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实录

2009-02-10 08:35徐学菊邵明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囚绿记屈服于常春藤

徐学菊 邵明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散文的阅读要能够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散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囚绿记》是人教版语文教材高中必修二第1单元第3课,虽然属于自读课文,但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情感方面,属于绝佳的范文,因此笔者把这一课作为自主探究的载体,与学生共同探讨。

课前预习作业:学生搜集与绿色有关的感悟;熟读课文。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颜色,常常具有不同的象征含义:红色,代表着热烈与激情;蓝色,代表忧郁和伤感;紫色,代表高贵和浪漫;白色,代表纯洁无瑕……而绿色呢?

生:代表生命。

生:代表蓬勃的生机。

生:代表生命的活力。

生:代表和平。

师:很好!大家说得都对。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要求大家搜集与绿色有关的感悟。下面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印象中最深刻的绿色是家乡小溪流边的水草,我很难用语言将它描绘出来,但那柔嫩的绿色随着水波摇荡,让人忘怀得失,如痴如醉。

生:我感触最深的是深秋时节的树叶,那是一种饱经沧桑的暗绿,夹杂着一块块锈迹般的苍黄,让人不由得产生一丝伤感。

生:我感触较深的是田野中绿色的麦浪,一波推动一波,昭示着生命和收获。

(绘景谈情,引导学生启动情景交融的思维方式。通过自由的演说,学生积极踊跃的情绪调动起来。)

二、研究探讨

师:大家说得很好。建议大家把你的感悟写在作业本上,以便相互交流。我们都预习了课文。接下来我们要探讨课文题目《囚绿记》中的“囚绿”是什么意思。

生:囚禁绿色。

生:囚禁一只常春藤的枝条。

师: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一下,作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作家陆蠡为什么将代表生命、生机的绿色囚禁起来呢?

生:(学生分组讨论)

生:因为作者喜欢绿色,特别强烈的喜爱变成了一种占有的欲望。

师:好。可不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作答?

生:“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还有,“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它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由此可见,作者囚绿实际就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师:(微笑)还有没有人补充?

生:我认为作者对常春藤的囚禁虽然是自私的,但却饱含着对绿色的强烈的渴望。

师:何以见得?

生:第6段中说:“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并用穿越沙漠者望见绿洲、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来形容自己的欢喜。可见绿色的常春藤给作者带来了无尽的希望。

生:第7段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细致的观察,足见作者对常春藤的热爱。

生:还有第8段……

生:还有第9段……

(思路打开,同学们打开话匣子,谈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文章的情感、语言的艺术性就不再需要教师去讲解了。)

师:从同学们的分析来看,大家好像可以谅解作者的“囚绿”行为了,是吗?

生:我觉得可以谅解。

生:我认为可以理解,但不能谅解。作者自己不也是充满愧疚吗?师:请简要地分析一下。

生;11、12段中,“我渐渐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可见,作者怀着深深的内疚,他也准备释放常春藤,恢复它的自由。

生:13段“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在匆匆南归的时刻,我依然不忘开释那“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作者很在乎常春藤,我认为可能也是对常春藤的愧疚吧。

师:是啊,从囚绿到释绿,作者也止过了一段心路历程。让我们回头进行一下梳理。

生:从赏绿到囚绿,到释绿。(显然该生没有细致的阅读,仅就上面的分析进行了总结)

师:有谁补充?

生:一开始是遇绿,剑赏绿,到囚绿,到释绿。

生:从最后一段“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看,最后应该还有怀绿。

师:以上两位同学的回答全面概括了文章的线索。尤其是最后的同学找到了“杯绿”这一环节。从怀念绿友来看,作者把常春藤作为了他值得思念的朋友。那么,大家讨论:是不是仅仅常春藤的绿色打动了作者呢?

生:(讨论)

生:不是,打动“我”的是常春藤的固执,是它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固执。(学生非常投入,回答中作者变成了“我”。)

师:如果把这种固执上升为一种精神呢?

生:“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斗争精神。

师:很好。作者所要赞颂的就是这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囚绿记》写于1938年上海。作者在离开北平一年之后,怀念他的绿友,是否含有更深的含义呢?同学们思考一下。

师:大家可以从“绿”的含义入手。

生:(思考、讨论)

生:绿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绿应当是美好生活的象征。

生:常春藤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应当是对自由和光明的追求。

师:联系历史背景,作者为什么要在1938年写这篇文章呢?

生:应该和抗日战争有关吧?

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离开北平,作者一定牵挂着日军占领区的人民。

生:既然作者说常春藤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在这里,绿色应该象征着中华民族在日寇铁蹄下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师:对。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一段“交往”的故事,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三、补充作者事迹,强化文章理解

1942年4月13日,陆蠡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即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陆蠡临危不惧,英勇不屈,同年被日寇秘密杀害。

猜你喜欢
囚绿记屈服于常春藤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常春藤妈妈和她的孩子
滴水藏海
屈服权力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常春藤口服液中4种皂苷
常春藤繁育技术
《囚绿记》主题探究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