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探索

2024-05-10 23:00徐佳锋周海浪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劳动教育乡村振兴

徐佳锋 周海浪

摘 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在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存在劳动教育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劳动教育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有待建立与强化、评价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夯实理论基础、完善教学体系、充实劳动教育专职师资、健全考评机制性等路径建议。

关键词:劳动教育;乡村振兴;价值耦合;培育路径

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应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指导原则中,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为新时代下劳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迫切需要高校通过劳动教育来培育学生的技能,鼓励学生将所思所学融入乡村实践中,助力乡村振兴。本文从劳动教育融入乡村振兴的意义出发,阐述劳动教育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实施路径。

一、高校劳动教育服务与乡村振兴相契合

(一)高校劳动教育任务与乡村振兴目标同向同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国之本,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核心部分,是教育体系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高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为他们的全方位成长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铺垫。作为培养社会精英的基地,高校承载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乡村振兴亟须高校的劳动教育来培养专业的人才。因此,高校劳动教育任务与乡村振兴目标同向同行。

(二)高校劳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第一,以劳树德:培养劳动价值观,为乡村振兴夯实思想基础。劳动美德是个体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它以一种内在力量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并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培育人的主体性意识和主体地位。目前,由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一些乡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等现象。因此,迫切需要加强高校劳动教育,以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其综合素质。特别是一些农业类高校,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使大学生成长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人才,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共赢。

第二,以劳增智:发挥智力支撑,为乡村振兴聚合人才技能。随着网络技术的持续进步,数字经济乘势而起,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数字化背景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转变,同时,乡村振兴所需的技术和技能人才储备出现短缺。因此,加强劳动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劳动教育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具有的智力提升功能,有助于平衡乡村振兴阶段新兴生产与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技术的冲突,并为乡村注入更多的技术资源。

第三,以劳强体:增强劳动体质,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乡村的建设与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多个方面,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劳动是强健体魄、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手段,是个体身体素质外在展現的平台,也是个体内在意识产生不可或缺的途径。因此,一个庞大且身体健康的劳动力团队十分重要。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但整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建设,提高乡村群体综合素质,进而提升乡村整体竞争力和凝聚力。劳动教育为乡村振兴赋能,使个体在接受劳动教育过程中强健体魄,拓宽乡村人才振兴之路。

第四,以劳育美:培养劳动审美,为乡村振兴增光添彩。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而创建美丽、宜居的村落则是推动生态文明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为了实现“乡村美学与生态美学和谐统一”这一愿景,有必要培养一批审美能力较高的农村劳动建设者团队。劳动可以唤醒人们对美的感知,从而激发个体内在潜能。劳动教育为乡村振兴赋能,使个体在接受劳动教育过程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开拓创造性思维,以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独特之处,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二、高校劳动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

(一)劳动教育认知存在一定偏差

目前的高校劳动教育,大多侧重于植物栽培、卫生保洁和烹饪技能的培训,且往往带有娱乐化趋势。对于乡村振兴所需的产业创新、文化发展、市场开拓等劳动能力培养常常有所欠缺,结果就是,纵然大学生完成了相关劳动培训,却难以培养知行合一的劳动观念。

(二)劳动教育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高校缺乏系统化的劳动教育必修教材和完整的课程结构,课程的内容布局显得杂乱无章。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工具通常比较简单,使用频次也相对较低。这使得教学内容呈现出机械化、单调的缺陷。再加上高校大多实行学分制和学期制教学模式,劳动教育大多是选择在某一个学期的某一个时间段进行集中教学,并未贯穿学生教育和培养的全过程。这使得劳动教育难以真正触及学生的情感,影响了学生劳动观念的塑造和劳动技能的提升。

(三)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有待建立与强化

现阶段,许多高校都面临专业劳动教育教师欠缺的问题。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完成既定的任务,许多高校的劳动教育教师都由二级学院的辅导员兼任。这些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要求,缺少完善的培训体系,直接影响了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效果和教育质量。

(四)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能够有效地提升劳动教育的整体效果。目前许多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乡土劳动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参与劳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然而,由于乡土劳动实践涉及的内容和要素相对复杂,普遍存在评价标准不明确和不全面、评价方法和手段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等问题,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从而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和质量。

