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食用菌循环生产模式剖析

2010-02-09 15:24潘慧锋
中国食用菌 2010年3期
关键词:芦笋黑木耳蘑菇

潘慧锋,陈 青

(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浙江 杭州 310020)

与其他农业产业相比,食用菌产业的最大特点是其特有的循环利用资源的能力。食用菌是一种微生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中扮演着独特和重要的作用。在自然界中,植物利用太阳能合成有机物,是生产者和合成者,动物是消费者,菌物是分解者,食用菌将农作物秸秆、桑果枝条等农林副产品分解并转化为健康食品—菌物蛋白,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食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食用菌循环生产对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高效农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产业现状

食用菌产业作为浙江省十大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

1.1 生产总量不断增长,栽培区域不断拓展,优势区域布局形成

经过多年的主导产业培育,产业发展基础更加扎实。2008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9.8×105t,种植产值43亿元。2001年~2008年,产量年均增长10.8%,产值年均增长13.2%,产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农业等其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成长性。食用菌生产区域进一步扩大,在原有丽水、金华、衢州、嘉兴、温州优势产区基础上,出现了淳安、温岭、永康、德清、南湖等一批食用菌新兴产区。目前,除洞头县等少数海岛县和个别城区外,全省均有栽培,而且区域特色、优势产区十分明显,形成了浙西南和浙中香菇黑木耳产业带 (庆元、龙泉、景宁、松阳、云和、莲都、缙云、遂昌、磐安、武义)、浙西金针菇秀珍菇产业带 (江山、开化、常山、衢江)及浙南浙北两大蘑菇产区 (嘉善、平湖、苍南、平阳)。目前,全省食用菌从业人员约有42万人,产值超亿元的县有15个,产量1×104t以上的县有16个。

1.2 低碳化循环型生产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食用菌产业特性、现状及发展空间,决定了循环生产是食用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我省食用菌发展方式初步转型,表现为5个转变:由传统段木栽培向代料栽培转变;由平面栽培向立体栽培转变;由单一季节生产向周年生产转变;由分散的作坊式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化栽培以及菌包专业化生产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废弃物利用型转变。

各地开发了菇稻轮作、蚕桑黑木耳、水稻-蘑菇-芦笋、奶牛-蘑菇-牧草、菌糠多级利用等一批生态高效的食用菌循环生产模式,并建立了示范点,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如利用水田栽培的5万余亩食用菌,60%采取菇/耳稻轮作模式,成为稳粮增效的高效模式。利用蚕桑枝条、养蚕休闲季节发展黑木耳,亩黑木耳产值3万余元,成为淳安、建德等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新途径,利用栽培蘑菇后的培养料种植芦笋成为平湖、嘉善农业生产的新亮点。此外,食用菌产生的菌糠,也可以继续利用。例如,食用菌→菌糠作养殖饲料→沼气→沼肥种农作物,珍稀菇 (如杏鲍菇)→二次利用种普通菇(如香菇)→菌糠还田作有机肥。以2008年全省食用菌产量测算,一年可直接转化利用农业废弃资源1.25×106t,若全部折算成稻草,约可利用800余万亩稻草资源,相当于全省50%以上的稻草资源得到利用,同时产生优质有机肥约 1×106t。

1.3 集约化生产成为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集约化生产在某种程度上是土地、设备、设施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是循环农业的体现形式之一,集约化生产也是促进食用菌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我省有普通农户小规模生产,大户或企业等新型主体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生产, “工厂式菌包专业化生产+农户出菇管理”等3种生产方式,其中 “工厂+农户”将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生产方式。龙头企业做强 “菌包生产”和 “市场开拓”核心业务,将出菇管理外包,即两头 (菌包生产+产品收购)在内,中间 (出菇管理)在外模式。目前,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30余家,产量约2×104t,占全省总产量的2%。菌包专业化生产在江山、常山、建德、庆元等试点示范。

2 食用菌循环生产模式

2.1 食物链能量传递模式

2.1.1 奶牛-蘑菇-牧草种养模式

牛粪栽培蘑菇,蘑菇废料种植牧草,牧草饲养奶牛的循环生态种养模式。目前,上虞、德清等地利用周边奶牛发展蘑菇生产,形成了 “奶牛—牛粪栽培蘑菇—蘑菇废料种植牧草—牧草饲养奶牛”的循环生态种养殖模式, “奶牛粪尿—沼气—热能增温栽培蘑菇—蘑菇废料—牧草种植”节能减排模式。如德清县禹越镇国亚奶牛场,牧草场占地150亩,奶牛饲养量300头,利用牛粪栽培蘑菇约2×104m2。

