a)所示;而男性老年群体活动总体分布在儿童游乐广场、篮球场附近等比较开阔的运动区域,如图6(b)所示.由于聊天社交是女性老年群体主要活动类型,跑步、散步、使用器材健身是男性老年群体的主要活动类型,因此,女性老年群体倾向于私密空间,男性老年群体倾向于开敞空间.

图 6 两性老年群体的行为空间密度特征

3.3.2一日时间粒度下行为空间特征 一日内老年群体的社区公园活动行为频次呈现出“三峰两谷”的变化特征,因此从3个高峰期探究老年群体一日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早高峰时,老年群体倾向于在小游园、篮球场、儿童游乐园等运动空间活动(图7(a));在午高峰时,老年群体更倾向于在道路、回廊等休憩空间活动(图7(b));在晚高峰时,由于气温回落,老年群体则再次倾向集中在儿童游乐场、篮球场等场地,同时道路的人流密度也有所增加(图7(c)).由于早高峰时气温凉爽适宜,以健身、散步、慢跑等活动为主,运动空间满足老年群体晨练需求;午高峰时由于气温高、光照强烈,老年群体以静坐、聊天等活动为主,既满足遮阴需求,又能休憩恢复体力;晚高峰时老年群体以餐后休闲、亲子互动等活动为主,因此运动空间人流密度再次升高.

图 7 一日时间粒度下的行为空间密度特征

3.3.3活动类型差异下行为空间分布特征 1) 运动类行为分布特征.运动类活动主要分布于道路、儿童活动场、开阔的游园广场等具有运动设施、运动空间、运动氛围的场地,运动类活动集聚空间总体表现出开阔性、延展性、曲折性的特征,如图8(a)所示.老年群体对于运动空间的使用表现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以跑步、散步为主的线性运动,另一类是围绕健身器材与舞蹈展开的点状运动.

2) 休憩类行为分布特征.休憩类活动行为呈散点状分布在道路座椅、回廊、儿童游乐广场等具有休憩设施、安静空间、植被茂密的场地,休憩类活动集聚空间总体表现出隐私性、舒适性的特征,如图8(b)所示.老年群体在休憩空间以静坐、电子阅读、亲子互动等活动为主.

3) 观赏类行为分布特征.观赏类活动具有明显集中的趋势,主要分布于花卉丰富、树林游园的场地,如图8(c)所示.老年群体在该类场地赏花、拍照,成组成团集中于有花坛、开花植物的场地,而普通绿色植物场地吸引力不足,老年群体集聚趋势不明显.观赏类行为在地形高处的密度也较高,是因为该类空间视域开阔、景观丰富.

4) 社交类行为分布特征.社交类活动与休憩类活动空间分布类似,主要集中于回廊、儿童游乐广场等公共空间,如图8(d)所示.社交空间依据使用需求不同明显分化为2类:一类为隐私性较强的私密社交空间,主要为小规模的老年人私密交流;另一类为开阔的聚众性社交空间,主要为聚众聊天、唱歌等社交活动.

图 8 各活动类型差异下的行为空间分布特征

4 基于空间句法模拟的老年人社区公园活动行为分析

4.1 轴线法分析

4.1.1整合度分析 如图9(a)所示,基于DepthmapX软件分析,和美社区公园内老年群体可进入空间的全局整合度区间为[0.226,0.567],其中,中部游园路及儿童乐园游园路为全局整合度最高值集中区域,该区域属于观赏空间、休憩空间、运动空间与社交空间的交汇处,可达性最高.全局整合度最低值处于篮球场环路、西部园路,该空间属于运动空间,且主要发生剧烈运动,不符合大众老年群体活动特征.

如图9(b)所示,当拓扑半径R=3时,局部整合度高值分布主要集中在观赏空间,反映了行走半径较短、身体机能较差的老年群体的活动适宜区;如图9(c)所示,当拓扑半径R=5时,局部整合度高值分布在观赏空间、社交空间,反映了行走半径一般和身体存在一定机体疾病的老年群体的活动适宜区;如图9(d)所示,当拓扑半径R=7时,局部整合度高值分布在观赏空间、社交空间与休憩空间,反映了行走半径较高和身体健康的老年群体的活动适宜区.身心疾病较严重的老年人主要在观赏空间内静坐观花.随着老年群体健康程度的改善,游憩距离增加,老年群体可达空间依次为观赏空间、社交空间和休憩空间.因此,不同老年群体的健康程度影响其游憩需求,进而影响其活动空间分布.

