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功能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2024-05-06 11:13石冒丹刘径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3期
关键词:家庭功能亲社会行为心理资本

石冒丹?刘径言

摘要: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切入,为探究家庭功能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揭示心理资本在其间的中介机制,采用儿童用家庭功能评估量表(FFAS-C)、亲社会倾向量表(PTM)和积极心理资本量表(PPQ)对462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家庭功能、心理资本和儿童亲社会行为三者之间均呈显著相关。(2)家庭功能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3)心理资本在家庭功能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路径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7.89%。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家庭功能和高水平的心理资本能够增强儿童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家庭功能;心理资本;亲社会行为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3-0012-06

一、引言

积极儿童发展观主张将每位儿童都视作资源进行培养,而非当作问题来对待[1],因此,研究者们有必要关注儿童的积极社会行为,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强调一系列符合社会规范和期望并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2],而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他们在参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积极行为,包括分享、安慰、合作等助人行为、利他行为以及促进与其他个体和谐相处的行为[3]。

儿童往往会展现出一些亲社会行为,这样会更容易被他人认可和接纳,进而有效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4]。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键期是童年中后期,8~12岁的儿童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频率更高[5]。

总的来说,以童年中后期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他们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可以进一步指导实践。

家庭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父母子系统、家庭环境子系统和儿童子系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其中家庭环境作为个体发展最持久和最重要的系统,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功能是家庭规则、家庭沟通、内部规则以及应对外部事件这些方面有效性的体现[6]。在与家庭成员的互动过程中,儿童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比如他人的认知风格、态度和价值观以及类似亲社会行为等行为习惯[7]。

以社会化理论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与其家庭成员间亲密度紧密相关[8]。以往研究结果发现,儿童处于功能良好的家庭中,成员间形成的安全亲密关系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对自尊、归属感等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儿童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和意愿[9]。即使是留守儿童,当家庭功能良好运行时,他们在融洽的家庭氛围中更愿意表现亲社会行为[10]。反之,家庭功能发挥不良易使青少年产生如吸烟饮酒、攻击他人等冒险行为[11]。

基于此提出假设1:家庭功能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呈显著相关关系。

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COR)指出,个体倾向于积极争取和保持对自己有价值的个人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帮助自身应对并处理各种问题[12]。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作为一种重要的积极心理资源,由乐观、希望、韧性和效能感这四大核心成分组成[13]。

研究发现,家庭功能可以预测心理资本中自我效能等要素[14],家庭累积风险因素与心理资本显著负相关,当家庭累积风险因素较多且长期存在时,会导致学生积极心理资源的严重消耗[15]。

此外,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志愿者会更愿意表现出助人倾向[16],从心理资本组成维度及相关积极心理品质来看,自我效能感高、乐观的个体更倾向于出现助人等亲社会行为[17],说明积极心理资源促进个体具有更丰富的积极情绪体验,进而使个体出现利他等亲社会行为。

而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离不开所处环境和情景的影响[18],心理资本在学校环境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中存在中介作用[19]。据此推测同样作为环境因素的家庭功能可能通过影响心理资本的水平来对亲社会行为发挥作用。因此提出假设2:心理资本在家庭功能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及以往研究结果,家庭因素与个体亲社会行为存在关联,但是以儿童为对象,综合考察家庭功能对其亲社会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尚需进一步补充。

鉴于此,本研究拟构建一个中介模型,探究家庭功能、心理资本和儿童亲社会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详细来说,拟考察家庭功能预测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中介机制(心理资本),旨在基于已有研究进一步验证家庭功能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并结合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心理的积极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策略。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江苏省三所小学,随机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2份,问卷有效率92.4%。其中,男生218人(47.2%),女生244人(52.8%);四年级147人(31.8%),五年级156人(33.8%),六年级159人(34.4%)。

(二)研究工具

1.儿童用家庭功能评估量表(Family Functioning Assessment Scale for Children,FFAS-C)

采用由栾风焕、杜亚松、钟向阳[20]等基于Stratton等的系统临床结果和常规评估问卷15个条目的版本(SCORE-15)修订的兒童用家庭功能评估量表(FFAS-C)。该问卷涵盖了家庭优势、家庭困难和家庭沟通三个维度,共15个条目。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1=非常像,5=一点也不像)。共有10个条目需要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说明儿童的家庭功能评分越低。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

2.亲社会倾向量表(Prosocial Tendencies Mea-sure,PTM)

采用寇彧、洪慧芳、谭晨等[21]基于 Carlo的 研究修订的亲社会倾向量表(PTM)。该量表包括六个维度,共26个条目,从公开性、匿名性、利他性、依从性、情绪性、紧急性等六个维度进行评价,采用Likert 5点计分(1=非常不像我,5=非常像我),所有项目得分相加为量表总分,分数越高代表亲社会倾向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

