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内涵初探

2009-07-09 08:24王会欣
企业导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内涵

王会欣

【摘要】 从阐述加工贸易的含义及内涵出发,在研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相关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内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加工贸易的发展壮大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增加国民收入、解决劳动力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我国加工贸易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链条短、产业关联度差、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偏高、区域发展失衡、准入门槛偏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我国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及增值率偏低,对国内产业发展带动作用较差,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我国通过加工贸易引进外资以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目标的实现。同时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对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使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从国外及我国发达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实践来看,只有通过转型升级,才能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健康发展,进而实现整个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工贸易的含义

从广义角度来讲,加工贸易是指外国企业以投资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已有的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和装配产品,然后运出东道国境外进行销售,它同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紧密相连。

加工贸易作为对外贸易形式的一种,是现代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国际分工方式,其产生和发展均有着深刻的国际分工背景。二战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国际分工逐渐从以产业间分工为主过渡为以产业内生产环节分工为主,突出表现为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产品之间和同种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不同环节之间的多层次分工。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每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某些产业,而且更多地体现在同一产业当中的不同生产环节。作为各国利用各自的要素禀赋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形式,加工贸易应运而生并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因此,加工贸易的实质就是根据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情况,将产业链条中产品生产的不同工序放在不同国家完成,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各国产品的竞争力,共享国际分工的利益。

二、相关经济理论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启示

国内外对加工贸易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理论研究,但有许多经济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价值链理论等等都是加工贸易产生和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对研究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着很强的理论参考作用。

1.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贸易存在和贸易利益的主导理论。完整的比较优势理论体系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以及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构成比较优势理论的三种国际分工学说分别从各国绝对成本、相对优势及生产要素禀赋的角度解释了比较优势的根源,揭示了不同产品在不同国家之间分工的原因。其核心在于各国均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实现国际贸易利益最大化。因此,比较优势理论自产生以来一度成为各国开展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但是在实际的贸易实践中,利用比较优势成功实现贸易利益,推动经济发展的只是小部分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作为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一方,广大发展中国家与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发达国家相比总是处于不利地位,而且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的局面,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据此,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对比较优势原则是否适用或完全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产生了质疑。如国内学者高鸿业指出:“比较成本学说过去长期给落后国家带来灾难,今天仍然起破坏作用,如果像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来参与国际分工,将永远成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发展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带来的启示:比较优势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加工贸易存在与发展的原因。针对我国实际情况而言,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加工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就是我国在劳动力等方面具备的比较优势。然而比较优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发展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周边国家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在劳动力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加工贸易发展的弊端日益凸显,并受到政府和企业等多方面的重视。因此加工贸易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就不能一味固守以往存在但正在逐步减弱的优势,而应该立足当前实际,培养和发展新的比较优势——尤其是资本和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提高加工贸易在国际分工中及全球产业链当中的地位,努力实现转型升级。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提出的。它从产品生产的技术变化出发,分析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对贸易格局的影响。他认为,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会先后经历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标准化期和衰亡期五个不同的阶段。刚发明的新产品通常需要由高度熟练的劳动力来生产,随着产品逐渐向成熟和标准化阶段的过渡,这种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就可以使用不熟练的劳动力来进行,而最初发明该产品的国家或地区拥有的比较优势也就会随之转移到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该理论同样可以用来指导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就地区分布而言,我国加工贸易长期以来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并且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逐渐上升以及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该通过梯度转移、层次推进的方法,将在我国己处于成熟阶段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这些地区在此类产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延长这类产品在我国的生命周期。实现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这样既可以为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培育新的比较优势留出空间,也可以使中西部地区通过发展加工贸易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促进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3.价值链理论与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价值链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其内涵是将产业和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按照波特理论,一个产业按其价值可分解为一系列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产品的研究开发、品牌经营、生产制造、加工组装、展览营销和营运管理等,其总和即构成产业或产品的价值链。由于不同国家之间在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禀赋上存在的差异,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同样,以企业内部价值活动为核心所形成的价值链体系被称为企业价值链,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其产品在技术开发、采购、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的综合体。根据波特的分析,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成本和效益差别很大,一个产业或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来源于价值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这些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环节可以是产品开发、工艺设计,也可以是材料供应、市场营销或售后服务等。价值链中各个环节所创造的价值增量也不尽相同,那些增量比重大的环节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能否抓住这些“战略环节”是决定企业能否发展的关键。企业价值链并非是内部封闭的,而是一个两端开放的系统,它分别与上游的供应商价值链和下游的销售渠道价值链、买方价值链相联系,构成波特所称的价值系统,即产业价值链。将价值链融入到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联系考察时,就形成了“全球价值链”。

价值链理论给予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宝贵的启示。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本思路是:一个价值链条中众多的“价值环节”并不是都能创造等量价值。因此要保持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竞争优势,关键是要掌握其中的战略环节。为了满足全球战略的需要,跨国公司对整个产业价值链及产业空间进行分割,并将各环节布局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实行专业化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产业整合。从目前整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加工贸易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因此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应该通过对其所处产业的具体价值链进行分析,抓住其中的战略环节,调整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率,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上下游的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环节延伸。

三、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

综上所述,我国加工贸易在改革开放之初是在传统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利用当时我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加工贸易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削弱,东南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品正在逐步向成熟期和标准化期过渡,但传统的加工装配方式使我国加工贸易整体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因此,积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必然选择。

就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而言,从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加工贸易企业要在参与全球生产体系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断转换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和地位。就我国而言,由于我国加工贸易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因此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就是引导我国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使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断得以改善。就目前发展状况而言,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应该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它包括经营主体、区域分布、生产方式的转型以及产业结构、增值能力的升级等多个方面。我国应针对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处于成熟阶段的加工贸易产业培养和发展新的比较优势——尤其是资本和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应通过梯度转移的方式将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逐渐转移到中西部,促进中西部比较优势的发挥及经济发展;要通过转型升级调整加工贸易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促使企业向价值链上下游的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环节延伸,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促进加工贸易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丹丹.比较优势论的演变与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D],2006(4)

[2]贾玉洁.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策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D],2006(5)

[3]宋红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经济纵横[J],2005(11)

猜你喜欢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