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散记

2008-03-30 06:51李林达
足迹 2008年4期
关键词:格瓦拉哈瓦那卡斯特罗

李林达

触摸哈瓦那

飞机从秘鲁利马机场起飞,前往巴拿马,再从巴拿马转机前往古巴。经过七个多小时的空中飞行,到达哈瓦那何塞•马蒂国际机场。

出乎意料,古巴首都哈瓦那比想象中的要好许多。它是一个美丽的充满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魅力都市。

哈瓦那,位于古巴岛西北部哈瓦那湾的阿尔门达雷斯河畔,是一座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城市,人口200多万,是古巴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哈瓦那分新城旧城两部分。新成濒临一望无际的加勒比海,街道宽阔整齐,高楼鳞次栉比,拥有豪华的宾馆、饭店、公寓、政府大厦等,花坛草坪点缀其间,充满现代气息,是拉丁美洲著名的现代化城市之一。

建于1519年的哈瓦那旧城,至今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殖民地时代留下来的欧洲式古老建筑。这里有拉美最古老的城堡———武装城堡;堪称巴洛克式建筑典范的哈瓦那大教堂等,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

哈瓦那旧城面积不大,古建筑布局整齐和谐,式样古色古香,迄今保存完好,1982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哈瓦那旧城保存的古迹之多,在整个拉美国家也很突出。古巴历史办公室的阿拉松勒先生告诉我们,古巴政府在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作出很大努力来保护哈瓦那旧城的古建筑。访问中,我们看到,许多古建筑已经或正在进行整修。

穿梭于哈瓦那那迷宫似的狭窄小巷里,游走在流金岁月打磨光滑的石板路上,尽情地欣赏一幢幢充满西班牙和南美风格的典雅建筑。在这里徜徉,你会发现,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平静与和谐。这里的人们生活悠闲,节奏蹒跚,每个季节每个时刻都可以仔细咀嚼,抽雪茄烟,品浓咖啡,喝朗姆酒,尝尝克列奥尔人最爽口的菜肴。当迷人的“古巴松调”响起,人们尽情舞动身姿……无不让人更加眷恋这片美丽的土地。

我们走进一幢七层楼的建筑,这里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的归栖地,他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22年。它那红红的外墙,特别引人注目。

海明威在这里居住的时候,经常和渔民一起出海钓鱼。归来都要光顾在码头附近的一家餐厅。在这里他结识了《老人与海》中老圣地亚哥的原型人物卡洛斯。

海明威的故居保存着当年的样子。陈列着海明威用过的东西,在厅堂,挂满了海明威与朋友的照片,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在这里呷口朗姆酒,品尝克列奥人爽口的菜肴,就像当年美国小说家在古巴时的生活一样。

在哈瓦那革命广场,悬挂着格瓦拉的画像,而他的照片、标语在古巴各地随处可见。格瓦拉1928年生于阿根廷一个富裕家庭,1954年参加危地马拉的革命斗争,1959年,他帮助卡斯特罗推翻巴蒂斯塔的独裁政权。1956年赴刚果参加反殖游击战。以后,格瓦拉牺牲在玻璃维亚丛林。

人们怀念他,因为格瓦拉是一位英勇的国际主义战士。

哈瓦那有众多的历史纪念碑,给这座古城增添了迷人的魅力。滨海大道上的古巴独立运动著名将领安东尼奥•巴赛奥、马克西莫•戈麦斯和卡里斯托•加西亚的青铜雕像,市中心革命广场上的古巴民族英雄何塞•马蒂的铜像。

最让人意外的是,在哈瓦那还有一座“中国城”。远远望去,那狭窄的街道口上,竖立着一座镌有“中国城”字样的牌楼。牌楼虽然简陋,但洋溢着古老的中国元素,还是让人感受到一股亲切感。

当年,这里是被贩到古巴的种植园做苦力的华工及其后代的聚集之地。据说,历史上“中国城”曾经灯红酒绿,是一个繁华的商业街区,如今,只剩一条窄窄的街道,而在这个“中国城”里其实已经没有多少华人了。

让我感动而难以忘怀的是,在哈瓦那九号街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华人纪念碑。在高18米的红色圆柱形纪念碑的底座上镌刻着这样一行字:“在古巴的中国人没有一个是逃兵,没有一个是叛徒。”古巴人民没有忘记中国人民在古巴独立战争中建立的丰功伟绩。

