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2024-05-10 23:28王志堂王永春邹小阳肖付明何志喜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非学历办学战略

王志堂 王永春 邹小阳 肖付明 何志喜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着高校继续教育的创新发展,而高校继续教育能够积极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顺势而为,积极面向乡村构建学历与非学历互融互通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从促进学历继续教育规范发展和推动非学历教育特色发展两个方面提出路径优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地方本科院校;改革

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毋庸置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所在。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根植地方、服务地方,继续教育已成为其发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方式。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这些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和教学改革,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方面展现应有担当和新的作为。本文聚焦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繼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期为同类院校继续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一、文献回顾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继续教育称之为CEE,早在20世纪60年代,“成人学习之父”——美国教育家马尔科姆·诺尔斯(Malcom Knowles)就提出要重视成人学习者的个性和优势;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尔(Paulo Freire)(1970)主张继续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促使社会和政治的变革;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Paul Lengrand)(1970)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体制最终要走向“学习化社会”的发展方向。总体来看,近年来国外继续教育研究表现出继续教育学科得到建立和发展、继续教育研究得到各国普遍关注和重视、关于不同国家继续教育的比较研究深入开展等特点。国内关于“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诸多,主要聚焦目标构建、培养方案、模式创新、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等。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也随之深入,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高校继续教育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作用研究。如齐岩(2022)提出继续教育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动力源泉;董巧凤、郭正武(2022)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继续教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唐晓华(2023)指出高校继续教育在促进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的现状研究。如祝军(2019)融合多学科理论视角,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许海兵(2018)认为,目前我国农业农村人才的规模、素质以及结构等方面离乡村振兴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姚晓兰(2021)指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还面临价值不明、契合度不高、投入不足等挑战。三是服务乡村振兴的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如白清平(2018)认为创新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袁华斌(2020)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姚晓兰(2021)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的使命、挑战与路径;田祎等(2023)提出高度契合乡村振兴的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模式与方法创新,等等。上述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借鉴,但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培养乡村人才的现存问题及优化路径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二、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国家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工作,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发挥地缘亲近、办学资源丰富、教学设施完备、教学(培训)质量优良等优势,加强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加快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创新,为促进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培养时代急需的“三农”人才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然而,调查发现,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方面,还存在着观念理念滞后、形式内容单一、体制机制不顺、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在学历继续教育方面,主要问题是办学定位与乡村振兴需求没有很好匹配,专业设置不能完全有效支撑“三农”发展;课程体系和内容暂未有效满足学习对象现实需求,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对“三农”人才培养没有形成完善、积极的体制机制;教学手段缺乏创新;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数字化赋能不够,继续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教学评价不够优化,师生激励不足等。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主要短板是重理论轻实践,培训效果不甚理想;重结果轻过程,教育管理不到位;重创收轻育人,办学定位不够精准;重业务轻凝练,培训品牌打造不足;重结业轻考核等。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坚持问题导向,从政策、高校、学生、社会等方面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剖析当前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立足实际、改革创新,加快构建服务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继续教育模式。

三、优化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地方本科院校应围绕乡村振兴需求,主动作为、聚焦特色,探索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辅相成的办学新样式,面向乡村实施学历与非学历互融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一)促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学历继续教育规范发展

明确办学功能定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明确学校继续教育的办学定位,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大学章程。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院校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与功能,聚焦“学历提升、技能培养、智库资政、服务地方”的功能定位,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依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办学定位和条件,根据不同乡村生源结构和需求错位规划办学,调整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推进学校继续教育改革创新,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规范教学组织实施。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促进人才培養与乡村振兴衔接、课程内容与“三农”发展同步;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压实办学主体责任,遵循继续教育规律,适应在职学习特点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开足开好思政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实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配足配好主讲教师、辅导教师和管理人员,聘请经验丰富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专业技术人员、知名乡贤、合作社负责人等担任兼职教师;规范校外教学点设置,根据教学需要和地域特点,合理规划校外站点,不断加强办学监管和质量监测。通过以上举措,在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实现学历继续教育与全日制同质要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地方本科院校要按照继续教育规律、岗位发展需要、乡村振兴需求等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增加面授和实践的比例,逐渐提高线下教学的学时占比。推动教学形式与方法改革创新,鼓励借助参与式、讨论式、项目式以及案例式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应充分发挥继续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优势,开展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推进以“乡村振兴”“三农发展”为主题的在线课程和资源开放共享,建立“线上学堂”和“课程超市”,围绕乡村党建、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贸易、农业科技推广和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向学生推荐实用性强的在线课程、选修课程。同时,鼓励地方本科院校开发符合乡村地域特色和学习者特点的优质教材。