2.1.2 稻草—蘑菇—芦笋模式

水稻种植后产生稻草,再以稻草为原料生产蘑菇,栽培蘑菇后的废料 (蘑菇泥)作有机肥种植芦笋,芦笋茎粗纤维少品质提高。目前,在平湖、嘉善等地应用面积已近2 000亩,实现了蘑菇与芦笋产业的相互促进。如蘑菇主产区平湖,现有蘑菇栽培面积1.67×106m2,全市约1/3的稻草 (10余万亩)被用于发展蘑菇生产。近年来,平湖用栽培蘑菇后的废料生产芦笋,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平湖市新埭镇麦士康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的7.8×103m2蘑菇基地共产生200 t的蘑菇废料,全部用于50亩芦笋基地作基肥,芦笋出口韩国,整个基地直接节本增效8.15万元。稻—菇—芦笋这一循环农业模式,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认同。该市现有芦笋规模种植户24户,其中约30%原来就是蘑菇种植大户,另外有一些芦笋种植户打算今后发展蘑菇生产。

2.1.3 蚕桑—黑木耳 (或香菇、秀珍菇)模式

养蚕后修剪下的桑枝,粉碎后用于栽培黑木耳、秀珍菇等食用菌,菌糠再还田。在我省的淳安、秀洲、桐乡、缙云、湖州等地都有采用该模式。如淳安县现有桑园面积11.59万亩,每年剪伐的桑枝可达5×107kg以上。以前,大多农民或将其用作生活燃料,或堆放在田头路边村旁,既浪费农业资源,又污染了农村生活、生产环境。2005年,该县开始利用桑枝条栽培食用菌 (黑木耳、秀珍菇)的生产试验,积极探索 “种桑养蚕—桑枝栽培食用菌—菌渣肥田”的循环农业新模式。2008年,全县利用桑枝条栽培食用菌达804.9万袋。若全县每年剪伐的桑枝全部利用栽培食用菌,可制菌棒5 000万袋以上,按目前市价测算,可形成亿元以上的新产业。

2.1.4 果枝 (或葡萄枝)—黑木耳 (或秀珍菇、香菇)模式

在南湖、温岭、桐庐等地均有种植。南湖区的浙江中法公司收集果枝、葡萄枝粉碎后种植黑木耳和秀珍菇。桐庐钟山乡有蜜梨1万余亩,钟山蜜梨专业合作社利用修剪下来的梨树枝条在梨园内套种黑木耳,效益良好。

2.1.5 棉籽壳-金针菇

在江山、开化、常山等地利用棉籽壳生产金针菇,每年转化利用棉籽壳近2×105t。

2.2 时空循环农作制度创新模式

2.2.1 菇稻轮作模式

龙泉、云和、平阳等地在水稻收割后,利用稻田种植香菇、黑木耳、蘑菇等,菇稻轮作面积约3万余亩。这种食用菌与水稻轮作新模式,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提高了种植效益。每亩冬闲田种植黑木耳产量约650 kg,产值4万元,效益约2万元。

2.2.2 菌菜间作套种模式

如芋艿/大豆+竹荪模式。在永康、江山等地,根据竹荪 “六阴四阳”的光照及其温湿要求,采用与大豆、毛芋间作套种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2007年,永康前仓镇塘头村陈姓农户,5亩毛芋套种竹荪,共收获竹荪约320 kg,利润4万余元,亩均净收入8 000余元。芋田套种竹荪 (毛芋:1月~2月种,8月中收获),大豆套种竹荪 (播种期在竹荪播后10 d~15 d),竹荪于3月播种,7月初~8月底分批收获亩产60 kg~80 kg(160元·kg-1),亩增纯收入5 000元~6 000元。

2.2.3 金针菇/秀珍菇轮作模式

在常山等地,利用金针菇和秀珍菇不同的生产季节,在11月~翌年4月栽培金针菇,在4月~11月反季节种植秀珍菇,提高菇房资源周年利用率。

2.2.4 高温蘑菇/双孢蘑菇模式

目前,蘑菇棚一般是半年赚钱,半年休闲。但在遂昌、建德等地采用高温蘑菇+普通蘑菇模式,实现菇棚的周年利用。如遂昌县新路湾蘑菇生产大户朱利荣投资34.8万元建设蘑菇基地1.08×105m2,2007年在 5月中旬~10月上旬生产高温蘑菇 (夏秀2000),产量4.9×104kg,产值约48.6万元,效益27.16万元。10月下旬~翌年4月下旬生产双孢蘑菇 (As2796), 产菇7.8×104kg, 产值48.8万余元,效益26.58万元。全年利润达53.7万元。