图 9 全局整合度与局部整合度分析

4.1.2选择度分析 选择度高值集中在儿童游乐园道路、中心游园路和入口回廊等运动空间、观赏空间和社交空间主要道路,如图10所示.该类区域空间开阔、路网密集,老年人穿行度高、通达性好.因此,模拟老年人选择度高,易发生社交、运动、休憩和观赏等多种活动.

图 10 选择度分析

4.1.3可理解度分析 如图11(a)所示,将全局整合度作x轴,拓扑半径R=3时的局部整合度作y轴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得R2可理解度为0.199,表明身体机能较差的老年群体在公园局部活动过程中由于可达距离较短,难以理解整体空间,对整个公园的体验度不高,易缺失环境空间整体感知,造成迷路等问题,影响身心体验满意度.

如图11(b)和(c)所示,分别使用拓扑半径R=5、R=7时的局部整合度作y轴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得R2可理解度分别为0.279 1、0.371 4,表明身体存在一定疾病的老年群体可达空间有限,也难以理解整体空间.

如图11(d)所示,使用拓扑半径R=9时的局部整合度作y轴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得R2可理解度为0.445 4,此时表明身体健康的老年群体能较广泛地在公园空间内穿行,可达空间数量多,对公园整体感知度相对身体不健康的老年群体而言更高,但总体感知度较低,表明公园整体存在空间复杂问题.

图 11 可理解度分析

4.2 视域法分析视域整合度区间为[1.553,3.524],其中,视域整合度最高值分布在儿童游乐场、篮球场等区域,如图12(a)所示,该模拟结果与调研所得结果一致.儿童活动场与篮球场等空间较开阔,视线开阔度高,且被识别程度高,因此适宜布置老年活动停留场地.但年轻群体需求与老年群体需求存在矛盾,需要协调.

视域连接度区间为[24,2 195],其中,视域连接度最高值同样分布在儿童游乐场、篮球场等区域,如图12(b)所示.该区域空间开阔,被识别频率高,宜布置社交空间、观赏空间.

图 12 视域整合度与视域连接度分析

4.3 社区公园人流聚散模拟通过Depthmap软件的Agent算法模拟老年群体活动聚散特征.根据老年群体一般行为特征,设定Agent智能体碰撞网格为1.5 m,每个Agent智能体所能看到视角为150°,时间步长1 500,运动长度400 m,在公园2个入口分别投放10个智能体,在公园内部随机均匀投放50个智能体,人流模拟结果如图13所示.

人流集聚Agent模拟结果的颜色越暖表明人流越集中,因此,人流最密集区域处于儿童游乐场、篮球场、入口游园回廊、东北部次入口路等代表的运动空间、社交空间和休憩空间.同时,根据人流模拟结果,北部游园代表的观赏空间聚集度也较高,但实际调研人流密度不高,这是由于和美社区公园该区域观花植物缺乏,对老年群体吸引力较低.而中部游园路人流模拟集聚度较实地调研人流密度更低,是因为实际和美社区公园中部游园路产生拥堵、景观不适、空间使用矛盾问题.

5 和美社区公园适老性评价

5.1 安静空间环境良好,运动空间配置不足和美社区公园受试老年人对自然条件、交通通达、景观生态、设施配套等方面满意度较高,均达到4分(满意)以上,但对开敞空间满意度为3.64分(一般).和美社区公园远离主干道,噪声污染低,自然条件优越;周边公交便利,人行步道平坦开阔,且内部道路体系完备,人行交通安全,可达性较高;林冠线变化丰富,植物层次体系化,但观花植物分布较零散;照明、休憩和卫生设施完备,但遮阴避雨设施与急救设施缺乏.其中老年群体普遍认为广场舞空间面积不足,导致广场舞活动场地迁移至附近商业广场;广场的社交空间缺乏,不能满足老年群体聚众聊天和活动需求.

