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电影的现状、困局及展望(2019—2023年)

2024-05-21 14:26王毓卓
中国电影市场 2024年5期
关键词:儿童本位

王毓卓

【摘要】当下,中国儿童电影主要分为为儿童而拍的儿童本位儿童电影、关注儿童议题的非儿童本位儿童电影两类。近五年院线儿童电影态势良好,主要表现为儿童向动画IP扎根深化、非儿童本位儿童电影议题丰富、“全龄化”动画电影广纳观众三大方面。近五年电影节儿童电影同样屡获佳绩,诸多作品获得国际赛事的重要奖项。但是,中国儿童电影仍存在创作困局。一是院线电影使儿童观众处于“低幼化”与“全龄化”的夹缝中,不仅观影存在理解力挑战,而且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儿童IP。二是聚焦儿童议题的非儿童本位儿童电影的市场化潜力低,儿童题材从短片到长片的创作呈现不接续状态。对此,本文认为未来中国儿童电影应继续坚持儿童本位创作,在此基础上促进多年龄段的融合与衔接,同时为艺术性较强的非儿童本位儿童电影的创作提供条件,促进社会整体的反思与进步。

【关键词】中国儿童电影 儿童本位 院线电影 全龄化

在2019年至2023年的五年间,中国电影市场历经了2019年的票房新高、新冠疫情的严峻挑战,以及2023年的全面复苏。回望过去,新冠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从而导致了制片方在影片策划、发行层面的一系列布局调整,而如何重新唤醒市场活力、最大程度整合观众的观影兴趣,成为本时期创作者及制片公司首要考虑的问题。

在此环境下,儿童电影作为夹缝之中的横向概念,儿童观众作为主体性相对欠缺的观影群体,均在电影市场的重新定位过程中受到影响。在电影市场剧变期之后,儿童电影的生产状况如何,儿童观众群体是否被边缘化,儿童题材作品是否继续受市场欢迎?本文将从现状、困局、展望三个方面,考察当下儿童电影的创作。

一、中国儿童电影的现状

1.“儿童电影”的概念分析

考察儿童电影,首先要对“儿童”概念进行辨析。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公民)[1][2]。在艺术研究领域,《电影艺术词典》将儿童年龄划为幼儿期(3-6岁)、儿童期(7-11

岁)、少年期(11-15岁)[3]。结合具体社会工作,儿童主要指0-13岁,与过渡至成年阶段的青少年时期相衔接[4]。而在以往的儿童电影研究中,主要以“幼儿期”与“儿童期”为主,稍及少年期。综合考虑,本文所讨论的儿童电影,主要指供12岁及以下儿童观看,或探讨该年龄段儿童相关议题的电影。

儿童电影因自身概念的模糊性,中国学界曾依照儿童文学领域的分类,长期以来将儿童电影分为两类:为儿童而拍的“儿童本位儿童电影”,与以儿童为主角的倾向于探索社会问题、面向成熟观众的“非儿童本位儿童电影”。[5]

“儿童本位电影”与西方学界的“儿童电影”(cinema for children)概念基本重合,指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适宜携带儿童观影的或专门为儿童群体拍摄的”[6],同时满足儿童群体的审美偏好的影片,例如:《宝莲灯》(1999,中国大陆)、《小美人鱼》(1989,美国)等儿童喜闻乐见的中外经典动画片,以及近年来《寻梦环游记》(2018,美国)、《心灵奇旅》(2020年,美国)。“儿童本位电影”通常采用英雄叙事,主要人物经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英雄之旅并最终获得成功,给予儿童观众观影乐趣、进取信心,并传达“真善美”等共通的优良品质,有重要教育意义。

“非儿童本位儿童电影”则指从成人创作者的视角出发,以儿童或青少年的叙事视角追忆童年、表达自我或反思社会问题的影片,旨在唤起成年观众的共鸣或思考。经典作品如《城南旧事》(1983,中国大陆)、《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90,伊朗)、《小鞋子》(1997,伊朗),近年作品如《何以为家》( 2018,黎巴嫩)、《雄狮少年》(2021,中国大陆)、《晒后假日》(2022,英国/美国)、《深海》(2023,中国大陆)等。非儿童本位儿童电影通常采用成长小说叙事范式,以书写充满了活跃与不稳定性的青春经验为主旨[7],人物在故事中经历成长之旅,观众并未被允诺一个圆满的结局。

