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2009-02-13 05:31孙亚琴
甘肃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审题教师应题目

孙亚琴

〔关键词〕 学法指导;学习方法;

思维方式;解题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1(A)—0056—01

一、指导学生掌握四种基本学习方法

1. 阅读的方法。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起点。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化学课本,使其能从一段话或一句话中提取出有用的化学信息。阅读应当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进行。阅读开始前教师要指明阅读的目的和要求,引导学生依据“粗读→细读→研读”的顺序带着问题看书。阅读时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并在这些字、词、句下面做出标记,理解它们所起的作用。例如,在“标准状况时,1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 L”这句话中就有四个关键词:标准状况、1摩尔、气体、约22.4 L。这四个关键词缺一不可。另外,还要重视课后阅读,克服“做题多、阅读少”的偏向。现行教材在每个章节后都选编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或案例,指导学生阅读,这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阅读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提问的方法。会学习就要善于提问。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质疑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求异,培养学生多想几个“为什么”,并形成“先想后问,问后再想”的思维习惯。实践证明,学生亲自参与思考获取的知识才是最深刻的。

3. 观察的方法。化学课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实验多。学生对实验课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实验时会观察得比较主动,但他们却往往不知“怎么观察”和“观察什么”。为此,教师要根据实验目的,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实验的方法。一般而言,实验开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观察化学药品的颜色、状态、气味,实验仪器的形状、连接顺序;在实验过程中,应要求学生看清反应物颜色、状态的变化以及是否伴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实验结束后,还应要求学生由实验现象推知化学原理,从而使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4. 归纳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归纳,使所教内容条理化、规律化、公式化,并培养学生掌握归纳的方法。教师讲完每一节课后,应要求学生参与总结本课的重点、难点;每一章的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提炼本章的知识主线,把学过的知识重新进行整理,使所学内容“连成线、结成网”,便于记忆。学生只有勤于总结,科学归纳,才能使各部分内容系统化,从而也克服了化学课内容多而散、杂而乱的现象。

二、指导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

中学化学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各部分内容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电解池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升降”入手,由化合价的变化去判断相关概念是否正确,这部分的计算应着重用电子得失守恒法;有机化合物的学习要从官能团入手,明确有怎样的官能团就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善于从反应条件、反应试剂推断反应类型及官能团的消除与引入。学生只有对不同内容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并掌握了恰当合理的学习方法,才能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得心应手地解决问题。

三、指导学生解题

1. 认真审题。审题一般有如下步骤:先粗读题目与问题,明确题目的要求;再读题目、划记号找突破口,明确已知与未知;最后研读题目,联想所学内容与题目的关系,找出已知与未知的纽带,同时挖掘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另外,在审题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问题将要以什么方式来回答。

2. 规范答题。许多学生在考试中做题失分,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粗心、答题不规范所致。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专有化学名词不能写错。如碳酸氢铵不能写成碳酸氢氨、分液漏斗不能错写为封液漏斗等;还有常见化学式、离子符号也不能写错,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要配平,并标“↑”或“↓”的符号;俗名与化学式要对应;文字表达要齐全,叙述不混乱要流畅,书写工整等。

3. 题后反思。一道题目做完,还应该让学生思考题目的特点、解题方法,以及考察的知识点,并比较与以前做过的题目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做错的原因并建立自己的“错题集”,探讨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总结题后得失及时复习相关知识。经常进行题后反思,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

猜你喜欢
审题教师应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三招”学会审题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追根求源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