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绘出“心”世界

2024-05-06 11:13丁岑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3期
关键词:心理辅导课自我意识

丁岑维

摘要:绘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一种表达内心感受、情感和思维过程的有效手段。在初中心理辅导课中,心理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活动目标,选择不同主题的绘画内容,开发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需求的绘画形式,在绘画完成后再通过设计合适的讨论问题来帮助学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解读,对主题的思考和理解,最终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与转变。

关键词:心理绘画技术;心理辅导课;心理投射;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3-0023-03

画画或者涂鸦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之一,人们可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心理课可以利用绘画的投射性,绕过学生的防御心,突破学生口语表达的限制,更有效地了解学生。初中生正处在自我意识确立、趋于成熟时期,他们对于绘画主题往往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绘画作品能展现他们的内在世界,通过查看学生的画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与特征,矫正其自我意识偏差,提高自我意识。近两年,我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不断尝试运用多样绘画心理技术。

一、一课一画:如何在心理课上设计绘画活动

心理绘画技术比较好用,但在设计绘画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活动与课程目标的匹配度,活动时长是否合适,活动趣味性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等问题。因此,我设计了多样绘画内容和形式,以实现多重绘画效果。

(一)多样绘画内容

教学中,绘画内容不局限在常见的心理绘画技术上,如房树人、树木图、房屋画、自我像等,还会设计其他的绘画内容。比如在上“我的压力我做主”这节课时,我没让学生简单罗列自己当前的压力,而是让学生绘制我的压力图(图1),让学生先画一个笑脸代表自己,在笑脸周围画上一些大小不一的圆,圆的大小代表这个压力事件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圆距离笑脸的远近代表压力影响自己的紧迫性,笑脸的大小也反映了学生自身抗压的能力和信心。这样一张图不仅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压力事件,还能了解学生的压力程度,有趣也更有效。

再比如,为了让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小美好,每天保持一份积极阳光的心态,我让学生画“我的幸运小瓶子”,学生用喜欢的颜色和图案去记录每一天发生在自己身上值得高兴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有部分同学表示,她觉得现在的生活好像比原来的更充实了,更快乐了。

(二)多种绘画形式

心理辅导活动课上的绘画形式主要是个人绘画,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我会反复提醒学生,画作需要独立完成,不与同学讨论交流,也不要去看同学的作品。只有独立思考的作品才更符合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

心理绘画还可以采用多人绘画的形式,具体分为连续画和同时画。比如主题为“我要守好我的边界”一节课,就是给四人小组一张白纸,要求四个人同时开始在纸上画画。课上可能就会出现一种现象,学生A在自己的这部分纸上画着自己构思好的内容,学生B故意把自己的画延伸到学生A的画画区域,此时学生A可能选择退让回避,不跟学生B计较,继续画自己的,或者干脆选择不再作画。也有可能学生A和学生B产生冲突,这些情况都可以为画后的讨论做铺垫。

连续画则是小组成员轮流在纸上作画。比如在新学期第一节课“我的小组”中,小组成员不能商量,学生每人每次只能画一笔,几轮下来,就形成一幅小组特色画,然后小组成员讨论起名字,讲故事,说说自己当时怎么想的。这个绘画活动增进了小组成员间的凝聚力。

(三)多重绘画效果

心理辅导活动课上的每一幅绘画作品都不只是一幅画,它或者反映学生的内在情绪情感,或者反映学生对于问题的应对方式,或者表现对自己的认知态度等。比如前面的压力圆圈图,就是让学生借由绘画列举自己身上的压力事件,方便教师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压力情况。再比如雨中人,让学生在画纸上画出一个雨中的人像,通过雨点的大小,密集程度,人物是否带有雨具等分析关键点,可以直观地看到学生目前所遇到的压力,及自身的压力感受。

有一些绘画技术是有心理疗愈功能的,比如曼陀罗能够有效缓解我们的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在“情绪万花筒”课程中,我给学生提供空白的曼陀罗图案,让学生在图案中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图2),或者直接给学生一个圆,让他们自由创作,伴随着轻音乐,感受着彩铅在纸上摩擦的声音,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宁静。

二、一画一论:如何利用绘画作品展开讨论分享

同属于绘画作品,由于绘画主题不同,绘画形式不同,通过绘画想要实现的辅导目标不同等,设计的讨论和分享内容也有所不同。

(一)我们的画作不一样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的画作也不一样。每个人对自己的画感觉很新鲜,对别人的画又充满好奇,所以,我会给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彼此交换画作看看。让学生们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二)我們的想法不一样

