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一瞥

1985-11-01 04:40陈飞宝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1期
关键词:武侠片

台湾光复以后,活跃于电影文坛的创作人员大致有三代,第一代是从大陆迁台的编导象徐欣夫、袁丛美、宗由、田琛等人,是五十年代电影的创作骨干。第二代是五十年代后期经过拍台语片锻炼,从电影基层做起,有的大专学校科班出身,有的从新闻系统转来。他们有锐气,既继承中国传统的电影表现手法,又学习美国和西欧的创作方法,成为六七十年代电影的中坚力量。如李行、白景端,胡金铨、丁善玺、张家祥等都是这时期台湾影界的著名人物。第三代是七十年代后培养出来,有的在台湾电影专科院校毕业,有的留学美、意、日等国专事电影研究,获得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回来,他们是新起的一代,既保持传统又勇于探索。但由于政治环境与编导电影美学观点、艺术情趣、水平高低等原因,使台湾电影出现了糟粕与精华杂陈的局面。

台湾影片主要有以下几种:

1.武侠片

近二十年来,武打动作和浪漫言情文艺片并列为台湾制片的主流。武打动作片的数量往往超过俗称“文艺片”,卖座率甚高,但却未登过台湾电影的“大雅之堂”。这种武侠片指放飞剑、祭法宝、打掌风等长距离战斗的“神怪片”,以刀剑棍棒等兵器作中距离激战的“刀剑片”。1962年,香港“邵氏”、“电懋”公司模仿日本剑道武士片,试验开拍《江湖奇侠传》、《鸳鸯剑侠》,其后武侠片风靡一时。这股武侠风吹到台湾后,台湾的制片商竞相仿效,七十年代又有了新的发展,1971年至1977年武侠片数量平均要占全部影片的百分之四十二。

台湾武侠片多改编自古龙、倪匡、司马中原、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按其题材可分为几类:①主角身负血海深仇,忍辱罹难,于是拜师求艺,或巧遇奇人,传授武功,经过一番苦练,然后出道雪仇。②两大派相争,江湖上恩仇,争盟称霸。或为财宝女色,互相戳杀,最后由双方首领决战,决一雌雄。③主角受到外国人(东洋或西洋)的侮辱或打杀,忍无可忍,以中国的功夫痛殴洋鬼子,为中国人出了气。④安排凶杀、或情杀阴谋,安置疑凶,制造悬念,层层剥开,最后暴露心腹是凶手。由于武侠片内容神秘,情节离奇,人物缺乏性格光彩,拍多了观众亦感厌腻。于是片商花样翻新,1981年刮起赌片和帮会片的风潮,自从香港邵氏的《赌国仇城》放行,程刚的《赌王大骗局》上映后,台湾制片厂老板与香港的制片厂接连不断拍摄赌片,半年时间里拍了五、六十部,台湾银幕上和社会上一时赌博成风,赌博犯罪案件大幅度上升。由于社会舆论强烈反对,台湾“新闻局”才赶忙禁止再拍此类影片上映。取而代之的是男盗女娼、色情暴力的帮会片,同时拍了鬼怪恐怖片,如《兰桥月冷》、《鬼屋禁地》、《半夜人》、《阴魂不散》等,阴森可怖,令人毛骨悚然。

2.“文艺片”

在台湾凡是描写男女爱情,多角恋爱之类的电影都称为正宗的文艺片,因为以现代生活为背景;专事抒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波折,取向唯美,富有浪漫色彩,按其特性,影艺人又称之为浪漫爱情片。

六十年代中期以前,动作片未曾勃兴之时,香港摄制的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影片输台甚多,刺激和影响了台湾这类影片的生产,六十年代中期以后这类影片大幅度增长,多改编自通俗言情小说,制片人购买小说电影版权,由名编导拍成电影,这类情况在六、七十年代的浪漫爱情片风潮中尤为突出。其中有影响的制片公司为永升电影公司。该公司由江日升负责,1973年成立以来,除《战天山》、《醉拳女刀手》动作片以及少数改编自大陆“伤痕文学”的影片外,四十多部影片有三十多部属于浪漫爱情片。如创业作《烟雨斜阳》描写已婚男子婚外感情,结果是两头落空。其他作品有《爱情的长跑》、《追求追球》、《烟水寒》、《枫叶情》等。这些影片大部分以现代大学校园为背景,以大学生恋爱风波为主要内容,普遍存在模式化的通病,从角色方面看,主要不外乎是离家的少爷公子与娇弱女子,或离家出走的千金小姐与穷青年或穷学生的恋爱。不然就是正常人和残障者的恋爱。就感情方面看,这影片着重于叙述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畸形感情,或婚外恋爱,多角恋爱,或异国恋爱。从情节方面看,男女主角由某事件引发一见钟情,而后双方发生误会,或第三者介入,争吵不休,或互相报复,最后误会消除,有情人终成眷属,否则就以悲剧收场。在台湾的浪漫爱情片风潮中,最轰动一时的原著小说家及编剧代表人物当推琼瑶。她原名陈哲,湖南衡阳人,1938年生,父亲是教师,受家庭熏染,从小爱好文学,九岁时,就在上海《大公报》发表儿童小说。1949年到台湾,二十四岁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次年“中影”公司和天南公司相继将她的小说拍成《婉君表妹》、《烟雨蒙蒙》,很叫座。其后各公司纷纷抢购她的小说拍成电影。将她的小说改编为电影的有四十九部。如《哑女情深》、《几度夕阳红》、《彩云飞》、《心有千千结》、《海鸥飞处》、《我是一片云》、《月源胧、鸟朦胧》、《奔向彩虹》等。她的作品内容,前期以写畸形恋爱为多,后期大部写多角恋爱,颇富罗曼蒂克色彩。其爱情描写常游离社会正常的真实生活,宣扬在台湾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社会,爱和幸福可以与金钱权力相容并存,因而既获得资产阶级的赞同,又迎合了青少年的幻想和愿望。人们把这种电影称为“梦幻罐头”,没多大社会教育意义。但由于她能抓住人的感情来写,人物内心世界刻画细腻,情节曲折,富戏剧性,这也成为吸引观众的最大因素之一。去年三月底拍完《昨夜之灯》后,她对外宣布息影,重操写小说旧业。

