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社区体育锻炼对其社会支持影响初探

2010-01-31 05:08何亚芸
文山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被试中老年人主观

张 莉,何亚芸,张 林

(1.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学生思想教育部,云南昆明 650223;

2.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外事学院,云南昆明 650033;3.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文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223)

1 引 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区体育以其自主性、健身性、闲暇性、弱竞技性的特点逐渐走入社区,尤其受到中老年人的重视。一般而言,社区体育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 (相当于街道、居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内自然环境和体育场所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1]。社区体育从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人们社会关系的变化,因为社区体育的开放性使得行动者在关系网络中保持经常的互动,增进信任,其封闭性又促进社区互惠规范的产生。社区体育能培育社区关系网络、规范和信任的社区社会资本。[2]同时,另一方面,心理学和社会学界早已认同深受社会关系影响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身心健康等关系密切。[3-8]上个世纪70年代,国外社区心理学研究者开始用 “社会支持”指称与身体健康有关的社会关系。随后我国学者也对“社会支持”提出诸多看法。综合国内外研究,学者周林刚认为:社会支持 “从其性质上来看,一是客观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支持、网络支持 (稳定的社会关系如婚姻、同事、朋友等,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等),这种社会支持不以个体感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二是主观体念的支持,即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受尊重被体谅的情感支持及满意度,这类支持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3]。目前,国内只有学者汪文奇 (2007年)就老年人体育需求及其社会支持系统进行过研究,需强调的是该研究中的社会支持概念更倾向于政府决策、社会认知层面,而尚无从心理层面研究社区体育对个体社会支持的研究。所以本研究就前文提到的理论依据尝试探索中老年人社区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层面的社会支持的影响。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体抽样方法,抽取云南省城市居民共 234人,其中昆明市 125人、个旧市 54人、玉溪市 38人、其他地区 17人;40~50岁的人员占24.8%,50~60岁的人员占 35.0%,60岁以上的人员占 40.2%;53.8%的被试为男性,45.7%的被试为女性;职业方面,工人占 28.2%,退休人员占24.4%,公务员占 9.8%,教师占 7.3%,公司职员占 8.5%,自由职业者占 5.1%;文化水平方面,初中学历占 43.2%,高中学历占 25.2%,大学学历占23.9%,研究生学历占 2.1%。被试的月收入情况,500元以下的占 4.3%,500~1000元的占 37.8%,1000~2000元的占 41.2%,2000~5000元的占15.5%,5000元以上的占 1.3%;体育锻炼年消费方面,年消费在 200元以下的占 63.7%,年消费为200~500元的占 23.1%,年消费为 500~1000元的占 8.1%,年消费为 1000~2000元的占 2.1%,年消费为 2000元以上的占 1.7%。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法。调查问卷包含两部分,分别为自编“居民社区体育开展情况”调查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编问卷主要以选择题方式呈现,部分问题为多选,针对社区体育锻炼的诸多因素进行考察,包括锻炼的月消费,锻炼的场地、目的、方式、项目、影响因素,社区活动点的形成方式、是否有社区体育指导员以及对社区活动的频率的主观感受等问题;“社会支持量表”由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肖水源于 1986年设计,1990年再次修订,共 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具有较高的信效度。[5](P127)

本研究向云南省城市居民共发放问卷 700份,回收有效问卷 636份,有效率为 90.9%。访谈对象均为昆明市居民,研究选择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相对集中的城市中心公园地带、商业区中心休闲广场等,对中老年人进行随机的个体访谈。

2.3 统计方法

本研究使用 spss17.0软件对问卷调查上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3 结 果

3.1 中老年人社区体育锻炼的一般情况

“居民社区体育开展情况”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在体育锻炼项目方面 (多选),69.2%的被试经常散步,44.9%的被试常登山,31.2%的被试进行球类运动,22.2%的被试选择跑步,17.1%的被试练习武术,15.4%的被试选择游泳,14.5%的被试常做健身操;锻炼场所方面 (多选),57.7%的被试选择公园,23.9%的被试选择社区公共体育场地,21.4%的被试选择住宅小区空地,20.5%的被试进行室内锻炼;锻炼方式方面 (多选),自己锻炼的占 46.6%,和朋友一起锻炼的占 45.3%,参与单位组织锻炼的占 3.4%,参与社区组织锻炼的占1.3%,参加俱乐部体育锻炼的占 2.6%;对于锻炼目的 (多选),91.9%的被试是为增强体质,35.9%的被试是为治疗疾病,28.6%的被试是为娱乐休闲,26.5%的被试是为扩大人际交往,22.3%的被试是为工作减压、调整情绪,12.8%的被试是为减肥健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上 (多选),35.5%的被试认为是体育兴趣与爱好,24.4%的被试认为是场地、设施,16.7%的被试认为是气候,其他影响因素依次包括:缺乏锻炼时间 (14.5%)、缺乏群众体育组织 (4.1%)、个人收入水平低(13.7%)、运动水平低 (10.3%)及缺乏专业指导(9.8%)。

