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的真知灼见(一)

2009-03-11 08:19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士绅民族意识乡民

民众是以“大清国之子民”的立场与外夷相抗的。因此,他们对于“奸相”的指责,并不纯粹是官与民的对立,所谓“无君无父”、“忘恩负义”,在用词上更能显示的倒是传统文化里忠义与奸佞的不可调和。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固然有游离于官府之外的一面。但反侵略斗争毕竟不同于国内阶级斗争,不同于天地会、白莲教。共同的民族意识和感情常常使官与民之间还有相通的一面。为今日史学家所称道的民众义举,其组织者和领导者则多是士绅。牛栏岗歃血盟誓后选出的三元里十三乡领袖人物,以何玉成、王绍(韶)光、梁庭栋最有影响,其中一个是举人,一个是监生(一说候补县丞),一个是能够号召十余“社学”的有力者。没有这些人的个人威望,乡民的反侵略愤怒只能发为零星的一击,而无以聚成一百零三乡的涌潮。涌潮既成之后,士绅的观念又会成为民众观念的代表者。在这里,官与民的沟通真正体现于士绅身上。事后,广西巡抚梁章钜在奏议中说“此次广州省城幸保无虞者,实借乡民之力”,其褒扬之意是明显的。类似的情况,在近代百年中对外抵抗的场合常常出现。如果抹煞民族意识,这一类现象将不可理解。

(引自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猜你喜欢
士绅民族意识乡民
路遇乡亲
浅析清末立宪运动前后的士绅政治转型
论当前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日益强烈对我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影响
清代贵州团练与地方政治
中华民族追逐“复兴之路”的历史足迹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对于士绅在“双轨政治”中的作用的分析
根植民族 与时俱进
近代民教冲突中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