5.2 内部路网通达度高,健康梯度供求失衡通过空间句法整合度分析、可理解度分析和人流聚散模拟,明显发现健康程度较差的老年群体步行仅为入口处几条园路,可达距离短,公园局部景观识别度较差,缺乏标志性小品,视觉体验度较低,且植被遮挡关系明显,健康程度较低的老年群体总体使用难度较大.随着老年群体健康程度的改善,游憩距离也增加,老年群体可达空间依次从观赏空间到社交空间,再到休憩空间与运动空间,视域内容丰富度提高,设施使用难度降低.因此,和美社区公园的空间设施供给与不同健康程度老年群体需求错位失衡.

5.3 环境行为渗透度高,代际时空矛盾突出老年群体在社区公园环境内运动、观赏、社交和休憩,促进了身心健康改善,同时也影响了社区公园内设施的分布、功能的完整性,因此社区公园环境与老年群体行为间相互渗透度高.老年群体与其他年龄群体间代际矛盾突出,其中,与儿童活动时空矛盾较小,与年轻群体活动时空矛盾突出.老年群体主要在儿童游乐场进行亲子活动,与儿童活动融入较好.老年群体占用篮球场作为广场舞场地现象频发,易产生空间使用矛盾;且老年群体在早高峰及晚高峰步行时易与跑步年轻人产生碰撞,导致道路安全性降低,易产生时间使用矛盾.

图 13 人流集聚模拟图

6 社区公园适老性优化策略

6.1 环境-行为总体模式导向

6.1.1运动类活动总体模式与优化策略 运动类活动频次随时间变化明显,其模式图如图14(a)所示.早间时段主要以线性运动为主,包括跑步、散步等活动;午间时段以集中型运动为主,包括跳舞等活动;晚间则再次以线性运动为主,夜跑、夜间散步活动频次高.

根据该模式,社区公园经营部门应加强对早晚的道路安全巡逻,规避道路湿滑、摔跤碰撞等问题;同时社区公园管理者应合理规划开阔空间使用时间,在实现开阔空间本身功能同时满足集中性运动需求.增加遮阴避雨设施,减少天气不利因素影响老年群体身心健康.选择防滑铺装,区别跑道与人行道铺装.改善照明系统,保障清晨、夜晚老年群体活动安全.

6.1.2休憩类活动总体模式与优化策略 休憩类活动随时间变化不明显,其模式图如图14(b)所示.该模式结构主要与游线空间相关,由运动线路上的休憩区组成,呈串珠状.休憩类空间规模较小,基本与运动、观赏和社交空间共同存在,相互交融.

休憩空间应尽可能降低噪声,遮阴避雨设施完善,植被茂密,与运动空间相间布置.设置密度合理的座椅、观赏席和照看位,便于老年人在亲子活动过程中照看儿童.

6.1.3观赏类活动总体模式与优化策略 观赏类活动呈现出较固定的空间分布,其模式图如图14(c)所示.该类活动流动性不强,空间结构呈主次节点状,与景观节点的空间分布相吻合.

社区公园应根据主-次景观结构,将主要景观节点布置在人流密集、活动空间交汇处,次要节点均匀布置在主园路沿线,以提高老年群体的景观体验度.根据老年群体视觉审美,应布置花-草-灌-乔的植物立体结构,且鲜艳花卉占比应较大.植物配置应做到季季有景、月月有花,提高季相变化丰富度.增加体现社区特色的景观小品,提升老年群体理解度.

6.1.4社交类活动总体模式与优化策略 社交类活动流动性强,其模式图如图14(d)所示.该模式总体分为三大圈层,核心圈层是家庭成员间的游玩、嬉戏和陪伴,第二圈层主要为朋友亲戚间亲密话题、涉及隐私的话题,第三圈层为陌生人之间交流天气、问候和唱歌等社交活动.

核心社交类、亲密社交类活动空间可小规模地与休憩空间并列布置,适宜布置在围合空间内,保证隐私性;普通社交空间可简单布置在道路两侧、开阔空间,便于老年群体聚集聊天、唱歌等.