相比于更偏向商业市场、有明确年龄分界意识的儿童本位儿童电影,非儿童本位儿童电影更注重充满成人反思性的成长主题书写,主角从儿童到青少年不等,内含较强的作者表达,因此一定程度上存在与市场、观众对接的困境。“儿童”作为一个有时态的词,既是处于特定年龄段人群的身份,也是成年人对自我成长经历、记忆的指涉。“儿童”对成人创作者而言,其过去的时态已成必然,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产生时空上的交织、认知上的回溯,均在所难免。非儿童本位儿童电影作为一种有深刻作者表达的题材选择,长期受艺术电影创作者青睐,柏林国际电影节便設有新生代单元(Generation)聚焦少年儿童题材的电影创作。

2.中国儿童电影在院线的市场表现[8]

近五年中国院线儿童电影处于稳中求进的向好状态,主要表现为:儿童向动画IP扎根深化、非儿童本位儿童电影议题丰富、“全龄化”动画电影广纳观众。

首先,系列化、品牌化的儿童向动画IP持续产出长片电影,形成了剧集、电影及一系列衍生商品。尤其在大众院线观影频率降低、难以培养观众黏性的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长线IP良好捆绑观众,成为票房主要支柱,如“熊出没”系列、“喜羊羊”系列、“巧虎”系列、“贝肯熊”系列等IP,且档期均定于春节档、儿童节等适合“合家欢”观影的时期,在票房成绩上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果。其中,“熊出没”系列长居领跑地位,于2019年至2023年间共推出四部大电影《熊出没·原始时代》(2019)、《熊出没·狂野大陆》(2020)、《熊出没:重返地球》(2022)、《熊出没·伴我“熊芯”》(2023)[9],票房共计37. 8亿。

其次,面向有一定思考力的成熟观众的、非儿童本位的儿童电影同样值得关注,该类电影聚焦儿童物质与精神等多方面的成长现状及问题,并对具体问题之下的社会结构及伦理困境进行反思,有重要的社会教育意义。荣获当年度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的《棒!少年》(2020),关注由“困境少年”组成的特殊棒球队,累计票房790万,导演许慧晶于采访中对这一结果表示欣慰:“纪录片不是单一去看票房的。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能够给我们片子里的小朋友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帮助,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他们。”[10]动画片《雄狮少年》(2021)作为原创IP,小镇少年激荡热血的奋斗精神与缥缈难越的社会鸿沟产生碰撞,充满了现实叙事的震荡力量,累计票房2. 49亿,荣登“豆瓣2021年度电影榜单”榜首。剧情片《人生大事》(2022)从儿童视角展现了有关死亡的叙事,引发观众思考如何面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该片于2022年夏季上映,在疫情尚未平息的时期取得了票房17. 12亿的惊喜成绩。《我的姐姐》《深海》均围绕“重男轻女”的社会议题展开叙事。剧情片《我的姐姐》(2021)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描写父母双亡后不得不承担家长角色、在“弟弟”与自我未来之中做选择的中国家姐形象,上映后引发大量热议,尤其得到来自女性观众的认同与讨论,以3000万的成本博得8. 6亿的高票房。动画片《深海》(2023)之视觉体验美轮美奂,以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展现了一名父母离异的9岁女孩坠入深海寻母的故事,充满意象的视觉之下,是对儿童抑郁症的抽象而直观的心路再现。该片于2023年春节档收获9. 19亿的票房,亦获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儿童单元最佳影片提名。

在上述儿童电影满足儿童观众观影需求,或探索儿童相关的社会议题的同时,出于题材创新、开拓市场及整合观众的考虑,中国动画电影显现出逐步脱离“儿童专属”标签、进而网罗全龄观众的探索。近年来,基于中国神话历史进行“故事新编”的国产动画电影展现出“全龄化”创作趋势,该类作品以老少皆宜的传统文本为基础,打造面向大众的吸睛叙事,多部佳作冲破亿元大关,实现口碑与市场双赢的可喜局面。据统计, 2019年至2023年间,共有三部“全龄化”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破十亿,依次为《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年, 50. 35亿)、《长安三万里》(2023年, 18. 24亿)、《姜子牙》(2020年, 16. 03亿),票房均高于同时段内儿童向动画电影的票房冠军《熊出没·伴我熊芯》(2023年, 14. 95亿)。此外,“白蛇”系列、“新神榜”系列票房均过亿,可见创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本现代化改编与想象性重写,所凸显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怀及个体觉醒意识,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偏好与价值理念,“向中国受众乃至全世界展现民族的、独特的文化魅力,展现一种全球化空间的‘他者眼光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在地性表达”。[11]

