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融背景下主流媒体的新闻直播创新

2024-05-07 14:58李峤
传媒 2024年7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媒体融合

李峤

摘要: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直播、5G+8K直播、“直播+”等不同创新形式的新闻直播,逐渐发展成为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开拓创新的有效路径。本文基于对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分析,聚焦深融背景下主流媒体新闻直播的“蛻变”原因、创新形态,并对未来新闻直播的创新发展趋势做出预判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主流媒体 新闻直播 媒体融合 中国新闻奖

新闻直播本是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擅长的报道形式之一,通常以展示新闻现场并把精心修饰过的“台前”呈现给受众作为主要形式。随着互联网和直播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新媒体直播、5G+8K直播、“直播+”等形态,除了能以实时“视频流”完成新闻传递,还增强了新闻的具身性和开放性,丰富了内容表现形式,形成虚拟与现实交融的新媒介形态,给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增加了更多可能。在第32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中,不乏创意精妙的新闻直播产品,为主流话语的模式创新提供了更多参考。

一、主流媒体新闻直播的创新动因

媒体深融背景下主流媒体新闻直播之所以能有效实现创新“蜕变”,既有互联网和直播技术驱动的外因,更有面对竞争加剧和受众需求改变媒体求变求新的内因。

1.技术驱动赋能移动直播。传统的新闻直播主要以节目的形式呈现,通常表现为主持人或记者将资讯和观点向受众单向传递。在深融背景下,互联网和直播技术的进步,赋予新闻直播门槛低、灵活度高、双向互动等新特点,为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开拓出新路径。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信息传递实现即时化,新闻的时效性显著提升。摄影机成为受众视觉的延伸,带受众走进现场。

例如,一等奖获奖作品《突发!两岁女孩碎玻璃入眼 交警媒体紧急护送》,是一起突发事件的网络直播,在直播过程中受众可以实时关注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更易将自己置身于救援护送的现场环境之中。此外,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直播门槛,流媒体视频传输清晰度的提高也有助于直播效果的呈现。再如,以往在重大会议直播中必须配有大型转播车,要求前后方工作人员紧密配合,存在灵活性差、直播成本高等弊端。如今,移动新闻直播已经成为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重大活动报道的“标配”。

主流媒体在做好规划的前提下,利用5G背包、5G专用手机就能实现现场“网络推流”,达到良好的直播效果。移动直播能够适合多种场景,同时给受众营造很强的代入感。主流媒体可在自建平台、B站、抖音等各种平台随时随地进行直播,受众也能更为便捷地收看,应用场景十分广泛。移动直播相比传统直播流程愈发凸显优势,主流媒体的新闻直播方式也因此不断发生改变。

2.移动互联带来需求改变。媒体深度融合也让新闻直播的外部环境发生着持续变化。首先是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推动大量新媒体新平台的出现,并以其即时性、交互性等优势,分流了大批原本属于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与此同时,传统电视媒体的内部竞争压力也在变大,传统直播环境的内外交困加速主流媒体新闻直播的转型升级。其次是受众对新闻直播的收看习惯与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一是“宅”模式的普遍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通过移动互联网了解世界,而传统电视媒体新闻直播的信息流较少、互动性较差,越来越难以成为受众观察外部世界的窗口。二是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的兴起,让受众逐渐养成了碎片化、轻松化的收视习惯。叙事节奏较慢、时间较长且具有一定严肃性的传统电视媒体新闻直播,较难迎合受众的接收习惯。三是平台直播、VR直播、慢直播等直播形式开放性和自主选择性更强,什么时候观看、观看什么以及如何进行解读,都更大程度取决于受众自己。网络直播的“火热”倒逼着主流媒体新闻直播的转向与变革。

二、主流媒体新闻直播的创新形态

主流媒体新闻直播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产生了新媒体直播、5G+8K直播、“直播+”等新形式,推动新闻直播从传统电视的“新闻现场”到网络“伴随式场景”的转变。

1.高互动性的新媒体直播。新媒体直播是相对于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直播而言的。新媒体的“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轻量化。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更多增加直播点位,提供多元视角,减少拍摄人员体力消耗,延长拍摄时间,实现全程直播和精准呈现;二是可以在新闻现场迅速搭建直播系统,承担前方演播室职责,实时记录新闻,也能根据现场情况,及时作出调整;三是将线上交流、弹幕互动等方式贯穿于整个直播过程中,极大地提升受众参与度。

例如,距离北京2022冬奥会开幕100天之时,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100分钟特别直播节目《一路奔冬奥 一起向未来》,灵活运用5G技术,实现“1个主直播间+4个移动直播间+多点注入”的移动直播和行进式体验方式,强化了受众的临场感和代入感。该节目还通过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矩阵进行直播,获得超100万总播放量,设立互动话题“冬奥会百日祝福”和“百字心愿”录音专栏,实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及社会影响力。

2.强视觉体验的“5G+8K”直播。基于“5G+8K”技术的直播形式能够带来更清晰的画面感,极大地拓展终端受众的“观看范围”和清晰度体验。但以往受技术等条件限制,传统电视媒体新闻直播难以实现超高清的效果。随着5G和移动端硬件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移动设备实现了更强的编解码能力、移动传输实现了大流量低延时的特点,有效地改善了8K直播的体验。