优化办学标准体系。探索建立教学标准体系,开发校级标准。地方本科院校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方案评价标准,分专业制订课程标准、实习实训标准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标准。注重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完善与乡村人才振兴需求相适应的继续教育办学体系、管理体系、标准体系、服务体系以及评价体系,有效促进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如江苏省充分利用“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等平台,探索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和认证办法。与此同时,推进评价方式改革,坚持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文化素质评价与职业技能评价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培育乡村振兴所需之才。

(二)推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非学历教育特色发展

完善非学历继续教育体系。地方本科院校要负责本校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规划、制度建设、规范办学和质量保证。切实推进“管办分离”,加强项目设计、教学组织、社会实践、效果评价、课程研发和跟踪服务等方面管理,建立覆盖非学历教育立项、教学、研发、评价和宣传等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坚持将学科专业优势和地缘优势相结合,加大“三农”领域实用专业人才培育力度,构建布局合理、资源丰富、载体多元、特色鲜明的非学历教育体系。如武夷学院对标区域特色开发建设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和师资库。

开发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坚持项目为王、质量为重,针对不同“三农”培养对象,设计开发一系列涉农培训项目,涵盖基层党政干部、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电商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培训方向。把握“三农”领域的培训需求和发展趋势,开发出接地气、多样化、重实效的优势培训项目,不断总结培训经验和凝练培训特色,探索打造“订单式”培训特色品牌。如黑龙江工业学院完善能适应农村需求的课程培育体系,开展“互联网+农业”培训。同时,广泛开展面向乡村振兴的多类型、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开展针对乡村人员的职业技能认定工作,形成管理科学、质量可靠的工作机制。

整合非学历继续教育资源。充分整合政府、企业、行业和社会等各方资源,通过继续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主动联合农业农村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局等部门,建立由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共同推进的创新“产学研培”合作载体,不断提升非学历教育优质资源供给能力与服务水平;全方位调动校内外各级各类优质培训资源,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不断满足学员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围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组织优秀师资开发高水平非学历教育教学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共同打造资源共享、校地联动的非学历教育平台。围绕乡村党建、示范产业、智慧农业等专题建立现场教学基地,实现理论传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加大经费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改善非学历教育办学及食宿条件,为学员学习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四、结语

地方本科院校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短板。聚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教学改革,通过厘清办学功能定位、规范教学组织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优化办学标准体系来促进学历继续教育规范发展,通过完善非学历继续教育体系、开发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和整合非学历继续教育资源来推动非学历教育特色发展。此外,加大继续教育经费投入、加强继续教育基地保障和师资队伍建设亦是当务之急、务实之举。总之,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一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姚晓兰.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使命、挑战与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21(5):6-8.

[2]高愈萍.基于农业高校为乡村振兴实施农民继续教育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9):204-205.

[3]齐岩.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继续教育问题研究[J].成人教育,2022(6):42-45.

[4]董巧凤,郭正武.乡村振兴视野下的继续教育发展战略[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23-128.

[5]唐晓华.高校继续教育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策略研究[J].大学教育,2023(11):87-90.

[6]祝军.新时代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路径优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8):77-80.

[7]许海兵.乡村振兴,人才为先[J].人才资源开发,2018(21):91-92.

[8]白清平.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8(5):33-34.

[9]袁华斌.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探索[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8):60-61.

[10]田祎,陈垚,樊景博,等.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以商洛学院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23(8):18-22.

[责任编辑:李伟杰]

猜你喜欢
非学历办学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RCEP对我国非学历教育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让非学历教育监管“长牙齿”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非学历教育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战略
战略
试论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甬台高校学生交流(非学历生)的实践与发展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