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流千里(上)

2008-03-30 06:51施军文
足迹 2008年4期
关键词:三北游击浙东

施军文

第一集

中央决策 挺进浙东

(影像资料:日寇在浙东地区烧杀淫掠的暴行。)

(照片资料:日寇在杭州湾登陆)

(照片资料:日寇入侵嘉兴)

1937年冬,浙西杭、嘉、湖地区先后沦陷,日寇对沦陷区大肆烧杀淫掠,人民生命财产遭受空前的浩劫。

杭、嘉、湖地区,人口稠密,特产丰富,经济发达,交通方便。日军为了巩固占领,保障海上交通的畅通,同时进行经济掠夺,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因此,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特别是建立浙东抗日根据地,刻不容缓。

(影像资料:皖南事变)

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部队9000余人,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政府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的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这支新四军部队英勇拼杀,奋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注意到江南战略地位的重要性。2月11日,党中央、毛泽东对新四军在华中作战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明确指出:华中指导中心应着重鄂豫陕边区、江南根据地(包括苏南、皖南、浙东及闽浙赣边)、苏鲁战区三等基本战略地区。

(书籍资料:《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236页)

字幕:“关于浙东方面,即沪杭甬三角地区,我们力量素来薄弱,总指挥部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经过上海党在该地区创立游击根据地(以松江等处原有少数武装作基础),中原局应注意指导上海党。”

这是党中央一个新的战略决策。

(影像资料:日寇轰炸绍兴、宁波惨状)

(报纸资料:1940年11月4日《时事公报》:日军在宁波、金华等地投放霍乱、伤寒等细菌)

1941年4月,日寇发动宁绍战役,十几万国民党军队在日寇入侵面前一触即溃。绍兴、镇海、宁波、慈溪、余姚等城陷落。仅仅半个月时间,日寇即占领了杭甬线两侧、杭州以南整个地区。

根据这一新的形势,4月30日,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又在给刘少奇、陈毅、饶漱石的电报中指出:“敌占宁波、奉化、温州、福州如系久占,你们应该注意组织各该地之游击战争。有地方党者,指导地方党组织之,你们派少数人帮助之;无地方党者,由你们派人组织之。从吴淞,经上海、杭州、宁波直至福州,可以发展广大的游击战争。上海、杭州线的军事领导不可仅委托谭震林,他一人管不到许多,有单独成立战略单位之必要(此区有大发展前途)。”

(照片资料:1941年谭启龙在上海)

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定在沪杭甬的浙东地区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并把这个任务交给正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谭启龙。

(影像资料:三北地区)

三北,是浙东的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姚江以北的地区。这里地处沪杭甬三角地带,扼守杭州至宁波交通的要害,战略地位重要。

为了执行党中央、华中局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从1941年的5月开始,浦东工委派出姜文光、朱人俊、蔡群帆、林有璋、方晓、姚镜人、陆阳等率领的部队分7批,共900余人,南渡杭州湾,到达三北地区。

字幕:

5月,姜文光、朱人俊率领“淞沪五支队”一部50多人作为先遣队到达三北。

6月,蔡群帆、林有璋率领“淞沪五支队”一部130多人到达三北。

7月,朱人俊率领40多人到达三北。同时,姚镜人、陆阳率领100多人,在姚北登陆。

8月,凌汉琪、王荣桂率领“淞沪支队”一部100多人南下浙东。

同时,朱人俊、方晓率领300多人到达三北。

接着,潘林儒率领100多人也来到浙东。

这支部队,日后成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骨干和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坚力量。

浦东抗日武装到达三北后,与刘英为书记的中共浙江省委领导的绍(兴)属特派员杨思一和宁(波)属特派员王文祥取得了联系,并在当地党组织和武装的配合下,开展抗日游击斗争。

(影视资料:浙江地方党组织活动情况)

(照片资料:刘英)

字幕:刘英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

正当三北地区抗日武装斗争蓬蓬勃勃展开之时,1942年2月,浙江省委机关在温州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省委书记刘英被捕,不久,刘英在永康方岩英勇牺牲。