三、高校劳动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一)夯实理论基础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目标应当与当代社会发展主题紧密相连,聚焦“五育并举”5个维度,充分利用思政课程教学,打破学生既定思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使之懂得劳动的经济价值,明白劳动创造社会财富,深刻意识到劳动在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意义。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将劳动作为学生综合素养养成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劳动能力等方面的培育。深刻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之下劳动的特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劳动就是体力劳动”的认知上,要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突出劳动与生态的良性关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二)完善教学体系

第一,科学设计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高校应当把劳动教育纳入大学生个人成长的必修课程中。课程的构建可融合劳动、科技、创新型企业、职业领域、社会服务以及相对应的专业教育内容。通过“劳动通论”这类通识课程,为学生打下劳动教育的坚实知识基石;借助“劳动伦理学”“劳动教育学”等劳动教育专业课程,彰显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依据不同地区的乡村特点,开设劳动教育的独特课程,例如“智能科技与劳动”。此外,增设耕读文化课程,了解传统农耕发展历程,感悟农耕文化核心精神。同时邀请劳动模范进校园、进课堂,面对面生动传播劳动教育相关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第二,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在高校中,劳动实践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融合。当前我国劳动实践育人存在缺乏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主体缺位及内容单一等问题,导致劳动实践育人实效性不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之下,高校应摒弃“过分重视校内而忽视校外”的实践教育模式,对劳动实践教育模块进行全面规划。一是积极与地方政府机构合作,秉持共建共享的理念,主动适应当地乡村振兴政策,促进共同发展;二是与地方社区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助力乡村振兴,提升民生水平;三是加强与社会组织的沟通合作,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地方劳动实践,提高大学生实践活动对社会的贡献。

第三,加大创新力度,搭建线上劳动教育平台。高校在推进校外實践教学时会面临多方面限制,如教学经费和交通安全问题等。随着教育领域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劳动教育理念有了更广泛的应用。高校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工具建设在线劳动教育平台,如支教云、抖音、微信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为乡村提供农技服务等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关注留守儿童、老年人、妇女,给贫困家庭提供“一对一”的线上学习辅导,协助销售农产品等。这些网络志愿服务的时长可以转化为劳动教育的时间。例如,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实践啦·劳动在线”互联网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提供条件。

(三)充实劳动教育专职师资

高校常态化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要素在于明确教育目标,确定育人主体和方式,保障教育质量。《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以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因此,学校在设置劳动教育专职师资力量时应遵循“有条不紊、稳健前进”的理念,对全体教师开展劳动教育培训,使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意义、内涵、实施方式、资源开发等有清楚认知,提高其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组建专门的劳动教育教研组,由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和学科教师组成,开展校本教研系列活动,利用课例研究、学术沙龙、读书会等,共同策划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共同研讨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在教学队伍建设方面,建立由专职教师队伍为主、辅导员和行政管理教师为辅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并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培养专业教师,逐步提升高校劳动教育水平。

(四)健全考评机制

要健全劳动教育评估考核体系。进行劳动教育考核评估时,将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及技能作为主要的评价准则,从量化和定性两个不同维度进行全面评价。此外,评估方法应多样化,以便针对劳动教育中的不同主题,选择最合适的评估方法。

四、结语

总之,在高校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耦合中,各高校要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决策部署,在强化支撑保障、构建课程体系、整合各方资源、完善评价督导等方面持续发力,大力弘扬劳动的时代价值,实现高校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双向共赢。

参考文献:

[1]和晋.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7):305-306.

[2]王泾丞.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渠道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22,(22):39-41.

[3]黄凯丽,陈燕,顾影.新时代劳动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7):7-11.

[4]曾妮.劳动教育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基于“后发现代化”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22(7):33-39.

[5]林丽芳,郭祖全,韩继文.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应用[J].教育探索,2023(5):69-74.

[6]吕文丽.乡村振兴背景下劳动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果树,2022(4):131-132.

[责任编辑:朱松琳]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劳动教育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