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骏马 郁郁青松

2008-03-30 06:51楼春阳
足迹 2008年4期
关键词:浙东支队工委

楼春阳 张 扬

编者按:马青同志是浙江绍兴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浙东工委、临工委副书记、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司令员,是浙江的重要党史人物。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本刊特发此文,以志纪念。

(一)

1908年马青同志出生在绍兴一个贫农家庭,12岁就挑起了谋生的重担,13岁到上海银楼、袜厂当学徒,倍受剥削和虐待。这期间,他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曾参加民众后援工作。他热心于工人运动,被选为上海针织工人工会常务理事。1937年8月,他奔赴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结业后回到浙江余姚,投入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

在艰难酷烈的战争年代,马青同志主要致力于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尽管屡经挫折,他却毫不气馁,吸取教训,团结同志,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组织、领导了各种形式的革命武装,有力地打击了敌人。1939年,马青同志担任中共余姚县工委委员、县政工队第一区队长,负责庵东盐场反霸斗争。他出色地发动了近万盐民起来反对盐霸,取得了胜利,并利用国民党政府盐场公署所属税警队这一合法组织,建立了党领导下的有50多人参加的“缉私队”,捍卫盐民利益,扩大党的影响。经过斗争实践,他开始懂得了掌握枪杆子的重要性。1941年4月绍兴沦陷,当时担任绍兴县工委书记的马青同志,根据党关于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方针,和王明远同志一起,在绍北地区创建了第一支抗日武装“皋北抗日自卫队”。然而,部队刚成立,就遭日本鬼子的袭击,损失较大。他随即又根据绍北地区的地理环境,运用合法名义与形式,先后几次组织起由我党领导的灰色部队,开展隐蔽斗争。虽然又因缺乏经验,再次遭受挫折,但却培养了一批干部和骨干,并在实践中逐渐学会了组织武装,积累了运用游击战术抗击敌人的经验。1942年5月,诸暨沦陷,马青同志受绍属特派员杨思一同志委派,到诸暨发展敌后抗日武装。他和县委书记朱学勉一起,决定以地下党员何文隆(何的合法身份是泌湖乡乡长)创建的泌湖乡自卫队为基础,联合周围三个乡的自卫队,扩建为诸北四乡抗日自卫队。同年,在南进支队(第三支队第二大队)的帮助下,又联合扩建为八个乡的抗日自卫大队,成为会稽地区我党领导的主要抗日力量。同年11月,南进支队和八乡抗日自卫大队,奉命调三北地区,参加第一次反顽自卫战。这时,诸北日、伪、顽和土匪活动猖獗,马青同志又当机立断,以南进支队和八乡抗日自卫大队留下的几十名伤员,组织成一个中队,自任中队长,被称为“蒋中队”(当时马青化名蒋福林)。他们挖出以前埋藏的7支破枪加以修理,又把缴获来的机枪底座,装上铁管,盖上布套,巧妙地扮成机枪,还用小竹管塞满子弹袋,以虚张声势,迷惑敌人。“蒋中队”继承和发扬“三支二大”和“八乡联队”的优良传统,深得群众支持和拥护,群众爱称“三支二大”和“八乡联队”为“三八部队”,“蒋中队”则被称为“小三八”部队而名扬金萧地区。这时根据斗争需要,该部队被上调成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的第一大队。马青同志胸怀全局,坚决服从,他在艰难的条件下,又着手组建了一支地方武装———诸北自卫大队,群众喜称为“小小三八”。马青同志当时任金萧地委委员兼诸暨中心县委书记,金萧支队诸北办事处主任,他为开辟金萧地区抗日根据地和建立武装,保障主力部队的后勤供应工作,尽了最大的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争取和平,我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主动北撤。马青同志却被留了下来,担任党的金萧地区特派员,坚持斗争。面对严重的白色恐怖,他没有放弃武装斗争,他把那些来不及北撤的区、乡自卫队队员组织起来,并联络了被敌人追捕的部分地下党员共30多人,组成一支武装队伍,自任队长,进入东白山区。大家忍饥斗寒,风餐露宿,转战于诸北,路西,诸义东等地。尽管敌人对他们跟踪追击,又对马青本人采取了封官许愿的诱骗伎俩,并妄图搜捕他的儿子以迫降,但他始终不为所屈。由于这支部队的影响不断扩大,原金萧支队失散人员,闻讯陆续前来,部队发展成为拥有两挺机枪,40多人的规模。国共两党签署“停战协定”后,根据当时的形势,马青忍痛决定解散长枪部队,仅保留精干的短枪人员,作为自卫武装。并提出以合法斗争为主与非法斗争相结合的行动方针。正在筹集遣散经费的过程中,部队在诸暨梓坞山顶宿营时,突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袭击,部队被打散,警卫员牺牲,马青滚下悬崖,幸免于难。在敌人三天三夜的追捕搜索中,他联络上7名战士,携带一挺机枪,跳出包围圈,转移到嵊西地区坚持斗争。