(照片资料:浙赣战役中,日军攻占龙游)

(照片资料:浙赣战役中,日军攻陷金华)

(照片资料:浙赣战役中,日机轰炸衢州)

这年的5月,日寇又发动浙赣战役,连陷诸暨、义乌、金华、衢县、江山,直趋上饶,先后侵占20多个县城。

面临严峻的抗日形势,为了争取有利时机,扩大与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浙东敌后抗日斗争,5月31日,陈毅、曾山电令在上海的谭启龙“立即去浦东转浙东主持工作”。

6月2日,陈毅、曾山又电令“启龙与一师抽调出来的张文碧、刘亨云等同志组织浙东行委,尽可能抽调部分干部随同所抽调的武装电台,立即挺进到浙东敌后。提出配合国军作战与保家保乡口号,广泛开展敌后统战工作,采取多种多样名义和形式组织群众特别是武装力量,创造敌后根据地。”

(影像资料:慈溪古窑浦)

事不迟疑,六月中旬的一个晚上,谭启龙、连柏生、张席珍等率领一支100多人的队伍,从南汇乘上木帆船,经过一夜的航行,天刚亮时,在慈溪的古窑浦登陆。

接着,华中局、新四军派来的何克希、张文碧、刘亨云、罗向桦、张季伦、张浪等一批干部也陆续到达浙东。

(照片资料:谭启龙、何克希、杨思一、顾德欢)

字幕:谭启龙 浙东区党委书记

何克希 军事部长

杨思一 组织部长

顾德欢 秘书长兼宣传部长

7月28日,浙东区党委成立,谭启龙任书记,何克希兼军事部长,杨思一兼组织部长,顾德欢为秘书长兼宣传部长。12月2日,经中央批准,调整了区党委成员,区党委由谭启龙、何克希、张文碧组成,谭启龙任书记。以后又增补杨思一为区党委成员。

与此同时,成立了三北游击司令部,何克希为司令,谭启龙为政委,统一领导三北地区抗击日伪军的斗争,开辟三北抗日根据地。

(影像资料:余姚梁弄横坎头浙东区党委旧址)

浙东区党委的成立,使浙东人民的抗日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并取得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第二集

浴血杀敌 威震江南

到达三北的抗日部队。在敌伪顽的夹击下,浴血奋斗,不怕牺牲,威震大江南北。

(照片资料:姜文光)

1941年10月22日,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宗德三大”在横河血战,大队长姜文光、大队附姚镜人等29人英勇献身。

(照片资料:陆阳)

11月,游击队在梅园丘与日寇遭遇,经激战后,敌逃回据点,战斗中大队长陆阳等16人英勇牺牲。

1942年10月,日军出动一千多人,分三路对我三北地区进行“扫荡”,企图消灭三北的抗日武装。战斗在三北的我军奋起反击,蜀山渡、杨葛殿、竹山岙三战三捷,毙伤日伪军万余人,重挫日寇气焰。

就在我军进行艰苦的反“扫荡”斗争时,国民党顽军艾庆璋部1900余人,纠集金山、平湖地方武装2900多兵力,向三北地区发起进攻,妄图趁我军立足未稳时,消灭我军。

面对这种局面,根据新四军军部指示,浙东区党委决定集中兵力歼灭艾庆璋部。

(照片:林达等)

11月28日,我浙东部队四支队、五支队,还有南进支队、诸暨八乡抗日自卫大队,林达率领的特务支队等1300余人,向艾庆璋部发起进攻。经过激烈战斗,歼敌5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10余挺,步枪500余支,弹药一批,我军无一伤亡,这是我军到浙东后打得最大的胜仗。

(上虞黄家埠战斗旧址)