图 14 各类行为总体模式示意图

6.2 时间-行为特征导向

6.2.1活动冲突疏解,时间科学分配 老年群体一日活动表现出“3个高峰、2个低谷”的时间行为特征,不同峰谷中的高频活动类型不同,不同强度的活动易产生冲突,应在高峰期疏减部分高强度活动至低谷期,使峰谷活动有序展开.其中,早、午、晚3个高峰时段应以运动、休憩为主,社交、观赏相应布置在2个低水平活动时间段前后,既可避免天气条件不适,又可解决活动高峰期的时间冲突.

因此,在社区公园规划中,应充分调研社区老年群体行为特征,分析其活动日变化特征,以满足不同活动不同时段的多样需求.具体思路如图15所示:首先,应充分掌握老年群体时空活动特征;然后,通过相关技术手段模拟规划平面老年群体活动,得出模拟结果;最后,将模拟结果与老年群体时空行为特征进行对比,得到最优规划方案.

图 15 适老化社区公园时间行为导向规划思路图

6.2.2设施资源共用,时间资源共享 社区公园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老年群体,还包括儿童与青年群体.在设施资源有限、活动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是社区公园适老化、全龄友好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一周时间粒度来看,老年群体在工作日与非工作日的活动频次差异相对青年群体与儿童群体更小,青年群体与儿童群体由于上班、上学等原因在工作日活动较少,由此产生时间活动差异.一日时间粒度下,老年群体起始活动时间较早,在7:00—9:00早晨时段已有较高的活动频次,但青年、儿童普遍在9:00—11:00这一阶段开始进行活动,两者再次出现时间活动差异.由此,可以通过时间互补,实现错峰活动.

老年群体较多使用公共健身器材、公园座椅等设施,而青年群体自带设施较多,如帐篷、折叠椅等,儿童群体也有专属的儿童游乐设施.因此,在有限的设施条件下,充分利用时间差,将工作日白天的篮球场用作舞蹈场地,节假日则禁止跳舞,使各群体在设施使用上也能实现时间资源互补共享.

6.3 空间-行为特征导向

6.3.1环境需求互嵌化,空间分区合理化 老年群体活动频次最高的类型包括轻度运动与休憩活动,该类活动所处空间为主要空间,其他活动包括社交、观赏等所处空间则为次要空间,次要空间辅助主要空间.在社区公园规划中通常没有专门的老年游憩区,在社区公园适老化发展方面应关注老年游憩区规划.

主要空间的分区布局形式如图16所示,包括以下3种:严格分区分割式、均等环绕式和空间共享式.其中,严格分区分割式适用于规模较大的空间,严格分区有利于空间分类使用,避免空间浪费,保障各群体使用需求基本满足;均等环绕式适用于规模较适中的空间,能够均匀分布各年龄层、各行为类型的活动空间,均等地服务各群体;空间共享式适用于规模较小的空间,通过时间差将部分青年活动区域与儿童活动区域有序地分配给老年群体使用,不再单独设置老年活动区,将有限的资源高效利用.

图 16 核心空间分区示意图

6.3.2行为类型多样化,空间功能多元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老年群体生活需求层次提升,其活动行为类型逐渐丰富.社区公园主要承担老年群体散步、跑步、舞蹈社交、亲子游园和观花赏景等活动,单一功能的空间场景不能有效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的活动需求.空间复合、功能多元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分配、科学使用,承载老年群体多种活动类型,增进老年群体的空间使用融入度.

将社区公园运动、休憩、观赏和社交四大类空间功能相互结合,使之成为适老的复合空间.丰富空间活动形式,增加组织社区老年集体活动频率,包括集体跑步、观花和交流会,关注老年群体参与,提升老年群体在空间使用上的生理与心理融入度.

6.3.3促进老年友好化,空间设施智能化 身体残疾、基础疾病较重和自理能力较差等低能老人受制于其可行距离较短,不能有效体验整个公园环境,其空间设施使用难度大.对此应当加强节点打造,既要在社区公园主次入口、核心游览区布置景观,也要在道路景观、次要节点适当增加环境趣味性,如增加社区文化景墙、智慧播报与报警系统、生活宣传展板和道路低维护花境,丰富社区公园局部环境的可感知度与可参与性.

致谢四川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一般项目(202210636030)对本文给予了资助,谨致谢意.

猜你喜欢
公园社交群体
社交之城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在公园里玩
社交距离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一见如故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