时隔两个多月,马青同志在与上级领导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从嵊西地下党收听到的新华社电讯中,得知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全面内战爆发。他立即以超人的胆识与魄力,全力投入武装斗争。他与钱章超、吕侠南、周德伟等一起周密运筹。这年11月,他又调集应飞、周芝山、杨亦明等,率领所属武工队到嵊西,并依靠嵊西地下党,秘密发动地下党员和积极分子近百人,一举歼灭石璜辅仁乡自卫分队,缴获轻机枪3挺,长短枪数十支,创建了会稽山抗暴游击队。这次行动就是浙东革命斗争史上著名的“石璜缴枪”。接着,他又去路西和蒋明达同志一起研究决定,加快武装斗争步伐,组建“路西人民救国先锋队”。旋去永康、金华、义乌等地,加强对武装斗争和党的工作的领导。在义乌,他亲自部署了义亭火车站“虎口拔牙”战斗,歼灭了国民党正规军一个排,扩建了金义浦人民游击中队。1947年1月,中共浙东工作委员会成立,刘清扬为工委书记兼四明工委书记,马青为工委副书记,负责领导金萧地区。自“石璜缴枪”到1947年底,在各级党组织和马青同志领导下,游击战争在金萧地区得以广泛的开展。

(二)

1948年1月,上级党指示成立中共浙东临时工作委员会,顾德欢与马青分任正副书记。临工委又决定重建浙东主力武装,组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三游击支队,由刘发清任支队长,马青兼任政委。马青遵照临工委决定,命令金萧地区的武装,除留下应飞部队外,全部上升为主力。支队刚成立,即在嵊东青岩村阻击来犯浙保华松中队,首战告捷,初显军威。

5月,打响洪家洋伏击战,重创浙保一个营。5月28日,浙东游击队主力在上王岗与敌激战,我军在付出较大的代价后,取得了胜利,浙保一个团及四明周围数县的保警大队伤亡惨重,震撼了国民党当局。

上王岗战斗后,部队执行了战略性的外线出击,三支队主力相继进军会稽及台属地区。马青代表临工委留守四明,巩固了五支队,保卫了四明老区,有力地支援了外线武装的扩展。

1949年1月,马青率浙东临工委机关及留守部队,在新昌县回山与顾德欢率领的三支队会师;召开了临委“扩大会议”,决定组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由马青兼任司令员,顾德欢兼任政委。在中共浙东临工委的正确领导下,这支部队(包括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壮大。

在解放大军南下的胜利消息鼓舞下,浙东第二游击纵队各部积极向敌人进攻,至1949年5月,先后解放或一度解放了天台、三门,分水、新登、浦江、磐安、诸暨、绍兴等十多座县城,为迎接和配合大军解放全浙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