在社区体育活动开展频率的主观感受上,66.7%的被试感觉没有开展过,2.6%的被试感觉两年开展过一次,9.8%的被试感觉一年开展过一次,6.0%的被试感觉半年开展过一次,2.6%的被试感觉三个月开展过一次,10.7%的被试感觉一个月开展过一次;对社区有无开展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的结果为,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 29.1%;认为有必要开展的占 54.3%,感觉无所谓的占 14.1%,认为没必要的占 1.3%。

3.2 中老年人社区体育锻炼对其社会支持的影响

为了解中老年人社区体育锻炼对其社会支持的影响,本研究以社区体育锻炼各构成因素,即性别、年龄、文化、职业、月收入、锻炼方式、锻炼项目数、锻炼场所数、锻炼目的数、社区活动开展频率感受和社区活动开展需求性为自变量,以被试在总体社会支持水平、客观支持度、主观支持度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上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了体育锻炼对社会支持的影响 (见表 1)。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文化、职业、收入、锻炼场所、社区活动开展频率感受对社会支持均表现出显著影响。

为深入研究社区锻炼各因素社会支持度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进行了 LSD检验。性别因素的统计结果显示,男性的客观支持度 (M=8.87,S=2.428)显著高于女性 (M=8.18,S=2.39)。年龄对社会支持的影响为:40至 50岁的中年人的社会支持总体水平 (M=35.31,S=5.868)显著高于 60岁以上的老年人 (M=31.97,S=7.840);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主观支持度 (M=15.44,S=4.554)显著低于 40至 50岁 (M=18.69,S=4.062)及 50至60岁 (M=17.57,S=4.879)的主观支持度。文化变量对社会支持的影响为:初中文化者的社会支持总体水平 (M=31.64,S=7.314)显著低于高中(M=34.44,S=8.194)及大学文化者 (M=35.71,S=5.889),初中文化者的主观支持度 (M=15.40,S=4.594)也显著低于其他三种文化水平者 (高中 M=17.69,S=4.793;大学 M=18.50,S=3.899;研究生 M=20.80,S=5.070)。职业变量对社会支持的影响是:工人的主观支持度 (M=15.88,S=4.522)显著低于公务员 (M=8.131,S=4.341)和教师 (M=19.88,S=4.554)及其他职业 (M=19.17,S=4.756),教师的主观支持度(M=19.88,S=4.554)显著高于其他职业。月收入对社会支持的影响为:社会支持总体水平方面,收入水平在 2000~5000元者 (M=36.53,S=5.911)显著高于其他收入水平者;收入水平在2000~5000元者的客观支持度 (M=8.92,S=2.666)显著高于收入在 5000元以上者 (M=6.00,S=1.000);主观支持度方面,同样是收入在 2000~5000元者 (M=19.00,S=4.028)显著高于其他收入水平的人;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收入在5000元以上者 (M=4.33,S=2.309)显著高于其他收入水平者。

不同数量的锻炼场所对社会支持影响的LSD检验结果显示,被试参加的锻炼场所越多,其社会支持总水平、客观支持度和主观支持度也就越高 (见表 2);社区活动频率主观感受对社会支持影响检验表明,感受到社区半年开展一次体育活动的中老年人的总社会支持水平、主客观支持度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均表现出最高,而感受到社区三个月开展一次体育活动的中老年人的总社会支持水平、主客观支持度则位于第二 (见表 3)。

表1 社区体育锻炼各构成因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表2 不同数量的锻炼场所对社会支持的影响的 LSD检验结果

表3 社区活动频率的主观感受对社会支持的影响的LSD检验结果

4 讨 论

4.1 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主观意愿强,而客观物质条件有限

从锻炼目的看 (多选),91.9%的被试是为增强体质,35.9%的被试是为治疗疾病。这无论从当前国家社会保障体制、医疗改革并不完善的大局考虑,还是从中老年人重视体育锻炼珍视健康的生命发展历程考虑,都是可以理解的。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在城市社会角色变迁中,最喜爱的闲暇活动除去看电视电影、读书看报学习,体育活动已经位居第三。[9]从被试对社区有无开展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的反馈情况看,83.4%的中老年人认为有必要或很有必要。可见,无论出于培养生活乐趣、提高质量还是促进身体健康,体育锻炼在中老年人的生活中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对社区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也是有需求的。