然而,面对“全龄化”的良好观影反响,儿童观众是否能较好理解和喜爱该类动画电影,是否被置于理解力的夹缝之中,儿童向动画电影市场是否会遭遇更大挑战,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儿童电影与动画电影向来存在重合。一方面,要明确,动画电影的概念,是指利用动画技术进行画面制作的电影,与真人电影(live-action film)———通过实拍摄影获取画面的电影,处于相对的关系。因此,动画电影本不是专为儿童服务的电影。另一方面,诸多动画电影的“全龄化”声称是为了对抗动画电影的“低幼化”现象,而作为与“儿童”概念密切相关的描述,如何衡量“低”与“幼”的含义,这二字在何种语境下被赋予了一定程度的贬义,需要学界与业界共同的审慎思考,以辩证审视动画电影的“全龄化”现象。

3.中国儿童电影在电影节中的表现

院线之外,儿童电影在各大电影节的表现也值得关注。相比院线更偏向儿童本位及全龄化的商业电影,活跃于电影节的儿童电影则体现出非儿童本位、作者表达的特质。

自2010年以来,我国电影节制度逐渐完善,扶持青年导演创作的创投体系渐渐建立,当下,以上海国际电影节、平遥国际电影节、FIRST青年电影展、北京国际电影节等重大综合性影展及IM两岸青年影展、HI Shorts!厦门短片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面向学生群体的专项竞赛,均为青年导演提供了与行业接轨的机会。在早期创作中,“童年”是青年导演常接触的创作话题,因此,以儿童为主角、映射自我成长经历的儿童电影,在青年导演群体的创作初期较为常见。“童年是生命的故乡,是自我生成的原点和孕育精神自我的原乡。通过‘回望童年召唤时间维度的‘乡愁,表达编创者对质朴纯真的人生态度和伦理价值的不舍与珍视,是众多儿童电影拓展情感主题的重要策略。”[12]创作者以自身为基点,探寻时间向度上“童年”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亦是儿童电影美学的重要部分。

近五年内,青年导演聚焦儿童的短片作品在国际上有较为瞩目的表现。2019年,宋思琪导演定格动画短片《妹妹》获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短片提名,讨论独生子女话题。2021年,罗润霄导演剧情短片《头绳、鸡蛋、作业本》入围第7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从儿童视角反思家庭暴力。2022年,蓝天导演剧情短片《南方午后》斩获第27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善才奖,别出心裁地从新疆父女的故事中讨论代际间的文化隔阂与和解。2023年,劳馨莹导演剧情短片《小晖和他的牛》入围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儿童单元并获评委会特别提及,聚焦广西农村的留守儿童。

近五年内,各大电影节以儿童及青少年为主角的长片同样屡获佳绩。2019年,王子川导演剧情片《漫漫长日》提名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剧情长片,周笋导演剧情片《少女佳禾》入围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卧虎”单元,许慧晶导演纪录片《棒!少年》获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长片。2020至2021年,韩帅导演剧情片《汉南夏日》接连获得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单元评审荣誉奖、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儿童单元最佳影片等奖项。2023年,卓亦谦导演剧情片《年少日记》提名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然而,相比起能使青年导演以较低成本接触业内资源的短片创作,以电影节为目标的儿童长片的市场回报率则较低。例如,上述获奖作品仅有2部于院线上映,《少女佳禾》累计票房788万,《棒!少年》累计票房790萬,均未突破千万大关,票房成绩与儿童本位或“全龄化”动画电影相比差距悬殊,可见电影节中非儿童本位儿童电影存在艺术性强而市场兼容性较低的问题。