马青同志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中,能顽强、机智地化险为夷,站稳脚跟,积极发展党的事业。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时时依靠党的领导,坚持和发扬了党和群众血肉相联的优良传统。在艰难的岁月中,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特别在新四军主力北撤后的那些艰险日子里,他虽常常食不饱腹,又身患胃病,却总是同战士们一起,燃火驱寒,挖菜充饥,以草代被。他双眼深度近视,夜行军经常跌跤,但从不发愁,反而笑着说:“我拾到一万个‘元宝,革命就胜利了。”战士们无不敬佩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49年初,第二次攻打天台县城,不意遭受较大伤亡。他见白天难以从敌人碉堡群中把伤员、烈士抬下来,极为难过。入夜,他同其他领导一起亲临城下指挥,直到把全部伤亡人员抢救运送回来,才随队撤退。他对战士体贴入微,战士也愿意找他倾吐心思,把他既当领导,又当亲人。一次,参加“石璜缴枪”的骨干之一翁全老同志,因对部队领导有意见,竟单身带枪离队,有人主张“劝其归队,不从即缴械”。马青根据平日对翁的了解,立即亲自写信劝戒:“若要另拉队伍,只要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支援你人、枪;如果回来,到四明还是会稽,听由选择”。翁全老见信后流着热泪,立即归队,后来表现一直很好,成为军事骨干。马青对群众的感情极深。他教育队员说:“游击队是鱼,人民群众是水。你就是几千斤重的大鲨鱼,离开水,也只有死在沙滩上。”他每到一处都和群众打成一片。不管是雇工、农妇,还是地方开明绅士、国民党流散官兵,都能与他们交上朋友,争取团结他们。马青与人民相依为命,人民也处处掩护他。尽管敌人悬赏一千银元捉拿他,但奈何不了他。有位房东得知敌人要来抓走马青寄养在地方的儿子红亮,便将红亮转移,竟以亲生的一个同龄女孩顶替,终使敌人阴谋未逞。

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与群众的关系深厚。在全国解放后,他无论入小镇进大城,依然念念不忘老区的群众与干部,也仍然处处深入基层,依靠群众。那些浑身泥土气和油腻的农民、工人也常来探望他。他一贯政治上关心他人,也一直暗自解囊相助一些经济困难的群众。他逝世后,家属清理遗物时,发现他寄赠老区群众、烈军属的一部分汇款收据,达18000元之多。

马青同志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从不顾及个人的生死荣辱。1945年9月,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原定他也随队北撤。当他连夜赶到上虞章镇与主力会合时,蓦然得知上级党决定他留下坚持斗争。这真是始料不及。论体质,深度近视,严重胃病,且政治身份早已暴露,讲形势,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早已沿浙赣线两侧似潮水般涌到义乌、诸暨,我留守人员处在重重包围之中,前途吉凶未卜。但当领导向他解释改变决定的原因后,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党交付的这一艰巨任务。当杨思一同志问他有什么困难要帮助解决时,他仅提出要求拨给几支短枪。金萧支队政委杨思一、支队长彭林决定抽调10支短枪、200发子弹。谁知抽调第一支短枪时,被抽枪的同志就哭了。马青见此情景,就主动收回要求,说:“你们北撤路上也要打仗。被抽枪的同志哭了,这种心情我全理解,这支枪我也不要了。你们放心,我们会向敌人去要的。”随即告别了领导和同志们,带着十几位同志奔回金萧地区,开始了披荆斩棘、浴血奋战、重辟新局面的斗争。

浙江解放时,浙东北撤主力部队挥戈南下,和坚持原地斗争的战友胜利重逢,多少人都情不自禁地洒下了滚滚热泪。马青同志临危受命的事迹,一直受人赞扬。

马青同志为捍卫党的原则和利益,从不考虑个人得失。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他无论处境多么艰难,总是信守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准则,不信邪,不避嫌,说该说的话,写该写的材料,保护了自己的同志,维护了党的威望和利益。

马青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战斗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我党的一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为浙东人民解放斗争作出过重要贡献的领导人之一。他的革命功绩、高尚情操、优良品质,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并将激励我们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大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努力奋斗到底。

(此文由楼春阳、张扬、梅寒白、白刃、石在、甘为平执笔整理)

猜你喜欢
浙东支队工委
《〈新浙东报〉史料选编》编辑经过
黑龙江举行“蓝焰突击-2021”跨区域抗震救灾实战演练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领导赴定点扶贫县调研
浅析强化和改进交通执法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浙东传统村落祠堂史及建筑形制研究
静安:三个“坚持+保障”推进街道人大工委规范化
更好地发挥县级人大常委会各工委职能作用
东晋南朝时期西来高僧与浙东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