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特别报道》,采用8K采集、5G传输、8K呈现等前沿技术,结合多路直播信号,带来的不仅是更多细节的展示,还有更震撼的视觉冲击力,让受众沉浸于直播画面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优化了直播报道、视频报道的终端体验。直播在总台14个电视频道同步播出,全国上星及地面频道并机播出,总收视份额60.13%,在总台平台的跨媒体总触达人次为30.71亿次,这些数据展现出受众观看庆祝大会直播时的热烈反响。随着超高清屏幕的普及,“5G+8K”直播将为主流媒体提供更多创新机会。

3.媒体融合赋能“直播+”。近年来,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直播+”开辟了更多新可能。在第32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中,有很多专业性强、构思巧妙的“直播+”新闻产品,可整体分为两类典型作品。一是“直播+H5”。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之际,江苏广电联合北京广电推出广播直播《听,大运河的声音》,同时推出同名创意H5,巧妙融入记者沿大运河采访的声音素材——船桨划过水面的声音、京韵大鼓声、菜肴烹制声、集市叫卖声,利用声音营造氛围感。通过精细化、场景化、轻量化的设计,让新闻直播变得新奇有趣,吸引300多万网友参与直播过程中的答题竞猜互动。二是“直播+音频+短视频”。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之际,重庆广电集团(总台)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对话长江 看见中国》,重庆、湖北、江苏、上海四地“云端接力”,无缝隙直播衔接,展示长江经济带五年发展成就。节目同时在人民直播、话匣子、快手、抖音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发布,实现了“四地联动、大小屏互动、音视频互补”的矩阵宣传效果,进一步提升了融合传播效能。

三、主流媒体新闻直播的创新趋势

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内新闻直播领域的水准,通过分析获奖作品在内容主题、创作主体和生产模式等方面的变化,能有效呈现主流媒体新闻直播的创新发展趋势。

1.内容主题:从时政到社会民生。在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直播类获奖作品中,时政新闻占比较大,如第30届的热点主题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伟大复兴等,第31届的热点主题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精准扶贫等。这些均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报道。

在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直播类作品中,热点内容从时政话题向社会民生扩展,从广西广播电视台倾听广西各地“丰收的声音”的《稻花香里话小康》,到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的“抢救性报道”《一场跨越70年的重逢》,再到江苏广电联合北京广电推出广播直播《听,大运河的声音》,报道多为社会民生、环保、文化传承、农民丰收等与生活文化更紧密相关的话题。

2.创作主体:从央媒到地方媒体。从第28届到第32届中国新闻奖,地方媒体新闻直播奖项占比不断提升,地方媒体内容出现了质的飞跃,彰显创作活力。尤其省级媒体后来居上,壮大了优质内容生产和创新的建设性力量。

在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直播类作品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创作主体中,除了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其余都是省级媒体,包括推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会直播特别报道》的西藏广播电视台,推出《稻花香里话小康》的广西广播电视台,推出《对话长江 看见中国》的重庆广电集团(总台)等。

这些新闻直播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整体结构精妙、内容丰富,通过记者连线、录音报道、嘉宾访谈等丰富形式全面展示新闻事件,用小细节刻画大成就,以本地特色呼应时代主题,充分反映地方经济发展成就和人民精神面貌;而在新闻直播技术的运用和创意上则各有侧重,呈现出差异化、多元化发展的内容生产潜力与创新活力。

3.生产模式:从“视频流”到“信息流”。相比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直播,如今的新闻直播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新”的新闻形态,生产模式追求从“视频流”到“信息流”的转变。一是理念创新,从单纯的内容提供转向“服务+社交+场景”的生产模式。随着网络直播的日趋流行,“草根”构成新闻直播受众的最大群体。他们聚集在各类社交媒体,更青睐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内容。因此,以普通百姓视角展现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成果,借助抖音、快手等平台采用交互性伴随式场景传播的《对话长江 看见中国》,能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是模式创新,从专业化走向交互化、场景化。PGC(专业生成内容)、UGC(用户生成内容)、OGC(官方生成内容)三种模式相互融通,打破了创作者和参与者的区隔。例如,北京广播电视台、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等主流媒体,也关注新媒体平台网络直播的互动性,以及UGC生产的新闻内容。

三是内容创新,从信息流动到双向对话和意义互构。当下新闻直播的特点就是真实接地气与互动性——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视角,代入到事件及相关空间中,给受众带来更丰富的视听知觉体验,不断产生身临其境感,由此成为其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

四、结语

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直播类获奖作品,体现出受众思维增强、新闻性和现场性突出、开放性提升等特点,归根到底是为了适应深融背景下受众需求的变化,对主流媒体新闻直播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領和示范效应。未来,主流媒体应在内容主题、创作主体和生产模式等方面持续探索,将新闻直播已有创新成果整合拓展为相关内容生态的整体升级,继而将媒体融合向纵深推动发展。

作者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童雯霞,林彤妮.融媒背景下新闻类网络直播创新路径探析——以《岭南春来早》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11).

[2]高建平.地方广电媒体新闻直播融媒转型策略[J].青年记者,2021(08).

[3]周继坚.以新闻直播创新为抓手驱动媒体深度融合——新华社“现场新闻”理念和实践创新的路径分析[J].传媒评论,2020(07).

【编辑:马宁】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媒体融合
主流媒体回应网络谣言引导舆论策略思考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主流媒体的改革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