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抗日,她从法国来到延安

2008-03-30 06:51王国坚
足迹 2008年4期
关键词:特务八路军延安

王国坚

陈学昭(1906—1991),女,原名陈淑英、陈淑章,当代作家。笔名有:绿藻、夏渠、式微、惠、玖女士、陈芳尘等。生于1906年4月17日(清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浙江海宁盐官人。祖父是满清时的丝行职员,爱好昆曲与绘画。父亲陈典常,清同治八年(1870)的秀才,晚年任海宁州小学堂的校长、教师,擅长书法,有民主主义思想,反对清朝卖国的反动统治,反对女子缠足,穿耳,主张女子读书。陈学昭7岁读私塾,9岁时进县立女子高小。1920年高小毕业时才15岁,考入南通女子师范。一年后,她又只身闯到上海,进入爱国女中。爱国女中毕业后,先后在安徽省立四中、绍兴县女子师范教书。1925年初,她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倦旅》,同年夏去北平,在北京大学听课,听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也听李大钊先生的讲演,后在黎明中学,适存中学教书。

赴法国留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27年5月初她拿到了《雨草心》和《烟霞伴侣》两部散文集稿费,毅然登上了去法国的轮船,去法国学习,先进巴黎女子学校学习法语,后进巴黎大学听课。同时担任天津《大公报》驻欧特派记者和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的特约撰稿人。在国内先后出版了散文集《如梦》、《忆巴黎》、小说《南风的梦》、杂文集《败絮集》等10多部书籍。1931年夏到里昂,后又到巴黎克莱蒙大学学习,193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许多法国朋友都要她留在法国,指导她写学位论文的巴黎东方语言学院院长GYanet教授要她留在该院工作。可是她忘不了祖国,祖国正在受难。“抗日救国”的怒吼响彻神州大地,她怎么能不回来呢!1935年2月,她毅然决定回到国内,从事写作。并在上海会见了鲁迅。她警觉地发现,从踏上祖国大地的那一天起,就有特务在跟踪她,有的小报还对她进行造谣污蔑和恐吓。

一赴延安写下名著《延安访问记》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拉开了抗战的序幕。当时许多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加入到抗日的行列。因此,延安成了她向往的地方。从上海辗转到达重庆。并找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要求去延安,办事处同意了她的要求,并办了前往延安的一切手续。为了采访方便,《国讯》周刊总编孙起孟给了她一张《国讯》特约记者的证明。于1938年8月6日,她第一次到了延安。在延安进行了参观访问,并见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李富春等许多领导。她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以独特的视觉,写下了近20万字的《延安访问记》,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革命和革命根据地延安。经党组织的帮助,设法将她写成的一篇篇通讯带到了重庆。在黄炎培、孙起孟主办的《国讯》周刊上发表,刚发表了几期,就被国民党勒令查禁了。但她没有泄气,还是一篇又一篇地继续写着,直到1940年7月,几经磨难,在香港出版了单行本(日译本作《陕北访问记》)。在延安,她遇到了小学的同学陈云裳(时已改名陈英),并写诗,《啊!我有仇恨———并赠云裳》(发表于《文艺战线》1939年2月第一卷第一号)赠与陈云裳。陈学昭在题后文中写道:“分别了多年的云裳———小时候的同学,又是同族———竟会在延安相聚,我为她的舍弃了舒服生活,抛掉了子女,而去了抗大学习,深深地感动……”。1939年秋,由于家庭内部意见不一致,她从延安回到了重庆。校订《延安访问记》一书排印稿。

再赴延安投身革命

回到重庆以后,她受到了国民党当局的特别注意。先是拉拢她,宋美龄派人借故送钱给她,她退回了;蒋介石和宋美龄送来大红请柬,邀请她参加游园茶话会,她把请柬撕了。接着国民党特务就时时刻刻跟踪她,无论她搬到哪条路居住,总有特务在盯梢。走在马路上,前面后面都有人跟着她。使她越来越感到在重庆很难待下去了。于是她决定再赴延安。她把想法告诉了当时在重庆工作的周恩来和邓颖超,他们极力支持,帮助她克服种种困难,搬到了八路军办事处附近的招待所里,等待机会出发。当时她带着四箱子书。周恩来对她说,这四箱书如果和她本人一道走,书和人都可能走不了。此时正好遇到宋庆龄夫人捐赠给八路军的97箱药品要运往延安,办事处就把她的四箱书和药品一起启运。然后国民党竟连药品都不准许运给八路军,在陕西三原把全部药品扣留了,她的四箱书也一起被没收了。