哈瓦那的海滨大道是值得去的地方。这里海水有多蓝,没有任何杂质,清澈得让人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在踊跃拍照的同时,感受到在热带阳光照耀下,北大西洋汹涌的海浪无情地拍打着堤岸,给过往的人们送上清凉又略带咸味的雨雾。

秋天的哈瓦那,阳光将人烤得黑红,但哈瓦那人依然喜欢海边,尤其喜欢美丽多情的海滨大道,在那里接受加勒比海湾阳光、海滩的恩典。沿着海滨堤岸漫步,可以遇到相拥热吻的情侣,面对大海弹吉它的小伙,悠闲散步的老人和欢快的小孩……这条滨海大道像是一座漫长的“T”型台,哈瓦那人在这里展现着自己的浪漫、欢乐、激情与忧伤。

教堂、广场、城堡……渐渐远去,但哈瓦那海滨大道的浪漫则留在了心里。

在夕阳的映照下,远处摩罗城堡静静伫立在视线的尽头。这座建于1587年至1597年间的城堡,高耸在哈瓦那湾入口处的峭壁上,城墙高大宽厚,外有宽宽的护城河,内有条条幽深的地道。

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满载美洲黄金的西班牙船必定要经过加勒比海,这片海域也就成了海盗猖獗的地方。摩罗城堡就是为了抵御加勒比海盗的劫掠而修建的。

历史上,摩罗城堡曾遭到法国、英国、荷兰列强的洗劫,已变得面目全非,但遗留下来的12尊大炮和残垣断壁仍可以显示出城堡当年的英姿。如今,这座带有浓郁意大利建筑风格的城堡,已成为古巴殖民历史的标志性建筑。

哈瓦那之行,时间短暂,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感受古巴改革开放

没有去过的地方,就像一本没有打开的历史书,里面不知演绎着怎样的历史。

古巴之行就是如此。

尽管从小喊着“要古巴,不要美国佬”长大,但对南美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是了解不多,知之甚少。只是到了出访前后,恶补数日,才对它有了浅浅的了解。

1953年7月2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率领一批古巴爱国青年,攻打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蒙卡达兵营,打响了古巴革命的第一枪,拉开了古巴人民反对独裁政权的序幕。

起义失败后,菲德尔•卡斯特罗被捕。在敌人的法庭上,卡斯特罗发表了著名的自我辩护词———《历史将宣判我无罪》,义正辞严地斥责巴蒂斯塔政权卖国反人民的罪行。

出狱后,菲德尔•卡斯特罗流亡墨西哥,结识了阿根廷革命者、医生切•格瓦拉。1956年11月25日,菲德尔•卡斯特罗率领游击队回国途中,在奥特连省的一片沼泽地里登陆时,遭到政府军的围攻,卡斯特罗兄弟和格瓦拉等12人突出重围,进入马埃斯特腊山区展开游击战。

从那以后,在卡斯特罗的率领下,古巴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如火如荼,终于在1959年1月取得革命胜利,在加勒比岛上建立了拉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哈瓦那,路边高大的标语牌上写着这样的口号:“要么社会主义,要么死亡”。

由于古巴走社会主义道路,佛罗里达海峡对岸的美国长期对它实行经济封锁。

在经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古巴宣布进入“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卡斯特罗在古巴享有崇高的威信。革命成功后,卡斯特罗首先把自家的庄园与农场收归国有。他和普通古巴民众一道领取微薄的工资,并且不允许自己的任何一个子女做官或者经商。

在古巴,青少年穿着政府提供的校服接受免费教育,政府培养了一大批医生免费向社会提供医疗服务,还全面实行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古巴治安状况良好,这在拉美国家是少有的。在古巴期间,我们能感受到这里人们独有的幸福感。

但古巴搞计划经济,对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实行供给制。从大米到黑豆,从肥皂到牙膏等等,数十种计划供应品,大约需要化掉他们的30%的收入。

与美国抗争了近半个世纪的古巴人把经济困难归咎于美国的长期封锁。美国的经济封锁,造成这个加勒比岛国约7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格瓦拉哈瓦那卡斯特罗
带你“云游”哈瓦那
“把他放心里”:古巴人的切·格瓦拉
重走“格瓦拉之路”
卡斯特罗骨灰循“进军哈瓦那”相反路线行进 落葬圣地亚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