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惩戒箱”,对课堂违纪说“不”

2024-05-06 01:13晁霜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3期
关键词:教育惩戒

晁霜杰

摘要:课堂上时有发生的违纪情况,是妨碍教学秩序和干扰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在处置上却面临着惩戒难以落实和治标不治本的情况。以设置学生愿意接受且助力成长的惩戒内容为切入点,和学生一起围绕“惩戒”展开讨论与实践,依托自我决定理论和强化理论,支持学生自主成长以实现自律,最终以班级“惩戒箱”的方式,有效应对课堂违纪行为。

关键词:教育惩戒;课堂违纪;自主自律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3-0072-03

一、引言

提起“惩戒”,学生反感,教师烦恼,可它确实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绕开的话题。学生自然不愿意自己受到惩戒,而教师也总是苦于寻找恰当有效的惩戒方式。

每个班级都免不了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时常按捺不住性子在课堂上“搞点事情”,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学生可能早已“身经百战”,对常规的惩戒方式颇为熟悉。他们或坦然接受、不带一点情绪波动地服从,或狡辩拖延、费尽心思地逃避,无论是哪种情况,最终的惩戒效果都不如人意,也背离了惩戒的初衷。

身负教育惩戒的权利与责任,教师该如何处理课堂违纪的学生呢?

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最为重要,教师在短时间内制止违纪、恢复秩序是最佳选择,待课下再做进一步的处置。课后的处理正是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此时教育惩戒才正式开始。

在惩戒启动之前,要让班级所有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课堂违纪行为带来的后果和对其实施惩戒的必要性。同时,每个班级可以根据班情和学情建立一套个性化、完备的惩戒机制,内容可操作、有意义,同时设专人监督以保证有效的完成度。

在经历一次特殊的学生课堂违纪事件后,我便围绕“教育惩戒”在班级中开始了反思与实践。

二、缘起

(一)学生课堂违纪后自己要求站到教室后面

作为班主任,我的课堂并不需要刻意维持纪律,偶尔有学生接话、起哄,一个眼神看过去他们就瞬间老实。

然而一次课上,学生小Z过于激动,我几次示意,他仍控制不住地笑出声来,引得同学们纷纷侧目。我略带生气地点出他的名字,他愣了一下,但没等我发话就说道:“老师,我错了,我站到教室后面去。”随即拿上书起身向教室后方走去。

短时间内无数个想法闪过,但我很快让自己平静下来,学生们似乎并未受到影响,站在教室后面的小Z看起来也在认真听课。

(二)设置学生愿意接受且能助力成长的惩戒

我为小Z表现出来的“熟练”感到惊讶,更为如此惩戒的效果感到担忧。惩戒只是促使学生改正不当行为的手段,不是教育管理的目的;惩戒是一时的,但要使其能够发挥长效的作用。也许小Z并不是敷衍应付,只是犯错后习惯采取这种做法;也许他是因为不想听我课下的“说教”,急于“自行决断”……我想了很多理由,都说得通,内心却不能认同。

作为班主任,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每一种行为都伴随着相应的结果,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惩戒并不等同于行为后果。这样学生才不会在犯错后敷衍了事。

惩戒要慎用,避免过于频繁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也要善用,选择恰当的时机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更要巧用,设置学生愿意接受且能助力成长的惩戒方式。要实现这些,必须调动学生的关注度和积极性,让他们深度参与班级惩戒方案讨论和确定的全过程。

三、实践

讲到“遵守规则”这一节课时,我在班内进行了一个课前调查:列举在校园中你最反感的不遵守规则的行为,统计结果显示“课堂违纪”占了半数以上,稳居第一且遥遥领先。我带领学生围绕“课堂违纪”展开讨论,从行为原因到后果,再到纠正措施,学生们积极踊跃发表意见、相互争论,梳理总结、达成一致。说到课堂违纪者“道德修养低,规则意识弱”,“扰乱课堂秩序,妨碍他人听讲,惹人讨厌,不愿意和TA交朋友”等内容时,一些学生不由得红着脸低下了头;说到“每个人要认清危害、严于律己,对他人要善意提醒、敢于制止,班级要明确规则,落实惩戒”时,许多同学纷纷点头认同。

热烈的氛围让我感受到学生们“苦课堂违纪久矣”,惩治课堂违纪行为是众望所归且势在必行的。我提议制作一个班级“惩戒箱”,由全体同学共同制定若干条“特别的”惩戒内容,课堂违纪者要从中抽取自己需要接受的惩戒并认真完成。我对惩戒内容提出了一些要求,首先要具体可行,同时要有效果、有意义、有特色:即能够起到警示作用,有助于纠正违纪行为;拒绝枯燥程式化的操作,使当事人愿意接受;结合自身和班级实际情况,为个人成长和班级发展带来助益。