2.3 资源多级利用模式

菌糠是栽培食用菌后的培养废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在农业生产上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菌糠被广泛用于二次栽培食用菌,用作农作物肥料、加工成家畜 (猪、牛)家禽饲料,生产沼气,饲养昆虫(蛴螬)及作燃料等,做到清洁生产、零排放。

2.3.1 金针菇-大球盖菇模式

江山等地利用工厂化金针菇栽培后的菌糠,二次栽培秀珍菇或大球盖菇。

2.3.2 杏鲍菇-香菇模式

磐安等地利用栽培杏鲍菇后的菌糠,二次栽培香菇。

2.3.3 香菇-香菇模式

缙云等地利用栽培香菇后的菌糠,加新料二次栽培香菇。

2.3.4 金针菇-牛饲料模式

在龙泉有示范点。

2.3.5 废菌糠为培养基质

武义等地利用废菌糠栽培铁皮石斛等。

3 促进食用菌循环生产发展的几点建议

围绕循环型生产和集约化生产发展趋向,创新循环生产模式,转化利用可再生、废弃资源,加强食用菌关键环节适用机械、菌包专业化生产技术和工厂化、集约化生产技术的研究示范,扩大循环型和集约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1 确定重点区域,突出主导品种,建设循环生产示范区

在较分散的点上,可以发展以基地为基础的小循环,在相对集中区域,可以发展以乡镇为单位的中循环,在优势区域,可以发展以县域为单元的大循环。我省重点建设三大生产区块、五大主导品种,即以浙西南、浙中的庆元、龙泉、景宁、松阳、云和、莲都、缙云、磐安等8个县为主的香菇黑木耳产业区块、以浙西的江山、开化、常山、衢江、武义等5个县为主的金针菇秀珍菇产业区块和以苍南、嘉善、平湖、温岭、平阳等5个县为主的蘑菇产业区块。

3.2 做好产业间的衔接规划,培育实施主体

做好循环经济示范区块中食用菌与粮食、蔬菜、果树、畜牧等产业间的布局规划,实现资源的合理流转使用,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如芦笋生产和蘑菇生产配套,水果或蚕桑与黑木耳的生产配套,竹荪与大豆或芋艿的生产配套。培育扶持农业废弃资源收集利用主体,鼓励种养大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领办基地。

3.3 加大对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

开发利用禽畜排泄物、农作物秸秆资源、桑果枝条,发展以食用菌产业为链接点的生态循环产业。加大对产业间的品种搭配接口、循环生态种养模式优化、基质配方、桑果枝条粉碎机械、适用品种、栽培技术、质量安全控制、菌糠 (或菌渣)多级利用、菌渣的对口利用研究、品质提升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示范优质菌种繁育、优良品种、先进适用技术、新型生产模式推广、生产设施改造、品质安全、市场开发等,优化循环生态种养模式,打破产业割裂现状,以食用菌生产为链接点将畜牧、水果、蚕桑、蔬菜等产业有机联系在一起,节约生产成本,提升综合效益。

3.4 加强政策扶持

建立农业废弃资源收集利用补贴制度。可在村级设立回收点,并对资源收集单位 (村级集体或专业组织)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切实提高废弃资源的回收率。对资源利用单位,也给予一定补贴,鼓励废弃资源的利用。鼓励企业、大户或中介组织购置稻草打包机、专业翻堆机、机械化菌包生产线,开展培养料堆制、菌包专业化生产等社会化服务,既解决资源的矛盾,又可提高劳动效率,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大循环生产模式的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拓展食用菌原料资源空间。建立食用菌循环经济示范区,带动周边发展。注重农业产业上下游配套,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形成政府引导、主体投入、市场运作、政策激励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芦笋黑木耳蘑菇
绿芦笋结出“绿笋情”
欧洲“芦笋季”
会“变身”的黑木耳
德江黑木耳
无公害芦笋栽培技术
西班牙芦笋替代南美芦笋
爆图团
蘑菇
蘑菇伞
黑木耳多糖对大豆蛋白乳化性的影响