二、中国儿童电影的困局

1.院线观察:儿童观众处于“低幼化”与“全龄化”夹缝

儿童电影,无论是为儿童而制作的儿童本位电影,还是观照儿童议题、引发社会思考的非儿童本位电影,都意在使儿童群体从中受益,最终促进儿童成长环境的改进与完善。我国当下的儿童电影市场虽整体票房较为理想,担纲佳作频出,然而相关作品的市场定位似在“低幼化”与“全龄化”之间摇摆。具体到作品内容而言,一方面,针对儿童观众的“合家欢”电影除少量系列化IP之外,鲜有高口碑作品,在“质”与“量”两方面均表现不突出,存在“低幼化”的创作隐忧;另一方面,为规避“低幼化”从而提高作品的思想深度,同时也为扩大作品的目标观众基数、提高票房收益,诸多看似为儿童制作的电影,体现出将成人观众纳入观众群体的“全龄化”定位,实则是将市场策略更换至非儿童本位的一端。由此,儿童观众的主体地位遭弱化,在市场蓬勃的表象下,适宜儿童观众观看的影片数量并未达到同步增长的速度。

学界与业界对儿童电影“低幼化”的问题讨论已久。2013年,黄军(电影导演、时任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曾于采访中表示,时下中国儿童电影的问题在于将“儿童电影”与“动画电影”划等号,提出“儿童电影要赶紧走出儿童腔、假童真和低幼化误区”[13]。黄军所说的“低幼化”指儿童电影的趣味及思想不能满足儿童观众的智慧,即成人创作者过于简单地判断,并低估了儿童观众的接受意愿及理解能力,诸多面向儿童观众的电影过于浅显,此处关于“低幼化”的反思处于儿童本位电影的范畴之内,意在促进儿童向优质影片的生产,满足青少年等大龄儿童的审美需求。2010年代以来,院线儿童电影体现出两类分流趋势,一面是以《大闹天宫》《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秦时明月》等为代表的国产精品动画,一面是“熊出没”系列、“喜羊羊”系列等由动画剧集衍生而来的“大电影”,前者的高技术及精品质感逆向要求创作者树立“大片意识”、面向国际舞台,后者则屡陷家长及媒体的批判风波,因“低幼化”问题遭遇成人观众及青少年儿童的有意回避[14]。该时期,市场定位与教育理念成为儿童电影更迭的主要驱动力,儿童作为缺乏话语权的群体,持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随着青少年及成人元素不断介入儿童向电影,“低幼化”这一批判概念逐渐溢出儿童本位电影的范畴,演变为成人本位的、对儿童审美偏好的宽泛形容。相对地,出现了以多部动画电影为代表的“全龄化”创作概念,意在从思想深度上超越儿童向影片,从观众接受上涵盖更多成人观众的观影趣味。

纵观近五年的院线电影,对儿童观众而言,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难题:一方面,低龄儿童观众面对“全龄化”动画电影,或存在一定的接受困境以及理解力挑战。这间接反映了当下动画叙事以成人叙事逻辑置换儿童视角,是成人逻辑“缺席的在场”[15]。例如:《长安三万里》(2023)以恢宏的视听呈现了大唐盛世的文人画卷,然而片长168分钟,且台词有大量的文言文句式,要求观众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及国学积累。上映时,部分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反映孩子观影缺乏耐心、坐不住,而部分成年观众也对于在影院中吵闹或大声背诗的儿童们表示无奈,认为观影氛围受到干扰。《白蛇2:青蛇劫起》(2021)于暑期档上映后,因情爱主题与暴力元素出现“儿童不宜”的争议,缺乏“合家欢”的特质,影片品质高但票房未“大爆”[16]。不仅如此,对于“全龄化”动画电影,有时“少儿不宜”反成为影片宣传的方式,以吸引更多成人观众的注意,加剧了市场定位在儿童观众与成人观众之间的非此即彼的困局。

另一方面,可供儿童观众及家长选择的“合家欢”儿童向电影院线数量较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儿童IP。尽管有“熊出没”“喜羊羊”“巧虎”“贝肯熊”等有动画剧集打基础的系列化IP支撑,但是IP之间的票房差距较为悬殊。例如:“巧虎”系列于2019年至2023年间共推出三部电影,其累计票房未超过5000万,不足“熊出没”系列的单部最低票房(《熊出没·狂野大陆》, 5. 95亿)的十分之一。而就数量而言,“喜羊羊”系列五年间仅推出一部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筐出未来》(2022),相比2010年代,该系列如今缺乏与儿童观众“每年一约”的观众黏性培养。可见,系列化IP尚未形成多足鼎立的局面,儿童观众的观影喜好较为局限。在此之外,非系列化IP的儿童向电影票房表现平平,“新面孔”少有爆款,五年间仅有两部中美合拍动画《雪人奇缘》(2019)、《许愿神龙》(2021)票房过亿。整体而言,儿童向影片的创作活力较欠缺。

