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2024-05-03 21:23吴艳杰刘君妹陈明星王新亚
西部皮革 2024年5期
关键词:纺织考核教学模式

吴艳杰,刘君妹,陈明星,王新亚

(1.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2.河北省纺织服装技术创新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18)

0 引言

实践课程教学是所有工科具有的根本属性,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工程教育的核心[1]。纺织工程专业为培养具备纺织工程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而开设的本科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纺织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最想具备的技能。同时,还需要熟练运用相关技术、纺织材料的性能、纺织工艺等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和控制产品质量的能力,服务交叉行业建设。实践课程教学为了提供学生与实际工作环境接轨的机会,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参与实践课程教学,学生能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拓宽就业视野,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实践课程需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以适应学生对信息、知识和技能学习需求的增长和对混合教学模式的期待。这种混合教学模式将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元化的实践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3]。

基于本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该研究构建了多样化的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出了组织学生到校内本科教学实验室、教学实践基地、纺织企业等实践地点进行参观实践。同时,在考核方式上采用多元化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通过多途径和多形式开展实践课程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课程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纺织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教学模式。

1 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产教融合不深,实践企业不重视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部分企业为自负盈亏的私有制企业,企业可能认为学生缺乏经验和技能,实践学习的效果不佳或无法满足学生和企业的期望,这使得学生难以在实践过程中有效地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不能立即为企业创造价值或以后留在企业就业,校企双方期望均难以达成,影响企业的积极性和配合力度。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学生可能对实践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这可能是因为纺织生产车间内部环境、噪音等因素使学生难以适应,或是学生对艰苦的工作环境感到不适。此外,不同实践企业在实践内容、培训环境、住宿条件等方面亦存在差异,在实地参观学习时,由于场地环境和人身安全限制,不允许学生亲自实操,只能观摩学习,这限制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最终导致学生的工作效率和学习质量不高,企业不重视[4]。

1.2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

纺织工程专业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实习效果,传统的实践教学组织都是分小组轮换进行的,由2 名校内专职教师带队,乘车前往校外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但是由于实习场地的限制,能同时容纳的人数有限,实践学习期拖得很长,且实习现场生产设备运行的噪声较大,易掩盖指导老师或工作人员的讲解,无法保证将知识要点传递给所有学生。部分学生在实习中也仅是机械性记录,并未深入思考和真正理解,且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学习意愿不高,一部分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是调剂生,对所学本专业不喜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盲目和被动地学习专业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将来从事的职业感到迷茫和困惑,还有部分学生想跨专业继续深造,不想实践学习相关技能。另外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和企业技术人员交流,在处理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时力不从心,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1.3 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实践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即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实习成果,实习成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实习报告;二是实习体会。负责考核教师多为校内老师,通过批阅学生提交的实习成果评定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简单并且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由于学生实习报告相互借鉴情况严重,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任课教师在批阅学生实习报告时可能存在按照以往上课的印象、学生字迹工整度、内容的多少、格式正确程度等因素评分。因此,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无法全面掌握同学们知识、能力等情况,不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难以达到实践教学效果和目的。

2 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对现有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提升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对上述问题逐步解决,以线上虚拟仿真实验改善线下片面实践学习状况,以线下实践深化对理论教学的认知,线上线下相辅相成、同向同行,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以满足学生对实践学习的需求。

2.1 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建立稳定、具有代表性、多样化的实习基地是保障实习教学质量的关键。结合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和发展趋势,实习基地建设应涵盖纺纱、织造、质量检测等各个方向。高校应与实习基地建立稳定友好的协作关系,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条件。传统实习基地也存在内容形式相对单一、学生参观难以深入体验等问题。因此,构建新型实习基地和实习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打通不同实践环节,形成“实习—毕业—就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促进校企合作。