另一方面,从月收入情况看,2000元以下收入者占了被试的 83.3%;体育锻炼年消费方面,200元以下者占 63.7%,200~500元者占 23.1%,中老年人的较低的经济能力对体育锻炼的投入也较为有限。另外,57.7%的被试在公园、社区外场地进行锻炼,39.7%的被试不清楚社区锻炼点如何形成,53.9%的被试确定社区锻炼点是自发形成;43.6%的被试不知道社区体育指导员之说,41.5%的被试确定所在社区没有指导员;66.7%的被试提出社区没有开展过体育活动。综上,无论是场地设施,还是组织、人员方面,被试社区体育锻炼所需的客观支持是有限的,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2][9]

4.2 体育锻炼局部促进社会支持,传统因素的影响仍处于主导地位

包括人口因素及体育锻炼各因素在内的变量对社会支持的影响结果显示,被访者的社会支持度主要还是受传统因素影响。性别对社会支持总体水平不产生影响,这一点和沿海城市一带针对高学历老年群体的研究一致[10][11],但在客观支持度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的客观支持度显著高于女性,这是因为在传统社会里,男性无论在社会物质资源还是在团体人际关系上都比女性具有更多的优势,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也正是受传统影响较深的西部边疆城市地区。年龄方面,40至 50岁的中年人的社会支持总体水平及其主观支持度都显著高于更年老的群体,而在客观支持度上不存在差异,这与以往沿海地区高学历老年群体的研究结果也一致[11]。有研究表明,传统社会支持系统中,个人期望与实际支持的差异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更大[10]。所以我们大胆假设,相比其他年龄段的被试,40至 50岁的中年人由于事业的成熟和生活的稳定,他们的心理更加自信和满足,这一作用显现于主观支持度方面。文化变量对社会支持的影响显示,初中文化者的社会支持的总体水平和主观支持度都显著比其他更高学历者低,尤其是初中学历者和大学学历者相比,前者的主观支持度和对支持的利用度都显著低于后者,这也与以往沿海地区对高学历老年群体的研究结果一致。[11]职业变量对社会支持的影响上,在总体社会支持方面并无差异,但是在主观支持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工人最低,教师最高。根据1998年和 2005年对广州市城乡仅 2000人样本的两次老年人口调查数据,有研究得出结论:老年人群体是社会分化现实的体现与延续,不同退休背景的老年人之间在经济和养老方式方面的选择存在明显差别。[12]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工人和老师之间社会支持水平的显著差异。经济收入方面,月收入显著影响了被试的社会支持总体水平和主观支持度,最有优势者是月收入在 2000~5000元之间的中老年群体,客观支持度只有月收入超过 5000元的中老年人群高于其他收入水平者,其他影响并不显著。本研究发现大部分中老年人在碰到急难问题时,得到的物质和精神支持还是来自传统的家庭的子女或者亲朋好友,此类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0][11]

课题组研究初始假设,随着被试的锻炼方式(个体还是集体)、锻炼项目数量、锻炼目的的数量的增加,应该会促进锻炼者的社会支持,但是结果并非如此。有影响的仅体现在锻炼场所多少方面。我们发现被试参与锻炼的场所越多,其社会支持的总体水平及其中的主观支持度和客观支持度都显著较高 (见表 2、表 3)。在以往的社会学研究中,有学者提出“社会资本强关系的假设”,人情关系强,得到照顾的可能性就大;人情关系弱,结果不得而知;没有人情关系,除偶然的例外,不会得到照顾。[3]传统中国社会以伦理差序为格局,社会资本在亲缘关系交往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今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由地缘关系引起的血缘宗亲关系被多元价值体系和不断扩展的人类活动的时空领域逐步打破,“远亲不如近邻”现象将会逐渐在社区生活领域中得到发展,社区体育虽然还未能培养出成熟的关系网络、规范和信任的社区社会资本[2],但从体育锻炼场所这一空间领域的开放性和相对封闭性对人们社会支持的影响看,社区体育的这一作用正在发展之中,并初见端倪。