2.电影节观察:儿童议题市场化程度低

纵观近五年中国各大电影节可见,儿童题材的艺术电影创作呈不接续状态,具体表现为聚焦儿童的短片创作繁荣度远高于长片,当青年导演通过儿童题材短片获得长片创作机会时,更倾向于选择市场兼容度高的其他类型,而非深扎儿童议题。本文通过观察2019—2023年间, IM两岸青年影展短片主竞赛单元、FIRST青年电影展长片创投单元的入围影片,得出儿童议题市场化程度低的结论,非儿童本位儿童电影的创作始终面临较大的压力及挑战。

IM 两岸青年影展(Cross Strait Film Festival,简称“CSFF”)始创于2020年,由福建省电影局、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等单位主办,海峡卫视等单位协办,是近年来我国面向学生及青年导演的重要电影赛事,“以扶持全球高校青年影视创作力量为目标”[17]。据IM两岸青年影展官方统计,自2020年以来,三届比赛共有150部短片入围[18],多为青年导演在校期间的创作成果,其中有49部为儿童题材(18岁以下)[19],占比高达三分之一,不乏《红暑》(2019,导演杨雨豪)、《沙巢》(2021,导演胡英海)、《天黑黑》(2022,导演缪吉娜)等立足儿童视角、细观儿童心理的优秀作品。可见,“童年”作为资料库,是青年导演创作初期的重要选材来源。

然而,当青年导演以独立影人的身份携带儿童议题步入长片创作时,受更趋成熟、复杂的观众群体及繁复的市场因素影响,儿童议题所受的关注及青睐显著下降,形成一种断层。当下,青年导演扶持体系既有政府类、私企类、名人类的青年导演扶持平台,也有电影节及影展的创投市场。FIRST青年电影展尤为关注青年影人的发展,其电影市场板块创立于2010年,分为“创投会”与“产业放映”,其评价体系在十余年的探索中渐趋完善,成为业内的重要风向标。

经统计(图1), 2019年至2023年间,各年度的FIRST创投会,在广义上关注未成年群体(主角18岁以下)的项目入围总数均未超过30%, 2020年、2022年、2023年均未出现12岁以下的儿童电影项目,整体而言,青少年时期(13-18岁)是更受创作者关注的年龄段[20]。青年导演走出校园的象牙塔,其艺术表达与创作自由度面临限制,因而呈现出儿童电影从短片到长片的创作不接续的现状。结合部分院线的非儿童本位儿童电影的票房表现可见,儿童电影及更为宽泛的未成年题材具有商业性相对欠缺、市场号召力较弱的现实短板。

仅以2023春节档为例,《深海》与《熊出没·伴我“熊芯”》的票房差距,直观反映了非儿童本位儿童电影的两难处境。《熊出没·伴我“熊芯”》喜剧类型明确,适合合家欢观影,通过对儿童观众的号召力达到“1+1”或“1+2”的票房连带效应。而多年磨一剑的《深海》,虽然聚焦儿童主角,但是所探讨的离异家庭、儿童抑郁等问题,更适合有一定社会经历及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观看。《深海》上映后评价呈现两极,一方面,颇有美学冲击力的IMAX视效广获好评,所提出的儿童议题也借春节档热度完成了一定的公共讨论;而另一方面,亦有质疑《深海》作为一部“非合家欢”影片在春节档上映的合理性。数据显示,在2023年春节档的六部影片中,《深海》票房仅位列第五。作为一部意在引发成年观众思考的高成本商业动画,在春节档依然未得到理想的收益与关注。可想而知,弱娱乐性、弱商业化、侧重严肃叙事的非儿童本位儿童电影,面对已建立类型意识并形成观影期待的中国观众,仍有很长的磨合与探索在等待。

三、对中国儿童电影创作的展望

展望未来中国儿童电影的创作,须立足儿童本位,考虑以下调整方向:首先,应保证儿童群体的观影需求,在维持现有系列化IP的基础上,继续发掘可持续发展的儿童IP,促进儿童本位儿童电影的创作。“儿童本位的观念,即是将儿童看作独立于成人的个体,承认他们拥有独立的人格、话语体系、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21]成人创作者只有理解并尊重儿童的独特性、保持对儿童心灵的敏感度,才能创作出深入人心的兒童向影片,满足儿童观众的需求。