3.积极心理资本量表(Positive Psycap Ques-tionnaire,PPQ)

使用张阔、张赛、董颖红等[22]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量表(PPQ)。该量表涵盖了四个维度,分为自我效能、韧性、乐观以及希望,共26道题目。该问卷采用Likert 7点评分(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其中有5个条目需要反向计分。总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就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6。

(三)数据分析

使用SPSS 26.0进行数据的初步处理、描述性分析、差异性检验和相关性分析。运用PROCESS 3.3程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三、 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使用Harman单因素法检验共同方法偏差。通过对所有项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8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积解释百分比为60.92%。而第一个因子解释方差的变异量为23.83%,低于临界判定标准40%,故研究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二)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研究分别从性别、年级、家庭结构三个方面对462名儿童的家庭功能、亲社会行为及心理资本进行差异检验。

从表1中可以看出,家庭功能在不同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年级方面,五年级学生的家庭功能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年级的。

另外,亲社会行为在性别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年级上,五年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的;心理资本在性别、独生与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年级上,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的。

(三)变量的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家庭功能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711,p<0.01),家庭功能与心理资本呈显著负相关(r=-0.737,p<0.01),亲社会行为与心理资本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33,p<0.01)。

(四)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分析

对所有变量(除人口学变量)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使用 Hayes开发的PROCESS宏程序分析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用非参数Bootstrap法进行显著性检验(重复取样设定5000次,将置信区间设置为95%)。在模型上选择Model 4(简单中介模型),控制性别和年级的影响,以家庭功能为预测变量,以心理资本为中介变量,将亲社会行为作为结果变量进行分析检验。

研究发现(见表3),家庭功能对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71,t=-18.17,p<0.001);接着将中介变量纳入方程,家庭功能对亲社会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仍显著(β=-0.37,t=-7.15,p<0.001);家庭功能对心理资本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0.74,t=-19.41,p<0.001);心理资本对亲社會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0.47,t=8.95,p<0.001)。

变量间路径系数如图1。

此外,中介效应结果表明(见表4),家庭功能对亲社会行为产生的直接效应和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的Bootstrap95%置信区间的上限和下限均不包括0。这表明,家庭功能对儿童亲社会行为起着直接和间接作用,心理资本在家庭功能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并且部分中介效应为-0.34,中介效应量为47.89%。

四、结论

(一)亲社会行为水平的状况

研究首先检验人口统计学变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检验不显著,与王艳辉、李董平和孙文强等[23]的研究结论一致。元分析显示,虽然不同性别的个体在一些特定具体的亲社会行为方面存在着差别,但男性和女性在整体亲社会行为上差别不大[24],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支持了此观点。

另一方面,年级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相关,这与李硕[25]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不同年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存在一定的波动。

(二)家庭功能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功能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儿童亲社会行为。

具体来说,家庭功能得分越低,家庭功能越好,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得分就越高,这与雷晓玲、赵冬梅和杨文娇等[26]的研究结果一致,研究假设1成立。这一结果支持了人类发展的生态学理论,即人类的发展受到个体与多个水平环境之间动态的、相互的影响,包括家庭等因素。

研究表明,家庭的亲子关系、家庭支持都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24,27]。

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员间能有效地沟通并提供情感支持,为儿童提供积极的心理环境和资源,儿童通过感知成员间积极情绪表达,习得情绪理解能力并整合到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在日常交往中更愿意做出帮助、分享等亲社会行为,同时也有效规避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

(三)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研究发现,家庭功能不仅能够直接负向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还能够通过心理资本的间接作用预测其亲社会行为,心理资本在家庭功能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研究假设2成立。

首先,家庭功能可以负向预测心理资本,即家庭功能得分越高,家庭功能发挥越差,儿童心理资本的水平就越低,这与计艾彤、金灿灿和赵宝宝[28]的研究发现一致。他们的研究表明,家庭功能可以通过社会支持来间接预测心理资本,这是由于家庭功能良好的个体通常能够建立更高质量的亲子依恋关系,进而形成积极的内部工作模式[9],从而在有限的环境中提升心理资本。

父母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家庭功能,父母越是采用积极正向的教养方式,子女越具备更高水平的心理资本以乐观面对困难和挫折[29]。

其次,心理资本可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即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儿童越愿意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这一结果和邵洁、胡军生[30]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个体必须关注到他人的困境和需求并感同身受之后才能产生亲社会行为,而这些都运用一定的心理资源。

此外,高韧性的个体在遇到困难时能够积极面对并坚持,这表明他们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来缓解压力,促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精力做出为他人提供帮助的亲社会行为[31]。

最后,心理资本在家庭功能与亲社会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显著,这与范楠楠、叶宝娟和倪林英等[32]的研究结果一致。