1940年初冬,她们一行20多人,乘坐卡车往延安进发。动身前,为了安全起见,她将名字改了,职业也改了,成了一名“护士”,还把头发留得长长的,让特务认不出来。因为当时许多报刊都曾登过她的照片。离开重庆,第一个关卡检查极严,多亏押车的副官精干灵活,对答如流,总算闯过去了。卡车继续前进,在快要进入陕甘宁边区时,刚过铜官,突然被国民党的一批武装特务包围了。凶神恶煞般地将她们赶下车,关进了一座大屋子。只有司机除外,住在街上的一家小旅馆里。司机是雇来的,开车到延安,还要返回重庆。她和几个女伴,一共七个人,被关在一间小房间里。这些武装特务整日整夜对她们进行折磨,夜里将她们一个个叫去个别谈话,问她们为什么要去延安。有一晚,她被单独叫去谈话,特别问她:“你们那里有没有一个叫陈学昭的?”她不动声色的反问:“什么陈学昭?我们这些人你们不是都清楚的么?”特务说:“她是个写文章的。”她还是继续装傻,问道:“是女的?是男的?我可不知道。”特务没话可说,只好叫她“滚”。就这样,她们被整整折磨了18天。第19天上午,特务突然打开房间,朝她们狂喊:“快走,快走!”大家都愣了。汽车司机叫大家赶快把铺盖理好,准备上车赶路,她们才透了口气。大家提着被褥包裹来到街上,看见车子已停在那里了。她们上了车,不久就进入了陕甘宁边区。

到延安后,她们才知道那位司机是我们的地下党员。在她们被扣的日子里,那些特务几次三番威逼他把关押的她们送进西安集中营里。他回答说他是个雇工,只知道开车子、拿工钱,讲定了开到延安,就开到延安,别的他不管。特务对他无可奈何。他整天在街上走来走去,好像在闲逛,其实是在等候八路军的车子。终于有一天,他等到了八路军的一辆过路卡车,赶紧把她们人、车被扣的情况告诉了押车人,要他到延安后马上报告党中央。党中央知道情况后,立即拍电报给在重庆的周恩来,周恩来亲自去向蒋介石交涉。蒋介石只好命令胡宗南把她们释放了。

1940年12月20日,陈学昭终于冲破重重障碍,第二次来到延安。她像投入了母亲的怀抱,又开始了新的人生,全心全意地投入了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队伍中。

到延安后,她被分配到“文艺界抗敌后援会”工作,应《中国青年》杂志约稿,她写了《记铜官被扣十九天》,1942年冬,调到《解放日报》任编辑,1944年调中央党校四部任文化教员。在这段时间里,曾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亲聆毛主席的“讲话”,还经受了整风审干“抢救失足运动”的严峻考验。1945年7月,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深秋去东北,在《东北日报》主编第四版。1946年返延安,正逢延安撤退,行军半年多。期间,在周恩来的鼓励和启发下,她克服常人难于想象的种种困难,在天寒地冻的农村,用被褥摺成的桌椅上,或是在行军的间隙中,不停地写作,终于写成了那本著名的《工作着是美丽的》(上集)和小说集《新柜中缘》、散文集《漫走解放区》。后又长途跋涉到东北解放区工作。1949年2月到北京,参加了第一次全国妇代会,同年7月又出席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8月,经组织批准,回到家乡浙江工作,此后一直留在浙江。

(作者单位:海宁市史志办公室)

猜你喜欢
特务八路军延安
延安的故事
几根香菜识破日特
由档案史料管窥上海解放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论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的关系
浅析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
AB换数
八路军风采录
一块明代“特务”的牙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