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层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探究

2009-05-31 08:24丁得果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分层教育分层教学教学实践

丁得果

摘要:“分层教学”是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程度而施教的一种教学策略。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考察了中外运用分层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情况,总结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分层教育的基本思想,并概括出实施分层教育应把握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分层理论;分层教育;分层教学;教学实践

国内外分层教育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伴随着17世纪以后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分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呈现出“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从国际教育发展过程来看,分层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个别化教育运动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19世纪初的兰克斯特—贝尔。“在美国分层教育可以追溯到1867年圣路易斯发起的《哈里斯计划》,该计划是分层教育的初步形式。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圣巴巴拉制》,每个年级都被分为A、B、C三个层,每一个层所学的学科知识都是一样,只不过A层学的比B层深一些,B层又比C层难一些。1931年的《小学报告》又进一步明确A、B、C三个层的具体要求,之后教育家把这种教育形式统称为分组或分层教学。”①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道尔顿教学法和文内特卡教学法以及比利时的德可勒利教学法等对个别差异教学进行理论探索。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分层次理论及心理学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在心理学研究方面,比较早的是被誉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的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库尔特,他早在1901年就将磁场概念引入心理学中;之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对分层教育更具指导意义。比较突出的代表如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劳伦斯·科尔伯格,他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涉及道德发展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最终形成了“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②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心理学研究与教育学结合得更为密切。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分别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83年加德纳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由于智力的多元性,我们要正视差异、研究差异,针对学生智能结构的特点开展教育。

在理论指导下,国外的分层教育比较贴近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比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谈到:因为每个儿童对学习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教师从实际出发,对上课和作业均采用分层教学,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第一组是学习最好的儿童,第二组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第三组是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就是使他的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进步。”③又如日本、美国、德国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采用分层教学,系统而缜密,无论是目标设计、内容选择、方法运用方面,还是在教室空间布置和社会文化背景因素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他们坚持分层次教育,在小班化教学的前提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分情况或在老师的帮助下选择学科教学难度适宜的班级进行学习,每位学生经过一个时间段和教师考核,再选择自己适宜的班级进行学习。在通常情况下,分层次教学采取灵活的学科班级建制,教室不固定。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确定学科的学习情况而选择对应的班级。由于国外教学资源比较充足,加之实施小班化教学,分层次教学相对比较好实施,受到学生的好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因材施教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并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宋代朱熹说:“古人由小学进入大学,其余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以久也。大学秩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动。”我国明代的王守仁也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喜游而惮拘检,如草木子始萌芽,舒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

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年来我国的一些学者在分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在德育方面,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认为德育目标要具有层次性,这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现状的,也是反映受教育者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的;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提出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就是要把德育目的落实为德育目标,并实现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序列化;黄向阳博士在《德育原理》一书中也提出:“需要对学校德育内容进行分类别和分层,使之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等等。在实践方面,1995年东北师大与白山21中进行合作开展了“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果。1997年第11期《人民教育》杂志发表了论文《初中分流教育的实验研究》,引起了全国关注;首都师范大学张文静撰写的硕士论文《以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提出了分层教学旨在以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实现全体学生最大限度的共同进步;2006年浙江师范大学周仁撰写的硕士论文《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具体探讨了在新课程理念下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层教学的操作程序和实施策略等等。笔者正是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探究分层理论在指导教学实践的基本观念以及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分层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基本观念

通过比较中外研究现状、梳理学术观点、总结实践经验得出,本土化分层理论在普遍指导教学实践方面应建立如下基本观念:

第一,分层教育依据的教育学理论是因材施教理论,依据的心理学理论是人的个体差异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因此,因材施教与人的差异理论是指导分层教育的理论精髓与实施的关键所在。在实施过程中,要正视差异、研究差异,了解学生智能结构的特点而开展教育。

第二,实施“分层教学”要坚持“分层是手段,进步是目的”的教育思想,要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教育观念下指导教学实践活动。为此,要求教师切实树立“教育即是服务”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贴近学生实际启发与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学习行为以及学习习惯进行反思,努力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开展学法指导,唤起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第三,“分层教学”是一种为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而开展的课堂教学策略。通过个别教育,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实施分层教学,除了备好教案以外,关键要备好“学案”。教案的重点应放在教学组织和教法设计上,做到科学合理地优化教学过程和教法;学案是教师立足于学生“学”而设计的“主动学”方案。

第四,“分层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由于教室不固定,教师要服务于学生自我选择进行教学。由于分级教育的单位是学科班级,学生人数通常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学生需要而发生变化,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分层次教学采取灵活的学科班级建制。

第五,分层教育要不断赋予新的教育内涵,使之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而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扎实的知识基础,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实施分层教学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分层教学”的基本前提“分层教学”的基本前提是在总体培养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调查了解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组合。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普教的一些学校就对“分层教学”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成功的实验,当时的“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A、B、C三个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改革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即使最低层次的学生也达到了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要求。④

猜你喜欢
分层教育分层教学教学实践
浅谈音乐分层教学模式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农村学校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策略
分层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