4.3 中老年人社区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促进其社会支持

被试对社区开展体育活动方面的主观感受频率研究结果表明,感受到社区半年开展一次体育活动的中老年人显示出的社会支持水平比其他群体高,这一差异也体现在社会支持的客观支持度、主观支持度、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方面 (见表 3)。而感受到一月开展过一次体育活动的中老年人社会支持的总体水平最低,并且其主观支持度处于最低水平,客观支持度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仅高于感觉从未开展过的中老年群体。研究初始假设被试主观感受到的社区组织活动的频率越高,其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此结果与之并不相符。那么如何看待这一结果呢?在以往的社会学研究中,有学者提出 “互构”的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传统的社会支持思想强调社会单向度地作用于弱势群体,但是真实情况是弱势群体会利用具体的社会行动,积极主动地建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支持,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开发社会资本,使其潜在的社会支持显性化。[3]目前社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社区社会资本存量不多,群众自发组织民间社区体育活动使其潜在需要得以满足,这是符合“互构”理论的。本研究中社区自发组织的锻炼点的比例高达 53.9%,同时自己锻炼或者和朋友一起锻炼的被试比例也高达 91.9%。课题组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到公园锻炼的中老年人来自附近,但有的来自较远的社区。有一位 80多岁的老人,60岁退休时因特殊原因没有退休金和医保,出于健康和经济考虑,2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到离家较远的翠湖公园锻炼,已经十多年没有感冒过,而他的行为带动了与其一起锻炼的众多老人,他们彼此交流家长里短,心理健康状态很好。政府鼓励社区体育组织营造全民健身运动的氛围,是培育社区体育资本的根本途径。但在这一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只要基础的公共场地和设施就位,中老年人群体同样能受益于自发组织的社区体育活动。所以,半年一次的社区活动,显然不是中老年人实际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频率。那么为什么半年一次会成为最佳影响点呢?笔者假设,过分依赖外部社区组织活动者,如一月一次者,或者从未感受过社区组织活动者,前者可能自我能动性较差,后者可能过于封闭,而半年一次似乎居于一个中间水平,既开放也独立,而这恰能促进其社会支持的发展。当然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5 结 论

本研究得出三个结论:首先,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主观意愿强,而客观物质条件有限,这是老龄化社会发展中群体需求与当前政府社区建设及投入不足的矛盾表现,政府在此方面任重道远。其次,体育锻炼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社会支持,传统因素对体育锻炼的影响仍处于主导地位。对于中老年群体,通过社区锻炼获得社会资本促进其自身的社会支持仍处于初级阶段,锻炼场地对社会支持的影响,也许是显现出此改变的开始,而传统的社会支持在新的正式的支持形成之前仍将不可替代。再次,中老年人社区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促进其社会支持。

时代发展,社会变迁,转型期的中国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改革的深入开展,单位制度的解体、市民社会的逐渐发育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13]同时,我国同全世界一起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社会角色的中断、生活状况受到子女的经济收入的影响、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简单化造成老年人照料的人力资源不足,在政策干预与建立社会支持网的同时,社会化养老方式,寻求社会支持已经成为必然。[14]社会支持将由传统的非正式的亲缘性的支持,逐渐转变为社会契约性质的正式的支持,而在这一过渡中,中老年群体的能动性将会弥补此间变化诸多不足,中老年群体自发的社区体育锻炼会促进其自身社会支持的发展。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的调查样本主要为西部城市,以中低收入、初中学历为主的中老年群体,不宜推广到其他老年群体。因此,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有待于扩大样本开展深入考察。

[1] 张华君.论社区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4):401-404.

[2] 张剑利,靳厚忠,徐金尧.社区体育资本与和谐社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6-12.

[3] 杨海龙,楚燕洁.社会资本与“互构”的社会支持 [J].理论导刊,2007,(7):42-43.

[4] 王跃平,罗乐宣,徐娟,等.深圳特区居民体育锻炼与自测健康的相关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6,(28):7-9.

[5]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Z].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2.

[6] 邢占军,张羽.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7,(6):9-14.

[7] 李占霞.预防老年人群抑郁症注重社会支持是关键[J].中外健康文摘,2007,(8):1010-1011.

[8] 吴锦晖,任晓晖,张琼,等.都江堰地区长寿老人社会功能现状 [J].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2007,(3):484–487.

[9] 汪文奇.我国老年人的体育需求及其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1479-1482.

[10] 徐媛,郝振.老年人社会支持的获得、期望和利用状况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的研究[J].科教文汇,2007,(8)(下旬刊):222-223.

[11] 陈传锋,严建雯,Eleanor O’Leary,等.老年人社会支持与期望的调查研究 [J].心理科学,2006,(1):201–204.

[12] 李若建.职业背景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及养老模式的选择再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6):93-99.

[13] 陆相欣.转型期城市居民的社会支持探析——以郑州、济南、西安市为个案 [J].江西社会科学,2007,(2):199-204.

[14] 刘同昌.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替代与社会支持研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5):75-80.

猜你喜欢
被试中老年人主观
多级计分测验中基于残差统计量的被试拟合研究*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中老年人食物嵌塞的防治
中老年人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爱好?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研究
河南省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研究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6 所高校教育学研究生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