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2024-04-26 14:33王巧菊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3期
关键词:劳动力人力资源人才

王巧菊

(商丘市梁园区社会保险中心 河南 商丘 476000)

1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据相关部门统计,近些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不断增加,劳动力剩余人口正在呈年轻化状态增长。这些情况表明了两方面问题:第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在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前提下,在年龄较小的阶段就投入到劳动的行列中去;第二,农村劳动力剩余过多,城镇地区就业机会较少,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变得愈发困难。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业劳作呈现代化趋势发展,农业整体的产业结构得到快速地升级,在此前提下,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将会以逐步增长的趋势继续发展。

2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人口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关键已经从劳动力、土地等的数量累积型向技术型、科技型等新型农业方向进行转变。生产关系也从密集型、集约型转变为机械化、规模化的新型模式。由此可知,要想发展农业经济,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创造经济财富的重中之重便是解决农村人力资源过剩、亟待有效开发的问题。我国农村人口约有5 亿人,占全国14 亿总人口的35.7%左右,农村劳动力整体受教育程度低下,也没有积累丰富的原始人力资本,导致无法高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业方面的科技与创新在与日俱增,但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无法很好地适应这种新型农业状态,导致实施科技型农业的进程缓慢,收效甚微。“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快速、有效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为实现这一宏伟而远大的目标,提高农村人口整体教育水平,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成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务。农村经济改革的成效关系到农业经济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农村是否能够稳步进入科技状态,关系到农民是否能够实现丰衣足食。

3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途径

3.1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农村的改革要想实施下去,需要具备以下几种条件:第一,使农民朋友获得丰富的市场经济知识;第二,使农民朋友拥有法律意识;第三,使农民朋友能够拥有民主意识。唯有如此,才能消除农村的许多落后现象,才能使农村经济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才能让农村经济的巨大潜力发挥出来,进而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2 完善人才引进及管理策略。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逐步增加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及凝聚力。①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以及技术类企业增加对人才的吸纳方案,增加就业岗位。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能够主动吸纳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②大力引进农村急需性人才,围绕本地的农业特色经济,结合新时代的科学技术,以自媒体传播为媒介,大力引进和发展农村急需性人才。③建立专项的农村人才资源库,有效地实施全面人才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评定流程,做到一人一档,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系统性地对人才进行分类管理,并设定动态的考核指标,严格的考核流程,为各类人才的后续跟踪提供有效保障。

3.3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要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产业风格,形成集产品、销售、供货渠道于一体的一条龙式的产业化模式。

3.4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农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农村匮乏的教育资源现状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在大多数工业产品已经处于供求平衡或者供过于求的状态下,教育资源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可从各领域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增加教育资源,扩大农村人口的受教育范围,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多加积累农村的人力资本。教育产业不仅能够满足本土人民对教育的需求,还能够成为农村的消费热点话题,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专业化的人才。进一步实现从农村教育,到输出专业技术型人才,再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技术型人才支持的可持续发展方针。

4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具体措施

4.1 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流程。要想做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就必须对农村现有的教育基础进行完善,与此同时,对现有教育的弊端进行深度优化改革,务求建立一个结合国家政策导向与当地农村村情现状的具有农村特色的完善的教育体系。第一,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强化农村人口的基础教育,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第二,把“农、科、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套成人科学技术型教育体系。要把强化农村人口的基础教育,与成人科学技术型教育体系,两者一体化推广,提升农村人口的整体教育素养。依照以上两点的主要策略方针,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的教育大改革。

4.2 开设实用型技术培训课程。充分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开设各种实用型技术培训课程,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充分发挥以科学技术带动农业发展,以机械化劳作代替密集型人工劳作的模式,实现科技帮农、科技兴农、科技富农的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要把农业方面的科学技术,付诸实践当中去,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进行改革、创新和发展。要在农民中强化科技改变农业生产的意识,进而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4.3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方向转移。积极完善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方向的有效转移,对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实现全国农民的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方向的有效转移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具体举措如下。

4.3.1 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基本国策,要逐步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使小城镇与城市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小城镇的发展建设,要以自身的条件为基础,进行科学的规划及合理的布局,要充分与农村结合发展,共同进步。小城镇在农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主要的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与此同时,还是大城市与农村之间联系的纽带。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可以有效地带动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能够有效地转移过剩的农村劳动力,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能够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

4.3.2 加速发展乡村工业化建设。过剩的农村劳动力需要有效安置,乡镇企业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吸收一部分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加速发展乡村工业化建设,既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同步发展农村经济,是一举两得的重要举措。

4.3.3 加大扩充城市化吸纳能力。要做到完全、彻底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既要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又要加大扩充城镇化吸纳能力。在20 世纪,中国社会的主要生产力是工业化劳作,在21 世纪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城市化建设才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国外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是:城市化建设的完善,能够充分推进工业化的进程。我国工业化建设完善,但城市化建设严重不足,更为严重的是,已经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城市是城市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但由于城市化的规模太小,无法有效吸纳农村转移的过剩劳动力,无法带动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将对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

猜你喜欢
劳动力人力资源人才
人才云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