12月2日,我军又主动出击,在上虞北部的黄家埠、章戴又一次沉重地打击了艾庆璋部,歼敌300多人。

12月8日夜,张文碧、刘亨云率主力部队从临山卫出发,直扑黄家埠平湖自己总队,俘获国民党平湖县长谢有生以下500多人。第二天,我军乘胜追击,攻占谢家塘艾庆璋的司令部,俘获敌人250多人,缴获机枪4挺,长短枪100多支。艾庆璋率残部进入虞北小越伪军据点。15日,我军向小越据点发起进攻,将艾庆璋部及伪军400多人消灭。艾庆璋割掉胡须化妆成农民狼狈逃窜。

至此,浙东第一次反顽自卫战结束。在反顽战斗中,我军进行了29次战斗,歼灭顽军大部,取得完全胜利。

第一次反顽自卫战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浙东军民,锻炼了部队,发展了武装,我军扩大到2000多人。从此,三北,这块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30公里的地区,除少数几个日伪军据点外,都成了抗日根据地。

我军在浙东各地武装力量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日伪顽的恐慌。他们乘我立足未稳,调集兵力,妄图扑灭这支新生的人民抗日武装。

1943年春,日伪从上海调集汪精卫的最精锐的“中央税警团”,又纠集浙东各地的日本驻防军、宪兵部、伪十师、伪盐警团等共2000余人,对三北地区发起大规模的“清乡”。

日伪军在三北平原筑起了三道封锁线。沿线增设据点,构筑碉堡。为打破敌人的“清乡”,留守三北的我军五支队,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人民群众和地方武装的配合下,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接连取得黄沙湖、郑港、天元市、三灶、西城桥、半浦等战斗的胜利,敌伪对三北地区的“清乡”计划彻底破产。

浙东区党委成立以来,广大军民经过艰苦努力,在和日伪顽的三角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开辟了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

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引起了日伪顽的极端仇视与恐惧,他们相互勾结,加紧对浙东抗日根据地的猖狂进攻。

1943年10月,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调集2万余兵力,勾结日、伪,企图消灭浙东抗日武装。

浙东区党委连续发出通电,呼吁制止内战,团结抗日,冀挽危局。可是,国民党顽固派置若罔闻,疯狂地向我进犯,我军被迫奋起自卫反击。

(照片:1944年四明地委部分成员)

(照片:李敏)

李敏,中共鄞江区委书记,1944年2月20日,浙保二团“扫荡”鄞西地区时被捕。

敌人想从她那里得到当地党组织和游击纵队的情况,软硬兼施,用尽了一切手段,总是无法撬开她的嘴巴。敌人把她和另外十几个同志一起押到樟树,剥去衣服,绑在树上,一刀一刀向她身上刺去,每刺一回就逼问一次,连刺20多刀,李敏坚贞不屈,高呼“共产党万岁!”、“民族解放万岁!”英勇地倒地血泊之中,献出了年仅21岁的生命。

李敏英勇牺牲后,敌人贴出“谁敢收尸,格杀勿论”布告。然而,当地群众不顾敌人禁令,强忍悲痛,将烈士遗体抢走。掩埋后,家家关门,失声痛哭,在桌上摆上供品,祭奠这位巾帼英雄。

(大鱼山岛)

(资料:2005年8月10日《人民日报》)

1944年8月25日,在岱山大鱼山岛活动的浙东游击纵队海防大队一中队,突然遭到日寇陆海空军500余的疯狂围攻。

(访谈资料:李金根 浙东游击纵队海防一大队一中队战士)

(1944年8月21日,我们浙东游击纵队海防大队一中队76人,奉命到大鱼山岛发动群众,开辟抗日根据地。由于汉奸告密,日伪军开来3艘炮舰,10艘汽艇和机帆船,约600多人,在飞机掩护下,向大鱼山岛发动疯狂进攻,我们在副大队长陈铁康、指导员严洪珠的指挥下,临危不惧,顽强抗击,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指导员严洪珠身负重伤,领着大家唱《新四军军歌》,掩护战友撤退,当敌人冲上山头时,他将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的头部,壮烈牺牲。机枪手施铁山这时已经负伤,十几个鬼子围上前去,他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影像资料:大鱼山岛战斗纪念碑)