2.2 师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需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创新。学校应加强培养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教师应通过言传身教带领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角色定位是学习者和参与者。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并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5]。他们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2.3 充分发挥虚拟仿真实验的优越性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立是在网络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实现的。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具有实时交互性、跨时空真实性和可扩展性,是集实物仿真、机械运转、工艺设计、智能引导和虚拟实验结果自动校正于一体的综合集成技术。除了校级平台的建立,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基本均衡”。例如,充分利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服务平台”“欧倍尔虚拟仿真实验室”等相关网络资源[6]。

虚拟仿真实验具有以下一些常规实验无法实现的优点,结合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应用虚拟仿真实验的经验基础上,总结出以下一些优点:(1)可以实现存在部分危险性的实验项目。比如开清棉工序的开松与除杂,高速转动的打手、角钉、刀片等操作不当对人体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对于本科实验很难开展,学生无法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各个机器的具体运转过程;(2)教学经费及设备不足的实验项目。例如一些实验所需的扫描电子显微镜、乌斯特仪、恒温恒湿室等设备,无法实验多台套的实验操作,学生不能亲手操作并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3)实验操作复杂难度大,学生较难掌握的实验,手动操作无法实现每个学生反复操作演练。例如不同定量纱条在生产工艺过程工艺参数的调整。

2.4 注重专业实践环节的衔接与拓展

通过改革实践教学以适应市场和时代需求,衔接与拓展综合实践、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活动训练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和实践的全面性,与课堂理论知识相呼应或互补,将专业涉及的复杂性工程问题融入实践教学内容中[7]。

除现场参观外,学校还可通过专题技术讲座的形式,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向学生讲授实际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式,介绍行业技术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工作特点。这样既能开阔学生视野,也能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相关工作岗位起到衔接作用。

2.5 完善考核机制与主体

随着社会发展,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不断拓展,包括新型纺纱和现代织造技术等,也需要融入时代特色与发展理念。面对纺织行业智能化、产业化、生态化的发展趋势,智能纺织也成为纺织工程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纺织工艺单元及机构外,还应加入智能纺纱、智能织造、智能穿戴相关内容,让学生体会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纺织生产工艺、设备设施、运行管理、安全防控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在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纺织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应以生态文明为融入点,使学生了解从原材料的采集、加工到生产、使用、保养、回收和最终处理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从生态、经济、社会等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综合工程观。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应注重过程考核,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全面考察,考核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为持续改进提供参考和依据。校企明确实习的目标、任务和要求,避免实践企业碍于情面等原因放松考核要求,使企业与学校能够更好地协作,逐年完善企业学习指南,确保过程考核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同时,可以采用校企联合的“双主体”考核制度,通过增加企业导师评价的权重,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表现。例如,可以将企业导师评价的比重提高至与校内导师的比重一样。此外,考核范围也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职业修养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通过全面的过程考核,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学生在企业实践的效果,更好地培养出适应实际需求的优秀纺织工程专业人才。

2.6 多种创新性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

创新实践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8]。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分析和实验验证,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开展课程设计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锻炼他们的设计和实施能力。校方建立与纺织类企业的紧密联系,搭建实践实训基地,加强校外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行业现状和需求,提高对行业的认知并培养与行业内交流和对接的能力。组织学生走进生产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将课堂上的抽象理论联系到实际工艺和设备,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此外,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能够与专业教师进行紧密联系,并通过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参与科研课题等途径进行实践训练,让他们从设计、原型制作到测试和改进中积累经验,专业教师给予系统的指导和沟通。通过进入专业实验室、参与竞赛和项目开发等活动,学生可以培养沟通、领导和团队合作能力,与他人合作创造创新解决方案。

3 结语

实践教学效果关乎学生对纺织行业的深入了解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面向市场和行业需求,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本科实践课程改革模式研究,形成以工程为背景、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实践教学明确目标、注重过程考核、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多种创新性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有效完成线下现场实践教学、线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任务,在实践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纺织考核教学模式
澳洋纺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