虽然每个人不一样,但有时候不一样的人会画出相似的画,这种时候,学生的想法就是画作的灵魂所在。比如在“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一课中,我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圆的基础上再创作,两位学生都只是很随意地多画了几圈。但是两个人上台分享的时候就表达了不一样的想法,一个学生认为他通过不断画圆,让自己的圆形变得更完美,就好比是希望自己不断努力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好。而另一个学生则觉得这些圆圈就好比是学习生活中的压力,让他有点喘不过气来。

(三)我们的行动不一样

指导学生进行有主题的绘画,不只是为了获得绘画作品,更重要的是能够借由作品引发学生对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进而能够调整自己当下的行为。比如,在初三的“职业生涯初体验”一课中,我通过讲解舒伯最著名的生涯彩虹理论,指导每一位学生画出自己最和谐的生涯彩虹图,思考每个人生阶段的精力分配和主要任务,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我会邀请部分学生上台讲一讲自己未来的人生,引导学生立足当下,过好初三最后的学习时光,为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而付出努力。

三、一类一画:如何针对不同主题设计绘画活动

绘画主题分成两种,一种是常见的绘画技术,比如房树人、曼陀罗、自画像、添加画、爬山图等,另一种则是我根据主题自主设计的绘画活动。

(一)家庭关系要了解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很多时候,孩子身上的问题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更多是家长的问题,此时我会考虑让学生画家庭鱼缸图(图3),即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一个鱼缸代表自己的家庭,画一些海洋生物代表自己的家人,然后请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创作的意图和思考。很多学生的画都能直观地反映出几个问题,比如妈妈在家里往往给孩子很多的压力;二孩家里,自己和兄弟姐妹的关系如何;自己在家中的个性特点以及和父母的相处模式。结合问题可以展开讨论,如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去总结,哪些行为和语言有助于缓和与父母的冲突,营造良好关系。

(二)认识自我要清晰

运用自画像来加强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自我了解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很爱画自画像,他们往往会有两种画法,一种是尽可能画得跟自己相似,另一种则是尽可能画得完美。在绘画的基础上,我会设计认识自我的课程,让学生从社会的我、心理的我和生理的我三个角度去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

(三)学业压力要明确

每次考试前学生都会出现压力应激反应,尤其是初三学生在临近中考的四五月份时。此时我会针对初三学生开展一节“我的压力我做主”的课,课堂中的一个活动是让学生绘制一幅雨中人,即学生在放松的情况下,想象天空開始下雨,此时雨中出现一个人,并让他们把这个场景画下来。然后,我会讲授常见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包括带领学生一起做一做减压操。课下,我会把全部同学的雨中人画作统一收齐,从中挑出有较明显压力的同学,与班主任沟通后,对个别特殊学生跟进辅导,避免其因为压力太大影响学习和生活。

(四)应对模式要引导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除了了解学生自身的基本情况外,还需要了解学生在面临压力和突发事件时的归因模式、乐观性和悲观性、积极性和消极性,从中也可以看到他们如何看待周围世界和他人,如何与他人互动,如何定义资源、利用资源。

基于此,我常用“心理魔法壶”这一绘画技术,即围绕同一个主题连续作画4 幅,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表达,展现内在丰富的信息。魔法壶的形式比较新奇有趣,学生很容易接受,能让各自的内心世界通过绘画彰显,从而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向着积极、良好的方向成长。

心理绘画技术受众多,形式丰富,操作简单。在趣味的体验中,不仅能帮助学生放松心情,也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困惑、同伴关系、职业规划、家庭关系、情绪冲突、心理创伤及自我成长等发展性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春燕.绘画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究与实践[J].新课程,2022(6):34-35.

[2]孟志燕.“房树人”心理绘图是家校合作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的有效路径[J].第二课堂,2020(3):74-75.

[3]吴玉婷.“雨中人”绘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12):147-148,174.

[4]宁红.探访缤纷生涯路——高中生涯规划团体辅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4):32-34.

编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

猜你喜欢
心理辅导课自我意识
团队分享成长
巧借角色,进行心理投射
浅谈小学学习心理辅导课的设置与设计
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辅导课共通性的几点思考
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生命年轮在心理辅导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