3.历史战争影片

台湾从1949年至今三十多年拍摄的战争片不多,和其他类型影片比较,所占比例很小,连同谍报战及军事教育的影片,也不过三十来部。但由于耗费巨资,动员了不少人力物力,影响较大。所以在各类影片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例如还不算大型的战争片《笕桥英烈传》在台湾海湖基地拍摄“东战场之役”时,每天动员国民党军队官兵一千人,拍十八天接近两万人次,每天还聘请四十名“大武行”演出,再加上其他开支,耗资两百万元。而这个战争场面在影片中只剪辑出两分钟,战争片拍摄成本之高,由此可见一斑。七十年代以后开拍的,按题材时代背景可分为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

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有《碧血黄花》、《辛亥双十》等。以北伐战争为内容的有《女兵日记》等。以抗战时期为背景的主要有《扬子江风云》、《英烈千秋》、《吾土吾民》、《八百壮士》、《笕桥英烈传》、《海军突击队》等,这些影片虽然也能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时代风云,但又从不同程度吹捧国民党,掩饰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本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以致蒋家王朝崩溃,困守台湾。以此为历史背景的战争片很少。六十年代有台湾和日本合拍的《金门湾风云》;七十年代后台湾摄制的有《大摩天岭》、《古宁头大战》、《血战大二担》等。内容反动,人物繁多,艺术拙劣。

4.写实主义影片

写实主义是台湾电影界六十年代提出并付诸实施的制作电影的口号。这与台湾的政治社会环境以及台湾文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台湾电影界人士和观众要求冲破台湾当局牢笼,改变台湾电影落后状况强烈的呼声。不少从影人士清楚地看到台湾当局制定反共电影制作路线带来的恶劣后果,看到西方没落电影的严重危害,感到无法发挥才干,有的到香港寻出路。留在台湾的一部分人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从五四运动以来新文艺、大陆三、四十年进步电影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借鉴西方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寻找发展台湾电影的途径和方法。李行、白景瑞等人经过探索,拍摄了《蚵女》、《养鸭人家》、《路》、《寂寞的十七岁》、《家在台北》等写实主义影片。虽为数甚少,但格调清新,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的生活,耳目为之一新。七十年代后乡土文学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流,台湾写实主义影片在其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即:①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主要表现在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暴行,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映证台湾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肉亲缘关系及台湾同胞要求祖国统一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如《源》、《原乡人》、《香火》等影片。②反映台湾城乡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触及台湾时弊,描写他们的困苦和悲伤,表现他们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奋斗的精神。如《错误的第一步》、《毒玫瑰与大保镖》、《拒绝联考的小子》、《凌晨六时枪声》、《一个女工的故事》、《不妥协的一代》、《同班同学》、《学生之爱》、《台上台下》、《芝麻油菜籽》、《嫁妆一牛车》、《看海的日子》、《儿子大玩偶》等等。这类影片对台湾社会作了一定剖析,显示台湾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情景,反映台湾妇女的悲惨命运。③强烈的乡土气息。台湾四面环海,虽历经荷兰殖民者、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在政治、经济、地理、历史、人情风俗、语言习惯诸方面与大陆一脉相通。台湾的先辈祖籍多为福建广东等地。因而影片中的人物性格、风俗习惯和语言特点都有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另外影片中的自然风光又具有亚热带宝岛的本色。如《源》中盂兰庙会的歌仔戏表演,《小毕的故事》中出现淡水的渔船、海边、榕树,呈现出一幅幅台湾风情画卷。

(许建生据《台湾研究集刊》1984年第2期陈飞宝文摘编,题目为摘编者所加)

猜你喜欢
武侠片
《双旗镇刀客》 : 西部风情, 异类武侠
文侠片:概念界定与类型建构
论徐浩峰导演武侠片的风格与意识
徐克武侠片中女性形象的研究
武侠片《剑雨》中女性形象的再塑造
道义与中和
试论“江湖”主角在武侠片中的消解
城郭烽烟又起武侠死灰复燃?《绣春刀2》能不能给武侠电影带来出路?
境生象外:“意境”观下的《刺客聂隐娘》
王家卫武侠片的叙事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