海防大队在孤立无援的形势下,经7小时英勇抗击,浴血战斗,毙伤敌八、九十人。终因弹尽无援,42位勇士壮烈殉国。

浙东抗日军民,不仅顽强抗击日伪顽的进攻,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勇篇章,同时,也谱写了根据地军民救护盟军飞行员的动人故事。

1942年4月18日,美军16架轰炸机在轰炸东京后,部分驾驶员在浙江境内弃机跳伞,浙江敌后军民机智勇敢地营救了7驾飞机中的26名飞行员。

(照片资料:谭启龙、何克希、刘亨云、张文碧与美国飞行员托勒)

1945年1月21日,美国驻华空军第十四航空队飞行员托勒特,驾机轰炸日军上海机场被击落,当地军民将他救起后,一路护送到四明山抗日根据地。

托勒特在四明山养伤一个多月后归队。

1941年5月至1945年8月,浙东游击纵队在日、伪、顽的夹击之下,英勇奋战,取得辉煌战绩。

字幕:

据不完全统计,浙东游击纵队历经大小战斗643次,克复南汇、上虞两座县城,攻克梁弄、观海卫、庵东、周巷、鄞江桥等大小敌伪据点110余个,毙伤敌官兵610人,俘敌顾问、军官以下21人,毙伤伪旅附、团长以下官兵3062人,俘伪团长、支队长以下5504人,缴获大炮37门、轻重机枪217挺、掷弹筒25只,长短枪6809支等一大批武器和其它军用物资。

浙东游击纵队发展到1万余人。

浙东游击纵队,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浴血奋斗,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集

依托梁弄 烽火四明

三北(姚北、慈北、镇北)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图:敌伪顽军兵力分布)

1942年的三北地区,敌伪顽在这里驻扎重兵:

日军:驻守宁波的日警备司令资源平三郎和宪兵对田部千余人;驻守奉化的日军警备司令山根和宪兵队长岛营千余人;驻守定海和慈溪的日军600余人;还有驻余姚、上虞的日军数百人。

伪军:驻守绍兴、诸暨、嵊县一带的丁锡山伪13师;驻守慈溪、宁波、奉化一带的谢文达伪10师,以及伪军姚华康、季槐林、霍中柱、萧子建、关天圩、周侯伯、潘百驹等部。

国民党部队:俞济民的宁奉游击指挥部2000人;象山、定海的国民兵团1000余人;新昌、嵊县等地的陈天乔的四明山游击指挥部1000多人;上虞、余姚的30师88团田岫山部2000多人;上虞、绍兴的30师89团张俊升部3000多人等。

(敌伪顽态势图)

这一时期,三北地区敌、伪、顽战火交错,三角斗争极为尖锐、复杂、激烈。浙东抗日武装始终处在敌、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三方夹击之中,形势十分严峻。

(华中局、新四军电报)

针对这种形势,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指示浙东区党委“坚持向敌后发展”的方针。

(呜鹤场旧址)

(浙东区党委《关于长期坚持浙东斗争的决定》)

这年的9月22日,浙东区党委在呜鹤场的地方召开会议,作出了《关于长期坚持浙东斗争的决定》,制订了“坚持三北,开辟四明,在四明山完全占领后,再争取控制会稽”的工作方针。不久,华中局来电强调:“应迅速取得四明山、会稽山为主要阵地,这是长期坚持的基点。”

四明山,位于宁波、嵊县、东阳的公路以北,曹娥江口到嵊县以东,姚江以南的广阔地区。这里山多林密,交通不便,人民生活贫穷,加上日伪顽和土匪的骚扰、抢劫,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建立根据地的理想之地。

为了实行向敌后发展的战略方针,10月8日,谭启龙、何克希、张文碧等率部向四明山挺进。在慈溪阳觉殿遭到日伪军300余人的突然袭击,激战4小时,打退敌人7次冲锋,毙伤日伪军近百人,胜利转移。

(慈溪阳觉殿旧址)