学生感到很新奇,热情高涨地讨论了以往惩戒方式的局限性,然后从自身实际出发,集思广益修改完善,最终设置了以下十项惩戒内容。每项惩戒分配三到五名学生担任监督人,负责督促并评价违纪者的完成情况,也可以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

整理讲台:物品摆放整齐无雜物,桌面干净,为期一周。

保洁黑板:课间擦黑板,无粉笔水印等痕迹,为期一周。

即兴演讲:自拟主题,撰写内容,审核通过后在班会上展示。

每日总结:发现班级当日值得表扬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手写贴在后黑板上,为期一周。

贡献出午餐的酸奶或坚果,奖给当天表现优秀的同学,为期一周。

每天搜集整理一句格言,在班级群内分享并谈感受,为期一周。

选择一名老师或同学,每天为TA做一件贴心的事,为期一周。

展示一张自拍照在大屏上配文字“努力做回好少年”,为期一周。

带来一盆绿植并养护:大小适中,无安全隐患,不宜过于贵重。

用自己的作品装扮教室:形式内容积极向上,选择合适安放位置。

四、小结

班级“惩戒箱”正式启动,学生们既好奇又小心翼翼,毕竟大家都想看看它是怎么发挥作用的,但绝不想亲自去“体验”,一段时间课堂违纪行为几乎销声匿迹了。在“惩戒箱”有限的几次使用中,违纪者抽取卡片时颤抖的小手、紧蹙的眉头,给全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在监督者的督促和协助下,圆满完成任务的违纪者,也经历了一段不寻常的“心灵之旅”。

“惩戒箱”能够有效发挥作用,背后原理在于自我决定理论和强化理论的支撑,具体而言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必备基础:全程参与,实现自我整合

不同于以往被动地接受惩戒或作为关系不大的旁观者,从违纪问题提出、研讨到班级惩戒方案制定、实施的全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亲历者、决策者和执行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惩戒课堂违纪的一系列规则与自身原有的价值观念进行整合,使其从外在要求逐渐内化为真实自我的一部分。这种内心的认同,为改善行为和对行为后果负责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二)有效途径:随机抽取,唤醒情绪体验

放在箱子里需要自行抽取的惩戒内容,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种未知引发人的预期,伴随而来的期盼、惊喜或失望混杂的情绪体验是行为强有力的刺激。常规的惩戒最终指向道德评判,而不确定的惩戒则重视心理感受,随机抽取带来的紧张不适,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控制自身行为、避免再次违纪,同时产生的好奇兴奋,则支持学生积极主动地履行惩戒要求、承担行为后果。

(三)关键核心:自主掌控,激发内在动机

惩戒内容的设置,体现了自我决定理论提出的激发内在动机的三项原则——支持自主、创造胜任和提供联结。制定内容时,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空间,提供有意义的选择并让学生自主做出最终的决定。十项惩戒内容涉及劳动实践、服务奉献、展示能力和公开警示等方面,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富有现实意义,有利于个人成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便于调动学生行动的意愿并使其感知到胜任的愉悦;与身边重要他人产生联结,让学生通过努力改变他人的看法,获取人际关系的滋养。也可以将这些项目看作是以惩戒的名义,为违纪学生提供了一个从重塑自身形象到改变固有行为的可操作路径,激发包含“责任、健康行为及持久改变的核心”等内在动机,因而能够发挥效用,使教育惩戒的目的得以实现。

我偶然看到三个顽皮的学生,课间抱着“惩戒箱”,依次从中抽取卡片,互相看了看内容,嬉笑着调侃几句,又赶快物归原处,一个个若有所思地回到座位上。这正合我意,“惩戒箱”虽来之不易,但不能频繁使用,而且最终目的是不再使用,就像一把悬而不落的利剑,默默不语却能震慑人心。“惩戒箱”虽名为惩戒,但却能发人深省,教人担当,助人成长,陪伴着青春少年走向自主自律。

参考文献

[1]爱德华.L.德西,理查德·弗拉斯特.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M]. 王正林,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2]姜英杰,马潇潇,姜元涛,等.编码后奖赏影响基于议程的学习:奖赏预期和结果的作用[J].心理學报,2023,55(4):542-555.

编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

猜你喜欢
教育惩戒
运用惩戒方法,转化问题学生
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惩戒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教育惩戒
“教育惩戒”不能永远是“空白页”
浅谈教育惩戒权及教师素质
学校教育惩戒的法理分析
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要抓住哪些关键点
关怀是教育惩戒者必备的伦理品质
试论我国教育惩戒立法的缺失
关于教育惩戒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