具体而言,家庭功能可以为个体提供重要支持并影响心理资本,高乐观的个体能够减少情绪干扰,更容易关注到他人状态,并且在行为上也更倾向于帮助他人[33]。究其原因,具有高水平心理资本的个体会体验到更多正向情绪,同时能提高生活满意度。这两种积极心理资源相互促进,通过协同和累积作用实现资源增值,促使儿童以积极心理状态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五、教育启示

研究在探討家庭功能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家庭功能如何通过心理资本影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拓展了家庭因素与个体社会适应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说明,良好的家庭功能与高水平的心理资本可以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首先,家庭成员要尽可能营造积极情绪表达的氛围,为儿童提供关爱、互助的行为范式。特别是对于处境不利的儿童来说,制造充满温暖和支持的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儿童的积极情绪以及正向情感[34],增强其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并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其次,学校要关注环境育人的功能和价值,着重建设舒适的硬环境并改善优化软环境,激发儿童的积极认知并有效提升心理资本,进而使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最后,教师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训练儿童如何管理情绪、应对压力并形成积极认知,不断丰富积极心理资源,使得他们更易于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参考文献

[1] Damon W. What is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J].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2004,591(1):13-24.

[2] Eisenberg N,Eggum-Wilkens N D,Spinrad T L. 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

[3]陈小萍,安龙.父亲协同教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安全感和人际信任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4):803-807.

[4]刘晓洁,索晗,吴凡,等.父亲将心比心与儿童早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儿童心理理论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22,45(3):643-649.

[5]岑国桢,王丽,李胜男.6~12岁儿童道德移情、助人行为倾向及其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4):781-785.

[6] Olson,D H.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J].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000,22(2):144-167.

[7]张璟,袁悦,卫博峰,等.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两类共情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新,2020,40(1):70-78.

[8] Hastings P D,Miller J G,Troxel N R .Making good: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s prosocial development[M]. Guilford Press,2014.

[9]王娟,邹泓,侯珂,等.青少年家庭功能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同伴依恋和亲社会行为的序列中介效应[J].心理科学,2016,39(6):1406-1412.

[10]袁志帆,李伟健,李振红,等.家庭功能与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共情的中介作用[J].应用心理学,2022,28(6):500-507.

[11]王冰,田录梅,董鑫月.家庭功能与青少年消极冒险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2):146-154.

[12] Hobfoll S 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and adaptation[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2,6(4):307-324.

[13]熊俊梅,海曼,黄飞,等.家庭累积风险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资本的补偿效应和调节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0,36(1):94-102.

[14]汤茜.大学生学业拖延与家庭功能、自我效能感的关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15]马文燕,高朋,黄大炜,等.农村学生家庭累积风险因素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3):431-436.

[16] Nelson S K,Layous K,Cole SW,et al. Do unto others or treat yourself?The effects of prosocial and self-focused behavior on psychological flourishing [J].Emotion,2016,16(6):850-861.

[17]李敏,周明洁.志愿者心理资本与利他行为:角色认同的中介[J].应用心理学,2017,23(3):248-257.

[18] Knafo A,Plomin R.Parental discipline and affection and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link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6,90(1):147-164.

[19]银小兰,周路军,朱翠英.学校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心理资本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3,39(4):497-504.

[20]栾风焕,杜亚松,鐘向阳,等.儿童用家庭功能评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9):868-871.

[21]寇彧,洪慧芳,谭晨,等.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88(1):112-117.

[22]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1):58-64.

[23]王艳辉,李董平,孙文强,等.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学报,2017,49(5):663-679.

[24] Balliet,Li,Macfarlan,et al.Sex differences in cooperation:A -analytic review of social dilemma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1,137(6),881-909.

[25]李硕. 初中生自尊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共情的中介作用[D].长春:吉林大学,2018.

[26]雷晓玲,赵冬梅,杨文娇,等.青少年家庭功能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2,38(6):786-792.

[27] Pakenham K L,Cox S.Effects of benefit finding,social support and caregiving on youth adjustment in a parental illness context[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8,27(8):2491-2506.

[28]计艾彤,金灿灿,赵宝宝.农民工社会支持感知在家庭功能与心理资本关系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2):174-176.

[29]李婷.父母教养方式、心理资本与小学生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4):18-23.

[30]邵洁,胡军生.社会支持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1):89-92.

[31] Karreman,Vingerhoets.Attachment and well-being:The mediating role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resilience[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2,53(7):821-826.

[32]范楠楠,叶宝娟,倪林英,等.家庭功能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1):185-187,193.

[33]郑晓莹,彭泗清,彭璐珞.“达”则兼济天下?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心理机制[J].心理学报,2015,47(2):243-250.

[34]吕催芳,周永红.家庭功能对处境不利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3,31(4):975-978,944.

编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

猜你喜欢
家庭功能亲社会行为心理资本
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个体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社会角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入手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家庭功能相关分析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和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当代法国社会变迁对家庭模式及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