其次,考虑到儿童群体内部较大的年龄跨度,儿童电影的创作应促进多年龄段的融合与衔接。在承认“儿童电影”自身的复杂性的基础上,调和“以儿童为主”与“为儿童而拍”的作品,促进低龄儿童与青少年、青少年与成人等多年龄段之间的过渡。一方面,为低龄儿童提供相对有趣味、易思考,有利于正确认识世界的电影;另一方面,将儿童电影的想象力及真善美的情感内核广泛用于青少年电影、“全龄化”动画电影等多领域的创作。

其三,需要鼓励艺术性较强的非儿童本位儿童电影的创作,为有志于探讨儿童议题的创作者提供创作条件

,使其有机会持续探索儿童文本。由此,为成人观众们打开关怀儿童成长的一扇窗,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反思与进步。

如何从童年往事中寻得灵光,如何让儿童电影益于儿童成长,对成年创作者而言既是责任与挑战,也有着莫大的乐趣。正如法国童话《小王子》所写:所有大人最初都是孩子,但这很少有人记得。

注释

[1]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条) . https: / / www. un. org/ zh/ node/18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条) . https: / / www. gov. cn/ xinwen/ 2020-10/18/ content_ 5552113. htm

[3]李锐.中国儿童电影主题书写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 2022.

[4]韦克难主编.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8. 179-180.

[5]郑欢欢.试论中国儿童电影的困境与出路[J].东北师大学报, 2006, (03): 118-123.

[6] Bazalgette, Cary ( 1995) .“Unshrinking the kids: Children?s Cinema and the Family Film”. In front of the children: screen entertainment and young audiences. British Film Institute.

[7]盖琪.“反成长”的“成长”:近年中国内地女性电影中的“少女叙事”[J]. 当代电影, 2021, (09): 53-60.

[8]本节及后文所提及的电影票房数据全部来自“猫眼专业版APP”。

[9]“熊出没”系列2020年电影《熊出没·狂野大陆》推迟至2021年上映,五年共计四部。

[10]华西都市报.《棒!少年》导演许慧晶:不仅只有热血“燃”的背后是对少年命运的关注[DR/ OL].中新网. 2021年01月14日. https: / / www. chinanews. com. cn/ m/ ty/2021/01-14/9386531. shtml

[11]朱天,许果涵.民族文化的重构:国产动画电影的全年龄之路[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 (17): 112-115.

[12]韩佳政,解伟.作为创作方法论的电影儿童形象[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9, (08): 83-90.

[13]黄军,姚睿.避免低幼化与营销思路的转型———中国儿童片的创作与市场[J].当代电影, 2013, (06): 9-13.

[14]刘晓希.童年的消逝———对儿童电影“全龄化”的再读解[J].电影艺术, 2017, (03): 87-91.

[15]李锐.中国儿童电影主题书写研究[D]. 山西师范大学, 2022.

[16]上观新闻.“孩子不爱”票房难“爆”,暑期档动画电影要靠“一拖二”才能火吗? [DB/ OL].人民网. 2021年08月03日. http: / / sh. people. com. cn/ n2/ 2021/0803/ c350122-34850855. html

[17]張诗瑶.首届IM两岸青年影展平潭启幕,汇聚青年电影力量[DB/ OL]. 光明日报客户端.2020年10月25日. https: / / m. gmw. cn/ baijia/2020-10/25/34304362. html

[18] 2022年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延期至2023年举办。

[19]数据来源: IM两岸青年影展组委会为本文特别统计。

[20]影片项目信息源自FIRST青年电影展官网。

[21]程桂芳,张笃元,王凤蕊.论“儿童本位”视野下的中国儿童电影发展[J].电影文学, 2009, (08): 17-18.

猜你喜欢
儿童本位
核心素养观照下“发现数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
“好玩”的教育
儿童本位,让儿童诗教学更高效
儿童本位,让语文课堂智趣飞扬
基于“儿童本位”的阅读教学研究
基于儿童本位的学习方式新探
郑渊洁儿童文学创作与儿童本位思想
学校层面课程整合的误区与出路
大数据时代对儿童文学观念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