我军转移后,灭绝人性的日军进行了疯狂的报复,纵火焚烧了阳觉殿,奸污杀害了10多个道姑。

日军的暴行,更激起浙东人民的仇恨和愤慨。

(四明山)

10月10日,谭、何、张率部经蜀山与丈亭之间渡过姚江,11日进入四明山区。14日在石门遭到国民党慈溪警察大队200余人的偷袭,我军立即还击,将其击溃,一直追到芝林。先后解放了陆家埠、枉徐、表马、古溪和芝林等地,初步完成了挺进四明山的战略任务。

我军挺进四明后,一面进行军事训练,提高军政素质;一面继续作战,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梁弄影视资料)

梁弄,余姚南部山区的一个重要集镇,向南发展的重要门户。占领梁弄,就控制了整个四明山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梁弄浙东区党委旧址)

(横坎头三北游击司令部旧址)

1943年4月,经过10多个小时的激战,浙东游击纵队队攻克敌伪四明山据点梁弄。梁弄解放后,浙东区党委进驻梁弄,三北游击司令部进驻横坎头。

从此,梁弄成为浙东抗日的指挥中心。

(整风文件)

在频繁、艰苦的斗争岁月里,浙东区党委加强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建设。1943年、1944年、1945年浙东地区的各级党组织和部队深入开展整风运动。通过整风,党员的思想水平提高了,党组织坚强了,为领导浙东敌后军民坚持抗战并夺取胜利奠定了基础。

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示,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克服了经济财政的困难,减轻了人民负担,还密切了党群关系。

(资料:浙东抗日根据地抗币、粮票)

(资料:三北地委《关于二五减租的决定》)

在经济方面,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光三北地区就有105乡减了租。还创办了浙东银发行“抗币”。各根据地办起了修械所、榴弹所、被服厂、印刷厂和后方医院。

在军事方面,建立起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各地纷纷组织起抗日自卫队、各防队等民众组织。许多县建立起游击小组,主动配合主力部队作战。

(报纸资料:浙东解放区职工联合会)

(《浙东妇女联合会间程草案》)

(照片资料:1944年谭启龙、何克希、刘亨云、张文碧与《浙东时报》和文工团合影)

按照“三三制”的原则,浙东根据地建立起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浙东行政公署、行政专员公署、民主县政府等,还普遍组织起工会、农会和妇女会。各级民主政府贯彻党的抗日时期的纲领和政策,坚持抗战,使根据地日益发展壮大。浙江敌后抗战成为浙江抗战的主要战场。

(影像资料:慈溪洪魏魏家祠堂)

这里是慈溪洪魏,1944年9月,浙东第一届军政会议在这里召开,会上,谭启龙作了《目前形势与我军今后的任务》的报告,何克希作了第二次自卫战争的总结。大会向党中央毛主席致敬电。同时,还召开浙东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了参议会等。

(照片资料:连柏生)

(资料:《浙东行政公署组织法草案》)

(报纸资料:1945年2月2日《新浙东报》

1945年2月,浙东人民建立起地方政权———以连柏生为主任的浙东行政公署。县、区、乡也相继建立起了政权组织。

1941年4月,日寇发动宁绍战役,特别是1942年5月,日寇发动浙赣战役,浙东大块土地沦陷。遵照党中央、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指挥下,由浦东南进武装、浙东地方党和华中局、新四军军部派遣的大批干部,共同奋斗创建了包括四明、会稽、三北、浦东四个地区的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

(图:浙东抗日根据地)

随着军事斗争的不断取得胜利,浙东抗日根据地日益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拥有400万人口,1万余人的抗日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军民的团结战斗,谱写了无数曲胜利凯歌。(待续)

猜你喜欢
三北游击浙东
《〈新浙东报〉史料选编》编辑经过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浙东传统村落祠堂史及建筑形制研究
刍议“三北”地区莱窖安全管理策略
自家林地充“三北”“村官”骗补想得美
东晋南朝时期西来高僧与浙东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